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王羲之
王羲之
303-361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官至右军将军,故后世称为“王右军”。
王羲之幼时从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此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有“书圣”之称。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的书法圆转凝重,王羲之被后代尊为“书圣”。
王羲之作品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见皆摹本。王羲之楷、行、草等体皆能,如楷书《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贴》等。
行楷《兰亭集序》最具代表性
王羲之书法
文体知识---序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
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如《兰亭集序》。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如《送东阳马生序》。
写作背景
两晋政治恐怖,司马氏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如“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不满当朝统治,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文学创作内容消沉,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全文线索
乐天地
痛人生
悲古今
1.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ɡuǐ
【介词结构后置】
高
酒杯
排列
旁边
作诗
举行
全、都
xì
shāng
叙写兰亭盛会------人贤、景美
jī
饮酒
文人风雅——流觞曲水
2.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 可乐也。
定语后置标志
和风
用来…
敞开
穷尽
自然万物
这
确实
【译文】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吹来心情舒畅。仰望天空广大无边,俯看地上万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足能享尽人视与听的乐趣,(这一切)实在令人感到快乐啊!
叙写兰亭盛会------人贤、景美、宴乐
作者依据什么说这次聚会“信可乐也”?
乐
天气晴朗
活动雅洁
景色美丽
聚会人多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暮春之初”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前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问题探究
写景抒情,叙议结合。
写景:“此地有崇山峻岭,……列坐其次。”
抒情:“虽无丝竹之盛,……亦足以畅叙幽情”;
叙述:“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由美景、乐事而抒发感慨:“仰观宇宙之大,……信可乐也。”
作者记兰亭盛会,着力表现的是哪一个“字”?
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交往
之于
通“晤”
有人
取向、舍弃
一时
满足
对
到达
等到
到、及
以前
附着
因
自然
随着
纵情
改变
长
引起
第三段作者由宴会之乐生发了怎样的一种人生感慨?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生活方式
不同
快乐感受
一致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所之既倦
情随事迁
人生无常 生命短暂
“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感叹死生”
“人生之乐”
“宴会之乐”
痛
人生苦短之痛
“俯仰一世 老之将至”
世事无常之痛
“所之既倦 情随事迁”
往事不再之痛
“向之所欣 已为陈迹”
生死难测之痛
“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符契
面对
悲伤
明白
本来
一、齐,把…看做一样(相等)
无根据
情趣
次序
纵使
这次
借题发挥,阐明自己的生死观: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悲
悲古人
“兴感之由 若合一契”
悲后人
“后之视今 亦犹今之视昔”
悲今人
“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千古同心,千古同慨,作者的思绪从有限转入无限,又归结到《兰亭集》的撰集上,既点出了作序的缘起,又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随着时光的流逝,人的生命也终有尽期。作者在伤感之余,转为积极旷达。把庄子之言斥为“虚诞”和“妄作。”不能学太上之忘情,忘掉生和死的界限。
魏晋士人的生死观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汉末)曹操《短歌行》
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
——(汉魏)徐干《室思》
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
——(魏)阮籍《咏怀》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云:‘死便据地以埋’”
——《晋书 刘伶传》
王羲之面对魏晋士人对待生死的消极态度,进行了深刻的思考,用“虚诞”“妄作”来表明自己对待生死的态度。生死既然不能改变,那么就不要让生命轻易消逝,在深沉的感慨中流露出的是对“生”的眷恋执着与追求。
【总结】
1——2 写宴会之乐
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
3——4 叹生命之痛
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
【总结】
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