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读准节奏韵律,读出情感意蕴。
2.继续掌握《诗经》重章叠句的形式和比、兴手法。
3.通过自读、点拨,读懂诗歌,提高鉴赏能力。
【前置学习】
风、雅、颂
“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
“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
“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
【前置学习】
“风”,又称为“国风”,“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华夏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合作探究】
思考①:书本中诗歌后的分析说《式微》“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子衿》“是一首古老的恋歌”,读读这两首诗歌,说说是一种怎样的“悲”,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恋”?
【合作探究】
答案预设:《式微》反映的是劳动人民“日落天黑,还在露水中泥地里劳作”的“不平现实”。《子衿》写女主人公对恋人爱之深,责之切的情愫,这是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合作探究】
思考②:结合诗歌内容,合作交流,这一“悲”一“恋”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合作探究】
答案预设:《式微》两个章节,用了四个“式微”,用了两处“不归”,反复吟叹,强调天黑了却不能回家,是因为“中露”“泥中”,这是还在劳作,诗歌里用了两处“微”,四处“胡”,进行反问,告诉我们这劳作不是出自他们自我内在对劳动成果的期许,而是为了君主,为了养活他们。诗歌刻画的是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以及他们在受压迫时内心的反抗与呐喊。
【合作探究】
《子衿》“悠悠我心”和“悠悠我思”中的“悠悠”二字,直抒对恋人的爱意和思恋,用叠词使得情谊越发深厚悠长绵远;“纵我”和“子宁”句,利用反问修辞,并反复吟咏,写出女子因恋人不主动赴约的嗔怒,而又生出无限的惆怅;“挑”“达”二字,是女子的动作,虽只寥寥二字,但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思念恋人的女子在城头翘首顾盼的情态;“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是女子的内心独白,是心理描写,有夸张修辞,把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刻画得淋漓尽致;前两章自述怀人,后一章城头顾盼,不难看出,前二章应是顾盼却不见人的情感延续,这是倒叙的手法。
【诵读吟咏】
式 微
式 微 / 式 微,胡 不 归?
●
微 君 之 故,胡 为 乎 / 中 露!
● ● ● ● ●
式 微 / 式 微,胡 不 归?
●
微 君 之 躬,胡 为 乎 / 泥 中!
● ● ● ● ●
【诵读吟咏】
子 衿
青 青 / 子 衿,悠 悠 / 我 心。
● ●
纵 我 / 不 往,子 宁 / 不 嗣 音?
● ●
青 青 / 子 佩,悠 悠 / 我 思。
● ●
纵 我 / 不 往,子 宁 / 不 来?
● ●
挑 兮 / 达 兮,在 城 / 阙 兮。
● ●
日 / 不 见,如 / 三 月 / 兮。
● ●
【诵读吟咏】
朗读诗歌,说说如何读出这两首诗的情感意蕴。
【诵读吟咏】
朗读诗歌,说说如何读出这两首诗的情感意蕴。
【诵读吟咏】
重章叠句
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更换其中的几个字,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
【诵读吟咏】
重章叠句
《式微》两个章节首句一样,次句只改了三个字,“故”改为“躬”,“中露”改为“泥中”,回环往复,意蕴悠长;《子衿》的前两个章节,由“子衿”到“子佩”,由“心”到“思”,由“嗣音”到“来”的改字,以及“纵我不往”的反复,也体现重章叠句的方式。 。
【诵读吟咏】
比、兴
比,比喻;兴,先说别的事物,
引出所吟咏的对象。
【诵读吟咏】
比、兴
《子衿》开头两章见物起兴,“子衿”“子佩”是思念的人的穿着打扮,其实是指心中思恋的爱人,这是“兴”;末句说“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比作“三月”,极言时间之久,心中思念之甚,可以算是“比”。
【拓展延伸】
选择两首诗歌中的任何一首改写成现代诗。
要求:
1.借助旁注,尽量用诗化的现代汉语呈现。
2.不改变诗歌原有主题。
【拓展延伸】
式 微
天色昏暗,漆黑一片,为什么我还在外面不能回?
如不是为了老爷们的那些琐事,
为什么我周遭还一片片露水?
天已漆黑,暗淡一片,为什么我还在外面不能回?
如不是为了老爷们的口体之奉,
为什么我周遭有一滩滩泥水?
【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歌。
2.诗歌是文字的艺术,是语言的精华,请选择下列任务中的任一项,完成创作,与老师同学分享。
①仿照两首诗歌语言手法,选择一首进行仿写。
②自主创作一首诗歌。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熟读成诵,积累诗句。
2.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文内容,学习诗人王勃豁达的心胸和对友情的珍惜。感受诗人孟浩然希望出仕,得到张丞相引荐的心境。
【学习目标】
关于王勃 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约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唐代诗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现流传下来文20多篇,诗90多首,明人集为《王子安集》。代表作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于长安。“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一位姓杜的少府将到蜀州(今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了他这首诗。
【知识链接】
关于孟浩然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689-740),字浩然,襄阳(今属湖北)人,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歌绝大部分是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孟浩然投赠给张九龄的干谒诗,应当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当时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维是忘年之交。后张九龄任中书令,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赏识和录用。
【知识链接】
1.初读,读准字词和节奏
2.品读,感受作者的心情
请同学们品读相关的意象、找出关键字词,体会作者的情感。
【初步感知】
首联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长安,城郭宫阙,气象雄伟,历历在目。而将去的蜀州呢 千里迢迢,风烟渺渺。这两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为诗歌营造出开阔的意境,也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恋恋不舍及对其今后生活的关心。
(1)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这两句诗把两人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离别意”“宦游人”意思是都是离家做官漂泊在外的人,你的感伤,我也能理解。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此别为别中之别,不必伤感 。
(2)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这两句诗,意味深远,是全诗中最重要的部分。人们都有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叫作“知己”,他有时近在身旁,有时却远在天涯海角,但无论空间怎样的改变,时间如何的推移,真正的友情应该是牢不可破的。而且,决不能狭隘地认为“知己”只有一个;四海之内到处都有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同样都可以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抱着这样的认识和心情与朋友分别,那就不会感到孤独寂寥,相反的却是感到乐观进取 。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诗人宽慰友人不要哭泣,而要勇往直前,去迎接新的生活。表明了诗人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4)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诗与友互勉、超越时空、乐观豁达,广阔胸怀,远大抱负,使真挚的友情得到升华。境界开阔,气势雄浑,道出了朋友之间的感情真谛,不求朝夕相处,只求心心相印。
【诗歌小结】
你能列举出哪些格调高昂的送别诗
1.引导学生畅谈。
2.诵读李白的《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体会诗人异乎寻常的乐观旷达的离别之情。
【比较迁移】
1.初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读准字词和节奏
2.品读,体会情感。提示方法:①抓关键词②抓出意象
【学以致用】
八月洞庭湖水暴涨几与岸平,水天一色交相辉映迷离难辨。云梦大泽水汽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想要渡湖却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时代闲居又觉愧对明君。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诗人以暗喻的方式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希望对方予以引荐。
【学以致用】
3.比读,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体会诗人的情感,比较两首诗歌的异同。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比较迁移】
课后拓展
1.运用这两首诗的诵读方法学习其它的诗歌,学会 “裸读——品读——比读”
2.背诵两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