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理解内容。
2.继续学习“兴”的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的表现形式在本诗中的运用。
3.理解诗歌主题的多重性和主要的思想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多种手段朗读全诗,理解诗歌的内容、分析诗歌意境及抒情主人公形象。
难点:学习诗歌运用重章叠句的表现形式及“兴”的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渲染爱的氛围
(多媒体播放抖音短视频:《中国诗词大会》第六集第二场开场白)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蒹葭》,再次传唱这古老的歌谣,欣赏这美丽的爱情,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二、声情并茂读《蒹葭》
(一)一读:读准字音
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及课件上老师的补充注释先扫清字音障碍,试读全诗。
(二)二读:读准节奏
学生根据《诗经》的语言特点,强调节奏。教师配乐泛读。
(三)三读:理解诗意、师生共读、读出情感
学生对照课本注释及工具书,疏通诗歌文意。教师巡回指导,答疑解惑。课件出示诗歌译文,学生集体朗读。
思考:这首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诗中流淌着怎样的感情?
明确:一个追求者强烈思念心上人,苦苦追寻而不得的失望、惆怅的心理。
诗中流淌着的感情:忧愁、悲愁、愁苦、哀愁,伤感、无奈……
正因为诗歌中流淌着这种感情,所以我们读这首诗歌的时候就应该把握情感。将这种忧愁、伤感的情感读出来。
(指导学生朗读,尝试给诗歌加回音,师生共读)
三、群策群力说《蒹葭》
合作探究:完成课后“思考探究”一、二,说说你得到的信息。
(学生相互合作,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巡回指导,提问学生。)
表现形式:重章叠句(诗歌中上下句或者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有几个字不同,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
表现手法:“兴”(先说其他事物,引起所吟咏的对象。它一般用在诗章或各节的开头,是一种“借物言情,以此引彼”的艺术表现手法。)
这首诗歌它用了重章叠句的表现形式,使得这首诗有了一唱三叹的结构美、回环往复的音乐美。
(进行分角色朗读,男生读追求者,女生读伊人,体会一唱三叹的结构美、回环往复的音乐美。)
四、畅所欲言品《蒹葭》
思考:我国古代诗歌一向追求诗情画意,《蒹葭》是如何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
提示:结合景物特点、人物心情、诗歌情感来分析。
景物:蒹葭,白露,水(凄凉、朦胧、迷茫、梦幻、忧伤、凄清等)
人物:追寻者(惆怅、失望、执着) 伊人(可望不可即)
五、众说纷纭悟《蒹葭》
思考:追求者炽热追寻的“伊人”仅仅是一位美丽的女子吗?还能不能有其他的理解呢?
明确:不是,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目标,一种理想,一种美好的、尽善尽美的象征……
“伊人”到底是谁,一千个人心中就会有一千个伊人。那么同学们心目中的伊人便是——学业有成。由此可见,《蒹葭》这首诗不仅是一首爱情诗,更是一阙追求者的颂歌。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心中的伊人,我们心中的理想,也处在在水一方。尽管路漫漫,我们仍要上下求索;尽管目标处在千里之外,我们仍需坚持不懈。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行走在求索的路上,去书写我们无悔的青春。
七、传唱诗词、领略经典
播放视频结束本节课。
八、板书设计
蒹 葭
景: 凄清、梦幻
追求者 伊人
人: 执着 不怕险阻 可望不可即
情: 忧愁、悲愁、愁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