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例研讨的校本研修活动】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基于课例研讨的校本研修活动】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8 10:21: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例研讨“六步”教学设计工具
学科 语文 执教课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执教班级  班 执教教师   时间  年 月 日
研讨主题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捕捉文本情感点
研讨地点  
研修教师
研讨主题概述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例课题内容简述 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本课例与本单元(或与研讨主题相关的知识 点)教学的 关联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作为落实语文要素的首篇精读课文,多件事情组成的文章,把握每件事情的内容是把握全篇课文的基础。
本课例体现的特点 本课例的特点:朗读与图片的结合,学生能直观感受课文的内容,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学生能够找出每一件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教学目标 1.将课文中的三件事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3.写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
教学重难点 1.将课文中的三件事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朗读录音。
教学环节: 六步运行模式:导(导入)—授(新授)—练(练习)—板(板书)—创 (创新)—思(反思)
一、导(导入过渡)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这篇课文有了初步了解,在熟悉字、词的基础上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首先,我们复习上节课的字词,然后带着问题进一步剖析文章。
二、授(新授过程)
初读课文,感受志向 1.词语教学。 (1)重点指导读好“分量”,理解“抱负”“光耀门楣”。 (2)找出与“崛起”构词方式相同的词语。(清晰、胸怀、赞叹、疑惑、训斥) 2.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课文写了周恩来少年时期的几件事,标出相关自然段。 (2)指导把握第一件事情的内容。 回顾第四单元把握一件事的方法,说说本文第一件事的主要内容。思考:周恩来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关注主要人物及表现,可以说得更简洁。) (3)自主把握第二件和第三件事的内容。 学生尝试从主要人物周恩来的角度,关注人物表现,把握另两件事的主要内容。 小结:关注课文主要人物,想想“他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事件内容。 二、精读课文,把握全文内容 1.结合板书,厘清三件事之间的关系。 我们了解了每件事的内容,感受了“中华不振”,体会了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那全文主要写了什么?你能否连起来说说课文的内容?把握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之前需要我们先弄清三件事情之间的关系。结合板书,同学们有什么发现?(第一件事是结果,后两件事是原因,第二件事也是第三件事的原因。)你准备按怎样的顺序串联这三件事? 2.串联三件事,把握全文内容。 预设1:在新学年的修身课上,周恩来表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是因为他听伯父说起“中华不振”又亲眼目睹了“中华不振”的一幕。 除了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用上关联词串联三件事,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串联? 预设2:周恩来初到奉天,听伯父谈起“中华不振”,疑惑不解。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目睹了一位中国妇女受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件后,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在新学期的修身课上,表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把握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时不能按照写作顺序串联,要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串联,这样会说得更清楚。 3.聚焦人物,体会“中华不振”。 (1)默读第16自然段,圈画人物表现的关键词,与同桌交流感受。 (2)妇女的指望与巡警的训斥进行对比品读。这些人物中多次提到的是妇女。对于她,你圈画了哪些关键词?妇女多么渴望巡警能够为她撑腰,为她做主,然而事实却是——巡警把她训斥了一通。你有什么感受? (3)围观的中国人内心的愤恨与无奈相碰撞。围观的中国人尽管气愤不满,紧握拳头,但敢怒不敢言,只能安慰一下妇女,什么办法都没有。你又作何感想? (4)课文中没有具体写“这个外国人”的表现,你能否也通过关键词,想象当时他的表现? (5)师生对读。正因为“中华不振”,那位妇女——(生接读)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只能哭诉;正因为“中华不振”,中国巡警——(生接读)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正因为“中华不振”,中国人——(生接读)都紧握着拳头,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4.结合资料,体会“中华不振”。 (1)是呀,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到相关信息。 (2)学生结合伯父“沉郁”的表情和“热闹非凡”的场景谈对“中华不振”的理解。 (3)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中华不振”的资料。教师播放资料,并简述这段屈辱的历史。 小结:“占据地”就是“国中之国”,外国人可以无视中国的主权,哪怕撞死了人也能免除中国司法的审判。在那个年代,它仅仅是当时“中华不振”的一个缩影。 小结:把握由多件事情组成的文章内容,先要明确课文主要人物,从主要人物角度梳理每件事情的内容,再厘清事情之间的关系,最后按事情的相互关系或先后顺序进行串联,注意事与事间的连接语。 三、讨论交流,升华情感 1、了解倒叙的写法。 作者将“表明志向”安排在前,把“耳闻目睹‘中华不振’”放在后面,你觉得有什么用意吗?(设置悬念,激起读者兴趣。突出少年周恩来伟大的抱负。) 2.回读“明志”,感受周恩来伟大的抱负。 (1)正是“中华不振”的现状让少年周恩来思考怎样拯救中国、拯救人民,于是就立下了宏大的志向。让我们回到那节修身课,再去感受他博大的胸怀和伟大的抱负。 (2)体悟周恩来的内心,读好人物语言。 引导学生抓住“默默”“若有所思”“清晰而坚定”等词走进周恩来的内心,思考:周恩来当时会想些什么? (3)指导分角色朗读。 (4)引读最后一自然段,升华情感。
三、练(练习巩固)
小练笔。 周恩来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如果今天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又会怎样回答呢?学习倒叙的写法,先写志向,再写清楚理由。
四、板(板书设计)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少年立志报国 爱国之心 耳闻“中华不振” }果 }因 报国之志 目睹“中华不振”
五、创(创新课堂)
1.图文结合,理解字、词、句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思(组内说课及课例研讨后的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基于学生第四单元把握单件事情内容的学习基础,我通过“主要人物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的支架,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 不足之处: 1.学生对于少年周恩来所处的社会背景还是不够了解。 2.学生的朗读没有足够的激情。在第三部分没有很好的体现愤懑和无奈的感情。 3.关注优等生的预设较多,中等生有点跟不上节奏,学得不扎实。评价机制不够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