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三)—旋转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 P83-84页例 1、例 2;P85页练习二十一第 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结合图形,使学生理解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
(2)借助线段、三角形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对具体图形旋转过程的观察和抽象,认识旋转的本质,发展概括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赏生活中的旋转现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多种学习活动沟通联系,理解旋转含义,感悟特性及性质。
难点: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旋转过程及理解三角形旋转的特征。【教学教具准备】
1、课件、投影仪、三角尺。
2、活动材料单,方格纸,(每人一份)。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健身强体已成为一种生活时尚,广场上、公园里无时无刻都会看到人们健身运动的身影,相信同学们也都是健身运动小达人。这节课我们就从运动开始。(板书:运动)请看老师在干什么?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在数学上叫什么?
生:平移(板书:平移)
师:再看老师这个动作叫什么?
生:旋转(板书:旋转)
师;这是物体的平移和旋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图形的运动—旋转。(板书:图形的--)(课题:图形的运动—旋转)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通过判断其运动是平移还是旋转,唤醒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学习新知创造良好的氛围。】二、初步探究,认识旋转要素
师:请看,这是一个点(出示)。这个点在这里不停的旋转是一个点,如果这个点想同一个方向平移到另一个点,会形成一个什么图形?你来说:(手势,A到 B)
生:线段。
师:请看,点 A向同一个方向平移到点 B,(边演示边说),形成一条线段 AB,(板书线段)
师:A——B线段 AB可以?
生:平移。
师:也可以?
生:旋转。
师:这节课我们不研究线段的平移,只研究线段的旋转。
师:线段 AB绕点 A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 90°,AB上的 C点,又是怎样旋转的呢?你来说?
生回答
师:线段 AB上的 C点也绕点 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 90°,请看,D点呢?你来说?
小结:也就是说,线段 AB的每一点都绕点 A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 90°。再看,旋转前后 B点和 B’到 A点的距离改变了吗?
师:线段 AB上的每一点旋转前后到 A点的距离都没有发生改变。
总结:
师:同学们请看:线段 AB上的每一个点都绕 A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 90°,并且每一个点旋转前后到 A点的距离都没有发生改变,像这样一条线段绕着一个点旋转的现象,钟表上也有,请同学们拿出活动材料单
自主完成,开始。学生展示
师:旋转角度是旋转的三要素,并且知道线段上的每一点旋转前后到旋转中心的距离都没有发生改变。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线段的旋转,问题的引领,经历旋转三要素的探究、发现、归纳、总结过程。】
三、深化研究,旋转图形
师:如果是几条线段组成的图形,旋转后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线段 OA、OB、AB组成的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师:三角形 △AOB又是怎样旋转的呢?请看,谁来读要求?生读要求。
师:请同学们拿出材料单
和三角尺按要求转一转,并完成下面的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
小结:三角形绕 O点顺时针方向旋转了 90度。旋转前后三角形的中心位置,大小,形状都不变,每个点到中心的距离不变。只有三角形的位置变了。
师:(演示 180°)请看 △AOB又是怎样旋转的呢?
生答。
师:如果 △AOB绕点 O顺时针方向旋转 360°。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重合。
师:当 △AOB绕点 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360°就会旋转到原来的位置。
【设计意图:利用三角尺在方格纸上进行旋转操作,发现旋转的特征,为画图做好铺垫。】
四、自主练习,应用拓展数学书第 85页第 1.2.3题。
总结:
师:同学们请看,今天我们学习了图形的运动--旋转,知道了旋转的三要素:中心、方向、角度。还知道了旋转前后的图形旋转中心的位置不变,图形的大小、形状不变,每个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不变,只是三角形的位置变了。生活中人们利用旋转的特点创造了许多美丽的图案,(请看)(边演示边讲)旋转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美,带来了快乐,也带来了幸福。
最后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当你为生活的山重水复而愁眉苦脸时,不妨旋转一个角度看世界,相信你会收获一个柳暗花明的心情。
下课!同学们再见。
板书设计:
图形的运动—旋转
1.随堂练习
从“12”到“1”,指针绕点 O 按 顺时针方向旋转了_____ °;从 “1”到“3”,指针绕点_____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_____°;从“3”到“_____”,指针绕点 O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 90°;从“6”到“12”,指针绕点 按_____方向旋转了_____°
2.
将直角三角尺固定在方格纸上,并在方格纸上绕点 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90°,请你思考并回答:
(1)三角尺的每条边是怎样旋转的?
(2)旋转前后三角尺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教后反思:
《图形的运动--旋转》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在学生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并会将一个简单的图形在方格纸上向一个方向平移几格的基础上,把学生的视角引入到旋转的实质,不仅要初步理解旋转的含义和三要素,还要认识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注重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大胆地引导学生在探索、验证、交流中学习数学。这是一堂以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为教学内容的新授课,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自主探究的观念,学会与他人互相帮助、团结合作。本节课的设计本着以观察为起点,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宗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遵循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
一、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激发学习热情本节课在引入新课后,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情境,由老师的平移、旋转动作揭示出平移和旋转,初步感知了平移和旋转的不同;从线段旋转问题中发现旋转本质的三要素,将现实的旋转问题转化为基本的点线面的旋转问题,发展了空间能力,形成空间观念;
二、抓住重点,注重过程展示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此环节我设计了三个活动:一是点的运动,二是线段的旋转,三是三角形的旋转,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让学生观察比较得出旋转的三要素:中心、方向、角度,并让学生思考如何描述出图形怎样旋转的,使学生初步感知三要素;一定要说清“图形是绕哪个点旋转”“是向什么方向旋转”“转动了多少度”这三点。
三、合作交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进行旋转性质的探索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动手转一转、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理解旋转运动中的变和不变,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参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空间和平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能够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并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通过本节课教学,感觉也有不足之处,使我意识到今后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课堂设计的各个练习环节中,对学生的个体关注度还不够,在小组合作环节中,对于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孩子来说,大多数都是在听别人说,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的孩子课堂展示的机会相对来说就更多一些。
其次,在教学语言方面,尤其是激励学生的语言还应该更丰富些,以便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
最后,在教学旋转的特征这一环节时,节奏应该再慢一些,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多和学生交流,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时刻在关注着他们。
以上是我对“图形的旋转”这节课的教学反思,本次活动得到了多位前辈教师的指评,使我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查漏补缺、锐意创新,更加深入地学习课程标准,领会课改精髓,力求把新的课程理念更好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