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中的古老记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了解剪纸的知识,探究民间剪纸---抓髻娃娃的基本结构和制作方法;感知民间剪纸造型简练、饱满和对称的形式美。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观察、游戏、探讨、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本课知识与技能目标,进行大胆想象、充分体验和自由创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发现民间剪纸的审美情趣,培养丰富的审美经验,感受并体验美术活动所带来的乐趣,增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的个性特征已比较明显,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欣赏、评述、审美能力。但毕竟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审美经验、知识修养的不足,要做到积极主动地欣赏美术作品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并且,不少学生多处在审美感知阶段,他们能感受分析出某一美术作品的形式、色彩、造型、表现手法上的与众不同,但要进一步结合时代背景挖掘、感受艺术作品的内涵,发展审美创造力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因为美术欣赏需要有足够的审美想象力,在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能够自由自在地展开想象的翅膀,更好地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信息,从而获得深刻地情感体验。针对这一点老师应加强对学生技巧方面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和审美创造力。
重点难点
理解和掌握抓髻娃娃剪纸的造型、装饰手法,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剪纸作品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启迪美
1、欣赏一段一分钟剪纸动画视频:在这段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一分钟视频,为学生营造艺术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了解民间剪纸的艺术形式,)
2、出示一句古诗:“汉妃抱娃门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
仔细读这句话,这句话给你传递的什么信息。
教师小结:这是最早人们对剪纸(剪影)的描述。在汉代,人们已经用剪刀剪桐叶来装扮自己的生活,这是剪纸最早的雏形。
3、让学生简短介绍剪纸基本知识(课前搜集的资料)
2003年,剪纸被列为全国首批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抢救和保护项目。陕西剪纸,专家们称之为“活化石”,因为它较完整地传承了中华民族古老的造型纹样,尤其最为学者关注的是“抓髻娃娃”这个形象。(出示抓髻娃娃图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剪纸的起源,以及剪纸艺术的现状,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4、板书课题《剪纸中的古老记忆》,导入新课。
二、赏析感受----理解美
1、欣赏、体会抓髻娃娃的寓意
A、出示抓髻娃娃---《虎娃》图片。
提问:这个娃娃手里拿着什么?骑着什么?
生答:手里拿着鸡,骑着老虎。
师:在这里出现“鸡” 和“老虎”有什么意义吗?
教师总结:鸡同“髻”和“吉”,表示吉祥的寓意。骑着老虎,希望孩子像老虎一样,虎虎生威,健康成长。
B、欣赏《莲、鱼娃娃》(连年有余)、《石榴娃娃》(多子多福),请学生自己总结抓髻娃娃的寓意。
C、教师总结:抓髻娃娃具有祈福、纳祥,有保平安之意。这就是民间艺人最朴素的愿望。
(设计意图:体会寓意,加深对民间剪纸的认识,激发学生保护和继承民间艺术。
2、观察、理解剪纸的花纹样式
师问:仔细观察这幅图,看看都有什么样的花纹? 生答:有月亮形、圆形、小草形,像花朵等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贴各种图式,帮助学生理解。)
师总结:剪纸大概有两种图样,一种是月牙纹,一种是锯齿纹。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简单图形中认识民间剪纸艺术语言,使得看
似深奥的艺术品,其实离我们很近,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
3、分析、了解剪纸的阴刻和阳刻。
A、下面看看这幅图,人物的脸部和身体的图案形式有什么不同?
教师总结:脸部是阴刻,红色的部分是底色,白色的是纹饰。
身体和花纹是阳刻,红色的是花纹,白色的是底色。
B、老师考考大家,看你能认出阴刻和阳刻吗?
4、探索、发现抓髻娃娃的基本形态。
A、仔细观察下面四幅图,看看这些图有一个共同点,你能找出来吗?
(引导学生发现抓髻娃娃的形态特征。)
B、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人物形态相同,圆头,两肩平张,两臂下垂或上举,两腿分开,手足皆外撇。
C、出示二方连续纹样图片,引导学生欣赏与了解。
5、教师示范 (初步讲解单独纹样和连续纹样的制作方法。)
6、出示同学们身边自己创作的抓髻娃娃作品,为学生后面创作做准备。
三、个性发挥----创造美
提出创作要求,使学生有目的的完成创作。
学生创作教师个别指导。(播放多媒体,音乐《秦腔曲牌》)
四、展示作品----评价美
在黑板上教师准备了窗棱,展示学生的作品。
学生自评,总结自己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
(2)同学互评,相互欣赏,共同提高,开阔思路;
(3)教师总评,肯定优点,拓展知识,享受成功的喜悦。
(学生互相欣赏、评述作品,感受创作的乐趣,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在评价中,注意引导学生用美术的专业术语评价,体现美术的学科特点。)
五、拓展视野----发现美
你在生活中发现过利用剪纸的装饰物吗?
欣赏图片:在我们生活中,壁纸、包装袋、服饰、器皿等都运用到了剪纸。
结束语:“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用灵巧的双手,装扮我们的世界,用我们的心灵,发现美的世界。同学们在课后也试着尝试尝试把我们在课堂上制作的作品装饰在我们的生活中,拍成照片与老师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好吗?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