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4.10《端午粽》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端午粽》选自作家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部编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 10课课文。这篇课文以儿童的口吻叙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食材、味道和花样,字里行间蕴含了外婆浓浓的亲情、邻居间浓浓的乡情、端午的文化情怀。
课文条理清晰,第 1自然段先介绍端午粽,外婆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第 2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第 3自然段重点写了粽子的花样多;最后点出了端午吃粽子习俗的由来。课文语言比较形象,比如对粽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枣,可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习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口语表达时,也可模仿运用这一类词语。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长句子主要在本课的第 2、3自然段中出现,在教学这两个自然段时要加强对长句子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好长句子的方法。
另外,由于很多学生都有过包粽子、吃粽子的经历,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的生活体验与课文描述相结合,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文的学习中。最后,教师可适当拓展有关端午节来历的故事,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 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新偏旁,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正确书写“午”“豆”“节”。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读好长句子。
3.感受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氛围和浓浓的亲情。
二、教学重难点
1.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能按笔顺正确书写 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三、教学时间与课前准备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传统佳节导入新课
1.做个小游戏:小吃货猜节日。游戏:小汤圆、圆又圆——元宵节!吃月饼、赏明月——中秋节!再过些日子就是端午节了!反过来考考你们,端午节吃什么?(粽子)也叫端午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课文。
2.读题:端午粽。
(1)课题里有两个新偏旁,谁认识?
(2)粽子吃过了吧,想一想:粽为什么是米字旁?
3.伸出小手指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二)、学习生字感知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长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字音。
(1)指名读生字,相机正音。出示: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
(2)去掉拼音,你还认识吗?
(3)开火车读。
(4)赛跑齐读:生字全躲到粽子里了,快把它们叫出来!
3.学写生字“豆”。
(1)你还知道哪些豆?老师也带来几种豆,认识吗?蚕豆红豆毛豆豇豆
(2)小豆子大变身,变成了什么?
(3)读儿歌,记住“豆”。毛豆短,蚕豆扁,红豆圆圆像两点,豇豆长长托上面。
(4)师边说儿歌边范写“豆”,学生书空。
4.咱们快去听这个故事,一起走进端午节。
5.指名分段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6.我们读着读着,脑海里一定还留下了温暖的画面:(出示三幅图)
师: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
生:煮好一锅粽子
师:我迫不及待剥开粽叶生:咬一口粽子
师:临走时还
生:装一小篮粽子
(三)、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端午节到了,外婆包粽子的食材有哪些?指名回答。出示:箬竹叶糯米枣
(1)箬竹叶你见过了吗?看一看,什么样的箬竹叶?
(2)加上颜色读: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3)老师和你们一起读。
生:青青的箬竹叶
师:箬竹叶青青的
生:白白的糯米
师:糯米白白的
生:红红的枣
师:枣红红的
(4)一张箬竹叶、一小把米、一大颗枣,在外婆的手里就变成一个好看的粽子啰!读句子。
出示: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2.想看一看包粽子吗?
3.粽子包好了,也煮熟了,流口水了吗?
(1)引读:
师:外婆一掀开锅盖,
生: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生: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2)指导学生朗读。
4.读着读着,老师想起自己小时候过端午节,我的奶奶也忙着包粽子,奶奶包着我看着、奶奶煮着我等着,你想到了什么呢?
5.小结:青青粽叶香,浓浓端午情,外婆还给我讲端午节的故事,告诉我永远要纪念的人,想知道的小朋友们也可以把端午节的故事找来读一读。
(四)、学写生字
1.出示:午豆节,相同的笔画:长横。
2.观察长横的位置。节字长横盖下方,午字长横摆稳当,豆字长横托上方。
3.书写生字,反馈评价。
评测练习
一、把生字“节” “节” “豆”,每个写两遍,注意一定要写美观哦,然后让爸爸妈妈欣赏。
二、给横线上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粽子( zònɡ zhònɡ) 总会( zhǒnɡ zǒnɡ)
中间( jiān jiàn ) 带回去( dāi dài )
三、填空。
一小( )糯米 一( )箬竹叶一( )粽子 一( )红红的枣
四、想一想,填一填。
1.粽子是用()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糯米,中间有一颗( )的枣。
2. 端 午 节 吃 粽 子 是 为 了 纪 念 伟 大 的 爱 国 诗 人( )。
教后反思
《端午粽》这一课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围绕“家人”这个主题来编排的。《端午粽》是关于传统节日习俗的散文,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通过讲述传统节日习俗,引导学生了解、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成功之处:
1、上课伊始揭题小游戏,创设“节日与美食”的情境,不仅为课文的学习做了铺垫,而且在语境中学习了生字“午”,认识本课两个新偏旁。
2、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我设计了由词到短语,再送到句子里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读慢慢学会长句子的停顿,掌握读好长句的方法。
3、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讲述儿时端午节的记忆,唤起学生的记忆,想起自己过端午的情景,亲情、传统佳节的传承在回忆中渐渐清晰。
4、读好书、写好字是第一学段的主要任务,本课三个生字“午”“豆”“节”有一个共同的笔画“长横”,寻找汉字书写的规律,学会一类字的写法,从而习得写好字的要领,贯彻落实课标的写字要求。
二、不足之处:
1、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游戏里没能准备多猜一些其他的传统节日,孩子们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最好应该多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有关端午节的习俗除了吃粽子,其他的习俗在这堂课上没能恰当地提到,我觉得也是一种遗憾。
2、在识字和朗读环节中,最好提前能够发挥自主互助合作式学习。让同桌之间进行认读生字的检查、交流识字方法,并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最后老师再进行点拨和方法的总结。
三、措施:
1、在今后的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充满自信。经常设计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环节,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及过程。
2、善于利用教材,灵活使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自主学习交给学生,真正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