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1 课《老王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1 课《老王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6 18:32: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 老王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字词,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
2.细读文本,体会作者一家与老王之间的珍贵情谊,理解老王身上闪耀的人性之美。
3.结合时代背景,解读老王临终前赠送香油和鸡蛋的丰富内涵。
4.探究作者对老王心怀“愧怍”的深刻原因,体会作者在平和语调中流露出的叹惋和感伤。
【教学重点】
重点:细读文本,体会作者一家与老王之间的珍贵情谊,理解老王身上闪耀的人性之美。【教学重点】
结合时代背景,解读老王临终前赠送香油和鸡蛋的丰富内涵;探究作者对老王心怀“愧怍”的深刻原因,体会作者在平和语调中流露出的叹惋和感伤。
【教学方法】
阅读法 探究法
【教学过程】
进入情境 导入新课
阿长,名字都不为人知的小保姆,却带给鲁迅最真挚的怀念与感动。其实,平凡人物往往也最容易带来感动,因为他们平凡而真实,朴素而高贵,善良而坚强。今天我们再学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老王》,让我们随着作家杨绛的笔墨一起去感受她们一家与老王的故事。
预习反馈 夯实基础
作者简介
杨绛,生于1911年,钱钟书夫人,本名杨季康,著名的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著有剧本有《称心如意》《风絮》等;小说有《倒影集》《洗澡》;散文集有《将饮茶》《干校六记》等;译作有《小癞子》《吉尔 布拉斯》《堂吉诃德》等;回忆录有《我们仨》。
写作背景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记叙了作者从前跟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作者夫妇被认作“反动学术权威”,被造反派打翻在地,踩在脚下。文中的“单干户”老王在此间也受到牵连。但这并没有影响老王对作者夫妇的尊敬和关心。老王和作者身上散发出的人性的光辉给刚刚从动乱中挣扎出来的人们以希望和信心。
读读写写
塌败 滞笨 伛 翳 绷 愧怍 爆炸 欺诈
取dì( ) tí( )哭 kōu( )门
zhuàng( )击 倒tā( ) 糟tà( )
huái( )树 惭kuì( ) kuí( )儡
(四)理解词语
1.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
2.落伍:比喻人或事物跟不上时代。
3.惶恐:惊慌害怕。
4.荒僻:荒凉偏僻。
5.塌败:塌陷破败。
6.滞笨:呆滞笨拙。
7.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8.愧怍:惭愧。
教学新课 学习课文
活动一: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播放视频
一、默读课文,梳理内容
第一部分(1-4)交代老王的基本情况。
第二部分(5-7)回忆与老王交往的三个片段。
5段:老王送冰
6段:老王送钱钟书看病
7段:老王在“文革”期间生计愈加困难
第三部分(8-22)详写老王临终前赠送香油和鸡蛋及老王离世后“我”的感触。
二、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和线索来编排的?
老王视角 第一部分:
逻辑顺序
老王视角 第二、三部分:
时间顺序
总之,作者是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的。
作者一家
照顾老王生意,常坐他车,闲聊
给老王鱼肝油
老王再客气,不让她白送钱先生看病
三轮车没法坐了,作者还是关心老王
不白拿老王赠送香油和鸡蛋
文章以作者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
活动二:理解人性之美
一、理解老王的人性之美
细读文本,体会到老王怎样的特点?
老王之“苦”
身体之苦:弯腰曲背,瞎眼残年。
生活之苦:塌败小屋,三轮为生。
精神之苦:卑微孤独,备受轻视。
老王之“善”
送冰块,车费减半----老实厚道
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心地善良
临死前送来香油、鸡蛋---知恩图报
探究:怎样理解杨绛笔下的老王的“苦” 与“善”?
【合作交流】老王是一位老实厚道的三轮车车夫。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无依;他有生理缺陷,一只眼睛是瞎的,另一只眼睛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很多人不愿意坐他的车;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日子过得凄凉艰难。但是穷苦卑微、不幸的命运并没有扭曲老王善良的本性。
他愿意给“我”家带送冰块,并且要求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放心,担心“我”没多少钱;受了“我”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和鸡蛋上门表示感谢。
老王为什么愿意做“亏本买卖”?
别人对待老王:
(1)不愿坐他的车;(2)叫他“老光棍”;(3)恶意地揣测他眼睛瞎掉的原因。
作者一家对待老王
常坐他车,和他闲聊 给他大瓶的鱼肝油 不让她白送钱先生看病
“我”和家人也是善良的人,以善良对待善良。
老王能感受到作者一家在物质上的照顾和帮助,在精神上的尊重和关怀。老王与作者一家不仅仅是生意,还是一份交情。他以简单直接的方式表达谢意—多出力,少收钱。
作者对老王态度如何?
同情、关心、尊重 善良,富有爱心、同情心,关爱和尊重不幸者
活动三:精读文本 体会情感
一、为什么要详写“老王来送香油鸡蛋”?
补充资料:计划经济时代,由于物资匮乏,食品、衣服、工业日用品需要按照政府发放的各种票证限量供应。买布要凭布票,买粮食要凭粮票和粮本,香油和鸡蛋更是市场的短缺食品,凭“副食本”限量购买。因此,老王送的一瓶香油,还有一二十个“新鲜的大鸡蛋”,不仅价格贵,而且超出一位普通市民一个月的额定购买量;也就是说,老王的这份厚礼必然用去他积攒多时或用钱物交换来的票证,而且动用了不少积蓄。
探究:老王为什么来“送香油鸡蛋”?
观点1:老王想拿香油和鸡蛋到作者家换些钱,死后可以体面下葬。
这个观点很难成立
第一,香油和鸡蛋成本昂贵,加价转卖,必定价格更高昂,如果作者为满足老王换钱的心愿,高价购买香油和鸡蛋,就不必对老王心怀愧怍。
第二,高价转卖的行为与老王的个性以及他对作者一家的感情难以统一。
观点2:老王临终前,要送份厚礼,表达自己对这一家人深深的谢意。
第一,老王举目无亲,微薄的“财产无人继承。在去另一个世界之前,他可以倾尽所有,向这个世界上给他最多关心和温暖的人致谢,这样做合乎情理。第二,作者一家同情老王的孤苦,一直照顾老王的生意,对他十分尊重,也十分关心,老王前来致谢也合乎情理。但是,这个观点也有令人困惑之处:作者究竟做了什么事,特别值得老王临终前送大礼呢?
补充资料:作者在《我们》中记述,从“干校”回来后,为避强邻,他们搬了家,而搬家之后钱锺书由于哮喘发作,导致大脑皮层缺氧硬化,很长一段时间,话说不清,写不了字,走不动路,杨绛忙里忙外,辛苦可想而知。从“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推测,老王常来作者家的理由很可能是帮忙。
就是说,老王同样关心着落难的作者一家,时常主动前来帮忙;而作者也尽力关照老王,尽量不让他帮忙之后空手而归,而且一直关心老王的病情,直到老王一病不起。作者一家和老王在对方困顿时互施援手,老王十分珍重与这家人的情谊。如果以上分析成立,加之作者一家对老王一贯的尊重、关心、同情、照顾,那么孤苦无依的老王,临终前送香油和鸡蛋,就不仅仅是在表达谢意,也是在表达他对这个世界最温情的留恋。
这部分内容记叙的是集中体现作者一家与老王珍贵友情的一幕,也是老王向作者一家表达敬意,令作者既感动又愧怍的一幕。
二、为什么要详写老王的肖像、神态及“我”的心理活动?
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阅读前文,读者印象种的老王应该是以个面容和善的老人。而当作者“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画风突变,令人不由联想“相框种的遗像”;”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这副恐怖的面容,不由令人联想到“僵尸”,作者接着描述自己的心理活动:“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这暗示作者从直觉出发,已经隐约感到老王身上散发的死亡的气息。作者详细描写老王骇人的病容以及自己的心理活动,为后面自责因受惊吓而忽略老王的心意做铺垫。
三、作者对老王心怀“愧怍”的深刻原因是什么?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在接受老王的馈赠时,作者对老王的理解还只限于物质上的,想到的只是在经济上给予等价的补偿。“说的可笑些”,面对接近死亡的征象,居然还又开玩笑的兴致,这说明作者还没有理解老王的精神:把自己最好的食品留给非亲非故的“弱者”。别人高贵的精神,自己却以物质的世俗观念去对待。自己作为文化人,在精神上却暴露了低俗,这种“愧怍”是作者在严厉地自我审视和剖析后,清楚地看到双方情感付出的不对等而产生的。如果说以前作者对于老王多少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同情和怜悯,那么此时此刻,她已经开始仰视老王那纯净的心灵。作者的这种自我审视与自省,让我们看到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坦荡而真实的灵魂。
课堂小结
作者通过回忆老王窘迫的生活状况及与老王交往的生活片段,展现了特殊时代背景下,老王与作者一家珍贵的友情,凸现了孤苦寒微的老王淳朴、仁义、善良的品性,表达了作者对人性之美的讴歌,对不行者的悲悯关怀,对自身的反省及对命运的慨叹。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是作者对老王的同情、尊重、感激和愧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