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教案
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点实词、虚词、句式,深入思考“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等语句的含义,学会从语言入手读通读懂文言文。
2.思维发展与提升: 挖掘“解牛之道”与“养生之道”的关联。
3.审美鉴赏与创造: 通过品赏语言,欣赏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艺。
4.文化传承与理解: 领悟文章寓意,体悟文章思想主旨,学习庄子哲学中所蕴含的为人处世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课堂拓展
《庄子》中的成语
望洋兴叹
出处:《庄子·秋水》
原文:河伯到了海边:“望洋向若而叹”。
释义: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现喻做事力量不够或缺乏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朝三暮四
出处:《庄子·齐物论》
原文:狙公赋茅,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释义:原指仅改变形式而不改变内容。后指变化无常。
薪火相传
出处:《庄子·养生主》
原文:“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释义:柴虽燃尽,火种仍留传。喻师父传业于弟子,一代代地传下去。
探骊得珠
出处:《庄子·列御寇》
原文:“取石来锻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骊龙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
释义:原指抓住机会获得成功,后演变为善于抓住要点。
越俎代庖
出处:《庄子·逍遥游》
原文:“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释义:喻超出自己的职责,越权办事或包办代替。
螳臂当车
出处:《庄子·人间世》
原文:“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
释义:喻自不量力,招致失败。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出处:《庄子·山木》
原文:“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
释义:喻目光短浅,只想到算计别人,没想到别人在算计他。
屠龙之技
出处:《庄子·列御寇》
原文:“朱平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释义:喻技术虽高,但无实用。
以强凌弱
出处:《庄子·盗跖》
原文:“自是以后,以强凌弱,以众暴寡。汤武以来,皆乱人之徒也。”
释义:仗着自己强大就欺侮弱者。
运斤成风
出处:《庄子·徐无鬼》
原文:“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万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释义:喻手法纯熟,技术高超。
庄周梦蝶
出处:《庄子·齐物论》
原文:“昔日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释义: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亦真亦幻。
捉襟见肘
出处:《庄子·让王》
原文:“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襟而肘见,纳履而踵决。”
释义: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
评价庄子
鲁迅:“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 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郭沫若:“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 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这绝无仅有的一个便是庄子。”
二、庄子简介
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老庄学派”。生活贫苦,学识渊博,善于辩论。其著作《庄子》现存33篇,多寓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三、庄子的思想
一、批判现实社会。他对现实有深入的观察,所以批判起来一针见血,常给予无情的揭露和尖锐的嘲讽,极端蔑视礼法权贵。批判儒家、墨家参与政治,对其“仁义”也加以嘲讽。
二、向往自由。他不满现实,但又无力改变,非常苦闷,以至消极厌世。为摆脱烦恼,他一方面主张顺应自然,另一方面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幻想在乱世中保全自己,不与现实发生冲突和矛盾,忘掉现实世界,甚至忘掉自己的存在,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三、提出辨证法——相对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变化的,甚至认为是非也是相对的,于是由辩证法陷入了相对主义。
四、分析文本
解题:庖,厨师。丁,人名。解,分解、分割。
2.字音:
踦____ (支撑,接触)
騞____ (象声词)
卻____ (同隙,空隙)
窾____ (空)
綮____ (结合处)
軱____ (大骨)
硎____ (磨刀石)
怵____ (害怕,恐惧)
謋____ (象声词) 思考:
3.课文翻译
要求:
试翻译,有难点,做标记,看注解,可合作,求共赢。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自然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没有不是牛的;三年以后,未曾见到整头的牛了。现在,我只用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于天然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空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割断筋肉;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砍断骨头。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的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因为视力集中到一点,因此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厨师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4.深入分析
课文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一个解牛技艺娴熟高超的庖丁形象。
庖丁高超技艺的形成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技艺怎样?说说你的体会.
始解之时——目见全牛 (不懂规律)
三年之后——目无全牛 (认识规律)
方今之时——游刃有余 (运用规律)
(3)庖丁技艺高超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掌握了解牛的规律
没有掌握解牛规律的厨师又是什么情况呢?
良庖 割 岁更刀
对比 族庖 折 月更刀
庖丁 解 刀如新
由此可见,遵循“道”和不遵循“道”有着完全不同的结果,通过对比,强调了遵循“道”的重要作用。
(5)总结: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其一,探寻“道”。“臣之所好者道也
其二,遵循”道“ 。 “依乎天理”,“因其固 然”,尊重事物的规律
其三,谨慎的态度。“每至于族,吾见其 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通过形象,探究意旨
1、思考:庄子塑造这样的一个人物形象,写作这样的一则寓言故事,仅仅就是为了让我们认识这么一个技艺高超的杀牛师傅吗?
引导学生看文中最后一段: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由此可见,解牛之道和养生之道有相似之处。庄子想借这篇文章表明自己的养生之道。
2、你认为庄子的“养生之道”与庖丁的“解牛之道”之间有何相似之处?
“解牛之道”与“养生之道”的相似之处,在于都“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文章以 牛 的复杂结构比喻 社会 的复杂环境, 人 处世间,就像庖丁解牛时手中的 刀 ,“以无厚入有间”,避开矛盾,顺应自然,保养自己(刀)。同时,在得意之时,也不要得意忘形,应谨慎收敛自己,以免受到伤害。这样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
3、这个寓言给了你什么启示?(这则故事除了养生之道外,还能给人以哪些更具有普遍意义的启示?)
反复实践,不断积累,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
面对困难,不应逃避,应勇于面对。
要热爱本职工作。
反复练习,就熟能生巧。
做事要循序渐进。
小结: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够逐步掌握客观规律,在实践中进入自由的境界,做到“游刃有余”。即使把握了客观规律,面对具体问题,仍旧要有谨慎的态度,才能够把事情做好。
六、总结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人生三境界说: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臣之所好者,道也——不畏艰难,目标高远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三年之后、方今之时——坚定不移,孜孜以求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千锤百炼,终成正果
同学们,希望在人生的道路上,你也能如庖丁一样去不畏艰难地寻求“道”,坚定不移小心谨慎地遵循“道”,那么,最后你也会如庖丁一般达到游刃有余的美好境界!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