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北宋的政治 课时检测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北宋的政治 课时检测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6 09:24: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六课北宋的政治课时检测
选择题
宰相文彦博说:“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 但得军情,所以有陈桥之变。”“太祖”是指 (  )
刘邦 B.李世民 C.朱温 D.赵匡胤
2.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  )
A. 休养生息政策 B. 重文轻武政策 C. 重武轻文政策 D. 对外开放政策
3. 960年北宋政权建立,这一政权建立的途径是( )
A.父死子继 B.农民起义,改朝换代 C.发动兵变 D.发动宫廷政变
4.“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种现象开始于 (  )
A.秦朝 B.隋朝 C.唐朝 D.北宋
5.“黄袍加身统天下,五代纷争从此休”讲的是后周大将赵匡胤的故事。“黄袍加身”建立的朝代是(  )
A. 唐朝 B. 北宋 C. 隋朝 D. 元朝
6.某节历史课上,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着“守内虚外、强干弱枝、重文轻武、三冗局面”等语句,这反映的是哪一朝代的统治状况(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7.下列典故与宋太祖赵匡胤有直接关系的是 (  )
①“黄袍加身” ②“载舟覆舟” ③“福手福足” ④“杯酒释兵权”
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8.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吸取哪一历史现象的教训(  )
A. 陈桥兵变 B. 五代的频繁更替 C. 唐未农民起义 D. 唐末以来藩镇割据
9.宋代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通判还有一个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剌举以闻。”由此可见,通判( )
A.单独掌握地方行政权 B.掌握地方军政财权
C.行使对地方的监察权 D.兼有监察和行政权
10.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时民间还流行着这样的谚语“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主要表明宋朝 (  )
A.等级森严 B.商业繁荣
C.重农抑商 D.重文轻武
11.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据材料判断通判的作用是( )
A.削弱宰相权力 B.分解知州权力
C.控制地方财政 D.掌控地方军权
12.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宋太祖的( )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宋
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后误王国
D.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
13.史书记载,宋太祖谓“宰相须用读书人”;北宋宰相文彦博说,是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南宋高宗则谓,宋朝“设科取士,本欲得贤以共治天下”。为此宋代实行文治。下列属于其加强文治内容的是(  )
①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②增加科举名额 
③让文官担任要职  ④设立进士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4.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导致其“无效率”的主要原因是(  )
A. 事权的分割 B. 科举制的完善 C. 理学的兴起 D. 租佃制的发展
15.《宋代职官大词典》称:“乾德三年(965年)三月,朝廷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此为道一级之设官。”这一举措在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实现了中央集权
B.剥夺了节度使的权力
C.结束了藩镇割据局面
D.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16.宋太祖去世前立遗嘱说:“你们子孙相传,绝对不能杀一个读书人。”
他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  )
A.宋代吸取前代教训,重文轻武
B.宋太祖重视教育
C.文人忠君思想浓厚
D.宋太祖出身文人
二、非选择题
17、宋太祖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皇帝。他和他的后继者结束了自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混战局面,并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黄袍加身】
材料一 这场兵变,没有喋血宫门,伏尸遍野,更没有烽烟四起,兵连祸结,几乎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就取得了改朝换代的成功,创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一般以为,这不过是兵权与实力威慑的结果,事实上,兵权、实力等这些绝对的优势,只能保证兵变的最终成功,至于以什么方式成功,则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决策者的谋划水平和政治见识。
(1)材料一中的“这场兵变”发生在何时何地 兵变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加强君权】
材料二 一天,宋太祖赵匡胤召见赵普,问道:“为什么从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换了八姓十二君,争战无休无止 我要从此息灭天下之兵,建国家长久之计,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赵普精通治道,对这些问题也早有所考虑,听了太祖的发问,他便说这个问题的症结就在于,藩镇太重,君弱臣强,治理的办法也没有奇巧可施,只要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就安定了。
(2)宋太祖是如何“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
【重文轻武】
材料三 宋太祖黄袍加身后制定了重文轻武的政策,即所谓“重文教,轻武事”。这一政策也为后世的宋朝皇帝所奉行,影响并贯穿了整个宋朝。
(3)阅读材料三,指出北宋实行哪一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实行这一政策有何影响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因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神人之福也。唐季(末)以来,战衅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1)“太祖”指何人?其“得天下”是在哪一年?
(2)根据材料指出“兵革不息”的原因是什么?
(3)针对“普”的建议,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
1-5DBCDB 6-10DCDDD 11-16BDAADA
17、(1)960年;陈桥驿。赵匡胤作为后周禁军统帅,手中掌握军权;谋划水平高,有政治见识。
(2)①政治: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②财政: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③军事: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3)政策:重文轻武。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但这一政策也导致了军队的战斗力减弱;官吏冗余,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18、(1)赵匡胤。960年。
(2)节度使掌握兵权,实力强大,皇帝实力较弱。
(3)措施: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②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设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③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影响:将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了中央,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逐渐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不断膨胀,造成了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