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单元研习任务 课件(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单元研习任务 课件(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5 15:17: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单元研习任务
目 录
01
活动一设想娜拉出走以后怎样
02
活动二探究诗歌的意象组合
活动三诗歌改写
03
活动一:设想娜拉出走以后
《玩偶之家》的部分读者评价与影响
有西方文学史家评论,《玩偶之家》结尾娜拉出走时“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与拿破仑战争的枪炮声一样,有力地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历史进程。
但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倘使已经关得麻痹了翅子,忘却了飞翔,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还有一条,就是饿死了,但饿死已经离开了生活,更无所谓问题,所以也不是什么路。——鲁迅《娜拉走后怎样》
《玩偶之家》的部分读者评价与影响
有西方文学史家评论,《玩偶之家》结尾娜拉出走时“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与拿破仑战争的枪炮声一样,有力地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历史进程。
《玩偶之家》用活生生的娜拉的形象,向社会发出了关于“人的价值”的呼喊:人不是玩偶。——鲁萌
娜拉的出走,象征着娜拉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机制的挑战。——吴娜
《玩偶之家》的部分读者评价与影响
在《玩偶之家》的影响下,胡适首先创作了《终身大事》。剧中田小姐和陈先生恋爱,而其父母竟以几百年前田、陈一家的荒谬理由,干涉他们的婚姻。田小姐留下“孩儿的终身大事,孩儿该自己决断”的字条,与陈先生一起出走。此后,欧阳予倩的《泼妇》,熊佛西的《新人的生活》、郭沫若的历史剧《卓文君》、白薇的《打出幽灵塔》等,塑造了一批出走者形象,被称为娜拉剧。这批剧目,不但是追求人格独立和个性解放的思想象征和载体 ,而且呈现出五四话剧最初的现实主义之特色。
分组讨论娜拉出走的原因及意义
娜拉的出走原因及意义几何?讨论时应结合人物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考量,否则,将失掉客观性,还应秉持辩证的态度加以考量。
娜拉出走的原因
示例1:海尔茂的爱却是虚伪的、专制的,在他眼中没有比名誉更重要了,包括对娜拉的爱,虽然他平时都昵称娜拉为我亲爱的小鸟儿,小麻雀,但一直以来只是把娜拉当做玩偶,需要的时候拿来欣赏,不需要的时候随手可扔。而戏剧中的娜拉处处都点到她是一个不懂事、不成熟的小孩,我认为她的爱就是有绝对依赖的男人。曾经以为丈夫就是她最好的依赖,在戏剧矛盾冲突加剧时,她才发现自己一直深爱的丈夫竟是个这么自私、虚伪、冷酷的人,才深深意识到自己在家的玩偶地位和附庸地位,以前是父亲的玩偶女儿,现在是丈夫的玩偶老婆,只不过是从小玩偶变成大玩偶。因此,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全部幻灭,决定无论如何都要出走。另外一方面,海尔茂和娜拉的问题也出在价值观不同又不能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上。(佚名)
示例2:娜拉认识到她的丈夫并不是真正关心她,而只是在关心他自己。娜拉从丈夫对自己的称呼中,从自己对丈夫的屈就中,从自己以前认为的“他爱的就是我爱的”的认识中清醒了过来。或许她之前就知道她在屈就中活着,因为安稳,所以她没有打破,她才屈就着丈夫的喜欢,喜欢着丈夫的喜欢。她知道自己没有自我,只是不愿意戳破。但是,现在不同了,她看清了丈夫是怎样一个自私自利的人,自己又是怎样被当作他的“玩偶”,这种爱的不值得让娜拉最终放弃了她的一切生活。(佚名)
示例3:从社会角度来说,当时人们的对女性的看法及婚姻观是致命因素。十九世纪后半叶,整个欧洲大陆盛行着男性中心的观念,社会上普遍认为男主外女主内,即男性才拥有追求事业的资格,才是社会的推动力量,而女性只需负责照顾家里的丈夫与孩子。这也是为什么当时女性在社会许多方面都遭到限制,例如难以获得受教育的权利,难以参与政治等等——她们唯一要做的就是照管家庭。于是戏剧中丈夫会在娜拉出走时说出这样一句话,“你最重要的责任呢?”。而在婚姻关系中,夫妻之间的关系也绝非对等,女方往往被视作丈夫的所有物、私有财产,而并非独立的个体。于是剧中丈夫会将妻子成为“小鸟儿”,“瓷娃娃”,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妻子就应该使丈夫有面子,而非损其名誉——故丈夫在读完克洛克斯代那封告发信后会气得近乎歇斯底里。(佚名)
示例4:从个体角度而言,丈夫的性格也是娜拉出走的重要原因。首先需要指出,丈夫对社会地位的重视高于一切。这一方面体现为对事业的野心,身为银行经理的他哪怕在家中也总是在处理公务;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对名誉的看重,看看他在读信后的言行是多么荒唐。丈夫这种对社会地位的执着使他忽视家庭关系,从不会考虑妻子的需求,因而娜拉出走前两人的谈话成为了他们之间唯一一次真正的交流。当然这份执着或许根植于当时社会上刚刚兴起的个人主义之风。其次也应看到,丈夫是相当不负责任的一个人。在困境面前,他理所当然地将责任推卸到他人身上。例如在他眼中,一个孩子如果虚伪狡诈,多半是他的母亲(而非父亲)常常撒谎。又如他得知妻子向他人借钱的消息后顿时暴跳如雷,狠狠责骂妻子,而不是安慰妻子并将责任揽到自己身上。总之,看重社会地位和不负责任合在一起,使夫妻之间的关系越发疏远,最终促成了娜拉的出走。
当然因素还有很多,例如法律的刻板、娜拉的个性等等。然而娜拉的背影除了让我们反思女性、婚姻、社会制度之外,更重要的是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文化符号,为千千万万的人们带来勇气与想象力。(佚名)
在对人性和法律应该遵循哪个的问题上,娜拉和海尔茂出现了分歧。娜拉对海尔茂说:“我实在不明白。这些事情我摸不清。我只知道我的想法跟你的想法完全不一样。我也听说,国家的法律跟我心里想的不一样,可是我不信那些法律是正确的。父亲病得快死了,法律不允许女儿给他省烦恼。丈夫病得快死了,法律不允许老婆想法子救他的性命!我不信世界上有这种不讲理的法律。”在娜拉看来,不合理的都是可以改变的,在某种情况下,法律法条应该按照符合情理进行修改。而海尔茂却认为社会的规矩不可变,“你不了解咱们的社会,你说这些话像个小孩子。”在不合拍的价值观上,娜拉做出了出走的决定。“我真不了解。现在我要去学习。我一定要弄清楚,究竟是社会正确,还是我正确。”娜拉身上是有一种天真存在的,这就是对人性中善的坚守。海尔茂身上则显示了对世俗与规则的顺从,变成了规则的机器,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有生气的人。所以,娜拉坚决地出走可以看作是具有丰富感性的生命对工具理性下成为“机器”的两种人的状态之间的对抗。(江龙啸 河北师大报《娜拉出走的现实意义——易卜生<玩偶之家>分析》)
娜拉出走的意义2
示例2:娜拉的出走,代表着她对女性的觉醒,在这一点上来我是绝对赞同她离开海尔茂的,至少是为女性们争了一口气,甚至觉得痛快。但是遗憾的是,娜拉出走得太晚了,在八年前就应该出走了,就该摆脱父亲的掌控,就应该有意识要努力争取女性的地位。的确,如果娜拉八年前就出走了,或许就不会有今天的悲剧。对于娜拉的出走,张爱玲有更激进的说法,出走后的娜拉依然只能是男人的玩偶,只不过是从家里的一楼搬到二楼,等到吃饭的时候她还是会下来的。也许吧,以娜拉的性格,出走后根本不可能找到工作养活自己,因为她已经顺从惯了,大脑里已经没有自己的主见了。而现在我想说的是,婚后已有孩子的娜拉,到底还该不该出走?
首先,我觉得作为三个孩子的母亲,她就没有权利出走。孩子是无辜的,抛弃孩子,不为孩子负责任,就是自私的做法。要知道,没有母亲在身边的孩子就像是被遗弃的小猫小狗一样可怜,况且孩子是没有错的,错的只是没有选对时机投胎。因此,作为母亲,于情于理,娜拉是不能出走的,是不能只顾自己快活逍遥。在这里,我觉得娜拉很悲哀,做娜拉的孩子更悲哀。只要娜拉能够稍微地想一想,自己走后,孩子们该会怎样生活,生病了谁来照顾他们?虽说有保姆,但保姆能够代替亲娘吗?那血浓于水的亲情就能随着出走而泯灭吗?所以,作为母亲,我觉得娜拉是不能这么冲动负气出走的。其次,作为一个妻子,丈夫已经放下骄傲、自尊,低声下气恳求自己留下,就差没跪下了,在道德伦理的角度上来说也不应该出走。一个幸福美满的婚姻,是需要双方共同建立的。丈夫虽然有错,但试问孰能无过,只要是个人,他就会犯错误,最重要的是知错能改。娜拉若是能宽恕海尔茂,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的话,或许夫妻两能够重新开始新生活。可是娜拉没有这么做,依然执意要离开,离开海尔茂,离开孩子们。(佚名)
分组讨论娜拉出走的原因及意义
娜拉的出走原因及意义几何?讨论时应结合人物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考量,否则,将失掉客观性,还应秉持辩证的态度加以考量。
娜拉出走的意义1
示例1:娜拉的出走则是对自由、自我意识的寻找,这已不能简单地视为是对不理想的婚姻对象的否定,是女性权利意识的觉醒,而更应视为是一个人独立思考的意识的觉醒。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是娜拉对海尔茂说的:“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我知道大多数人赞成你的话,并且书里也这么说。可是从今以后我不能一味相信大多数人说的话,也不能一味相信书本里说的话。什么事情我都要用自己脑子想一想,把事情的道理弄明白。”这是对大多数人和书本(权威)的否定、怀疑;二是海尔茂问娜拉是不是不信仰宗教时,娜拉说:“除了行坚信礼的时候牧师对我说的那套话,我什么都不知道。牧师告诉我,宗教是这个,宗教是那个。等我离开这儿一个人过日子的时候我也要把宗教问题仔细想一想。我要仔细想一想牧师告诉我的话究竟对不对,对我合不合用。”这是娜拉对传播信仰介质的否定。最后一句“对我合不合用”反映了她的思想上升了一个层次,由判断对不对到取舍合不合用。
如果说女性权利意识、独立思考意识的觉醒是娜拉出走表现的现实意义的话,那么现实意义的另一个体现就是出走展现了两种人生状态的对抗。
尝试写出娜拉出走后的结果
示例1:娜拉头脑清醒,处事果断,当伪造签名曝光后,她看清了丈夫的本质面貌以及自己的处境,然后迅速做出了判断与行动,如此有魅力的女人是拔尖的,是佼佼者。哪怕独立生存于社会也根本不成问题。
示例2:鲁迅认为娜拉不是堕落就是回来,我认为不一定如此,在娜拉影响下中国当时有不少女性毅然离开自己的家,走上社会去做一个真正的“人”,当然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不管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都是向往未来,追求进步的表现。
活动二:探究诗歌的意象组合
实例引路
诗人创作诗歌时 往往把几个表面上并不关联的意象完全靠心灵的粘合力,拼并组织在一起,在矛盾交织的境界中,呈现诗人繁复的情怀。有点类似电影时空“蒙太奇”。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
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
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浆橹。
——舒婷《思念》
实例引路
四个意象分别写出了思绪的纷乱、思念的无着、回忆的苦况和向往的无望。这些意象表面上看,犹如散放的四颗精美的珍珠,彼此毫无关系,但由于情感的内聚力,这些珍珠的光芒从四面投射到一个聚焦上。这样,就蒸腾起了浓郁而深挚的“思念”,形成了多义性和朦胧性的情感结构。
合作探究
问题:阅读下面几个诗歌片段,结合刚才的舒婷的《思念》,归纳意象组合的方式:裘小龙的《在图书馆里》,江河的《祖国啊,祖国》中的一节,顾城《眨眼》中的一节。
我把长城庄严地放在北方山恋
象晃动着几千年沉重的锁链
象高举起刚死去的儿子
他的身躯还在我手中抽搐……
硝烟从我头上升起
无数破碎的白骨叫喊着随风飘散
惊起白云
惊起一群群洁白的鸽子
——江河《祖国啊,祖国》
合作探究
问题:阅读下面几个诗歌片段,结合刚才的舒婷的《思念》,归纳意象组合的方式:裘小龙的《在图书馆里》,江河的《祖国啊,祖国》中的一节,顾城《眨眼》中的一节。
永远缺水的水瓶
终于找到了一处水源,是为了
留给身后,是为了继续前进
大漠,孤烟,无限
——裘小龙的《在图书馆里》
红花,
在银幕上绽开,
兴奋地迎接春风,
我一眨眼——
就变成了一片血腥
——顾城《眨眼》
合作探究
把几个表面上并不关联的意象完全靠心灵的粘合力,拼并组织在一起,在矛盾交织的境界中,呈现诗人繁复的情怀。有点类似电影时空“蒙太奇”。
我把长城庄严地放在北方山恋
象晃动着几千年沉重的锁链
象高举起刚死去的儿子
他的身躯还在我手中抽搐……
硝烟从我头上升起
无数破碎的白骨叫喊着随风飘散
惊起白云
惊起一群群洁白的鸽子
——江河《祖国啊,祖国》
意象派生
合作探究
与意象派生不同,它不是从一个意象生发出另一个意象,而是一些意象按照事物逻辑和情感逻辑串连起来,组成意象链条,以开拓诗歌空间的纵深。
永远缺水的水瓶
终于找到了一处水源,是为了
留给身后,是为了继续前进
大漠,孤烟,无限
——裘小龙的《在图书馆里》
意象串连
合作探究
把几个表面上并不关联的意象完全靠心灵的粘合力,拼并组织在一起,在矛盾交织的境界中,呈现诗人繁复的情怀。有点类似电影时空“蒙太奇”。
我把长城庄严地放在北方山恋
象晃动着几千年沉重的锁链
象高举起刚死去的儿子
他的身躯还在我手中抽搐……
硝烟从我头上升起
无数破碎的白骨叫喊着随风飘散
惊起白云
惊起一群群洁白的鸽子
——江河《祖国啊,祖国》
意象并置
合作探究
一个意象投影到另一个意象里,两个意象迭印而产生一个新的意象。正如赫尔姆所说:“两个视觉意象构成一个视觉和弦,它们结合而暗示一个崭新面貌的意象。”而这个新意象又不完全丧失两个原意象的特征和功能。
红花,
在银幕上绽开,
兴奋地迎接春风,
我一眨眼——
就变成了一片血腥
——顾城《眨眼》
意象迭加
1
课堂练习
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常常会选择一些意象,并将它们相心组合,展现情感的起伏,形成诗歌特有的内在节奏。明读《迷娘》(之一)、《树和天空》两首诗,梳理诗中的意家探讨诗人是如何运用意象的组合来造成情感的起伏流动的。
示例:《迷娘》(之一)共三节,每一节都由正歌部分和制歌部分组成。诗歌第一节的正歌部分表现了“那地方”故国意大利自然凤光的优美,这主要是通过并置了“柠檬花”“绿叶”“橙子”“蓝天”“和风”“桃金娘’月桂”等意象来休现的。这些意象具有意大利景物的典型特征,诗人在这些意象中融进了人物对故乡的浓郁的思念之情,使这些景物都成了人物故国之思的寄托物,再加上诗歌运用具有音乐美的反复手法一“你可知道那地方”的反复咏唱,就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加深沉绵。
活动三:改写诗歌
诗歌改写示例
土耳其有首诗,翻译成英文名字叫《I Am Afraid》。2014年前后,很多中国的翻译爱好者想把它译成中文,让更多诗歌爱好者看到,按字面意思,那这首诗翻译出来就该是下面这个样子:
我 畏 惧
你说你爱雨,但当细雨飘洒时你却撑开了伞;
你说你爱太阳,但当它当空时你却看见了阳光下的暗影;
你说你爱风,但当它轻拂时你却紧紧地关上了自己的窗子;
你说你也爱我,而我却为此烦忧。
诗歌改写示例
土耳其有首诗,翻译成英文名字叫《I Am Afraid》。2014年前后,很多中国的翻译爱好者想把它译成中文,让更多诗歌爱好者看到,按字面意思,那这首诗翻译出来就该是下面这个样子:
改成一首七言诗:
江南三月雨微茫,罗伞叠烟湿幽香。
夏日微醺正可人,却傍佳木趁荫凉。
霜风清和更初霁,轻蹙蛾眉锁朱窗。
怜卿一片相思意,犹恐流年拆鸳鸯。
改写《致大海》和《自己之歌》
写作要点
①改写不改变主题,须用原诗意象。
②可改写整首诗,也可挑选一段改写。
③《致大海》:体式谨严,四五行一节,注重押韵,和谐整齐,读来抑扬顿挫。
④《自己之歌》(节选):奔放恣肆,不拘格律,遵循语言的内在节奏,自由抒写。
⑤用其中一首的形式改写另一首诗。
改写《致大海》和《自己之歌》
《致大海》(节选)第一二节改写
刘宁
我相信我不会再目睹这自由的元素!
用心凝视着,在我的眼前
蓝色的浪头翻滚进我的心湖,
我的心儿震撼着,如千万只洄游的鱼
为了你的骄傲、伟岸。
犹如远行的我的挚友,嗫嚅着离别的话语,
听!他的口中蹦出了一声离别的招呼,
永别了,带着你的喧声呼唤,你的沉郁的吐诉。
永别了!
自己之歌(节选)第一节改写
于梦
草叶像星星一样复杂,
蚂蚁、沙粒完美无瑕,
绝不在鷦鷯的卵之下,
造物者还献出精巧的雨蛙。
黑莓在天堂的美厦里放光华。
我手掌上极小的关节比机器伟大!
低头啮草的母牛是石像不敌的画,
一只小鼠神奇得让异教徒张大了嘴巴。
编诗集:《我们的诗》
收集同学们改写的诗,将其打造成积累性的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