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之《往事依依》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之《往事依依》教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2-29 12:3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往事依依》教案
  姓名 学号(工号) 日期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精当的选材,结构上的前后照应及描写情状的方法。
  (2)品味文中有声有色、文情并茂的语言描写,体会其中的意境之乐。
  (3)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精神生活的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教学难点:理解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明做人之理。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⑴了解作者于漪
  ⑵收集整理文中的生字词及重要词汇
  ⑶收集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名句,背诵课文中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查一查)
  (1)学生展示其收集的作者有关资料。
  (2)读准字音,积累词汇。
  三、整体感知(读一读)
  1、自由朗读课文一遍,思考下列问题:
  (1)题目中的依依的含义是什么
  (2)文中能说明作者对往事“依依”之情的句子是。
  (3)概括于漪老师“萦绕胸怀,十分留恋”的几件事,这些往事对于“我”的成长有什么深远影响?
  四、探寻作者写作思路:(想一想)
  (1)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
  (2)结合所选四件事,你认为课文选材好在何处?
  (3)文章中,作者深情地追溯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无论是看一幅画,读一本书,还是听一堂课,登一座楼,都写得有声有色,文情并茂。你从作者的依依往事中得到了哪些有助于你成长的启示?
  五、小结
  于漪老师满怀深情地回忆了童年时期读书的几件小事,这些“往事”常常激起“我”青春的激情: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对家乡的赞美,无不溢于言表。至今,老师的谆谆教导依然激励着“我”: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一齐诵读第六节.
  六、课后作业
  1、学生收集文中出现的古诗文并了解大意。
  2、你所读过的文学作品对你有何影响,用一段200字以上文字加以描述。
  随堂反馈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徜徉(  ) 浩淼(  ) 镌刻(  ) 如晦(  ) 芳菲(  )
  2.下列词语中共有五个错别字,先用横线标出,再将改正的字写在横线上。
  狼狈逃蹿  风云变换  津津有味  走头无路
  红紫芳菲  五彩纷承  油然而生  谈笑风声
  3.按春夏秋冬的时序排列下列诗句。(只排序号)
  ①“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
  ②“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③“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
  ④“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4、下列句子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 ( )
  ⑴学生生活时代的乐趣。⑵书,给我广阔的天地。⑶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千家诗》。⑷很大程度来自读书。⑸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花环的。
  A.⑴⑷⑵⑸⑶ B 。⑴⑶⑸⑷⑵
  C.⑴⑸⑶⑷⑵ D 。⑵⑸⑶⑴⑷
  5.请写出你所收集的描写出夏秋冬的古诗名句各一组,注明出处。(课文中出现的除外)
  春:
  夏:
  秋:
  冬:
  课堂评价
  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初一语文导学案 编号05-2
  课题 往事依依 主备人 田同高 备课组长审核签名
  姓名 学号(工号) 日期
  学习目标:1、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2、品味精彩的语句,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预习导学 1.在课文中找出你喜欢的词句,并说说你的理由(2-3句)
  2.找出文中对两位国文老师描写的句子,比较两者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导入:背诵第六段
  二、品味语言内涵(品一品)
  方法:默读、勾画、联想、评注
  例如(词或句子)用得好,好在
  这段写得好,使我想起了
  示例:(1)几十年过去了,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分析:文章第一段写得好,好在用鲜明的对比(“不少”、“有的”与“几件”对比,“已经模糊”“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与“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形成强烈的反差)引出对几件事情的回忆,给青少年读者造成强烈的悬念。
  (2)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分析:这一句写得好,“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描绘了读书的益智作用。“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和“让人看不上眼”对比,显示石印本《千家诗》的魅力。
  1、学生自由发言,在书本中遨游,发现文中美点。
  2、对重点语段,组织全班学生齐读、感悟。
  3、对学生的交流和讨论进行随机点拨、评价,穿插放水泊梁山美景,祖国四季风光图片,学生自由发言交流自己知道的诗句、名言。
  4、自由朗读,自己喜爱的语段。背诵文中用到的诗句。
  三、(悟一悟)大家积累了很多诗句,希望能继续保持读诗、背诗的好习惯。在品析语言时,我们要学着去比较、辨析一些词语或句子。
  (1)写人通常要注重描写,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人物风貌,请大家认真品读文中对老师讲课的情状的描写,找出它们描写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并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
  (2)全班齐读,说说描写这些情状的可借鉴之处。
  感受作者从两位老师身上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四、感情启迪(说一说)
  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过像作者一样的经历?你能否举一例来谈一谈文学和你的成长有什么样的联系?哪些文学作品将你的精神摆渡到了更高的境界?
  五、课堂总结
  随堂反馈
  1.根据语境理解词义。
  “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这里的花环”应理解为      ;“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一语的意思是        。
  2.联系语境,仿照画线句子的句式,续写一个句子。
  我长大了,逐渐远离曾给我带来欢乐的卡通片和童话,畅游在“大部头”的文学名著的海洋之中。我有时在环境恶劣的保尔筑路队里生活,有时在好汉林立的梁山泊中漫步,有时         ——文学,成了我的良师益友。
  3.阅读课文第 5 节,完成下列题目
  ⑴能概括语段内容的中心句是          
  ⑵文段中具体描写两位老师讲课的情状,请用原文回答,两位老师朗诵时的情景分别是
  和
  ⑶文中加点的“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师”中的“这种感情”所指的内容是
  ⑷用“/”给田汉的《南归》诗划分朗读节奏
  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 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 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
  屋顶上寂寞的飘着炊烟
  课堂评价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