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第1篇 促织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第1篇 促织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8 13:55: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部编版必修下册第六单元
文学阅读与写作
第14课 促织
1. 了解蒲松龄生平经历及《聊斋志异》的相关内容以知人论世。
2. 抓住小说的叙事线索,理清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
3. 体会小说辛辣的讽刺意味,明确其深刻的社会意义。
素养目标
促 织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属山东淄博)人。出身没落的地主家庭。成年时,家境衰落,生活贫困。自小醉心科举。十九岁初应童子试,考中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后屡试不第,七十一岁才援例为岁贡生。他一生穷困潦倒,长期以教书自给。
坎坷的遭遇使他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一定的认识,生活的贫困又使他对广大底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和体会。他以毕生精力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又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等作品。
《聊斋志异》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逸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郭沫若曾这样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作者简介
题目解说
“促织”,蟋蟀的别名。以“促织”为题,点明写作对象,表明人物的命运随着促织而起伏摇摆,揭示了人不如虫的悲惨现实,具有强烈的讽刺意义。
写作背景
唐宋以来,从宫中到民间,斗蟋蟀的游戏蔚然成风。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技艺·斗物》中的记载:“我朝宣宗最娴此戏,曾密诏苏州知府况钟进千个,一时语云:‘促织瞿瞿叫,宣宗皇帝要。’”仅苏州一地,就要征收上千个促织,加上与之相关的奢靡之物(如烧制豪华考究的装蟋蟀的盆、罐),其劳民伤财,可以想见。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当时吴越之地一些浮浪子弟斗蟋蟀,一次所下赌注动辄“数百金”,“至有破家者”。更有甚者,苏州一些军户竟可以用捉到的蟋蟀抵军功。蒲松龄在他的《淄邑流弊》一文中记载:“邑共八乡,每岁各乡必报一人,以应杂徭。贫者恐其逃窜,必相其家道殷实者而报之,名曰“富户”。此富户者,皆乡中之良农,平昔不如公门,视官长如阎罗,畏衙役如狼虎。……每一差出,则徊惶无主;人欺善讷,而呼应不灵;蒙签票之严催,惟思典质,以免官刑。故中人之产于此立尽。”
资料链接
促 织
促织,这种昆虫常出现在古人的诗歌中。如《诗经 唐风 蟋蟀》:“蟋蟀在堂,岁聿其莫。”《诗经 豳风 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古人把蟋蟀鸣叫的声音附会成“催促织布”,遂称之为“促织”。《古诗十九首 明月皎夜光》就有“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的诗句。蟋蟀的雄虫好斗,且后腿粗壮,善于跳跃。唐宋以来,从宫中到民间,斗蟋蟀的游戏蔚然成风。
课文探究
1. “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有什么深意?
点出了成名一家苦难的社会背景,揭示矛盾产生的社会根源。“宫中”二字把矛头直指封建最高统治者,为主人公成名一家悲剧性的遭遇做了充分的铺垫。
成名妻子求神问卜得佳虫——这个情节提炼了当时社会中人们陷入绝境时往往寄希望于求神问卜的现实,但神灵的灵验却是虚幻的。作者虚构这个虚幻的情节,实际上反映了成名夫妇现实中已无生路。
2.写成名妻子求神有什么深刻用义?
成名一夜未眠,愁的不是儿子的安危,而是上哪儿捉蟋蟀,眼看期限在即,交不了差,唯有死路一条,真是一筹莫展,愁肠百结。儿子的生命竟然不如一只小小的蟋蟀,作者写来真是满含悲愤。
3.成名“目不交睫”“僵卧长愁”是担心儿子的安危吗?
少年第一次“笑”,是他看见成名的促织“形若土狗”,不由地“掩口胡卢而笑”,这一笑很形象地刻画出少年对成名促织轻视鄙夷的神态;
第二次是他看见成名的促织“蠢若木鸡”,禁不住“又大笑”;
第三次是他用猪鬣挑逗促织,但促织“仍不动”,于是“又笑”,得意至极。
通过这“三笑”的描写,一个终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游侠儿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4.少年“三笑”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
围绕一只小虫,成名的心理活动由“惴惴”到“大喜”,由“大喜”到“失色”,又由“失色”到“惊喜”。他的内心变化,写得错落有致,时悲时怒,时喜时愁。人物的心理变化与其命运紧密联系——区区小虫关系着成名一家之祸福安危,得之则化祸为福,失之则大难临头,给人以更加真实的感觉,使人物的形象也更加丰满。
5.成名捕得小虫之后,和“蟹壳青”搏斗时作者用哪些词语写出了他的心理变化?有什么深层含意?
作者主要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己虫”的既小且劣,神情呆笨,表明成名是抱着“拼博一笑”的绝望心理比斗的。“村中少年”的屡次讥笑,与其“蟹壳青”最终战败形成极大反差,增强了戏剧性。成名进献促织时,县令也“见其小,怒诃成”;及至“与他虫斗”,“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乃赏成”。语言的波澜曲折,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6.文中多次描写斗促织的情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文章最后出现了“异史氏曰”一段议论性文字,揭露各级官员讨好皇帝、搜刮贡物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批判了“官贪吏虐”的黑暗现实,也对深受封建科举制毒害、饱受虐吏猾胥迫害的平民百姓给予了深切的同情。
7.小说的最后,为什么出现一段议论性文字?有什么作用?
内容小结
主题归纳
本文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交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的遭遇,表现了主人公由悲到喜、喜极而悲、悲极复喜的情绪变化,反映了皇帝荒淫无道,抚军、县令、里胥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
深入探究
① 故事始终围绕促织之得失这一主线安排情节。
② 情节波折:波折一——岁征促织,成名破产受刑,无计可施,走投无路;波折二——神巫指点,成名得虫;波折三——节外生枝,成子弄死促织,投井自杀,成家陷入绝境;波折四——成子起死回生,魂化促织,成家因祸得福。
③ 这样写的妙处:这样曲曲折折、跌宕起伏的描写,避免了平铺直叙,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情节的跌宕起伏,充实、丰满了故事,深化了思想内容。
1.文章始终围绕的一条主线是什么?围绕这条主线,情节具体有几次波折?这样安排有何妙处?
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他是有思想有灵魂的,从这方面说,人的生存意义是超越其他任何一种动物的。可是在这个故事里,人不愿成为人,而甘愿变成一只虫子。这有什么深刻的意义呢?在人与蟋蟀的关系中,人是弱者,是蟋蟀把人折磨得走投无路,是蟋蟀紧紧地掐住人的脖子,人与蟋蟀是一场不对等的较量。人为了获得生存的权利,宁愿自我否定,而魂化成一只蟋蟀。这种否定,是极其震撼人心的,它以寓言的形式影射了人的生存环境是多么恶劣。
2.成名之子魂化蟋蟀这样一个情节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促织》的结尾没有摆脱传统小说的喜剧结局,但正是这种喜剧结局更能反衬出作品的悲剧色彩。作者以乐写哀,一方面,表现了他对劳动人民苦难命运的深切同情和美好祝愿;另一方面,更有其深层的美学意义。成名的否极泰来,只是因为一只促织,而这只促织竟是儿子魂化而成,多么离奇的幻想!这个幼小的心灵为了“赎罪”,为了解除父母的痛苦,甘愿魂化促织。不难看出,成名后来的幸福是儿子用生命换来的,这简直令人不能接受!更可悲的是,成名儿子魂化促织后,还被进贡到宫中与别的促织打斗,“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供皇帝取乐。这是封建最高统治者对一个幼小灵魂的蹂躏,何等残酷,何等酸楚!封建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摧残和压迫暴露无遗。小说正是以喜剧结局反衬出更深层的悲剧意义。。所谓的“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也是对那个畸形社会的莫大讽刺。
3.《促织》是喜剧还是悲剧?
①情节设计是虚幻的。《促织》从统治者尚虫写起,描写了主人公成名寻虫、卜虫、得虫、失虫等情节。作者设奇造幻,呈现出一场人生的悲喜剧。成名的儿子魂化促织以拯救家庭,而后又还魂复活,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上演,就情节设计而言是虚幻而荒诞的。
②但这一虚幻的情节又有坚实的现实基础。首先,作者为虚幻情节的上演构设了颇为真实的历史背景,明宣宗朱瞻基酷好促织之戏,被人称为“蟋蟀皇帝”;其次,因无法完成赋税而自杀,因讨好上级而连升三级的荒诞事件在封建时代屡见不鲜;再次,文中的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非常逼真。作者借着这样一个虚幻与现实交织的故事,表现了小人物的旦夕祸福完全由统治者的喜怒哀乐来决定的深刻主题。
4.《促织》的故事,有其虚幻的一面,又有其现实的一面,你是如何理解这篇文章虚幻与写实结合的写法的?
5.本文结构严谨,情节曲折,人物生动形象。试分析说明。
①情节曲折,构思严谨。
故事情节曲折,却构思严谨。纵观全文,起承转合,前呼后应,结构完整。《促织》一文以“促织”为线索,条理清晰,又曲折动人。它的情节可以概括如下:征虫—觅虫—求虫—得虫—失虫—化虫—斗虫—献虫。其中“征虫—觅虫”可看成是故事的开端,“求虫—得虫”是故事的发展,“失虫—化虫—斗虫”是故事的高潮,“献虫”是故事的结局。
②巧妙运用伏笔和暗示。
文章多处运用伏笔和暗示,使故事于情于理都让人觉得真实可信,在情节上前后呼应。如第一段中“此物故非西产”,句中的“故”字既是伏笔,又是暗示。促织本不是陕西一带的特产,而上至宫廷,下至县令却每年在民间强征,这为成名一家悲剧的必然性埋下了伏笔。
③ 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生动。
成名是一个在官府逼迫之下痛苦挣扎的社会底层的读书人形象,他笨拙迂讷,不善言辞,只会“敲诈”自己。当噩运来临时,他也曾试图摆脱,但终因能力有限,不得不一次次地忍受。作者通过神情、动作、语言等描写,表现了主人公的层层磨难、滴滴血泪,并注意从心理层面写他的忧闷、绝望、大喜、大怒、大悲,揭示其性格特点,彰显其形象特征。
④语言精练,生动形象。
《促织》的语言具有简洁凝练、片言传神的特点。小说中多连用四字短句,短促有力。如“蟹白栗黄,备极护爱”,写成名对蟋蟀的珍惜;“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写成名夫妻面对虫毙儿“死”无可名状的惨痛与悲哀;“一鸡瞥来,径进以啄”,写鸡动作之快与变故之突然,极为生动传神。
文言知识梳理
1.重要字音。
猾黠( ) 科敛( ) 迂讷( )
具资( ) 爇( )香 翕( )辟
不啻( ) 藁( )葬 惙( )然
交睫( ) 觇( )视 惭怍( )
咫( )尺 厚赉( ) 蹄躈( )
蠹( ) 东曦( ) 掭( )以尖草
俾( )入 万椽( ) 邑庠( )
ruò
ɡǎo
chì

xiá

chuò
jié

liǎn
chān
zuò
zhǐ
lài

qiào


tiàn
chuán
xiánɡ
2.通假释义。
①手裁举( ) 
②翼日进宰( )
“裁”同“才”
“翼”同“翌”
3.古今异义。
①隐中胸怀
②日与子弟角
古义:心中事。今义:抱负、胸襟。
古义:古义:年轻人。今义:泛指子侄辈;年轻的后辈。
4.一词多义。
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 )
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 )
元方入门不顾( )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动词,看,环视
转折连词,相当于“但”
动词,回头看
靡计不施,迄无济( )
试与他虫斗,虫尽靡 ( )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

动词,顾虑,考虑
动词,无
动词,倒下
动词,探望,拜访
动词,败退
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
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
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 )
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 )

然睹促织( )
成然之( )
俨然类画( )

动词,索取
名词,职责
动词,责令
连词,然而,可是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对
助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动词,责罚
窥父不在,窃发盆( )
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 )
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 )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
发闾左適戍渔阳( )

动词,打开
动词,挖
名词,头发
动词,发射
动词,征发,派遣
5.其他重要实词和虚词。
宫中尚促织之戏( )
与村东大佛阁逼似( )
执图诣寺后( )
急逐趁之( )
惊起觇视( )
抚军亦厚赉成( )
民日贴妇卖儿( )
斯须就毙 ( )
动词,崇尚,喜好
副词,非常
动词,到
动词,追逐
动词,窥视,探看
动词,赠送,赏赐
动词,抵押
副词,一会儿
6.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岁征民间 ( )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 ( )
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 ( )
细疏其能 ( )
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 )
裘马扬扬 ( )
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 ( )
名词作状语,用力
名词用作动词,分条陈述
名词作状语,用笼子
名词作状语,每年
名词用作动词,被杖责
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皮衣,骑着骏马
名词用作动词,下诏
(2)动词的活用
辄倾数家之产 ( )
(3)形容词的活用
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 ( )
成以其小,劣之 ( )
益奇之 ( )
成述其异( )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倾,用尽
形容词用作名词,特殊的本领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不好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高,抬高
7.文言句式。
(1)判断句
非字而画 ( )
(2)省略句
又试之(以)鸡 ( )
(3)状语后置句
问者爇香于鼎 ( )
既而得其尸于井 ( )
掭以尖草 ( )
焚拜如前人 ( )
覆之以掌 ( )
“非”表示否定判断
省略介词“以”
即“问者于鼎爇香”
即“如前人焚拜”
即“既而于井得其尸”
即“以尖草掭”
即“以掌覆之”
(4)定语后置句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 )
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
( )
(5)被动句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 )
杖至百 ( )
即“村中好事者少年驯养一虫”
“为”表示被动
即“百顷田,万椽楼阁,各千计牛羊蹄躈”
语义上的被动,“杖”意思是被杖责
8.文化知识。
(1)宣德 “宣德”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1426— 1435),“宣德间”是用年号来纪年。
(2)童子 “操童子业”中“童子”就是童生。明清的科举制度规定,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但童生并不完全等同于未考上秀才的学子。根据明朝史书记载,只有通过了县试、府试两场考核的学子才能被称作童生,成为童生后方有资格参加院试,成绩佼佼者才能成为秀才。
(3)庠 指古代地方学校。古往今来,学校有“校、序、庠、学、国子监”等名称。夏称“校”,商称“序”,周称“庠”。
(4)里正 里长。里,古代基层行政组织。
(5)里胥 管理乡里事务的小吏。胥,官府的小吏。
(6)抚军 官名,明清两代巡抚的别称,总管一省的民政和军政。
(7)学使 即“提学”,负责一省学校事务,主持岁考、科考两试的官员。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宫中尚促织之戏      尚:崇尚,嗜好
B.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责:负责
C.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 爽:差错
D.巨身修尾,青项金翅 修:长    
课后作业
答案:B
解析:责:索取。 
2. 下列各项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昂其直,居为奇货
B.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C.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D.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     
答案:D
解析:A项,“直”同“值”;B项,“裁”同“才”;C项,“翼”同“翌”。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成以其小,劣之 鲜能以名节自立
B.昂其直,居为奇货 不为酒困
C.儿涕而出 余知而无罪也
D.成述其异。宰不信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
答案:D
解析:D 项,“其”,均为代词,它。A 项,“以”,介词,因为/ 介词,依靠。B 项,“为”,介词,当作/ 介词,被。C 项,“而”,连词,表示修饰关系/ 代词,你。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A.相对默然,不复聊赖
B.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
C.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
D.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答案:B 
解析:A项,(古义)面对面,(今义)与绝对相反;B项,表示侥幸;C项,(古义)仔细地陈述,(今义)纤细而少;D项,(古义)三十岁以下的人,(今义)十二三到十五六的青年期。
5.对下列加点词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 ②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③ 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 ④ 衣冠而见之 ⑤ 渔人甚异之 ⑥ 益奇之 ⑦ 试使斗而才 ⑧ 春风又绿江南岸
A.①/②⑤⑥/③⑧/④⑦ B.①④/②⑥/③⑤⑧/⑦
C.①⑤⑦/②⑥/③⑧/④ D.①/②④⑤⑥/③⑧/⑦
答案: A  
解析:①名词作状语, ②⑤⑥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③⑧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④⑦名词用作动词。
6.下列各项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B.喜置榻上,半夜复苏
C.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D.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答案: D  
解析:D项为被动句,A、B、C三项均为省略句。
7.选出描写成名的心理变化的单音节词,填入横线处,并分析心理描写的妙处和作用。
A. 喜   B. 怒   C. 悲    D. 愁   E. 恐
成名听说儿子误毙促织则①    ,得子尸于井则转而为②    ,见子气息微弱则转而为③    ,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而为④    。忽闻门外虫鸣则既惊又⑤    ,然见促织短小则认为其劣;视之,意似良,又转而为⑥    。将献公堂,不知能否合官老爷意,心中又⑦    。
答案: ① B ② C ③ A ④ D ⑤ A ⑥ A ⑦ E 由怒而悲,由悲而喜,起伏的心理变化深刻地写出了这个小小的促织是如此地牵动着老百姓的心,主宰着人的命运,有力地揭示了当时统治阶级的荒淫,以及官贪吏虐使百姓家破人亡的罪恶现实。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终岁,薄产累尽。
(2)巫从旁望空代 祝, 唇吻翕辟 , 不知何词。
(3)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不到一年,他那微薄的家产逐渐耗尽了。
巫婆站在香案旁边向着空中替人祷告,她的嘴唇一合一张,不知念些什么词。
不久在水井里发现了儿子的尸体,因而化愤怒为悲伤,呼天抢地,悲痛欲绝。
知易行难,重在行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