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件(35ppt+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件(35ppt+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5 23:12:25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杨家将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同学们可以讲述他们的故事吗?他们生活在哪个年代,那个年代呈现出怎样的特征,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新知导入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 七课
1.知道辽、西夏和北宋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
2.概括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
3.掌握澶渊之盟的内容,正确评价澶渊之盟,认识友好交往是民族间交往的主流。
学习目标
契丹族祖先
“白马青牛”——契丹族的历史记忆
“有男子乘白马浮土河(今内蒙古老哈河)而下,复有一妇人乘小车驾灰色之牛,浮潢河(今西拉木伦河)而下,遇于木叶之山,顾合流之水,与为夫妇,此其始祖也,是生八子,各居分地,号八部落。”
——《辽史》卷37《地理志》
一、 契丹(辽)的崛起
契丹是一个曾经驰骋于中国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经过约500年的发展,到唐朝时,契丹已逐渐强大起来。唐代末年,建立起了辉煌一时的大辽帝国。
契丹族的兴起
契丹帐
宋·苏颂
行营到处即为家
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
四时畋猎是生涯
……
到了唐朝末年契丹人的生活发生了什么显著变化 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①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生产事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②隋唐时期,游牧在北方的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唐朝末年,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传人契丹族。
契丹人引马图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①隋唐时期,游牧在北方的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②唐朝末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③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生产事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辽(契丹)
1.辽建立背景(兴起)
时间:
建立者:
民族:
定都:
国号:
辽(有时称契丹)
耶律阿保机(辽太祖)
10世纪初(916年)
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
阿保机复原扮演图
2.辽的建立
契丹族
3.阿保机治国措施:
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契丹文字
契丹货币
契丹鸡冠壶
居城自雄,党项族李元昊建立西夏
李元昊
“西朝是西夏的别称,源于地理位置,相对于宋朝和辽朝,西夏位于西部,所以自称西朝”。
——徐俊 、《中国古代王朝和政权名号探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11月 :第276页。
(1)建立: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4.党项族(西夏)的崛起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官制
法律
西夏文字
西夏货币
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曰开封府,曰翊卫司,曰官计司,曰受纳司,曰农田司,曰群牧司,曰飞龙院,曰磨勘司,曰文思院,曰蕃学,曰汉学。
——《宋史》、作者:[元]脫脫 等奉敕、第6853页
想一想:西夏官制和文字以及货币有什么特征?
(2)发展: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思考:
通过刚刚的学习,你认为契丹族与党项族的发展壮大,有何相似之处?
都是在与中原人的交流中,学习、吸收了中原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及优秀文化。
政权 辽 西夏 北宋
民族 汉族
时间 960年
建立者 赵匡胤
都城 东京
治国 措施 强化中央集权,收兵权、相权、财权。
契丹族
10世纪初
耶律阿保机
上京临潢府
发展生产,创制文字。
党项族
11世纪前期
元昊
兴庆府
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政权概况: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1、背景:
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幽云十六洲示意图
材料:后晋皇帝石敬瑭为了皇位,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不料却导致了后来宋朝为夺取该地区而与辽苦战数十年。
发生澶州之战,签订澶渊之盟。
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辽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2、辽与北宋的关系
自学指导2:阅读课本P35,根据人物提示,梳理辽宋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




辽太宗
宋太宗
宋真宗
宋太祖
材料:辽朝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以八牛弩射杀辽将萧挞览。宋军士气大振,打退了辽军。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宋真宗也赞同议和,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与辽订立和约。
三弓床弩,又称“八牛弩”
宋真宗
寇准像
3、澶渊之盟
(1)时间:
公元1005年
(2)内容:
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
积极:①结束了宋辽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
②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促进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3)影响:
消极:①宋每年给辽岁币,增加了老百姓负担;
②对北宋来说是屈辱。
材料一 (宋太宗认为)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需谨此。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子。……且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物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
——齐涛主编《中国政治通史》
北宋统治者一贯认为整顿内部秩序意义更加重要
统治者认为议和对双方都有好处
 北宋获得胜利为什么还要签订和议?
渊之盟是双方力量均衡这一条件下双方妥协的产物
材料一:规定宋要给辽岁币,每年银10万两,绢20万匹。
材料二:澶渊之盟以后,双方在边境地区开展贸易,宋用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等。
材料三:(战后几十年内)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白头发)之人,不识于戈。
总之,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利: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
弊:“岁币”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利: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
由于连年征战,人力、物力、财力损失惨重,致使出现严重经济危机,西夏“财用不给”,严重地阻滞了西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此外,由于民间贸易中断,使得西夏百姓“饮无茶,衣昂贵”,怨声载道。西夏与辽之间又出现了嫌隙。
三.西夏与北宋的和战
1.宋夏交兵,五次战争双方各伤元气
李元昊建国后,西夏与宋朝的外交关系正式破裂。在此后的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麟府丰之战、定川寨之战等四大战役中,西夏歼灭宋军西北精锐数万人。并在河曲之战中击败御驾亲征的辽兴宗,奠定了宋、辽、夏三分天下的格局。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宋仁宗
庆历和议
2.庆历和议,元昊称臣,宋给西夏岁币。宋夏边境贸易兴旺。
和约规定:夏取消帝号,宋册封其为夏国主,赐金涂银印,方二寸一分,文曰“夏国主印”,许自置官属,名义上向宋称臣,奉正朔;宋朝每年赐给西夏银7万两,绢15万匹,茶3万斤;另外,每年还在各种节日赐给西夏银22000两,绢23000匹,茶1万斤。
想一想:宋夏各取何所需?如何取?
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有什么影响?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合作探究: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有什么影响?
1、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使北宋与辽、西夏之间保持着和平稳定的局面。
2、对社会经济而言,避免了战争给社会生产力带来的破坏,促进了我国边远地区的贸易与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3、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民众的赋税负担。
4、加强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政权名称 民族 建国时间 建立者 都城
辽(契丹)
北宋
西夏
契丹族
梳理归纳:
916年
耶律阿保机
上京临潢府
(今蒙古巴林左旗南)
汉族
960年
赵匡胤
东京(今河南开封)
党项族
1038年
元 昊
兴庆(今宁夏银川)
根据本课所学内容,比较分析:辽与西夏有什么共同点?
1、都是少数民族,以游牧生活为主
2、都建立了政权
3、都是受到汉人文化的影响
4、与北宋的关系时战时和
历史上,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往有哪些方式?
昭君出塞,文成、金城入吐蕃
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
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南迁
秦汉时北击匈奴、唐朝反击突厥
和平
战争
盟约
和亲
汉化
战争
宋夏关系:休战事 定君臣
探史明理
我们今天的56个民族里有契丹族和党项族吗?
契丹
大部分与其他民族融合
达斡尔族
党项
大部分与其他民族融合
中华民族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
西夏亡国后,党项族人遭受蒙古人屠杀,失去了共同生活的地域,少数幸存者不得不与其他民族杂居,从而渐渐为藏族、蒙古族、回族等族所同化。
契丹
党项
达斡[wò]尔族
大部分与其他民族融合
蒙古族
大部分与其他民族融合
知识拓展
契丹族、党项族都去哪儿了?
中华民族历史是由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缔造——
本课主要学习了辽、西夏政权的建立与北宋之间的战和关系。在中国历史上,中原地区的汉民族政权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经常发生战争,给彼此带来了深重灾难,但民族友好与交流始终是主流,它们共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使中国历史不断向前发展。
课堂总结
本课总结:
北宋(汉)
960年 赵匡胤 汴京
辽(契丹)
916年 耶律阿保机 上京
西夏(党项)
1038年 元昊 兴庆


元昊出兵
元昊主和
开发边疆

澶渊之战
澶渊之盟
北宋民族关系的特点:时战时和,和为主流
中考真题演练
1.(2020·四川眉山·3)北宋与辽、西夏既发生对峙战争,又一直进行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在榷场,官府和商人交换各种商品,且数量很大。这种态势
A.源于辽夏夺取宋朝土地人口
B.使辽宋夏处于长期战争状态
C.加深彼此了解促进民族交融
D.表明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
【C】
中考真题演练
2.(2020·山东东营[八年级]·6)“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子。……且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物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材料主要说明“澶渊之盟”
A.是一个完全平等的盟约
B.使宋辽出现了和平交流的局面
C.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D.完全消除了宋辽间的民族隔阂
【B】
3.辽宋夏金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其中位于北方与北宋并立的民族政权是( )
A.西夏 B.金 C.辽 D.蒙古
4.苏澈在《栾城集》中写道:澶渊之盟后,“(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契丹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的削弱
B.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C.北方生产技术落后
D.北宋军事实力大为增强
C
B
5.材料一:他统一契丹八部,任用汉人为官,改革习俗,建筑城郭,创制契丹文字,发展农业和商业。916年他称皇帝,国号“契丹”。
材料二:他是党项族拓拔部人,于1038年称帝,国号大夏。他懂汉族文字,懂得佛教经典,还研究过儒家经史兵书。他仿照唐宋封建制度建立统治机构,根据汉字创制西夏文字,曾定制官制、法制、军制。
材料一、材料二的“他”分别是谁?
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上述材料说明辽、西夏与北宋时期的社会特点是什么?
耶律阿保机
元昊
建立政权、创制文字、学习汉族文化等
民族政权并立、民族关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