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章末总结 习题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生物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章末总结 习题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9-08 17:23: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章末总结
1.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内,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②___________________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产者、⑥___________________、分解者。
由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
生物圈
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消费者
5.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生物⑧_________________,而非取决于生物的⑨________________。
6.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食物链和食物网
种类
数量
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
(1)输入。a.源头:太阳能及某些无机物中的化学能。b.总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传递。a.途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产
者所固定的能量
(3)转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散失。 _________________形式。
太阳能及某些无机物中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
热能
7.能量流动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逐级递减。
8.研究能量流动可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实现能量的 _________________利用,使能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自然生态系统中, _________________金字塔通常都是上窄下宽的金字塔形, ___________________金字塔大多也是上窄下宽的金字塔形,而 _________________金字塔有 _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
单向流动
多级
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能量
生物量
数量
倒置
10.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物质:组成生物体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元素。
(2)范围: ___________________。
(3)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碳、氢、氧、氮、磷、硫
生物圈
全球性、循环性
11.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物质是能量的 _________________,能量是物质循环的 ________________。
载体
动力
12.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种类
(1)物理信息:自然界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3)行为信息:动物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指各种动作,也能够向同种或异种生物传递某种信息。
光、声、温度、湿度、磁场
化学物质
特殊行为
1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个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生命活动
(2)种群:生物种群的 _________________,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信息能调节生物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繁衍
种间关系
平衡与稳定
14.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对 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控制。
15.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包括 _________________平衡、 ________________平衡和 _________________平衡。
有害动物
结构和功能
结构
功能
收支
16.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态系统维持或恢复自身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能力
(1)原因:生态系统具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调节基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种类
a.抵抗力稳定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Ⅰ.规律:生态系统的组分越 ______________,营养结构越 _________________,自我调节能力就 _________________,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则越高。
自我调节能力
负反馈调节
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简单
越弱
Ⅱ.特点:调节能力有一定 _________________,超过限度,自我调节能力就遭到破坏。
限度
b.恢复力稳定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往往相反。
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一、生态系统三大功能的比较(生命观念——稳态与平衡观)
例1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B. 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
C. 能量金字塔顶端的营养级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的能量最多
D. 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C
[解析] 能量金字塔顶端的营养级是最高营养级,因为能量是逐级递减的,所以其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的能量一般最少,C项错误。
素养形成
1.生态系统三大功能的比较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区别 途径 食物链或食物网 食物链或食物网 多种途径
特点 单项流动,逐级递减 反复出现,循环流动 往往是双向的
范围 食物链各营养级及分解者之间 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生物与生物之间或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区别 模式图
联系 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信息传递存在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把生态系统的各部分联系成一个整体,与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续表
2.三个基本功能及其地位
任何生态系统都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个功能,它们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三者密不可分,但各有不同。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1. [2021吉林白城洮南一中高二月考] 如图表示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信息传递过程,则甲、乙、丙三图可依次表示
( )
C
A. 能量流动、碳的循环、信息传递 B. 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碳的循环
C. 碳的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D. 信息传递、能量流动、碳的循环
[解析] 物质是可循环利用的,可用图甲表示;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可用图乙表示;信息传递一般是双向的,可用图丙表示,C正确。
2. 下列与生态系统功能相关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 碳循环属于气体型循环,其循环过程需要能量的驱动
B. 物质与能量在生物与环境之间循环流动,信息的传递只在生物之间发生
C. 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的死亡分解是碳循环的一部分
D. 全球气候变暖和大气中碳的收支不平衡有关
B
[解析] 能量在生物与环境之间不能循环流动,只能是单向的;信息传递可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B错误。
3. 下图是某宇宙飞船生态系统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系统可为航天员提供氧气
B. 分解罐可以向藻类提供二氧化碳和无机盐
C. 太阳能经过藻类的光合作用转化为化学能
D. 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较强
D
[解析] 藻类可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产生氧气,A、C正确;分解罐可以将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同时产生二氧化碳,因而可以向藻类提供二氧化碳和无机盐,B正确;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差,D错误。
二、食物链(网)的构建方法(科学思维——模型与建模)
例2 某种植玉米的农场,其收获的玉米籽粒既作为鸡的饲料,也作为人的粮食,玉米的秸秆则加工成饲料喂牛,养殖的牛和鸡供人食用。人、牛、鸡的粪便经过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能源,供人使用,沼渣、沼液作为种植玉米的肥料。据此回答(不考虑空间因素):
(1) 请绘制由鸡、牛、玉米和人组成的食物网。
[答案]
[解析] 据题意知鸡、牛和人都以玉米为食,同时人还以鸡、牛为食。据此关系可绘制出食物网。
(2) 牛和鸡之间_______(填“有”或“无”)竞争关系,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和鸡的种间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_。

牛食用的是玉米秸秆,而鸡的饲料是玉米粒,二者食物不同,不会构成竞争关系
捕食与种间竞争
[解析] 牛与鸡之间无竞争关系,因为牛食用的是玉米秸秆,而鸡的饲料是玉米粒,二者食物不同,不会构成竞争关系。人以鸡为食,二者为捕食关系。玉米籽粒既作为鸡的饲料,也作为人的粮食,二者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3) 流经该农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_________所固定的___________,无机环境中的碳主要以 ____________形式进入该人工群落。
玉米
太阳能
[解析] 流经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故流经该农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玉米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碳从无机环境主要以的形式进入生物群落。
(4) 假设该农场将生产的玉米作为饲料养鸡,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供人食用,现调整为的玉米养鸡,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供人食用,理论上,该农场供养的人数将会_________ (填“增多”“不变”或“减少”)。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减少
改变用途的玉米被鸡食用后,在鸡这一环节散失了一部分能量,导致人获得的能量减少
[解析] 若改变的玉米用于养鸡,则该农场供养的人数将会减少。因为改变用途的玉米用于喂鸡,使人与玉米构成的食物链增长,多出的环节会散失能量,导致人获得的总能量减少。
素养形成
模型法构建食物链(网)
(1)依据捕食关系曲线图构建食物链(网)(如图1所示):根据先上升先下降者为被捕食者,后上升后下降者为捕食者,可以确定图1中食物链为C→B→A。
图1
(2)依据所同化能量的多少构建食物链(网):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逐级递减,且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能量值大者为被捕食者,少者为捕食者。若两种生物的能量值相差不大,不足以构成 的比例关系,则两者很可能属于同一营养级。由此可以确定图2中食物链为丙→甲→乙→丁;图3中食物网为甲→(乙,丙)→丁;表中的食物链为B→D→A→C。
图2
图3
营养级 A B C D
能量(有机物) 15.9 870.7 1.9 141.0
(3)依据生物体内富集物的浓度构建食物链(网):生态系统中存在生物富集现象,即营养级越高,体内相关富集物(如农药、重金属)的浓度越高,两者在数值上呈正相关。体内富集物浓度相差不大的两种生物很可能属于同一营养级。
由此可以确定下表中的食物网为。
生物种类 A B C D E
有机汞浓度(ppm) 0.057 7 0.51 68 0.39
(4)依据提供的食物信息,构建食物链(网)。信息:古树上有红蜘蛛、
蚜虫、草蛉、七星瓢虫、麻雀、花喜鹊6种动物,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草蛉、七星瓢虫捕食红蜘蛛、蚜虫;红蜘蛛、蚜虫以植物的各器官为食物;麻雀、花喜鹊以红蜘蛛、蚜虫、草蛉为食。依据捕食关系由低营养级→高营养级直接绘图,可得到图4所示食物网。
图4
(5)根据物质循环图解构建食物链(网):图5表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图解,D是生产者,A是消费者,B是分解者,C是无机环境,其中的食物链是
图5
4. 如图显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体内不易被分解的有害物质含量所占比例。假设这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则( )
A. 该食物链可以写成:丙→丁→甲→乙
B
B. 丙与丁之间具有捕食关系
C. 乙所需的能量最终来自丙
D. 若甲的数量增加,可能引起乙的数量增加
[解析] 生态系统中的有害物质会沿食物链不断积累,因此营养级别最高的生物,其体内积累的有害物质会最多,假设图中这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则为乙→甲→丁→丙,A错误;丙与丁之间是捕食关系,丙捕食丁,B正确;乙是生产者,其所需的能量一般最终来自太阳能,C错误;甲以乙为食,若甲的数量增加,会导致乙的数量减少,D错误。
5. 下图1表示某生态系统中构成一条食物链的甲、乙、丙、丁4个种群的数量变化,图2表示某植食性昆虫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速率变化曲线。
(1) 请根据图1中甲、乙、丙、丁4个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写出它们构成的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
丁→乙→甲→丙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中甲、乙、丙、丁4个种群之间是捕食关系,被捕食者先增加先减少,捕食者后增加后减少,所以食物链为丁→乙→甲→丙。
(2) 甲种群在c点处的年龄结构类型是___________,甲种群在段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可能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增长型
甲捕食的乙的数量下降,食物不足
甲的天敌丙的数量上升,被捕食量增加
[解析] 甲种群在c点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因此此时种群处在增长型,要研究段甲种群的数量变化,先根据食物链丁→乙→甲→丙,看乙和丙的数量变化,乙是甲的被捕食者,在此时间段乙的数量下降,因而甲的食物不足,造成了甲的数量下降,甲的天敌是丙,在这个时间段内数量增加,因而被捕食的甲的数量增加,从而使甲的数量减少。
(3) 在图2的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__________ 形曲线;在时间内,种群的出生率_________ (填“大于”或“小于”)死亡率。
“S”
大于
[解析] 种群相对增长速率由小变大,达到最大值后又逐渐变小,因而该种群数量增长呈“S”形曲线。在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故此时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