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第1篇 谏逐客书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第1篇 谏逐客书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8 13:45: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五单元
实用性阅读与表达
第11课 谏逐客书
1.了解李斯其人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学习本文开门见山立论, 运用铺陈列举事实说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3.把握文章的文体特点,体会文章的针对性,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
素养目标
谏逐客书
李斯(?—前208),秦代大臣。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早年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后入秦,劝说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灭诸侯,成帝业,一统天下,并遣谋士持金玉游说诸侯,离间六国君臣。秦王政十年(前237)下令驱逐在秦的六国客卿,李斯同被逐,他即向秦王上《谏逐客书》,使秦王取消了逐客令,李斯官复原职,后升为廷尉。秦统一六国后,李斯参与主持议定了皇帝名号以及有关的礼仪制度。坚持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并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和度量衡制度。建议禁私学,焚诗书,制定相应法令。秦始皇病死,李斯参与赵高、胡亥的阴谋,立胡亥为太子,使其即位为二世皇帝。后被赵高诬陷,被迫认罪,二世二年(前208)七月,腰斩于咸阳,并夷三族。
李斯流传于后世的散文有《谏逐客书》《言赵高书》《狱中上书》等。
作者简介
题目解说
“谏”,旧时称规劝君主或尊长,使其改正错误。这里的“书”不是书信,而是上书、奏章,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逐条分析事理的一种公文文体,与“表”性质类似。“客”,客卿,指的是那些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谏逐客书”,即就逐客一事劝谏秦王而写的奏章。
文学常识

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如:《报任安书》(司马迁)、《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等。
此外,“书”在文言文标题中还有另一种用法,用作动词,作书写、记载讲,如明人高启的《书博鸡者事》,就是“记斗鸡玩赌者的故事”的意思。
写作背景
秦国逐客事件是秦国主张政治变革的力量与守旧贵族势力长期斗争的结果,并不是某一单独事件造成的。接二连三的外国间谍活动、客卿把持朝政、宾客辩士势力坐大等事件,对秦国尤其是秦国守旧贵族构成威胁,秦宗室大臣利用这些事件劝说秦王下达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李斯闻讯,就写了这篇《谏逐客书》上奏秦王,力谏秦王不该逐客。
秦王看了这篇奏章后,当即收回成命,取消了逐客令,并派人追至骊邑,把离开咸阳不远的李斯请回来,重新予以重任。
资料链接
李斯的功与过
李斯为秦朝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在政治上,李斯建议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从根本上改变了西周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稳定。另外李斯提出离间六国等建议,最终实现了天下的统一,推动了历史向前的车轮。在经济上,李斯建议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实现了整个国家货币的统一,改变了一直以来货币混乱的局面,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些都促进了历史的发展,是时代的进步。
但李斯缺少高尚的品格,贪恋高官厚禄,不惜放弃原则,陷害他人等,一直为人所诟病。李斯嫉妒韩非子、怕韩非子被重用,所以想尽方法在秦始皇面前说韩非子的坏话,最终韩非子被杀。他辅助秦始皇焚书坑儒,严重破坏了其他六国的文明,阻碍了文化的发展。后期他与赵高合谋,杀死本该继承皇位的公子扶苏,将秦二世胡亥推上了皇位。
下逐客令的原因
逐客的原因向来有不同说法。一是“郑国修渠案”引发逐客,依据是《史记 李斯列传》:“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
第二种说法认为逐客是因为嫪毐叛乱事而起。据《史记 吕不韦列传》,“(始皇九年)九月,夷嫪毐三族,……诸嫪毐舍人皆没其家而迁之蜀”,逐客即由此而来。
第三种说法认为逐客是针对吕不韦的宾客势力。《史记 吕不韦列传》载“秦王十年十月,免相国吕不韦”,故逐客是为了清除吕不韦门客的势力。
课文探究
1.课文是如何用历史事实来说明客卿对于秦国发展的重要性的?
秦穆公:采取非常措施搜罗人才,不仅解除了秦国长期以来的西北之患,还使秦国拥有了雄厚的人才储备,为实现强国大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秦孝公:在秦穆公的基础上,进一步吸引各国人才,坚定实施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织,奖励军功,为实现富国强兵目标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经济环境。
秦惠王:面对山东六国组成的合纵抗秦阵线,重用张仪,用连横之策成功瓦解六国合纵图谋,实现了强国的初期目标。
秦昭王:重用范雎,打击阻碍秦国强国战略的旧贵族势力,实施“远交近攻”蚕食诸侯的策略,使秦能够成就帝王之业。
2.作者接力陈述异国的珍宝、音乐等,有什么作用?
作者竭力陈述、渲染日常生活中秦王喜欢异国的奇珍异宝、器乐玩好、美色音乐,与下文其“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的用人排外态度形成鲜明对照。华美的辞藻、整饬典雅的句式,读来气势恢宏,颇有纵横家雄伟豪迈的气概。
通过“粟多”“人众”“士勇”之理,以泰山、河海两个比喻作陪衬,启迪秦王认识怎样才能“成其大”“就其深”,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进一步说明纳客的重要性,进而使秦王反思逐客之过。
3.分析“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一句的作用。
内容小结
主题归纳
这篇奏章从“跨海内”“制诸侯”的战略角度,也是从“秦统一六国”这个战略问题,从维护秦国的根本利益出发,反复阐明逐客之过,理足辞雄,情词恳切,最终说服秦王,使其收回成命。文章劝谏角度巧妙,站位高远,其中体现的广纳人才、任人唯贤等政治主张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深入探究
第1段正面论述历史上客卿对秦国的贡献,先纵情放开,铺叙八位客卿有功于秦的事实,用一连串排比句尽情铺写,给人以客卿之功绩说不尽之感;然后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一句作结,一放一收,恰到好处。第2段抓住秦王使物用人之间的尖锐矛盾,揭露逐客之非,先尽情铺叙秦王喜爱异国的美色、音乐、珍宝,然后用“今取人则不然”一笔收拢,得出秦王重物轻人的结论。使文章既有强大的逻辑力量,又有浓郁的感彩。
从全文看,作者不纠结于“客”本身的纷争,撇开个人的利益,从大处、远处着眼,将秦国的安危、利害系于笔端,把对客卿的态度同秦国的利益紧紧连在一起,抓住秦王急于成就帝业的心理,以铿锵的语言、无可辩驳的事实、无懈可击的严密推理,层层剖析论证,得出“逐客为过”的观点。
1.试分析《谏逐客书》一文的论证思路。
①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取人应该抱有的态度和不可取的态度。文中写道:“夫击瓮扣缶,弹筝搏髀……适观而已矣”,这形象地说明了秦王想得意于天下,在任人方面也应该弃退秦国那些平庸之辈,而取用异国的贤能之才。
②用“太山不让土壤……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
③用“借寇兵而赍盗粮”为喻来说明逐客是“资敌国”“业诸侯”“益仇”的愚蠢行为,既形象生动又具有说服力。
这些比喻论证,形象生动,说理深刻,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谏逐客书》中的比喻论证比较典型,试加以分析。
①角度的变化。
铺陈同类和类似事物时,要注意角度的挪移、侧重点的选择,以突出其特征。如第1段连写四位君王“以客之功”,就各取一个主要角度:穆公用客卿强调人才来自四面八方,重在广纳人才;孝公用客卿,从思想、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全面论述,重在变法治国;惠王用客卿,以连衡打破合纵,侧重于四面扩张;昭王用客卿,“废穰侯,逐华阳”,侧重于打击豪门。其实四位君王在重用客卿、提倡耕战、富国强兵、对外扩张上,有许多共同之处。这里有意避同取异,显得各有千秋。角度的变化既突出了各自的主要特点,又避免了雷同。
3.铺陈就是铺叙、陈述,即直书其事,反复叙说。试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本文运用铺陈的特点。
②用词的变化。
如第1 段写穆公八方求士,用“取”“得”“迎”“来”四个近义词,实际含义一样。由于变化就避免了重复。写惠王的四面扩张,连用“拔”“并”“收”“取”“包”“制”“据”“割”“散”九个动词,灵活多变。第2 段写秦王获取珍宝,用“致”“有”“垂”“服”“乘”“建”“树”七个动词,分别与一定的名词搭配,贴切自然,这些都是用词的变化。
③句式的变化。
如第2 段中,在铺陈大量珍宝时,就采取了多变的句式,写了十几种东西。“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树灵鼍之鼓。……而陛下说之,何也?”在这一段话中,前面先用七个动宾结构,极力铺陈,而且是肯定性的铺陈;接着用一个反问句
“……何也?”又把前面的铺陈全面提领起来。下一句是“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西蜀丹青不为采”。在这里则是先用一个假设句总提,然后连用
六个主谓句进行铺陈,而且是否定性铺陈。这两段话都是铺陈珍宝,但一个是先铺陈后反问,一个是先假设后铺陈;一个是肯定性动宾结构铺陈,一个是否定性主谓结构铺陈。对美色的铺陈也有所变化,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由于铺陈中同中有变,变中有同,所以使大量铺陈错综复杂又一气贯通,既恣肆又严谨,读之但觉势如奔马,而又不觉得烦琐、累赘。
①列举事实陈述道理时极尽铺陈排比之能事。
可以说通篇文章就是一味地铺陈,而这种铺陈是由一个接一个的排比句组成的。《谏逐客书》在论点鲜明、论据真实的基础上铺陈,使得文章淋漓酣畅,气势逼人,无懈可击,不可辩驳。
②善用对比手法。
有纵的方面的对比,昔四位国君唯才是用与今秦王的重物轻人的昔今之比;在横的方面,有秦王为政的重异地之物与轻异国之士的是非之比。对比强烈,态度鲜明,更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谏逐客书》一文有理有据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逻辑严密,雄辩有力。试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③较深锤炼语言,尤以动词的使用为最。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中的“取”“得”“迎”“来”四个动词的使用,恰到好处。五位客卿虽然都是入秦为穆公重用,但又各有原因,各具特色,作者通过四个不同的动词便把这些细微的差别表现出来。这四个动词绝不可随意更换,足见作者在遣词方面的推敲之苦,锤炼之深。
①出于对写作背景的深思熟虑。
逐客的大背景表面上是郑国修渠一事给秦国宗室贵族提供了进谗言之机,致使秦王逐客,实则与秦国的战略调整有关。下逐客令时的秦国已经是第一强国,国家的战略目标已然调整为吞灭六国,完成统一天下大业。因此怀疑客卿们会为了母国存亡而对秦不利,将之全部驱逐,似乎也并非全无道理。李斯深知,直接为客卿辩护或是极力批评宗室贵族挑唆,都不能涤清客卿私通偏帮母国的嫌疑,唯有极力论述在秦国不断壮大过程中的客卿之功,以及在统一过程中逐客的危害,才能让秦王明白客卿之利大于弊,若想吞灭六国,逐客是一条错误之路,须存容天下之心,オ能统一天下。这样秦王才能真正解开心结,放弃逐客。
5.《史记·李斯列传》载,李斯上疏之后,“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作为一篇奏疏,《谏逐客书》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体现了“实用价值”。那么,这篇奏疏是如何做到实用的呢?
②出于对上疏对象的深思熟虑。
第一,此时的秦王雄心勃勃,统一天下之心迫切。李斯极力论述留客有益于统一大业而逐客有损之,便是牢牢抓住了秦王关注的要点。第二,李斯在劝谏时语气委婉,力求“顺情入机”,不易触怒秦王,让其容易接纳建议。第三,李斯从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角度,引入大量论据进行了深入透彻的分析,采用了举例、正反对比、比喻、类比等多种论证方法,极尽劝说之能事,真正做到了言之有据,以理服人,最终说服秦王收回已下达的逐客令。
③出于对个人身份的深思熟虑。
李斯作为客卿亦在被驱逐的行列,以这样的身份进行劝谏略显尴尬且难度颇大,处理不当很容易适得其反。李斯一方面巧妙地回避谈论与自己身份对立的秦国宗室贵族,只在开头的“吏议”模糊一提,也没有加以抨击;另一方面他又对客卿的危害(比如郑国开渠)闭口不谈,既不为之辩护,也不指其危害。这样李斯好似置身于这场宗室贵族和客卿的斗争之外,成了客观中立者,其观点也更容易被秦王采纳。
文言知识梳理
1.重要字音。
①鄢(  ) ②郢(  ) ③膏腴(  )
④功施(  )到今 ⑤穰(  )侯 ⑥纤(  )离
⑦灵鼍(  ) ⑧犀(  )象 ⑨外厩(  )
⑩ (  )(  ) 傅玑之珥(  ) 击瓮(  ) 搏髀(  ) 黔(  )首
yān
yǐng


tuó
jué


rǎng

ěr
qián
xiān
jiù
wèng
2.通假释义。
①昔缪公求士
②遂散六国之从  
③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④ 而陛下说之
⑤河海不择细流
⑥藉寇兵而赍盗粮
同“穆”
同“纵”,特指合纵
同“纳”,接纳 
同“悦”,喜欢
同“释”,舍弃
同“借”,借给
3.古今异义。
①至今治强
②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古义:这里是形容词,指社会安定。今义:动词,治理。
古义:介词,表凭借,用来……的方法。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常与“因为”连用。
王者不却众庶( )
却之为不恭( )
却话巴山夜雨时( )
草色遥看近却无 ( )

4.一词多义。
动词,推辞,拒绝
动词,推辞
副词,还,再
副词,反而
窃以为过矣 ( )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 )
是寡人之过也 ( )
以其境过清 ( )
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 )

形容词,错误
动词,经过,路过
动词,超过,超出
名词,错误
副词,过分,过于
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 )
今急而求子 ( )
夜缒而出 ( )
黑质而白章 ( )

连词,表转折,却
连词,表承接,才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并列
5.其他重要实词和虚词
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 )
功施到今 ( )
垂明月之珠 ( )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 )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 )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 ( )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 )
藉寇兵而赍盗粮 ( )
动词,兼并,吞并
动词,延续
动词,悬挂
连词,假使
动词,取得,得到
动词,推辞,辞让
动词,资助,供给
动词,送给、付与
6.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西取由余于戎 ( )
东得百里奚于宛 ( )
蚕食诸侯 ( )
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 )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 ( )
却宾客以业诸侯 ( )
名词作状语,在西边
名词作状语,在东边
名词作状语,像蚕吃蚕叶一样
名词作状语,在内,在外
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就霸业
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宝贝,
珍爱,珍视
(2)动词的活用
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 )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
( )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
娱,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娱乐;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愉悦
(3)形容词的活用
逐华阳,强公室 ( )
而歌呼呜呜快耳者 ( )
故能明其德 ( )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增强,使……巩固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彰明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
7.文言句式。
(1)状语后置句
西取由余于戎 ( )
东得百里奚于宛 ( )
迎蹇叔于宋 ( )
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 )
外树怨于诸侯 ( )
(2)省略句
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 )
(3)被动句
百姓乐用 ( )
即“西于戎取由余”
即“东于宛得百里奚”
即“于宋迎蹇叔”
即“于晋来丕豹、公孙支”
即“外于诸侯树怨”
“以”省略介词的宾语“之”
“用”含有被动意味,被任用
8.文化知识。
(1)三川之地:指黄河、洛水、伊水相交之地,在今河南西北部黄河以南的洛水、伊水流域。
(2)六国之从:六国结成的合纵同盟。六国,指韩、魏、燕、赵、齐、楚六国。
(3)随、和之宝:即“随侯珠”与“和氏璧”,传说中春秋时随侯得到的宝珠和楚人卞和所获的宝玉。
(4)五帝三王: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即夏禹、商汤和周武王。
(5)黔首:指平民、老百姓。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称为黔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正式称百姓为黔首。《史记 秦始皇本纪》载:二十六年,“更名民曰‘黔首’”。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 而陛下说之
B.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C.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D. 河海不择细流
课后作业
答案:C 
解析:A .“说”同“悦”,喜欢;B .“内”同“纳”,接纳;D .“择”同“释”,舍弃。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秦初并天下 并: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
(3)固大王资余兵 资:
(4)人恒过,然后能改 过:
(5)公输盘不说 说:
(6)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 让:
(7)藉寇兵而赍盗粮 赍:
(8)向使能瞻前顾后,援镜自戒 向使:
动词,兼并,吞并
动词,选拔、任用
动词,资助,供给
动词,犯错误
同“悦”,高兴
动词,推辞,辞让
动词,送给、付与
连词,假使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今逐客以资敌国
B. 西取由余于戎 客何负于秦哉
C.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 今取人则不然
D.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答案:D  
解析:A 项,介词,依靠,凭借/ 介词,表目的,来;B 项,介词,从/
介词,对;C 项,连词,那么/ 连词,表转折,却;D 项,用来……的。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蚕食诸侯 ②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 ③外树怨于诸侯 ④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⑤ 逐华阳,强公室 ⑥ 却宾客以业诸侯 ⑦ 故能明其德 ⑧东得百里奚于宛
A. ①③⑧/②/④/⑤⑦/⑥ B. ①③⑧/②/④/⑤⑥⑦
C. ①③/②/④/⑤⑦/⑥⑧ D. ①③/②⑧/④⑤⑥⑦
答案:A  
解析:①名词作状语,像蚕吃蚕叶一样;②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宝贝,珍爱,珍视;③名词作状语,在外;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增强,使……巩固;⑥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就霸业;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彰明;⑧名词作状语,在东边。
5.下列句子中全都是状语后置句的一项是(  )
① 夫物不产于秦 ② 外树怨于诸侯 ③ 迎蹇叔于宋 
④ 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⑤ 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⑥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A.②③⑤   B.①④⑥   C.①②③   D.④⑤⑥
答案:A  
解析:① 是正常语序的句子,④⑥是判断句,②③⑤是状语后置句。
6.下列对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客,指外来的人,跟“主”相对。也指外出或寄居、旅居他乡的人。文中指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
B.《谏逐客书》中“六国”指与秦国并称的包括郑国、卫国等六个诸侯国,而苏洵《六国论》中的“六国”指齐国、燕国、赵国、韩国、魏国、楚国六个诸侯国。
C.“丹青”中丹、青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两种颜色,“丹青”便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后也可指代史册、史籍。
D. 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平民的称谓。当时平民用黑巾覆头,称为“黔首”,后来成了平民的代称。如汉贾谊《过秦论》:“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答案:B  解析:《谏逐客书》中“六国”不包括郑国、卫国。
7.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斯认为秦国群臣“逐客”的建议是错误的,秦缪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都是因为广招四方之士并且委以重任才成就功业。
B. 在作者看来,秦缪公等四位昔时君主在位时,客臣们都没有辜负他们,如果没有这些客臣的功劳,也不会有如今富足强大的秦国。
C. 文章提到,秦国无论是珍珠宝玉,还是剑马旗鼓,许多都来自其他国家,甚至连宫女也有不少来自郑、卫,所以对待客臣也不应该盲目地排外。
D. 许多客臣虽然并不是出生在秦国,但忠诚者依然很多,如果不分曲直把他们驱逐出秦国,他们一定会背叛秦国,帮助他国来灭掉秦国。
答案:D 
解析:“他们一定会背叛秦国,帮助他国来灭掉秦国”错,文中只是假设地提出“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并未说到“一定会背叛秦国,帮助他国来灭掉秦国”。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认为孝公采用商鞅之法,在国内起到了“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的良好效果。
(2)李斯在《谏逐客书》中用“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形象地说明了“真秦之声”。
(3)在《谏逐客书》中,李斯认为五帝三王天下无敌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
   
移风易俗
民以殷盛
国以富强
百姓乐用
击瓮叩缶
弹筝搏髀
地无四方
民无异国
四时充美
鬼神降福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2)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加强和巩固了王室的权力,抑制了豪门贵族的势力,像蚕吃桑叶那样逐步攻占了诸侯各国,使秦国成就帝王的基业。
太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
知易行难,重在行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