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琵琶行
白居易
一代“诗王”白居易
,春风吹又生。
日出江花红胜火, 。
可怜身上衣正单, 。
,六宫粉黛无颜色。
,在地愿为连理枝。
几处早莺争暖树, 。
乱花渐欲迷 眼, 。
人间四月芳菲尽, 。
野火烧不尽
春来江水绿如蓝
心忧炭贱愿天寒
回眸一笑百媚生
在天愿作比翼鸟
谁家新燕啄春泥
浅草才能没马蹄
山寺桃花始盛开
一代“诗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 ,号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 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 运动,世称“元白”,与 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 ”和“ ”之称。
乐天
香山居士
现实
新乐府
刘禹锡
诗王
诗魔
一代“诗王”白居易
被贬江州
读书避乱
【刻苦攻读,才学惊人】
(29岁之前)
仕途得意
【指陈时政,直言进谏】
(29—44岁)
辗转为官
【避祸远嫌,自请外调】
(44—57岁)
闲居洛阳
【参禅拜佛,醉吟悠游】
(57—75岁)
解题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
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琵琶行》是一篇抒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诗前小序
在正文前面,作者有一段小序。交代 、 、 、 。说明写作的原因,并为全诗定下了 的感情基调。
故事概况
时间
地点
人物
凄切
初读课文,浅层感知
两位人物
琵琶女、诗人
两条线索
明线——琵琶女身世
暗线——作者的感受
一种感情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结构梳理
江头送客闻琵琶
歌女倾诉身世苦
重闻琵琶
青衫湿
同病相怜
伤迁谪
江上聆听
琵琶曲
再读文本,深层品味
三次琵琶弹奏后诗人的反应分别是什么?(找出原文语句)
主人忘归客不发
我闻琵琶已叹息
江州司马青衫湿
三次琵琶弹奏中重点写了哪一次?
品读第二次演奏
第二次琵琶曲的曲调是怎样的?请分别用词语概括音乐特点,并分析描写音乐的手法。
品读第二次演奏
序曲:
第一乐曲:
第二乐曲:
第三乐曲:
低沉抑郁
清脆流畅
冷涩凝绝
高亢激越
品读第二次演奏
运用动作描写
“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准备动作
“低眉信手续续弹”是演奏时的情态;
“轻拢慢捻抹复挑”中“拢”“抹”“捻”“挑”是弹奏中的指法。
表面看,是展示琵琶女技艺的娴熟,实际上一系列时缓时急、时强时弱的动作变化,正是琵琶女内心世界的波澜;
曲终时“收拨”一“画”,干净利落,整个音乐戛然而止,却余音绕梁。
品读第二次演奏
运用比喻的手法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比喻,写不同弦乐的音色特点)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比喻,写弦乐圆润清脆特点)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比喻,写乐声的婉转与冷涩)
品读第二次演奏
运用比喻的手法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比喻,写乐声沉寂后忽然变得雄壮激越)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比喻,写乐声收束时的干脆利落)
品读第二次演奏
运用比喻的手法
大弦的声音像是急雨,小弦的声音像是私语,这样的对比,贴切地阐释出琵琶这种乐器中大小弦的区别,把琵琶声比作平时熟悉的声音,让人们感知到琵琶乐曲的音乐美。
把琵琶声的高低错落比作成珠落玉盘的声音,营造出一种韵律感十足的氛围,既有美妙的起伏变化,又增强了形象性。
品读第二次演奏
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侧面烘托出音乐的美妙动听。乐声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
“悄无言”的寂静,实则是充满了感情的时刻,听众的忘情和如痴如醉的神情,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妙。
品读琵琶女的形象
琵琶女有怎样的人生经历?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阅读小序,第二段及第三段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品读琵琶女的形象
过去 对比 现在
才貌双全——年长色衰
门庭若市——门前冷落
春风得意——独守空船
将琵琶女的过去春风得意与现在的落魄失意进行对比,突出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表达了作者对其深深的同情。
品读琵琶女的形象
弹奏高手能用琵琶说心事,赏乐行家也能从琵琶曲中听出心事,每个乐章和她的身世经历有何关联?
品读琵琶女的形象
序 曲:低沉抑郁
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独守空船、凄凉
第一乐曲:清脆流畅
年轻时:年轻貌美、门庭若市、得意
第二乐曲:冷涩凝绝
年长时:年长色衰、门庭冷落、失意
第三乐曲:高亢激越
现如今:漂沦憔悴、委身贾人、落魄
品读琵琶女的形象
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强烈控诉。
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摧残的痛苦生涯,相反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花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觉醒。
品读琵琶女的形象
诗人为什么要极力铺写琵琶女这一形象?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品读诗人的形象
找出诗人生活经历了哪些变化?借助注释、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找出诗人生活经历的变化。
品读诗人的形象
被贬前:翰林学士,受人尊敬。考中进士的十七人中,是最年轻的。
被贬后:江州司马,九品闲职。孤苦落寞,卧病浔阳。
才华出众
京官——谪 官
受重用——居闲职
品读诗人的形象
为什么诗人会同一个从未谋面的下等的歌妓产生共鸣呢?
品读诗人的形象
年轻时
年老时
本是京城女
去年辞帝京
名满京都的艺人
才华横溢的诗人
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
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忧愁暗恨
琵琶女自诉身世苦
白居易自叹谪居苦
品读诗人的形象
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女
京倡
商妇
白居易
京官
谪官
琵琶声
怨
恨
共鸣
同忆京城,天涯人对天涯人;
同叹年华付流水,苦情人对苦情人;
同感处境悲凉,断肠人对断肠人;
同滴辛酸泪,流泪人对流泪人;
同泄音乐情,知音人对知音人;
同望天涯明月,寂寞人对寂寞人……
品读诗人的形象
诗人为何“泪湿青衫”?
品读诗人的形象
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人悲,己怜,“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
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诗歌主题
《琵琶行》主要叙述了诗人与一飘泊江湖的长安歌伎邂逅相遇,并被其琴声和凄苦身世感动的故事。表达了诗人“谪居卧病”中的凄凉心境。
小结
《琵琶行》这首诗有明暗两条线索。
明线以琵琶女的身世和遭遇展开,暗线以诗人的经历感受展开。
一个是年长色衰的艺人,一个是被贬谪的诗人,在这风清月白的环境下因为音乐自然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和交流。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蕴含着许多能使人从悲哀中品出甘美的人生哲理,已超越时代的局限,成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邂逅时的共同心声。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