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第1篇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第1篇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8 14:0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0张PPT)
部编版必修下册第六单元
文学阅读与写作
第13课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1.梳理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赏析小说情节的高潮部分。
2.概括林冲的形象特点,分析林冲的性格是怎样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变化的。
3.了解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特点,掌握其作用,赏析课文中对“风雪”的描写。
4.把握小说“官逼民反”的主题。
素养目标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施耐庵,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元末明初文学家。兴化(今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施耐庵自幼聪明好学,能诗擅文,才华出众。据说19 岁中秀才,29 岁中举人,36 岁中进士。任钱塘县尹时,因替穷人辩冤纠枉遭县官训斥。生活在元朝的统治下,经历过元末激烈的农民起义,他深感自己与当道的权贵不合,决定归隐,遂辞官回家。创作了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用白话文写成的优秀长篇章回体小说——《水浒传》。
作者简介
《水浒传》第十回的全题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风雪”“山神庙”是林冲人生道路的转折点,造成转折的根本原因不是“风雪”,而是横行不法的邪恶势力。因此,作品标题中的“风雪”既是实写,也是虚写,即用“风雪”这一恶劣的自然气候暗喻黑暗的社会政治环境,从而用虚实相间的含蓄笔法,写出了人物所处的险恶境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题目,可以理解为:林教头遭难山神庙,或林教头在山神庙劫后余生、逢生化吉。
题目解说
文学常识
章回体小说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它是由宋元时期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的。“讲史”就是说书的艺人们讲述历代的兴亡和战争的故事。讲史一般都很长,艺人在表演时必须分为若干次才能讲完。每讲一次,就等于后来章回体小说中的一回。在每次讲说之前,艺人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体小说回目的起源。从章回体小说中经常出现的“话说”和“看官”等字样,可以明确看出它与话本之间的继承关系。
写作背景
《水浒传》的故事发生在北宋末年。当时的社会非常黑暗,皇帝宋徽宗只知吃喝玩乐,终日不理朝政。蔡京、高俅、童贯等奸臣把持朝政,他们与地方官吏勾结,狼狈为奸,贪污受贿,横征暴敛,再加上地主恶霸与豪强劣绅的无法无天、横行霸道,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被迫团结起来进行武装反抗。因此,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接连不断。小说中描写的宋江、方腊的故事,就是以北宋末年的农民起义为依据的。
资料链接
课文相关情节
《水浒传》的第六回后半至第十一回前半,集中呈现了林冲的故事。
林冲出身于一个武官世家,是北宋京城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他不同于社会底层的普通民众,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生活尚属安定,这造成他性格中有着妥协、忍让的一面。所以,当太尉高俅的干儿子调戏他的妻子,他“恰待下拳打时”,认出是高衙内,“先自手软了”;后来中了陆谦的毒计,带刀误入高太尉府上白虎堂,被诬行刺,刺配沧州,他也逆来顺受;即使两个押解公人在野猪林要结束他的性命,在千钧一发之际被鲁智深救起,都没有激起他的反抗意识。总之,在课文节选部分之前,林冲的性格大体上可用一个“忍”字来概括。课文节选的是《水浒传》第九回,原回名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易错字音
①盘(  )缠(  ) ② 迤逦(  ) ③ 玷(  )辱
④ 酒馔(  ) ⑤ 尴(  )尬(  ) ⑥ 搠(  )倒
⑦ 仓廒(  ) ⑧ 毡(  )笠 ⑨ 庇(  )祐
⑩ 庙檐(  ) 昭(  )然 祈(  )祷
辖(  )制 噩(  )梦 怂(  )恿(  )
谗(  )言 安然无恙(  )
zhuàn 
shuò
ɡān 
áo  
pán 
lǐ   
diàn  
chan 
ɡà 
zhān 
bì   
xiá   
qí 
zhāo
yán 
yànɡ   
chán  
yǒnɡ   
è  
sǒnɡ   
(  )安分 分外
(  )分庭抗礼

(  )揣手儿
(  )揣摩
(  )挣揣

(  )称心如意
(  )称孤道寡

(  )削足适履
(  )削果皮

xuē
fēn
chuāi 
chèn
chuài  
chuǎi   
xiāo 
fèn
chēnɡ
易混字形
(měi)央(  )
(miǎn)分(  )
(miǎn)冠(  )堂皇

(jī)(  )志而殁
(lài)赏(  )

浼 
娩 


(shuò)(  )倒
(sù)追本(  )源
(shuò)横(  )赋诗
(shuò)(  )风凛冽

搠 


(zī)(  )须
(zǐ)(  )议
(jì)发(  )
(zì)睚(  )必报




冕 


(cuì)纯(  )
(cuì)(  )火
(cuì)荟(  )
(cuì)鞠躬尽(  )
(cù)(  )不及防



猝 
(qiào)讥(  )
(xiāo)(  )遥
(xiāo)(  )声匿迹
(xiāo)(  )衣旰食
(xiào)(  )像权






瘁 

课内词语
素不相识:
纷纷扬扬:
碎琼乱玉:
天理昭然:
情理难容:
六神不安:
安然无恙:
大快人心:
向来不认识。
(雪、花、树叶等)散乱飘洒。
比喻地上的雪。琼,美玉。
无论是从人情来说,还是从事理来说,都不能容忍。
上天能分辨善恶,主持公道,会给善行和恶行以相应的报应。
指心神不定。六神,古人指主宰心、肺、肝、肾、脾、胆六脏之神。
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后泛指平平安安、没有受到任何损伤。
指坏人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
近义词语
1.玷辱/ 玷污
相同点:都是动词,都有“使对方有污点”的意思。
不同点:“玷辱”,使蒙受耻辱,兼有“玷污”和“侮辱”的意思,用于具体事物。“玷污”,弄脏,使有污点,多用于比喻。
2.庇佑/ 庇护
相同点:都是动词,都有“保护”的意思。
不同点: “庇佑”,保佑,用于神灵对人(课文写作“庇祐”)。
“庇护”,袒护、保护,用于人对人,多含贬义。
3.冠冕堂皇/ 堂而皇之
相同点:都有“表面上庄严正大”的意思。
不同点: ①“堂而皇之”有时意义可以侧重在“有气派,广大”上。②“冠冕堂皇”前边经常可以加程度副词,如“很”“极”等,堂而皇之”则不可以。③“冠冕堂皇”有否定的说法,“堂而皇之”没有否定的说法。
4.心神不定/ 心慌意乱
相同点:都是形容词,都有“内心慌乱不安”的意思。
不同点: “心神不定”,心里烦躁,精神不安。侧重形容精神状态不安定。“心慌意乱”,内心惊慌,思绪混乱。侧重形容思绪纷乱。
表达运用
1.通感
那雪正下得紧。
仿用:那花正开得香。
2.比喻
①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② 他所教的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使他借此躲避现实生活。
仿用:① (我们在)草地上踩着绿毡青毯,快步向着山脚奔去。
②陶渊明置身的官场,于他而言,正是樊笼和金羁,让他身心不得自由。
3.对偶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仿用:正是初春时节,残雪消融,万木催发,却已轻轻巧巧吹拂起一阵春风来。
课文探究
1.第一段,作者说林冲“闲走”,其实闲笔不闲,你能说说理由吗?
①插叙林冲在东京时曾救助过李小二,说明林冲心地善良,行侠仗义。
②交代林冲被刺配沧州的原因,点明与高俅的仇怨,林冲被高俅陷害,仍以“高太尉”相称,并违心地说是自己触怒了他,说明林冲虽有怨意但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虽感前路渺茫,但仍心存刑满释放重获新生的幻想。
③为下文李小二知恩图报和林冲报仇等情节做铺垫。
2.从第二段描写来看,“官人”的哪些举止言谈引起了李小二的注意?这样写有何作用?
① 两个人不是一起进来,而是一前一后“闪”进来;请人吃饭自己不出面,又不肯说出自己姓名和为何事请人;吃饭时自己烫酒,故意支开李小二。
② 这些描写显示出这两位不速之客的诡异、谨慎。暗示“官人”在密谋陷害林冲,推动情节的发展。另外,从李小二的角度去观察“官人”“走卒”等,更带有几分神秘色彩,吸引读者。
3.林冲买刀、带刀、寻仇,说明了什么?林冲最后“自心下慢了”,又说明了什么?
① 这些连续的行为描写,表现出林冲欲手刃仇敌的激愤心情及其性格刚烈的一面,与上文李小二所言遥相呼应。这是他反抗思想的萌芽。
② “自心下慢了”说明林冲刚刚燃起的复仇怒火又慢慢熄灭。他还在幻想得过且过,委曲求全。矛盾冲突起而又伏,情节由张而弛。
4.“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卷”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彤云”“朔风”“一天大雪”渲染了严冬时节的环境氛围,为故事高潮的出现勾画了一个气象森寒的背景,也照应了题目中的“风雪”二字。
“卷”字用得极好,写出了风雪之大,也为下文大雪压倒草厅做了铺垫,推动情节进一步发展。
5. 鲁迅先生在《花边文学·“大雪纷飞”》中曾说:“《 水浒传》里的一句‘那雪正下得紧’,就是接近现代的大众语的说法,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说明理由。
同意。
用“紧”字写雪,以感觉来写视觉,渲染了风大雪猛的恶劣环境,也暗示贼人密谋加害的计划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林冲的处境越来越危险。
6. 最末一段又写到“石头”,这一物象在文中出现了三次,有何作用?
第一次埋伏笔,第二次相照应。陆虞候等人进不了庙,只好站在外面看火说话,林冲才能听得一清二楚,生路绝了,幻想灭了,只能反抗复仇。第三次,“轻轻把石头掇开”,越是轻微谨慎,就越表现出林冲复仇的决心。
内容小结
主题归纳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以林冲的思想性格变化为主要线索,描写了林冲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思想飞跃过程,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极端黑暗、腐败,以致“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
深入探究
课文正面描写的情节是林冲刺配沧州后的遭遇和反抗,线索是主人公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性格转变过程,这是主线。侧面描写的情节是林冲的性格转变是在统治者的逼迫下发生、完成的,是以统治者陷害林冲的诡计为线索贯穿起来的,这是副线。副线推动主线发展,鲜明地表现了作品的主题“官逼民反”。两条线索通过茶酒店、草料场、山神庙等几个场景,由连接到交织,最后汇合到一起。
1.双线索结构是小说常用的结构方式,请分析本文的双线索结构特点。
① 开头细致地描写了陆虞候等人鬼鬼祟祟的言谈举止,暗示他们是在密谋害人的事,而且和林冲有关系。这些细节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出了李小二给林冲报信,林冲寻敌复仇的情节。
② 林冲要去沽酒来吃,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草厅被雪压倒后,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便“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才“把门拽上,锁了”,到山神庙里去安身。这些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林冲安分守己、办事谨慎的性格特点,另一方面也告诉读者,草料场起火并不是因为林冲疏忽,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2.课文中有很多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③关于大石头靠门的细节描写。林冲进了山神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拨将过来靠了门”。这个细节描写为下文陆虞候等人“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埋下伏笔,他们只好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话,林冲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完成了性格上的重大转变。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细节。
④关于刀枪武器不离身的细节描写。林冲离开天王堂时、到市井买酒时、奔山神庙安身时,都有关于随身携带花枪的细节描写,最后,才有“挺着花枪”冲出门去杀死仇人的情节。这个细节描写,既符合林冲禁军教头的身份,表现他细心、谨慎的性格特点,又使故事情节天衣无缝。
⑤关于方向位置的细节描写。关于方向位置,文章交代得很清楚:沧州城东门外十五里有草料场,草料场东三二里有市井,草料场和市井中间有一座山神庙。林冲买酒、到山神庙,都是往东走。同一时间的陆虞候等人到草料场来放火陷害林冲是由草料场西面而来,这样双方就不可能在路上相遇了。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却至关重要,使情节发展入情入理。
① 安分守己,随遇而安。林冲被刺配沧州完全是高俅陷害所致,但林冲却说:“我因恶了高太尉……”并自认作“罪囚”,怕“玷辱”了李小二夫妻。这时的林冲对高俅的狠毒没有正确的认识,不但委曲求全,而且充满幻想。到了草料场,见草屋已“四下里崩坏了”,就想“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从此处可以看出林冲安分守己、随遇而安的性格特点。
② 心地善良,侠肝义胆。 林冲在东京时曾“看顾”了李小二,在沧州服刑时,还“常把些银两”给李小二“做本钱”。可见林冲心地善良,行事侠义。他对高俅认识不足,除了他逆来顺受的性格特点外,还有心地过于善良的原因。
3.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教头,他的思想观念、为人处世和一般的草莽英雄有很大差异。试联系小说的情节总结林冲的性格特点。
③ 刚猛激烈,疾恶如仇。李小二说他“是个性急的人,摸不着便要杀人放火”。林冲听说陆虞候前来害他,说“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并马上“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最后杀三个仇人时,他取出刀来搁在陆虞候的脸上,喝道:“泼贼!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因此可看出林冲刚猛激烈,疾恶如仇。
④ 做事细心,考虑周到。 林冲去打酒前,“将火炭盖了……把草厅门拽上……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一件一件做得很有条理;打酒回来发现草厅倒了,“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由这些都可看出林冲是个心细的人。
“火”的具体描写,跟矛盾冲突的进展步步紧扣,为刻画人物性格服务。
草料场是最怕火的地方,作者偏偏不厌其烦地写火。林冲第一次推开草料场的大门,一眼就瞧见一个老军在“向火”。这个老军向林冲进行交割时,特地将“火盆”借给林冲;林冲在床上放下包裹被卧,就生起“焰火”来了。火渐写渐大,作者故意布下一串疑影,使人担心烧掉草料场的火,可能是由火盆里的火炭引起的。但接着写林冲为了御寒要去买酒,就随手“将火炭盖了”。到这里轻轻一盖。火在人们面前消逝了。等到林冲买酒回来,见草厅被大雪压倒时,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行李物品,而是“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短短的一句话中,写“火盆”“火炭”“火种”,连续而来的“火”字,都完全灭了,连一点
4.本文题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文章不仅多次写“雪”,还多次写“火”,请赏析关于“火”的描写。
火星都没有。这一笔交代尤为重要,说明草料场里将要烧起的大火,绝不是“火盆”中的火蔓延而起的,肯定是别有用心的人在纵火。等到林冲在山神庙里倚壁喝酒,忽然听到“外面必必剥剥地爆响”,从壁缝里往外一看,只见草料场内烈火冲天。这才是作者要写的火。林冲惊疑而起要去救火时,听到了陆谦三人在庙门外吐露了他们的全部阴谋,一股无明火顿时在林冲心头熊熊燃起。此时此刻,自然界的天空中是北风怒号,大雪纷飞;草料场中是大火漫天,烧着了的草料“必必剥剥地爆响”成一片;林冲的胸中,则怒火腾腾。他迎着北风,映着烈火,痛快淋漓地斗杀三个泼贼;北风、飞雪、大火,有力地烘托了林冲胸中的愤怒;一时间,风助火势,火增人威,汇成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戏剧高潮。
一大篇文字之中,“火”推动情节发展,也推动林冲性格渐渐转变,以至于最后发生突变。
①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林冲本来是京城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像林冲这样的人尚且无法维持安定生活,不能保障生命安全,那么,广大劳动人民生活之痛苦就可想而知了。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黑暗、朝政的腐败。
②可以认识到封建社会人民群众奋起反抗统治者的必然性。林冲性格的转变全在一个“逼”字上。高俅一伙的步步紧逼,使林冲走投无路,终于走上了反抗斗争的道路。当时封建统治阶级肆无忌惮地残害人民,为了活下去,人民群众才不得不起来反抗斗争,这就是“官逼民反”。在封建社会中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是必然的。
5.林冲最后走上反抗的道路,对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有何意义?请谈谈你的看法。
①双线并行,明暗交织。
小说的情节明暗两条线索交织并行。明线是林冲遇李小二,带刀寻仇,赴草料场,读者观之如在目前;暗线是陆谦来到沧州贿赂管营、差拨,设计火烧草料场,谋害林冲,隐迹藏形,暗流涌动。直到林冲在山神庙偷听,两条线索才自然而然地合二为一。
②惊险悬疑,引人入胜。
作品起初不明写陆谦等人的密谋,只是隐隐约约地透露出一点线索,引起人们的猜想和推测。中间叙述管营对林冲的抬举,进一步引起人们的好奇。最后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语把阴谋全部揭穿。这样布局,波澜起伏,曲折离奇,既吸引读者,又增强艺术效果。
6.本文在情节构思方面,匠心独运。试加以分析。
③结构谨严,前后照应。
例如,关于火、武器、草屋、吃酒的描写,前面写火盆内火种被雪水浸灭了,后面写草料场起火,才会使人相信是有人故意纵火而不致误解是火盆失火;前面写林冲买了解腕尖刀,去草料场又带了尖刀、拿了花枪,后面写报仇雪恨正是用这两件武器;前面写草屋崩坏摇动,后面写被大雪压倒;前面写老军借给林冲酒葫芦,介绍市井的所在,后面写林冲去市井沽酒,就显得自然、合理。
④巧合设计,高超自然。
小说中多处巧合的情节,如林冲在沧州巧遇李小二,陆谦恰巧来李小二的茶酒店饮酒谈事,草料场的草屋恰巧被大雪压倒等,既增加了故事的传奇性,也为情节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这些巧合情节的设计,自然合理,不见斧凿痕迹,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讲故事”技巧。
观点一:林冲是当之无愧的大英雄,悲剧英雄。
他才能出众、骁勇过人,善良宽容、有情有义,却被黑暗的社会吞噬,被无情的命运捉弄。他从委曲求全、隐忍不发,直到忍无可忍,晃动掌中花枪,刺向仇敌的心脏,从此亡命天涯,被逼上梁山。一杆令人闻风丧胆的蛇矛,使他成为梁山著名的英雄人物。
7.《水浒传》作为著名古典小说进入现代人的阅读视野,必然要与现代观念形成碰撞。关于林冲,我们更多地评价为有着光辉品格的英雄,但是也有人认为林冲算不得英雄。结合课文,根据你课外阅读《水浒传》的经验及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观点二:林冲没有侠义品格,算不上英雄。
杀陆谦等三个坏人固然是理所应当,但林冲却表现出极为残忍的一面。“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七窍迸出血来,将心肝提在手里。”“回来把富安、陆谦头都割下来,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这样血淋淋的场面让读者无法直视。
如果以恶制恶是无可奈何,那么他走上反抗道路以后的有些做法就让读者不得不质疑林冲的品格了。比如,一伙穷苦的庄客们烤火喝酒,好几个人只有那么一小瓮的酒驱寒。林冲突然闯进来,庄客们让他烤火已经够善良了,可是他却得寸进尺,非要买人家酒吃!遭到拒绝后,“把手中枪看着块焰焰着的火柴头,望老庄家脸上只一挑将起来,又把枪去火炉里只一搅,那老庄家的髭须焰焰的烧着。众庄客都跳将起来。林冲把枪杆乱打。老庄家先走了。庄家们都动弹不得,被林冲赶打一顿,都走了”。滥伤无辜,算不上英雄。
课堂巩固训练
1.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① 借爱国之名    他人的人格与尊严,这是法律所不能容忍的。(玷辱/ 玷污)
② 家长的保护不可能如影随形,孩子们总有走出父母的羽翼    而单独活动的时候。(庇佑/ 庇护)
③ 众多耳熟能详的品牌被简单粗暴地植入剧中,  地进入台词、剧情,甚至经由演员之口详细介绍其功能,不断地打断情节进展,显得突兀而又别扭。(冠冕堂皇/ 堂而皇之)
答案:
① 玷辱 
解析:句子中有侮辱的意思,用“玷辱”更恰当。
② 庇护 
解析:保护孩子,跟“神灵”无关,用“庇护”。
③ 堂而皇之 
解析:形容公开或不加掩饰,句中用于“某些品牌”不加掩饰地进入台词、剧情,应用“堂而皇之。
2.下列句中加色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① 目前,全国性的媒体格局已初步形成,中央媒体、商业媒体分抗抗礼。
② 3 岁女儿坠落电梯井,父亲毫不犹豫地跳入井坑中施救,女儿受了点皮外伤,父亲也只是脚骨骨折,父女也算是安然无恙了。
③ 一旦有一方蛮不讲理,睚眦必报,得理不饶人,就可能引发冲突。
④ 经过不懈的努力与付出,他写的文章终于可以冠冕堂皇地登在报纸上了。
⑤ 机长要在短短几秒钟时间内,承受猝不及防的慌乱和身体的极度不适,迅速恢复清醒头脑做出应对措施。
⑥ 读书,不仅需要宵衣旰食的精神,还需要懂得快慢精粗之分。
A.①③⑤  B.①②③  C.②④⑥  D.④⑤⑥
答案:A
解析:②“安然无恙”指没有受到任何损伤,而语境中女儿受“皮外伤”,父亲“脚骨骨折”,已经受到了损伤,不合语境。④ 成语用在句子中感彩不当。⑥ 语境强调读书需要努力、勤奋,与“政务”无关,应用“废寝忘食”。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别里科夫的悲剧,不仅是19 世纪末沙皇统治下的众多的保守的知识分子的悲剧,更是他个人的悲剧。
B.《我是海鸥》延续了契诃夫的经典名剧《海鸥》中对爱情和艺术的思考,为中国文坛和学界对契诃夫文学遗产献上了一份厚礼。
C. 出现别里科夫这类人的主要原因,是沙皇反动专制的统治所造成的。
D. 作为小说家的契诃夫是被中国读者熟知的,趋炎附势的“变色龙”奥楚蔑洛夫,迂腐可笑的“套中人”别里科夫,早已深入人心。
答案:D 
解析:A. 语序不当,应把关联词“不仅是……,更是……”引领的内容互换一下。
B. 成分残缺,应在“文学遗产”后加上“的继承和发扬”。
C. 句式杂糅,“主要原因”与“所造成的”杂糅,可删去“所造成的”。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水浒传》作为中国的古典名著之一,无论是从读者还是评者的角度,说它是“奇书”“才子书”都不过誉,    ,     ,     。
    ,     ,     。
① 趋类于清末“谴责小说”或《儒林外史》等
② 对宗法社会和正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③ 但若从其文本内涵和精神趋向角度分析,我觉得它更近乎一本反讽小说
④ 而且这“讽刺”是保持距离的侧面的“冷”讽刺,即“反讽”
⑤ 只不过后者是本位讽刺,而《水浒传》是反讽
⑥ 它通过对“造反”和“招安”的种种离奇描写,以及对社
会各阶层人物的雕塑式刻画
A.③①④②⑤⑥ B.③①⑤⑥②④
C.⑤①③②④⑥ D.⑤⑥③①④②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连贯。观察选项发现,首句只有③和⑤ 两种情况。⑤ 中有“只不过后者是本位讽刺”,但前句并没有涉及“后者”,所以排除C、D 两项。再比较A、B 两项,其中③① 相同,接下来可以从讽刺的特点进行分析,也就是说① 后面可以接⑤,这样⑤ 中的“后者”也能与前一句自然衔接;然后分析《水浒传》如何反讽,接下来应该是⑥②,④ 最后总结。
5.仿照例句,运用对偶修辞手法给林冲写评价。
例句:
《祝福》中的祥林嫂:一生若草芥,讥笑声中行乞鲁镇;残年如风烛,祝福声里惨死街头。
《水浒传》中的林冲:             ;

答案:(示例)
雪压山神庙,英雄遭难落荒地;火烧草料场,义士杀敌上梁山。
6.对“英雄”的评价有不同标准,请仿照示例,将下面作品中两个人物的话补充完整,表达人物对“英雄”的理解。
  要求:① 符合作品的情节和人物的思想性格。② 句式相近,每句话不超过50 字。
  示例:翻开《史记》,项羽说:“英雄要有胸怀。虽然我刚愎自用,但当我无视范增高举的玉玦,任樊哙闯帐、刘邦逃走时,我就是英雄。”
(1)翻开《水浒传》,林冲说:“ ”
(2)翻开《三国演义》,关羽说:“ ”
答案:(示例)
(1)英雄要有血性。虽然我曾委曲求全,但当我将尖刀插进贼人的心窝,冒着风雪迈向梁山时,我就是英雄。
(2) 英雄要有信念。虽然我性格颇为自负,但当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时,我就是英雄。
7.阅读下面的文字,以“林冲”为中心,续写一段话。
风雪交加的夜晚,在沧州山神庙“死去”的林冲复活了,丢掉了朝廷禁军教头的帽子,拾起了一件乱世土匪的外衣,复活的林冲放弃了原来的生活轨迹,不得不和主流社会对抗。《水浒传》中有这样一个让人感动的镜头:……
示例:① 侧重于对“林冲复活”时的画面描写。结构相对完整,语言要有文采。② 用上这些词语:大雪、大火、吞噬、呼啸、孤独、脚印。③100 字左右。
答案:(示例)
大雪纷飞的荒野,林冲望着熊熊燃烧的大火,他知道,他拼命想挣扎回去和他美丽妻子团聚的那一天没有了,这些已经被这把大火彻底吞噬。林冲扔掉了空空的酒葫芦,迎着呼啸的北风一个人孤独地前行,雪地里一串脚印渐渐延伸到远方……
8.请仿照画线句子,结合课本的内容,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文字,使之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人性的弱点决定了人物的命运:玛蒂尔德因爱慕虚荣而付出代价,最后在十年的艰苦生活中消耗了她的美丽青春;别里科夫因    ,
           ;祥林嫂因                ,
                      。
答案:
保守落后而胆小多疑 最后在别人的嘲笑和讽刺中结束了他的人间生活 信奉封建迷信而深受其害 最后在心灵的恐惧和煎熬中走完了她的人生历程 
解析:
首先要使之构成排比句,即仿写的句子句式要跟画线句一致,即“(人物)因……而……,最后……(结局)”的格式;其次,仿写的句子要与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内容相契合。
9.林冲忍无可忍,奋起反抗,杀死了差拨、富安、陆谦,投奔梁山。对林冲投奔途中的情形,前人曾吟唱道:
登高欲穷千里目,愁云低锁衡阳路。
鱼书不至雁无凭,几番空作悲愁赋。
回首西山月又斜,天涯孤客真难渡。
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请认真阅读这首唱词,然后将“回首西山月又斜,天涯孤客真难渡”扩写为一段文字。
  要求:① 以林冲为描写对象,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人物心理;②想象合理,与林冲当时的心理相吻合;③不少于200字。
答案:(示例)
“ 忍!除了忍,还是忍!但是,他们依然要置我于死地,天理何在?”林冲悲愤地仰天长啸。回头望西山,一轮残月斜挂在天边,清冷地看着这个不公正的世界。“我本堂堂八十万禁军教头,生活富足,家有娇妻,其乐融融,可如今竟然惶惶然不知路在何方……”林冲一路蹒跚,一路感叹,犹如浪迹天涯的孤客。想到这儿,林冲又情不自禁地望了望远方,月光越发暗淡了,月亮马上就要被乌云遮挡住了,整个世界即将陷入一片黑暗之中。明天,天还会亮吗?泪水在林冲这个铁血汉子的眼角闪烁着。
知易行难,重在行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