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将莫邪

文档属性

名称 干将莫邪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1-12 11:42: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2张PPT。干将莫邪----干宝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作品。
2、读熟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3、读懂文意,感知课文大意,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自学指导1、查资料与同组交流了解作者和作品。
2、读熟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3、读懂意,与同组同学交流指出课文大意。关于干宝(?-336),东晋史学家、文学家。字令升,新蔡(今河南新蔡)人。平生著作很多。有《周易注》、《周官注》、《春秋左氏义外传》、史书《晋纪》、小说《搜神记》等。走进作者关于《搜神记》
小说集。东晋干宝作。用笔记体写成。内容多为神怪异闻,其中也保存了一些优秀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一般篇幅不长,情节简单,但人物形象鲜明。读课文指出横线字读音干将 莫邪 重身 使相之 自刎 仆
头踔出汤中 踬目大怒gānjiāngyéchóngxiàngwěnpūchuōzhì课文大意 干将、莫邪夫妇为楚王铸成雌雄宝剑后,楚王杀了干将。干将的儿子赤长大后欲替父报仇。楚王悬赏杀赤,赤逃到山中,遇到一侠客,答应替赤报父仇。赤即自刎,侠客拿着赤的人头和宝剑去见楚王,最后自己也自杀了。赞扬了侠义之士为维护正义而勇于献身的精神和不畏强暴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本文的作者是( )( )(朝代)人
( )家、( )家。字( ),代表作品有史书《 》小说《 》等。干宝东晋史学文学令升晋纪搜神记当堂训练背诵下列加点字读音干将 莫邪 重身 使相之 自刎 仆
头踔出汤中 踬目大怒gānjiāngyéchóngxiàngwěnpūchuōzhì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翻译全文。
2.积累文中重点字词。自学指导1.根据课后注释或者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翻译不通的地方有小组交流讨论解决。
3.积累翻译过程中不会的文言字词。
第一段 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欲杀之。剑有雌雄。其妻重身当产。夫语妻曰:“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往必杀我。汝若生子是男,大,告之日:‘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王大怒,使相之。剑有二,一雄一雌,雌来雄不来。王怒,即杀之。
注(1)为:替。(2)乃:才(3)语:告诉。(4)大:长大。 (5)将:带着。 (6)使相:派人仔细观察。翻译: 楚国干将莫邪替楚王铸剑,过了三年才铸成。楚王发怒,想要杀掉他。铸成的剑有雌雄两柄。干将莫邪的妻子怀有身孕,即将临产。干将莫邪对妻子说:“我替王铸剑,过了三年才铸成。王发怒,我去送剑,王一定会杀我。你生下孩子,假若是个男孩,等他长大成人,告诉他说:‘出门望着南山,松树长在石头上,剑就在松树背上’。”于是干将莫邪就带着雌剑去见楚王。楚王大发脾气,派人察看干将莫邪带来的剑。剑有两柄,一雄一雌。干将莫邪只带来了雌剑,雄剑却没带来,楚王发怒,就把干将莫邪杀了。
第一段:故事的开端,同时写明事件的起因。
“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欲杀之。”做成的时间晚了,这是楚王要杀干将莫邪的第一重原因。在这个时候,文章为后文作了铺垫:“剑有雌雄”,“其妻重身当产”,为后文献剑以及赤的出现埋下伏笔;丈夫告诉妻子:“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往必杀我。汝若生子是男,大,告之曰:‘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这又为后文取剑埋下伏笔。最后“王大怒,使相之。剑有二,一雄一雌,雌来雄不来。”这又构成了楚王要杀干将莫邪的第二重原因。干将的被杀,是整个故事的起因。第二段 莫邪子名赤,比后壮,乃问其母曰:“吾父所在?”母曰:“汝父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杀之。去时嘱我:‘语汝子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子出户南望,不见有山,但睹堂前松柱下石低之上。即以斧破其背,得剑,日夜思欲报楚王。
注:(1)比:及,等到。(2)所:哪里,什么地方(3)睹:看见。翻译: 干将莫邪的儿子名叫赤,等到赤长大成人,就问自己的母亲说:“我的父亲在什么地方?”他的母亲说:“你父亲替楚王铸剑,过了三年才铸成,楚王发怒,杀了他。他临离家时嘱咐我:‘告诉你的儿子,出门望着南山,松树长在石头上,剑就在松树背上’。”于是赤出门向南望,看不见有山,只看见堂前松木屋柱竖立在石砥之上。赤就用斧头砍开松柱的背面,拿到了剑,日夜想着向楚王报父仇。 第二段:故事的发展。取剑。
赤长大了,问他的母亲,我的父亲在哪里?故事向前发展了一步。母亲的讲述,照应了前文。但是赤出门南望,却不见有山,这里使故事发生了悬念,产生了波折。“但睹堂前松柱下石低之上”,怎么样?文章没有说明,属于脱漏,可能是文章在流传的过程之中文字丢失了。但最后还是用斧头砸碎石头得到了剑,“日夜思欲报楚王”,又对后文的故事发展进行铺垫。这里要说明一点,在“但睹堂前松柱下石低之上”后面肯定还有脱漏的重要内容,因为“即以斧破其背”的“即”字,是一个表示时间的副词,它表示一种动作的顺承。赤一定是在“堂前松柱下石低之上”看到了什么,得到了某种启示,才“以斧破其背”的。第三段 王梦见一儿眉间广尺,言欲报仇。王即购之千金。儿闻之,亡去,入山行歌。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将莫邪子也,楚王杀吾父,吾欲报之。”客曰:“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儿曰:“幸甚!”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立僵。客曰:“不负子也。”于是尸乃仆。 注(1)购:重赏捉拿。(2)亡:逃亡。(3)行歌:哭唱。(4)负:对不起,辜负。(5)仆:倒下。翻译: 楚王梦见一年青人额头很宽,说是想要报仇。楚王就悬千金重赏,捉拿这年青人。赤听到这个消息就逃走了,逃进山中边走边唱。一个游客遇见赤,对赤说:“你年纪这么小,为什么哭得这么悲伤呢?”赤回答说:“我是干将莫邪的儿子,楚王杀死了我的父亲,我想给他报仇。”游客说:“听说楚王悬千金重赏要得到你的头。把你的头和剑拿来,我替你向楚王报仇。”赤说:“好极了!”马上就自杀,割下头,两手捧着头和剑送到游客面前,身躯直立不倒。游客说:“我不会辜负你。”于是赤的尸身才倒下。
第三段:故事的高潮。以命相托,为父报仇。
在这一段中出现了一个神奇的人物“客”。先是写赤的悲壮行为。在楚王知道他要为父报仇之后,就缉拿他。他报仇无门,非常悲哀,就“入山行歌”。他的悲歌打动了“客”,他与“客”的一问一答,既概括了前面的内容,又提醒“客” 为他想出了报仇的好方法。于是故事的高潮出现了,“客”提出用“赤”的头颅和剑作为诱骗楚王的诱饵,赤相信义士的承诺,“即自刎”,并且在自刎之后“两手捧头乃剑奉之”,在“客”没有进一步承诺之前,他还“立僵”,在“客”答复他“不负子也”之后他的尸体才倒在地上。这一段描写非常悲壮,充满了震撼人心的悲剧色彩。第四段 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客曰:“此乃勇士头也,当于汤镬煮之。”王如其言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出汤中,踬目大怒。客曰:“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视之,是必烂也。”王即临之。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汤中,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堕汤中。三首俱烂,不可识别。乃分其汤肉葬之.
注(1)汤镬:开水锅。(2)踔:跳。(3)踬目:瞪眼。(4)临:靠近。翻译:游客拿着赤的头去见楚王,楚王非常高兴。游客说:“这是勇士的头,应当在滚烫的镬中把它煮烂。”楚王就按着游客的话来煮头,煮了三日三夜还没煮烂。头还从滚烫的水中跳起来,瞪大眼睛,显出怒气冲冲的样子。游客说:“这年青人的头煮不烂,希望大王亲自到镬旁观看,这头就一定会煮烂。”楚王就到镬旁看。游客用剑对准楚王的头砍下去,楚王的头随着剑势掉入沸水中。游客也对准自己的头砍下,头又坠入沸水中。三个头一起煮烂了,不能识别。人们只好从沸水中分出烂肉和三个人头一块儿埋葬.
第四段:故事的结局。杀王。
见到楚王之后,楚王认为自己的隐患清除了,自然是“大喜”。“大喜”的心情是后面楚王终于被杀的诱因。在这个时候,“客”提出要用“汤镬”煮赤的头颅,楚王在高兴的心情之下,自然是答应的。可是赤的头却三日三夜不烂,而且还跳出汤中,怒目而视,可以想见他的仇恨有多么深重。在这个时候,“客”进一步诱骗楚王,请楚王亲自到锅边去看,楚王进一步上当。时机到此彻底成熟了,“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汤中,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堕汤中”。最后的结局非常奇妙,“三首俱烂,不可识别,乃分其汤肉葬之,最终,赤在“客”的帮助之下,终于报了杀父之仇。当堂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1、2。第三课时学习目标
1、自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2、找出描写人物的句子,分析人物形象。
3、再读课文,把握本文记叙的顺序。自学指导1、自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2、找出描写人物的句子,分析人物形象。
3、再读课文,把握本文记叙的顺序。思考:1、本文的情节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应该是什么?复仇。2、课文围绕这两字展开了怎样的故事情节?干将铸剑,为王所杀 —— 开端子赤取剑,欲报父仇 —— 发展山中遇客,以命相托 —— 高潮客设计谋,智杀楚王 —— 结局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复仇干将铸剑 为王所杀子赤取剑 欲报父仇山中遇客 以命相托 客设计谋 智杀楚王开端发展高潮 结局 3、分析人物性格特征1)、*儿曰:“幸甚!”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立僵。客曰:“不负子也。”于是尸乃仆。
**王如其言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出汤中,踬目大怒。赤 —— 为报父仇,至死不渝2)、客曰:“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客曰:“此乃勇士头也,当于汤镬煮之。”客曰:“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视之,是必烂也。”王即临之。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汤中,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坠汤中。客 —— 见义勇为,英勇无畏。3)、王怒,欲杀之。
王大怒,使相之。剑有二,一雄一雌,雌来雄不来。王怒,即杀之。
王梦见一儿眉间广尺,言欲报仇。王即购之千金。楚王 —— 心胸狭窄,外强中干,生性残暴。文中的楚王是统治阶级强权政治的典型代表。他要求干将莫邪为他铸剑,时间晚了就要杀人。在他知道赤要报杀父之仇的时候就马上悬赏缉拿。他根本就不把老百姓的生死忧乐放在心头。但是有压迫就有反抗,在楚王强权政治的高压之下,还是出现了赤和“客”这两个敢于反抗压迫的英雄人物。赤报杀父之仇不仅仅是个人私欲的表现,他要杀死楚王表现了他对于统治阶级疯狂压榨人民的蔑视。如果说赤的行为还有一些私心的话,那么“客”的行为就是彻底的反抗压迫的英雄壮举了。他与赤仅仅是一面之交,他与楚王也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他用生命去刺杀楚王,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对统治阶级残害人民的强烈义愤。赤和“客”是社会中的底层人物,他们在力量上与楚王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他们可以为了反抗压迫而献出自己的生命,表现出以弱胜强、不畏强暴的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本文采用顺叙的写法,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述得清清楚楚。
本文多处使用夸张的手法,使故事本身充满了神奇的色彩。楚王知道赤要报杀父之仇是在梦中得知的。在赤自刎之后还要双手把头和剑奉给“客”,而且在没有得到“客”的进一步答复之前尸体还僵硬不倒。在楚王用“汤镬”煮赤的头颅的时候,赤的头颅三日三夜不烂,而且还要跳出汤中,怒目而视。在楚王被杀、“客”也自杀之后三人的头颅一起烂掉,而且不可识别。这些现象在生活之中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文章通过这种夸张性的描述增添了文章英雄主义的神奇色彩。思考:
1、为报杀父之仇,干将莫邪的儿子是怎样做的?
赤先是“寻剑”,在报仇无门的情况下“入山行歌”,最后用自刎来托付“客”为自己报杀父之仇。
2、“客”是一个有勇有谋、有信有义的人,他的“勇”表现在哪里?他的“谋”表现在哪里?他的“信义”表现在哪里?
“客”的“勇”表现在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做代价来行刺楚王,“客”的“谋”表现在是他想出了行刺楚王的办法。他的“信义”表现在他不负重托,用生命完成了为赤报仇的任务。
课文理解
课文通过一个侠客为干将莫邪之子赤报杀父之仇的故事,表现了“客”不辜负赤的信任,终于完成了赤的嘱托,赞扬了侠义之士为维护正义而勇于献身的精神。干将莫邪、赤、客都是生活在最底层的劳动人民,他们敢于反抗楚王,与统治阶级进行斗争,表现出一种英勇顽强、不畏强暴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这篇文章中有些情节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为什么这样的故事能代代相传?
故事寄托着老百姓的美好愿望。 成语干将莫邪以人名命之的古代宝剑,后人以这作为锋利宝剑的代称。也用来比喻锋利而有特殊功效的事物或杰出的才能。
当堂练习
一、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
听说楚王用很高的价格收买你的头颅,拿你的头和剑来,我为你报仇。
2.此乃勇士头也,当于汤镬煮之。
这是勇士的头,应该在汤镬中煮他。
3.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视之,是必烂也。
这人的头不烂,请王亲自靠近锅边去看,他一定会烂掉的。
4.三首俱烂,不可识别,乃分其汤肉葬之。
三个头颅一起烂掉,不能区别,就分开他们的汤和肉埋葬他们。
5.干将莫邪夫妇为楚王铸剑,而干将反遭杀身之祸,为什么?由此可见楚王是个怎样的人(1)一是因为干将莫邪为了铸出好剑,花费了好几年的时间,楚王急不可耐,想杀之;二是剑有雄雌,干将只将雌剑献给楚王,而雄剑不来,楚王大怒,即杀之。
(2)由此可见楚王是个急躁、残忍、自私、不关心子民的君王。6.干将、莫邪的儿子为什么要杀楚王?客人又为什么杀楚王?(1)干将、莫邪的儿子是为了完成自己的父亲的遗愿,为其报仇而要杀楚王,是尽自己的孝道。
(2)客人是同情干将的儿子,愿拔刀相助,替其父报仇,是道义。7.儿子不惜生命为父亲报仇,客人也不负诺言,以身殉义。对他们的种种行为你如何理解儿子和客人的行为都符合中国古代对“义”的阐释:儿子为父亲报仇,天经地义,是孝;
而客人为朋友牺牲,信守诺言,也是义。这是中国古代对一种道义上的追求。正如孟子所说“舍生取义”。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