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第3章 加强练4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习题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生物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第3章 加强练4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习题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9-08 17:26: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加强练4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一、选择题
1. [2021江苏盐城一中等四校高二期末] 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个池塘中的所有鱼不是种群,但能构成群落
B. 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
C. 一只猛禽追逐另一只抓握着鼠的猛禽,这两只猛禽属于捕食关系
D. 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D
[解析] 种群是指分布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群落是指分布在一定区域的所有种群的集合,一个池塘中的所有鱼不是种群,也不能构成群落,A错误;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是种内竞争,不属于种间关系,B错误;一只猛禽追逐另一只抓握着鼠的猛禽,这两种猛禽若是不同种生物,则可能是捕食关系,也可能是竞争关系,若是同种生物则可能是种内竞争关系,C错误;喜鹊是一种生物,而垂直结构是群落的空间结构,因此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D正确。
2. [2021河南平顶山高二期末] 下列调查实验的操作中,会使调查值偏大的是( )
A. 用样方法调查某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未统计压在边线上的个体
B. 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地雪兔的种群密度时,标记的雪兔被大量捕食
C. 调查酵母菌的种群数量时,酵母菌培养液未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就开始计数
D.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类群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装置上的电灯
B
[解析] 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对于边界线上的个体应计数相邻两条边及夹角上的个体,若未将样方线上的个体统计在内,会使计算所得数值偏小,A错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地雪兔的种群密度时,标记的雪兔被大量捕食,则会导致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含有标记的个体数减少,根据计算公式可知,会使调查结果偏大,B正确;调查酵母菌的种群数量时,酵母菌培养液未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就开始计数,会导致观察到的酵母菌数量少于实际数量,所以会使统计结果偏小,C错误;
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湿、趋黑、避光的特性,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类群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装置上的电灯,会导致统计结果偏小,D错误。
3. [2021山东日照校际联考] 黑光灯发出的左右的紫外光波是人类不敏感的光。大多数趋光性昆虫的视网膜上存在一种色素,对这一波段的光很敏感。色素吸收光之后刺激视觉神经,最终引发昆虫趋向光源飞行。一盏的黑光灯可管理50亩农作物,一夜的诱杀虫总重数高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农田中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B. 昆虫的趋光性导致了昆虫被诱杀,说明了趋光性是一种不利的变异
C. 用黑光灯诱杀昆虫改变了种群的性别比例,从而降低了害虫种群密度
D. 用黑光灯诱杀昆虫使用方便、效率高、无污染,利用了生态系统的化学信息特点
A
[解析] 黑光灯可诱捕趋光性昆虫,因此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A正确;趋光性在人类灯光诱捕的情况下对昆虫不利,但不能说明自然界中趋光性是一种不利的变异,B错误;黑光灯对雌雄昆虫的引诱无区别,不能改变其性别比例,其通过直接捕杀降低害虫种群密度,C错误;黑光灯发出的光属于物理信息,用黑光灯诱杀昆虫利用了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特点,D错误。
4. [2021广东佛山高二期末] 某研究小组调查一湖泊中某种鱼各年龄段个体活动状况和数量,结果如下表。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年龄 0~2(幼年) 3~8(成年) (老年)
个体数 413 398 409
主要活动水层 底层 中层 上层
A. 可以用样方法调查湖泊中该种鱼的个体数
B. 应该选择浅水区调查湖泊中该种鱼的种群数量
C. 该鱼种群数量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保持稳定
D. 该种鱼不同年龄段的个体生活在不同深度,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
[解析] 由于该种鱼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可以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湖泊中该种鱼的个体数,A错误;由于不同年龄的鱼分布在不同的水层,故调查时应该选择在各水层区调查湖泊中该种鱼的种群数量,B错误;分析表格可知,该鱼种群的各年龄段的个体比例相当,年龄结构属于稳定型,故该鱼种群数量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保持稳定,C正确;该种不同年龄段的鱼属于一个种群,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D错误。
5. [2021山东滨州高二期末] 阳光、温度和水等非生物因素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都会影响生物的种群特征,不同种群的生物在长期适应环境和彼此相互适应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动态的群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草原上的植物叶片往往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
B. 两种生物的生态位重叠越大,其种间竞争程度越激烈
C. 常绿乔木比落叶乔木更能适应大兴安岭森林的自然环境
D. 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一般与该种群的密度相关
C
[解析] 草原上的植物叶片往往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能抵抗干旱,与环境相适应,A正确;生态位重叠大的种群对资源和空间的需求相同点更多,两种生物的生态位重叠越大,其种间竞争程度越激烈,B正确;大兴安岭地处我国高纬度地区,气候较寒冷,落叶乔木更能适应大兴安岭森林的自然环境,C错误;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D正确。
6. [2021河南平顶山高二期末] 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种群A与种群B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种群A的每一个体含有的能量都比种群B的多
B. 种群B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种群A所同化的能量
C. 以该草原生态系统为单位开展物质循环的研究
D. 碳元素在种群A与种群B之间以 的形式传递
B
[解析] 分析图示可知,种群A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种群B的数量随后也先增加再减少,所以种群A和B之间为捕食关系,种群A为被捕食者,种群A的每一个体含有的能量不一定比种群B的多,如一条虫子中的能量少于一只鸟中的能量,A错误;种群B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即属于种群A所同化的能量,B正确;物质循环发生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具有全球性,所以不能以该草原生态系统为单位开展物质循环的研究,C错误;碳元素在种群A与种群B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错误。
7. [2021河南十所名校高二期末] 某生态系统中B和C是两个相邻的营养级,D为分解者,流经B营养级的能量分配情况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表示B营养级生物同化的能量
B. 乙中的能量有一部分通过C流向D
C. B和D的细胞呼吸类型可能有差异
D. C营养级摄入量的逐级分配与B一定相同
D
[解析] 摄入量-粪便量=同化量,因而甲表示B营养级生物同化的能量,A正确;乙中的能量表示B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B被C摄食后,乙中部分能量随C的粪便流向D,C的粪便中的能量属于B营养级同化的能量,B正确;丙和丁表示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B营养级应该是动物,而动物的细胞呼吸方式主要是有氧呼吸,而有些D(分解者)可进行有氧呼吸,有些能进行无氧呼吸,C正确;若C是顶级消费者,则C摄入量的逐级分配中没有流向下一营养级的部分,D错误。
8. [2021四川成都高二期末] 下图为某自然生态系统一年中部分能量流动分析的数学模型,图中各数字序号的含义分别为:①生产者呼吸散失的能量;②分解者呼吸散失的能量;③消费者呼吸散失的能量;④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D
A.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①+②+③表示
B. 该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同化量可用④-①表示
C. 在土壤中残存的有机质的量与②的值呈正相关
D. 该自然生态系统一年中未利用的能量值大于零
[解析]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④表示,A错误。生产者的能量去路包括生产者呼吸释放量,②分解者分解生产者遗体的释放量,流入下一营养级和未被利用,所以该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同化量不能用④-①表示,B错误。土壤中的有机物必须经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变成无机物,才能被生产者利用,故②的量越大,说明该农田生态系统土壤中残存的有机质的量越少,C错误。该自然生态系统一年中未利用的能量值=④-①-②-③=12-4-2-1=5,大于零,D正确。
9. [2021江苏徐州三中质量检测] 图甲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图乙为此草原中能量流经鸟类时的示意图,f为蛇的同化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D
A. 图甲中草→蝗虫→鸟类→蛇所构成的食物链中,鸟类属于第三营养级
B. b代表鸟类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储存在其有机物中
C. “”的箭头对应左图中的“鸟类→蛇”的箭头
D. “a→d”的箭头所示能量不属于鸟类流向分解者的部分
[解析] 食物链必须达到最高级别的消费者,图甲中草→蝗虫→鸟类→蛇→猫头鹰是一条食物链,A错误;b代表鸟类同化的能量,储存在其有机物中,B错误;b代表鸟类同化的能量,c表示鸟类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错误;a表示摄入量,d表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a→d的箭头表示鸟粪便中的能量流向分解者,鸟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鸟类,D正确。
10. 某同学画出如下三幅表示生态系统部分碳循环的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A. 碳循环中只有生产者与大气中的库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所以三幅图中生产者都是A
B. 图1中C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C. 图2中A、B、D、E构成群落,碳在其中流动的形式是有机物
D. 若使图1、图2、图3完整表示碳循环,需要补充化石燃料燃烧产生
[解析] 在碳循环过程中,生产者与大气中库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而其他生物只能通过呼吸作用或分解作用向大气中释放,由此可知,图1~图3中属于生产者的分别是A、A、E,A错误;图1中C为消费者,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B正确;图2中A为生产者,B和D为消费者,E是分解者,它们共同构成生物群落,在生物群落内部碳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C正确;题干所示三幅图中均没有涉及化石燃料的燃烧过程,要表示完整的碳循环,应增加化石燃料的燃烧过程,D正确。
易错提醒
(1)绘制物质循环图解时,注意物质是可以循环的。
(2)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生产者的能量可流向消费者和分解者,但消费者与分解者中的能量不能流向生产者。
11.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戈壁荒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低,但恢复力稳定性高
B. “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
C. 生态系统中各种消费者的存在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并使其更加稳定
D. 引入外来物种可以增加生态系统的组分,是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最好措施
C
[解析] 戈壁荒漠的抵抗力稳定性低,由于干旱缺水,其恢复力稳定性也较低,A错误;“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B错误;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消费者具有促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并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C正确;引入的外来物种有可能成为入侵物种,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被破坏,D错误。
二、非选择题
12. [2021山西长治二中质量调研] 棉花富含纤维,广泛用于编织品和纺织业。棉铃虫钻蛀棉花将导致产量大幅减少,为防治虫害,研究人员选择面积为一公顷的开放的棉田若干,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并定期调查棉田中棉铃虫的种群密度,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 棉铃虫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该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___。调查棉铃虫的种群密度,最好采用___________(填方法),实施此方法的关键是_____________。
出生率和死亡率
样方法
随机取样
[解析] 种群密度的直接决定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棉铃虫活动能力弱,所以主要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调查活动能力弱的小动物的种群密度应采取样方法,关键是随机取样,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
(2) 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模拟树桩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图中可以看出树桩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______防治害虫的效果较好。除通过设置适宜高度的树桩吸引食虫鸟外,还可以利用音响设备发出结群信号吸引食虫鸟,该方法利用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信息。
为食虫鸟提供栖息场所
物理
[解析] 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模拟树桩的目的是为食虫鸟提供栖息场所,从图中可以看出树桩之间的距离为,防治害虫的效果较好。利用音响设备发出结群信号吸引食虫鸟,属于对生态系统物理信息的应用。
(3) 研究发现设桩一段时间后,麻雀(食物为棉籽和棉铃虫)和食虫鸟的数量都增多,食虫鸟和麻雀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填组成成分),该成分的存在对生态系统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假设麻雀增加的质量来自棉籽的比例为x,则麻雀质量增加m时,需要消耗棉花的质量n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各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按最大计算)。
消费者
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此外,消费者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
[解析] 食虫鸟和麻雀属于消费者,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此外,消费者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根据题意可以构建各生物的营养关系:
棉叶、棉铃、棉籽中的能量均来自棉花植株的光合作用,因此。
(4) 此研究表明,在农田周围合理植树可控制虫害,这样可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解析] 在农田周围合理植树可控制虫害,可以使能量少流向害虫,这样可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