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研习任务(课件37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研习任务(课件37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5 12:13: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第三单元
研习任务
尝试学习写作人物短评和历史评说
归纳整理文言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的特点
探讨我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叙事艺术
活 动 目 的
活 动 内 容
从本单元课文以及学过的课文中找出例子,归纳巩固文言句式知识。
从本单元课文以及学过的课文中选取语段,分析我国古代史传文学在叙事方面的基本特点。
尝试写作人物短评和历史短评。
学习活动一:探讨史传叙事艺术
本单元的作品之所以能形象地刻画人物,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写作主旨,这都归功于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现在我们总结史传作品的叙事艺术。
史传文学的叙事艺术特点
《荆轲刺秦王(节选)》中,作者精心选取“廷刺秦王”的故事,描绘了“厚遗蒙嘉”“顾笑武阳”“图穷匕见”“廷上追刺”“倚柱笑骂”“荆轲被斩”等场面。在这些情节中,作者浓墨重彩的是“厚遗蒙嘉”“廷上追刺”的场面,突出荆轲是一个有智、有勇、有义的侠士;而对“顾笑武阳”“荆轲被斩”等场面,则是简笔勾勒,侧面表现荆轲的“勇”。
选材典型,突出重点
史传文学的叙事艺术特点
选材典型,突出重点
《苏武传》选择了苏武宁死不降、卧雪牧羊等最能体现其爱国品质的事迹来描写,并写得“文赡而事详”,至于苏武为王赏识及牛羊被盗等事,则略而交待,要言不烦,详略得体,使主题更加突出。
情 节 曲 折 跌 宕,引 人 入 胜
荆轲刺秦王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场面扣人心弦, 矛盾冲突尖锐复杂。这些矛盾、冲突、斗争,都为人物的性格表现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具有强烈的紧张性和戏剧感。
情 节 曲 折 跌 宕,引 人 入 胜
《苏武传》中,对典型事例,作者讲求描述的生动性,如苏武受审前欲自杀而被自己人劝止,受审时以死自明心迹又被匈奴人救活等情节曲折跌宕、引人入胜,把苏武百折不挠、奋力抗争的特征描绘得异常逼真感人。
细 节 描 写
班固善于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通过写这样的一些细节:“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生动地表现出苏武即使在恶劣条件下也能矢志不渝的高尚品德和不屈的民族气节。
语 言 描 写
苏武的语言也具表现力。如卫律逼降时,说:“副有罪,当相坐。”苏武斥责说:“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使卫律哑口无言,只得无耻地“举剑拟之”,但苏武岿然不动。又如,李陵劝降,苏武仍然不为其情所动,表示“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表现出至死不屈的品德。
叙 事 详 略 得 当
《苏武传》中选材详略得当,苏武出使期间,必然经历了很多事,作者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详写了苏武宁死不降、卧雪牧羊等;略写武为於靬王赏识及牛羊被盗等。欧阳修在《五代史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从“晋王三矢”故事的叙述,到“一夫夜呼,乱者四应”的概括,以及“燕王”与“契丹”“皆背晋以归梁”的事实,都体现出详略得当的特点。
巧 妙 的 说 理 艺 术
《过秦论》先摆事实,写秦的兴亡史;后讲道理,论秦之过;水到渠成,画龙点睛;在讲道理中,作者运用对比映衬,显示道理,通过对秦、诸侯、陈涉三者之间条件对比、结果对比,就自然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的主旨,给当朝统治者以警告。
巧 妙 的 说 理 艺 术
《五代史五代史伶官传序》以庄宗李存勖在消灭仇敌时的意气风发,极写其强盛与其在大功告成、天下平定后的“士卒离散”、“泣下沾襟”进行对比,突出庄宗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进而得出“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的结论,显得令人信服,发人深省。此外,作者在论述过程中不断使用对比短语,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并引用《尚书》上的名言“满招损,谦得益”对中心论点进行印证,使论点进一步强化,并且突出了文章主旨。
学 习 活 动 二
学写人物短评和历史评说
学 写 人 物 短 评
写 法 指 津
人物评价就是对一个人从品质、性格方面进行定义评价。
首先,真正掌握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对整本书或整篇文章的人物、事件有一个整体感知,要对人物及其各自对应的主要情节做一个梳理。
其次,把握情节的框架,通过把握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能把人物性格和相关情节联系起来才是真正读懂。
学 写 人 物 短 评
写 法 指 津
最后,在写作短文的时候一定要观点明确、集中。观点明确、集中,指的是评价人物要抓住人物某一方面的特征来写,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罗列了一大堆人物特征,结果却哪个都没说清楚。一篇短文只能集中突出人物某一方面的品质或者精神。
范例参考
你是不畏艰险远使异国的使臣,你是不慕名利宁死不屈的勇者,你是坚忍不拔自力更生的牧人。浩瀚的大漠中,是你持旄节护送匈奴使回国的重任。冰冷的地窖,是你用浑身的热血把它沸腾。茫茫的草原上,你的身影在地平线上时隐时现,十几个春夏秋冬的守候铸就你忠贞不渝的民族魂。
范 例 参 考
他,手持汉节,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用铮铮傲骨敲响千秋绝唱;他,口吞草皮,奔于茫茫大漠之中,用赤血忠心升华千古惊奇;漫漫历史长河,流淌着你峥峥不朽的伟绩;泱泱中华大国,流传着你永不泯灭的赞美。十九年在北海边的坚守,见证你对祖国始终如一的忠心。面对朋友的劝说,你不曾动摇;面对匈奴的折磨,你依然威武不屈。
你用生命的长度树立了一个永不倒下的精神丰碑;你用你的不屈,向祖国交了一份最好的答卷:忠心,方才是历史永恒。
范 例 参 考
“杀身以成仁”,你“使于四方,不辱爵命”;“相看泪成血”,你坚守本心,不畏匈奴;
“销魂汉使前”,你执杖牧羊,坚贞不屈;
饥寒全不知,你不惧困境,不忘初衷。十九年的坚定不移,是你,如烈火般熊熊燃烧,照亮了历史长河;是你,告诉我们什么事名族的尊严,什么是民族的气节!
范 例 参 考
茫茫的贝加尔湖上,有一个孤独的身影:他,啮雪吞毡,有着似磐石般的坚定信念;他,铮铮铁骨,有着似松柏般的忠贞气节;他,孤独守望,有着似顽石般的不屈灵魂。悠悠十九载,他迎着光亮踽踽独行,用洒下的血与泪诠释民族的气节,用坚守不移的傲骨铸就永恒的丰碑,用一生的忠心等待定格不朽的历史!
学 写 历 史 评 说
. 明 确 任 务
本单元两篇史论,分别探讨秦和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你是否认同作者的观点?根据所学知识,参考相关资料,尝试写一篇历史短评,任选一篇,对其提出质疑或辩驳。
学 写 历 史 评 说
写 法 指 导
写短评,观点要鲜明,语言要简洁,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进行评论,除此之外,还须注意几点:
1.吃透作品,把握意图。在评论前,我们必须精度、深读作品,能精准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如果没有吃透作品,没有准确把握作品的内容,就很难准确而充分地加以评论。所以,写作之前,首先要吃透作品,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
学 写 历 史 评 说
写 法 指 导
2.精湛叙述,精准评论:短评是征对作品进行评论,所以对作品的叙述要精湛。短评中的“叙”不同于一般记叙文中的叙,它叙述的是作品中的部分内容,是选择性叙述。
短评的重点在于“评”。叙是手段,评才是目的。短评应以评为主,即主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评论时要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结合,做到“叙”与“评”的一致;短评既有对作品内容或形式的分析,又有作者自己独到的理性判断和评论。。
学 写 历 史 评 说
3.选好角度,集中评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不同的人对同一篇作品有不同的见解;每一篇作品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论,所以在评论时,我们不必面面俱到,只选一个方面或从一个角度进行评论,千万不要贪多求全、面面俱到。
秦朝灭亡的原因探究
秦朝灭亡,不仅仅只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它的灭亡,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
对六国的错误仁慈。秦始皇对儒和原六国遗留贵族的仁慈为六国的反扑埋下了种子。一般说来,持续时间长久的王朝在灭亡后仍会残留有大量的不甘心失败的旧朝遗民。这些旧朝遗民在王朝覆灭前是王朝的坚定拥护者和新生力量的镇压者;在王朝覆灭后则是时刻准备反击的复辟者,只要时机成熟,他们就会采取行动复辟旧王朝。中国古代历史上这样的情形出现过很多次,商朝复辟、秦末六国复辟、刘备复辟汉朝、明朝复辟、清朝复辟等,只不过有的成功,有的失败。
低估了六国的仇恨。秦统一的过程几乎全是靠武力来完成的,因而在统一的过程中同六国人积下了血海深仇,如楚国、赵国、魏国等同秦都有几百年也解不开的世代仇恨。仇恨的化解是需要时间的,秦与六国间的仇恨要想彻底消除至少两、三代人,五、六十年的时间。秦至六国复国战争爆发时才统一了十二年,这么短的时间仇恨是无法消除的,所以战争爆发后,才会有那么多的原六国百姓追随各诸侯军反秦。
法治并未深入人心。法治的推行、站稳脚跟和深入人心也至少需要两、三代人花费五、六十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六国复辟战争爆发时,法治还未能彻底深入人心,被仇恨迷住双眼的百姓根本无法体会到法治所能给他们带来的美好。被法治所限制的最厉害的人有三类。第一类人是原六国贵族特权阶层,这类人在法治实施后其特权被彻底剥夺,不能再过着原来那种天生富贵、不劳而获和穷奢极欲的生活了。第二类人是那种依附于贵族的儒家读书人和门人食客等,这类人依靠着空谈阔论亦过着不做实事便可富贵终生的生活。法治之后,所有人的生活必须靠自己对社会的实际贡献来获取,所以这类人的那种靠空谈过活的途径被彻底堵死了。第三类人是社会上那种整日东游西荡、游手好闲和无所事事之人。法治要求人必须自食其力,不能懒惰,所以
这类人会感到极其不舒服。人治环境下这类人遍地皆是,刘邦就是这类人的典型代表。这类人和前两类人一样,都对法治恨之入骨,所以也会积极地参与反秦运动。最可悲的并不是在秦统一后这三类人还大批存在,而是在于这三类人一直都能掌控着社会的舆论。复辟战争开始后,这三类人就全都跳了出来,蛊惑人们起来反秦。老百姓总是愚昧的,加之仇恨迷心和被人蛊惑,就心甘情愿地跟着六国贵族去反秦、灭秦。这就是原六国故地遍地皆反秦的真正原因。
最后,六国复辟军团的实力太过强大,尤其是战神项羽的存在,使得已经失去统帅和战神的秦军根本抵抗不住,成为了压垮帝国的稻草。
学 习 活 动 三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本单元积累的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和被动句。
归纳整理文言句式
判 断 句
一、用“者……也”表判断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判 断 句
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判 断 句
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且相如素贱人。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判 断 句
无标志判断句
刘备天下枭雄。
是吾剑之所从坠。
主语由“是”充当,翻译为“这”;谓语是名词短语,由所字结构(所……的地方)充当的。
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宾 语 前 置 句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曷、恶、安、焉、奚”等。
①大王来何操?
②沛公安在?
③客何为者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①忌不自信。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宾 语 前 置 句
(3)用 “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是”或“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②何陋之有?
③无乃尔是过矣?
④唯利是图。
(4)介宾结构,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成介词的宾语前置。
①何以战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③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被 动 句
(1)用“于”表示被动
王建禽于秦。(禽,通“擒”)
(2)用“见”来表示被动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
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
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被 动 句
(5)无标志的被动句
①戍卒叫,函谷举。
②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③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