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小升初语文考点 专题十七 ·古诗词阅读专练卷 课件+同步练习(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小升初语文考点 专题十七 ·古诗词阅读专练卷 课件+同步练习(共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5 14:23:0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升初语文考点 专题十七·古诗词阅读专练卷
古诗词阅读考点:
读准字音、理解字义、词义、句义;了解古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了解古诗词的写作背景,体会古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常考题型
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
考题回放:
例题: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烽火”在诗中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家书抵万金”中“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从这句诗中可以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题中的“望”字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方面是看到了“______________”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__________________的期盼。
4.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B.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
C.诗人得不到家信,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了三个月之久的大火。
D.“深”字形象地描写了战乱中长安城草木丛生、满目凄凉的景象,流露出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5.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指出诗句所蕴含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战争 2.信 战争使人民亲人分离,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3.国破山河在 亲人团聚 4.C 5.示例:诗人眼望京城的颓败景象,思念远在他乡的妻子儿女,心中的痛苦无法排解,只好用手搔头。白发越来越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感。
考点过关:
一、诵读下面的诗句,找出停顿不正确的一组,在其后面的括号内作上标记。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2、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
3、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
4、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二、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乾坤”和“字”分别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洞庭湖壮阔水势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达诗人报国无门苦闷之情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说法不符合诗歌内容的一项是(    )
A.“日夜浮”三字,写的深沉,寓情于景,隐含自己长期漂泊无归的感情。
B.“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表现诗人当时孤单贫苦、潦倒无助的生活境遇。
C.诗歌首尾呼应主要反映在“凭轩”与“今上”、“昔”与“关山北”上。
D.诗人在尾联中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意境深远,余韵无穷。
三、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已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1.解释字词。
生气:____________ 恃:____________
2.下列对诗句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B.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3.用自己的话说说“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这两句诗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对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描述最正确、全面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以祈求上天的口吻,呼唤风雷般的变革打破清王朝束缚思想、扼杀人才造成的死气沉沉的局面,表达了作者解放人才、变革社会、振兴国家的愿望
B.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期盼上天不拘一格地降下人才的迫切心情
C.作者表达了只有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更有生气的观点
D.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朝野臣民噤声的现状的无限悲哀
四、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首句描写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从修辞的角度对诗歌的后两句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解]不正确的应为第3小题。
二、1.日月;书信
2.(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2)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3.C
三、1.活力,生命力。这里指朝气蓬勃的局面依靠
2.B
3.只有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焕发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4.A
四、(1)首句描绘了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诗人通过描绘这种暮春景象,渲染了一种哀伤愁苦的气氛。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把离别的愁绪托付给明月; 希望明月尽快带去诗人对朋友的问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5张PPT)
小升初语文考点
专题十七·古诗词阅读
语文统编版 六年级下
古诗词阅读考点:读准字音、理解字义、词义、句义;了解古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了解古诗词的写作背景,体会古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古诗词阅读
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
常考题型
一、读懂诗题
一、读诗题。
除了部分词、曲只有词牌名或曲牌名,大部分诗歌是有标题的。这些标题或表明写作对象、写作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
村晚
乡村傍晚的风景画
“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从军”就是参军。
“从军行”
二、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二、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了解诗人写作时的经历,和诗人写诗的用意,对理解诗意,把握思想感情很重要。
“南望王师又一年”,大家知道这是一年是多少年吗?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了整整65年了!
小资料
三、读准字音
三、读准字音
古诗词中有些字虽然是常见字,但是读音与现在汉字发音完全不同,背诵记忆要注意区分。
例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中的“亡”,应该读“wú ”,古同“无”,不读“wáng ”。
四、了解词义
四、了解词义
一般诗歌下方的注释会交代写作背景、揭示典故意义、解释疑难词等,据此推测并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耘田:在田间除草。
昼:白天。
解:理解,懂得。
词语解释
儿女:村庄中成年的男女。
绩麻:把麻搓成线。
童孙:小孩子。
五、理解诗意
在理解古诗词词义的基础上理解诗意。
五、理解诗意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句意】白天在田间除草,晚上搓麻线,农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各有自己拿手的本事。
六、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练习。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六、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___________的作品,通过赞美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贺知章 柳树 作者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七、按诗韵诵读诗歌
古诗结构整齐,节奏好把握,基本以词义划分。
七、按诗韵诵读诗歌
课文朗读,把握诗歌朗读节奏。
青海 长云 暗雪山,
孤城 遥望 玉门关。
黄沙 百战 穿金甲,
不破 楼兰 终不还。
八、掌握诗歌的修辞手法
对偶。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夸张。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比喻。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例题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烽火”在诗中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家书抵万金”中“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从这句诗中可以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题中的“望”字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方面是看到了“______________”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__________________的期盼。
4.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B.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
C.诗人得不到家信,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了三个月之久的大火。
D.“深”字形象地描写了战乱中长安城草木丛生、满目凄凉的景象,流露出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5.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指出诗句所蕴含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战争 2.信 战争使人民亲人分离,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3.国破山河在 亲人团聚 4.C 5.示例:诗人眼望京城的颓败景象,思念远在他乡的妻子儿女,心中的痛苦无法排解,只好用手搔头。白发越来越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感。
参考答案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