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山歌
——《槐花几时开》《太阳出来喜洋洋》
教学重点:
1.聆听器乐曲《槐花几时开》,听辨主题乐段中的乐器音色,知道整首作品的乐器演奏示意图和变奏曲曲式结构形式,并从音乐要素的角度分析作品意境。
2.学唱民歌《槐花几时开》和《太阳出来喜洋洋》,从歌词和旋律上归纳山歌的主要表现形式和音乐特点。
3.聆听器乐曲《太阳出来喜洋洋》,听辨作品中增加的一组打击乐器,了解其乐器音色和在作品中所产生的音乐情绪,了解管弦乐队的分组,并总结本节课两个作品所塑造的不同音乐形象。
教学难点:
1.用不同的形式感受主题乐段中丰富的乐器音色,分析体会作品意境。
2.能以自己所喜爱的形式参与、体验、探究、表现民族音乐,并对中国民歌中的山歌产生兴趣。
教学过程:
一、巴蜀山歌之《槐花几时开》
(一)教师范唱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导入新课
1.教师范唱前设问:歌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场景?槐花暗指什么 (生答,教师总结)
2.师生哼唱歌词,教师哼唱前设问:歌词有什么特点?(衬词)可以分成几句?(四句)
(二)分段赏析器乐作品《槐花几时开》,情景创设:根据民歌旋律变魔术,感受不同乐器版的《槐花几时开》。
1.哼唱《槐花几时开》旋律,教师哼唱前设问:旋律有什么特点?(节奏自由,音域较宽,情绪高亢嘹亮。)
2.赏析《槐花几时开》的主题部分
(1)聆听音乐前设问:演奏乐器是什么?(双簧管)
(2)用一个词形容一下音色?(甜美、柔和,被称为“公主”,多表现抒情的旋律,温柔的情绪)
(3)这一部分为什么要用双簧管呢?(双簧管:木管类乐器,在乐队常担任主旋律,是出色的独奏乐器。适合于表现田园风光和忧郁抒情的情绪。)
(4)这段音乐中除了主旋律双簧管外,你还听到了什么乐器?(钢琴)
如果说双簧管表现的是作品里想念心上人的女子,那么钢琴在描绘什么呢?(教师现场作画,展现钢琴所描绘女子正在看的风景)
3.赏析《槐花几时开》的变奏2部分
(1)聆听前设问:这次的主奏乐器换成了什么?(弦乐器)
(2)情景创设,PPT展示郑小英和小泽征尔的指挥图片,现场让学生模拟指挥家。模拟前设问:所有的弦乐器一起演奏音色发生了什么变化?(从独奏时的温柔婉约变成了合奏时的澎湃激昂)力度(有强有弱)音域(变高)情绪(从压抑到爆发)结果(还是不知道心上人会不会出现)引出(当时社会的恋爱现状)。
4.对比赏析《槐花几十开》变奏1和变奏3部分
(1)这次的主奏乐器又换成了什么呢?(圆号和英国管)
这两件乐器的音色有什么类似之处?(暗淡、低沉、忧伤、哀愁)适合表现怎样的情绪?(深情、如诉如泣、远距离感的效果)。
(三)简介作品和作者
1.先介绍《炎黄风情》的创作背景和取得的荣誉,然后引出第四组曲《巴蜀山歌》,一句话介绍一下巴蜀地区的地理位置,然后讲课本上引入了这一组曲4首作品中的其中两首《槐花几时开》和《太阳出来喜洋洋》。
2.介绍鲍元恺
(四)完成聆听器乐作品《槐花几时开》。
观看现场演出版的视频,了解管弦乐器的分组,观察和聆听每样乐器的演奏方式和音色,记录乐器演奏的先后顺序,感受民歌和器乐曲不同的艺术表现力。
(五)公布器乐曲《槐花几时开》的乐器演奏示意图和简介变奏曲式。
二、巴蜀山歌之《太阳出来喜洋洋》
(一)出示民歌版《太阳出来喜洋洋》的歌词和歌谱,分男女声学唱第一段歌词,了解整首歌词描绘的场景。学唱前设问:歌词可以分成几句?(两句)歌词有什么特点?(衬词)情绪(高亢嘹亮)
(二)总结山歌的特点
(三)引出器乐曲《太阳出来喜洋洋》,完整欣赏现场演出版视频。
观看前设问:器乐曲《太阳出来喜洋洋》增加了一组什么乐器?(打击乐器)
(四)总结分析器乐曲《太阳出来喜洋洋》和《槐花几时开》不同的音乐形象。
三、课堂小结 情感升华
民歌是作曲家创作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山歌是中国民歌中的核心体裁之一。《巴蜀山歌》是著名作曲家鲍元恺先生的大型管弦乐组曲《炎黄风情》中的一部分,《槐花几时开》和《太阳出来喜洋洋》是《巴蜀山歌》中的一部分,希望西方人通过他们熟悉的形式了解中国的民歌,也让我们自己通过民歌的旋律了解西方的管弦乐形式。愿更多的民族音乐能在全世界的舞台上经久不衰,愿更多的民族音乐能够世代相传,生生不息。
四、课后作业 提升音乐素养
课后搜集和完整聆听鲍元恺先生创作的,由24首民歌组成的大型管弦乐组曲《炎黄风情》,听后可以写写自己的感受,或者选择一首自己最感兴趣的作品,重点聆听,从曲式结构、演奏乐器、音色、情绪等音乐基本要素深层次分析作品,从而更形象、直观的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
五、教学反思 查漏补缺
回顾这次一师一优课,从选择教学内容——不断反复的聆听作品——备课——写教案——做课件——试上——反思——再上——再改,一直这样不断的尝试——总结——反思中,一点点的思考,大胆的尝试,这样一轮大的循环下来,感觉自己进步真的非常大,但是还是有很多值得商榷的教学内容和环节,教学形式的采用和教学形象的塑造。
记得曾经在一次全国的优质课展示中,吴斌老师在评课的时候说到,在你准备教授一个教学内容前,教师自己首先得对作品了如指掌,反复的听,不断的听,在不断的聆听赏析中发现作品独特的美,然后采用恰当的音乐教学形式传授给学生们。真的是这样,刚开始,拿到这首作品的时候,真的不知道如何下手,然后在不断的反复聆听、熟读总谱和深入了解创作背景和作曲家的过程中,才慢慢的熟悉了作品——了解作品——喜爱作品,发现他的精妙之处,再根据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去设计教学内容(重点欣赏器乐曲《槐花几时开》:从教师范唱民歌《槐花几时开》导入,分段赏析器乐曲《槐花几时开》的主要片段,然后点出和引出器乐曲《槐花几时开》,简介作品和作曲家,出示乐器演奏示意图和了解变奏曲式,最后完整聆听现场演奏版器乐曲《槐花几时开》,了解和观察管弦乐队的分组和乐器演奏方式,听辨乐曲各段落的音色变化,感受民歌和器乐曲不同的艺术变现力。第二首作品《太阳出来喜洋洋》同上,因为时间问题,就变成了简单的赏析和了解,但是效果也不错。)和教学形式。(这节课的教学形式,我也花了很多的心思,在分段聆听器乐曲《槐花几时开》的双簧管主题部分,把双簧管的旋律比喻成作品当中的主人公,把钢琴的衬托部分通过简笔画,展现作品中做描绘的地理位置和景色;又比如在分段聆听器乐曲《槐花几时开》的弦乐器变奏2部分,PPT展示一男一女两位指挥家,然后让学生通过现场指挥的形式,从力度、音乐、情绪等切身的感受作品的旋律走向和音乐形象的塑造;又比如在完整聆听器乐曲《出来喜洋洋》之前,为了让学生归纳山歌的特点,把全班同学分成男女声唱一唱歌词,感受旋律,从而体会巴蜀山歌的特点,真的是用心良苦,绞尽脑汁,想尽办法,我觉得这些都是本节课的亮点之处。)
下面我想说说,值得提升的空间:1.教学语言不够精炼,课堂提问可以更加准确,有指向性;2.教师教学语言可以更加煽情,努力做到抑扬顿挫,娓娓道来,肢体语言可以更加主动,脸部表情可以更加夸张,使课堂更加立体、生动。3.学生方面,对于农村的孩子,当走进录播教室,看到四个摄像头的时候,一下子就变得拘束,再加上借班上课,师生之间还需更多的磨合和交流,让学生展现出他们最自然的一面。4.感觉老师如果能再瘦一点,打扮的美一点,视频的效果应该会更好(微笑)。
最后我想说:“课堂教学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