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导学案+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导学案+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6.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8 10:35:41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
教材结构: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三、王安石变法
学 习 目 标
1. 了解北宋的建立和统一、宋太祖赵匡胤强化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
2.知道北宋重文轻武的国策及影响。
3.知道王安石变法。
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黄巢起义

907亡
五代(907—960)(中原地区)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十国(891—979) 前蜀 后蜀 吴 南唐 吴越 闽 楚 南汉 南平 北汉
由藩镇割据演变而来,武力夺权
北方战乱多
南方相对安定
北宋
960兴
陈桥
兵变
历史回顾
北宋建立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赵匡胤(宋太祖)
开封

北宋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国号:
史称:
影响:
960年
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局面

西夏
吐蕃
大理
注意:北宋的统一只是消除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状态,不是全国的统一
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
北宋
北宋 形势图
(1)军事上
目的:解决武将专权的积弊
“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统调分离: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更戍法: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杯酒释兵权
(2)政治上,
①中央
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政大权
宰相不止一人,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共同议政
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相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②地方
为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在各州府设置通判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3)财政方面
①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
②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影响:
加强了皇帝对军队的控制
加强了皇权
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机构繁杂,政出多门
机构臃肿,官员冗滥
军事方面
控制地方
削弱相权
宋朝以前,宰相、大臣可以和皇帝对坐议事。相传,宋太祖有一次上朝,宰相范质等仍坐着。宋太祖说:“我眼花,你们把文书拿近来让我看。”范质等起身呈递文书后,回到原处,发现座位已被撤走。从此,宰相、大臣只能站着同皇帝讲话。
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原因:
措施:
防止武将专权、篡权
1.重用文官
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度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天圣八年进士,修《新唐书》。宋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兵权)、参知政事(行政权)。
文臣统兵的代表:欧阳修
《劝学诗》
宋真宗(北宋第3位皇帝)
富家不用买良田,
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
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
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
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
六经勤向窗前读。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VS
唐朝武将
宋代文臣
曾因国难披金甲,
不为家贫卖宝刀。
——(宋)曹翰《退将诗》
做人莫做军,
做铁莫做针。
——(宋)谚语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科举取士
宋太祖:最多一次是31人,诸科最多是96人;
宋太宗:977年,进士109人,诸科200人,又赐进士180多人,总录500多人
宋真宗:(继续增加),如在1000年录取进士409人,诸 科更高达1129人。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太祖誓碑
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宋代科举考试规模不断扩大
想一想,这种重文轻武的政策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
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
宋代积贫积弱的根源
三、王安石变法
1.背景:
北宋行政效率低下;在边疆战事屡战屡败;财政入不敷出;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2.目的:
3.措施:
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经济)、保甲法(军事)。
4.结果:
(1)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各地兴修水利工程10000多处。
(2)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王安石
王安石革新政治的抱负失败了,但是他心系国家,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锐意进取,积极改革的创新精神;面对困难毫不动摇的坚强信念和做人为学的精神与意气,则依然为后人所学习。
感悟: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前导学预习题
一、填空题
1、960年,后周大将越匡胤在 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 ,以__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 。他就是宋太祖。
2、宋太祖解除______的兵权;控制对 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3、在中央,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宋太祖采取 的办法,削弱相权。
4、在地方,宋太祖派____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还在各州府设置 ,以分知州的权力。
5、在财政上,宋太祖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____掌控;陆续在地方设置 ,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6、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大大加强。
7、防止唐末以来 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_ _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___武将、 文官地位的政策,使____的格局逐渐形成。
8、宋朝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 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______和社会的安定。
9、北宋的政治风气 ,行政效率低下。在边疆战事中,北宋屡战屡败,每年被迫送出大量钱物。由于___和___的不断膨胀,到北宋中期,政府官俸和____开支浩大,财政 。与此同时, 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10、1069,年, 任用 主持变法。目的是希望通过变法,摆脱 ,实现 。
11、王安石变法涉及__ _和教育领域。经济领域主要推行募役法、_____、农田水利法等;军事领域主要推行 。
12、王安石的新法触犯了__、__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___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二、选择题
1、北宋一朝科举考试共录取文士60035人,平均每年约360;武举共录取868人平均每年约5人”,宋代还规定文武官员在任期间,文臣考核升迁的年限比武臣短,据此可知,宋代的国策是( )
A.重文轻武 B.休养生息 C.重农抑商 D.科教兴国
2、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下列措施中最符合这一治国理念的是( )
A.派文臣担任地方知州 B.在边境重地设立藩镇节度使
C.分化相权,强化君权 D.将地方精锐选入禁军,以强干弱枝
3、“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危害之大。”宋太祖这一政治理念实施后产生的影响是( )
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②使得军队战斗力增强③士人更加受到尊重④提高了官僚集团的整体索质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③④ D. ②③
4、北宋时期的宰相文彦博说:“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但得军情,所以有陈桥之变。”“太祖”是指( )
A.杨坚 B.李渊 C.李世民 D.赵匡胤
5、宋太祖在进行统一的同时,加强中央集权。他采取的首要措施是( )
A.集中军权 B.集中行政权 C.集中财政权 D.集中司法权
6、宋代政治以“事任”为中心,由“依事系任”为原则使其多机构和官职分担政务。该原则对宰相带来的重大影响是( )
A.徒有虚名 B.职权明确 C.禁足军政 D.权力分割
7、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包括( )
A.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B.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C.提高进士的地位 D.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8、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
A.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B.新法不得人心
C.新法没有得到宋神宗的支持 D.新法使行政效率更加低下
三、能力提升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因何也?…”普曰:“…其故非他,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⑴“太祖”指何人?
⑵“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指的是哪一历史现象?
⑶赵普说的“权”“钱”“兵”分别指的是什么?
⑷太祖接受了赵普的建议,如何“夺其权”的?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太祖深知“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的道理,因而有一系列尊崇文人的措施出台。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而这些寒门出身的士子一旦登第,多怀忠君爱国之心。宋朝统治者对文人极其尊重,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俸禄也极丰厚。
材料二 北宋改革其军事领导体制,将握兵权、调兵权与统兵权分而为三: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衙平列分立,全都握有兵权,却无调兵权。枢密院掌握调兵权。同时军队实行更戍法,让统兵的将帅定期调动,互换防区,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摘编自人教网《宋朝的基本国策》
(1)依据材料一,指出宋太祖是如何重视文人的?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统治者进行军事改革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3)材料体现了宋代重文轻武的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一政策对北宋政权的影响。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陈桥驿 宋 开封 北宋
2、高级将领 军队
3、分化事权
4、文臣 通判
5、中央 转运使
6、皇权
7、武将 文臣 抑制 提升 文臣统兵
8、尚文轻武 政权的稳固
9、保守 官僚机构 军队 军费 入不敷出 土地
10、宋神宗 王安石 统治危机 富国强兵
11、经济 军事 方田均税法 保甲法
12、大官僚 大地主 司马光
二、选择题
1.A 2.C 3.B 4.FD 5.A 6.D 7.C 8.A
三、能力提升
1、(1)赵光胤
(2)五代十国
(3)“权”指的是地方节度使掌握的兵权。 “钱”指的是宋朝时期的财权。 “兵”指的是能够掌握,调动的士兵。
(4)“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石守信等高级将领的兵权。宋太祖收回兵权后,将地方的政权、财权以及军权,收归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2、(1)宋太祖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扩大了应试入仕范围;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文人俸禄也极丰厚。
(2)唐末以来藩镇军事力量过于强大,威胁到了中央的统治或者是防止武将专权。
(3)积极的影响是扭转了尚武轻文的风气,有利于社会读书风气,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培养了爱国人才;杜绝了武将专权和兵变,有利于政权巩固和社会稳定。消极的影响是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意思相近即可,答出两点即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后达标检测题
(时间:45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请将正确答案选项的字母序号填入括号中),
1.赵匡胤建立北宋是在( )
A.10世纪初 B.10世纪中期 C.9世纪初期 D.9世纪中期
2、北宋政权一改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的局面,经过近百年的“培植养护”,“政府又变成读书人的政府”。这反映了北宋时期(  )
A.重视文化传统的养育和保护 B.形成了尚武轻文的社会风气
D.文官在军政体制中形成主体 C.推行变法新政成为社会潮流
3.“陈桥兵变”讲的是下列哪一个人的历史故事 ( )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神宗
4.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 )
A.防止武将专政弊端 B.统治者是文臣出身,因此重视文臣
C.文臣才能突出,堪当大任 D.武将无能
5. 下列与科举有关的措施出现在宋朝的是( )
A.创立考试办法选拔官员 B.开创进士科
C.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D.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6、有位历史老师是个对联迷,他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对联,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宋太祖的(  )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
D.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
7、以下通过政变、篡权建立的新王朝,维持了百年以上较长统治的是(  )
A.篡夺皇位司马炎,建立西晋归统一
B.王莽篡汉建号新,托古改制短命亡
C.外威杨坚善弄权,建立隋朝代北周
D.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建北宋
8、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原因是( )
A.陈桥驿兵变 B.唐后期藩镇割据
C.唐末农民战争 D.五代的频繁更替
9、宋朝改变唐末以来“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现象的措施是( )
A.设立郡县 B.推恩削藩 C.整顿禁军 D.派驻通判
10、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包括( )
A.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B.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C.提高进士的地位 D.地方赋税收归中央
11.陈桥驿纪念馆门柱上镌刻着:“陈桥兵变奠宋代基业,黄袍加身定赵氏乾坤。”它见证了一人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的一幕。“这一幕”发生在(  )
A.907年 B.950年 C.960年 D.966年
12.历史典故“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等,其故事的主人是(  )
A.赵匡胤 B.忽必烈 C.安禄山 D.李世民
13.唐朝末年,中原地区战乱不止,形成五代十国,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的是(  )
A.后梁 B.后周 C.南宋 D.北宋
14.“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元戎不知将校之能否,将校不识三军之勇怯,各不相管辖”。此类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  )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15.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任,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而北宋时相当于宰相的官职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皇权的不断加强 B.封建民主政治的发展
C.丞相权力的扩大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因何也?普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神人之福也。唐季(末)以来,战衅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___《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太祖”指何人?
(2)材料中指出“兵革不息”,其原因是什么?
(3)针对“普”的建议,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太祖黄袍加身当了北宋的皇帝后制定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即所谓“重文教,轻武事”。这个基本国策也为后世的宋代皇帝所奉行,影响贯穿整个宋代。
材料二 宋朝重文轻武,所以,宋朝经济繁荣,文化兴盛,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
(1) 阅读材料一,分析北宋的基本国策是什么。为什么实行这种政策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朝的这种国策有什么弊端。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BBAAC 6-10 DDBDC 11-15 CADDA
二、非选择题
16、(1)赵匡胤。
(2)节度使掌握兵权,实力强大,皇帝实力较弱。
(3)措施:陆续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派文臣做地方官,并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从各地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
影响:将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了中央,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逐渐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不断膨胀,成为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主要原因。
17、(1)重文轻武政策。原因: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重文轻武政策,虽然有效地防止了将领的拥兵自重,巩固了中央集权,但它也产生了不利影响,武官的积极性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