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第8课 美苏冷战的开始问题思考:
1、什么是“冷战政策”?
2、冷战爆发的根源和标志是什么?
3、美国推行“冷战政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冷战政策是指以武力为后盾,采取除军事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进行遏制,同时对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加以扶植和控制,并力求控制广大的“中间地带”,即亚、非、拉美国家。一、杜鲁门主义
1、冷战的根源:
阅读归纳:
(1)二战后美国称霸全球战略和苏联的矛盾
(2)美苏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
(3)国家利益和战略目标的冲突。
2、杜鲁门主义(1947)
1946年2月,美国凯南提出实施遏制政策。
1946年3月,英国丘吉尔在富尔顿的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二、两大对立阵营的形成《美苏冷战概况示意表》 ——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中心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了东西方对峙的两极格局,两大集团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马歇尔计划(1947)北约组织(1949) 。丘吉尔在富尔敦的演说(1946)。杜鲁门主义(1947)。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互会(1949)华约组织(1955)。柏林危机;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三、柏林危机和朝鲜战争 。
1、第一次柏林危机起因和结果 。
起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苏联封锁西方占领区通向西柏林的通道而引起的国际危机。
结果:——在柏林封锁期间,柏林出现了两个市政府.一个亲西方,一个亲苏联。柏林正式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成为德国分裂的前导。1949年,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两个国家。 2、南、北朝鲜和朝鲜战争 。
——1945年8月下旬,美国提出以北纬38°纬线为界划分受降范围(这就是“三八线”的来源),答应了美国的要求。1948年8月南朝鲜成立大韩民国;9月北朝鲜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分裂为南北朝鲜。
——1950年,美国发动侵朝战争。
——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时双方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及《关于停战协定的临时补充协议》的停火协议。
——1954年,苏联官员和在朝鲜半岛参战的各国代表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会谈。但谈判未达成一个永久和平计划,未能解决朝鲜半岛南北统一问题,直到50多年后的今天,朝鲜半岛依然是分裂的两个国家: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 探索与争鸣
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被后人称为“马歇尔计划”的演讲,声称美国必须向欧洲提供大量的援助,“否则它就得面临性质非常严重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恶化”;同时他又强调美国这样做“不是反对任何国家或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谨、贫穷、冒险和混乱”。
你认同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说法吗?查找更多关于马歇尔计划的史实及评论,谈谈你对马歇尔计划目的与结果的评价。 参考答案:
不对(或不认同)。
A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全球扩张战略的重点。美国要控制欧洲,首先必须稳定、复兴和联合欧洲。因此从目的上看,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全球战略的一部分。马歇尔强调的“不是反对任何国家或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谨、贫穷、冒险和混乱”是刻意“淡化”意识形态及美国战略意图而已。
B马歇尔计划结果,其一是确实使欧洲经济迅速恢复,其二是使西欧各国被纳入美国争霸世界的战略轨道,从两德的分裂可见一般。其三是西欧经济恢复过程中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得西欧在经济发展后逐渐产生对于美国的离心现象。 第8课 美苏冷战的开始
一、杜鲁门主义
1、冷战的根源:
2、杜鲁门主义(1947)
二、两大对立阵营的形成
三、柏林危机和朝鲜战争
1、柏林危机起因和结果
2、南、北朝鲜和朝鲜战争 教学小结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两国由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对立以及国家利益的冲突从友好合作走向对抗。
富尔敦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
美苏通过建立经济、政治、军事同盟,先后建立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两大阵营,形成了东西方对峙的两极格局。 练习与测评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形成了两大阵营:即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中心的社会主义阵营。这两大阵营是怎样形成的?
答: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两国由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对立以及国家利益的冲突从友好合作走向对抗。富尔敦演说及“杜鲁门主义”的提出使这种对抗(即冷战)正式形成,美苏两国分别拉拢各自的盟友,通过建立经济、政治、军事同盟形成各自阵营。美国通过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及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形成了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全球性弧形包围。苏联则通过提出“莫洛托夫计划“、成立经互会、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建成社会主义阵营。两大阵营形成了东西方对峙的两极格局。 2、简述柏林危机的起因和结果。
起因:二战后苏、美、英、法四国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实施分区占领。1948年,西占区当局推行币制改革,旨在分裂德国。苏联针锋相对,对西柏林实行全面封锁。由此形成“第一次柏林危机“。
结果:双方通过秘密谈判避免了冲突,结果使得德国分裂。 劝君莫惜金缕衣,
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勘折直须折,
莫 待无花空折枝 。
再 见 ! 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座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我不相信苏俄希望战争。他们所希望的是得到战争的果实,以及他们的权力和主义的无限扩张。因此,趁今天还为时未晚,我们在这里要考虑的是永久制止战争和尽速在一切国家为自由和民主创造条件的问题。---------假使西方民主国家团结一致,严守联合国宪章的原则,那么,它们推行这些原则的影响力将是巨大的,没有人会来冒犯它们。不过,假使它们四分五裂,在自己执行职责时手软,假使让这紧要关头的几年白白混过去,那么,我们大家确实都要在浩劫中被毁灭了。 杜鲁门主义
美国总统杜鲁门以应对“希土危机”为借口,提出了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指导思想,宣称世界已分为两个敌对的营垒,一边是“极权政体”,一边是“自由国家”,每个国家都面临着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抉择;因而宣布“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那些正在抵抗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的自由民族”,即美国要承担“自由世界”抗拒共产主义的使命,成为“自由世界的领袖”。这个咨文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苏冷战的正式开始。 ?????????????????????????????????????????????????????????????????????????????????????????????????????????北约标识华约标识柏林市区分去占领图苏
占
区美占区法
占
区英占区美苏英法对德国和柏林市分区占领图 柏林危机
美英为了进一步分裂德国,1948年6月在西占区实行货币改革,发行“B”记马克。苏联针锋相对在东柏林发行“D”记马克,并作为整个柏林的流通货币。西方于23日下令将“B”记马克引入柏林西区。国际局势顿时紧张,爆发了“柏林危机”。6月30日,苏联切断西占区和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西方国家对西柏林实行空中运输供应,封锁失去实际意义。双方经过长期斗争后,1949年5月达成妥协,苏联做出主要让步结束封锁,“柏林危机” 渐趋缓和。柏林局势中双方都没有下决心走向冲突,最终通过谈判解决危机。 ????????????????????????????????????????????????????????????????????????????????????????????????????????????????????????????????????????????????????????????????????????????道格拉斯公司关于柏林航线的宣传画 柏林航线的照片 柏林墙不仅建在东西柏林之间,而且延伸于东西德边界。不断修建和完善后,柏林墙高达5.3米至4.2米,宽50公分,全长近166公里。
其中水泥墙114.5公里,铁丝网55公里(主要架设在以河流为边界的水面上),沿柏林墙建起了望塔290个,地堡137个、警犬桩274个,防汽车壕和防坦克路障108公里,数千个电子眼和250只警犬,供边防军士兵巡逻用的巡逻道119.5公里,7个过境站。
它的外围是一道3.5米高、123.5公里长的通电铁丝网,铁丝网与柏林墙之间有50米宽的空地,墙的上端还焊接着光滑的圆形铁筒,使人无法攀登。柏 林 墙东柏林一边修建的勃兰登堡门柏林美占区和苏占区毗邻的两个检查站把两国国旗插在一个旗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