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6 10:45: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练习题
选择题
下面是王老师上课时出示的学习卡。卡中成就的取得主要是由于党和政府实施了( )
新中国创造了许多历史上的第一
1955年,新中国第一套6000千瓦火力发电机组在上海组装成功
1956年,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来
1956年,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在沈阳试制成功
1956年,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A.第一个五年计划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改革开放
2.新中国成立后,有计划地开展经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有力保障。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的是( )
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②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③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3.如图是“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施的150项重点工程项目比例分布示意图。这表明当
时我国( )
A.工业项目的均衡发展
B.大力发展重工业
C.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D.完成向工业化的转变
4.“车轮飞转东西南北追风去,钢水奔腾春夏秋冬入眼来。”这幅春联描述了我国“一五”计划期间的两项建设成就。这两项成就是( )
①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
②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建成投产
③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④大庆油田建成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东北地区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在此基础上再用10年左右时间,实现全面振兴。东北工业基地形成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它的中心是( )
A.沈阳第一机床厂 B.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C.鞍山钢铁公司 D.沈阳飞机制造厂
6.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反映了中国工业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是在( )
A.洋务运动时期
B.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
C.“大跃进”时期
D.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
7.某次会议期间,广东省代表蔡廷锴说:“现在……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以来的第一次。”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第一届全国人大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五大
8.一年一度的“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分别制定和颁布了(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共同纲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共国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9.1953年,周恩来在谈到大规模经济建设问题时说:“所谓集中主要力量,不是集中一切力量,不是要冒进;不是搞重工业,其他问题都不搞了。”周恩来讲话的主旨是( )
A.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B.剖析社会主义改造的得失
C.强调国民经济稳步协调发展 D.反思“大跃进”出现的问题
10.老照片具有真实记录历史的史料价值。下图老照片记录的历史事件标志着( )
A.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B.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C.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
11.“旧中国的能源、原材料和机械工业极端落后,在国际交往中受制于人;在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严密封锁的环境下,农业、轻工业也难以发展。当时百废待兴,用于五年计划建设的有限财力,如果平均使用,可能一事无成。为了对付战争威胁,需要建设强大国防力量。”由此可见,“一五”计划( )
A.依据世界形势和国内情况而制定
B.导致了中国轻重工业比例的严重失调
C.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D.在美国的控制下难以取得成功
12.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部宪法的特点是 ( )
①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③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④坚持科学发展观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3.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同新中国成立初实行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相比,从行业上来看,最大的区别是( )
A.前者集中在轻工业,后者集中在重工业
B.前者总体比较落后,后者取得了巨大成就
C.前者受到列强挤压,后者得到苏联帮助
D.前者多在沿海沿江,后者形成东北工业基地
14. 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
A. 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 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 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15.1954年9月的一天,人民大会堂里气氛热烈,人民代表正在就即将颁布的宪法草案进行修改和讨论,你认为这应该是哪次会议中的一幕(  )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 中共八大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十一届三中全会
16. 申纪兰代表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部十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下列符合她第一次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经历的是(  )
A. 听到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 参与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制定
C. 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D. 激动于习近平阐述中国梦的宏伟蓝图
二、非选择题
17、饱经风霜的新中国已经走过了70个春秋,回首70年来共和国不平凡的复兴之路,会引起我们深深地思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一穷二白】
材料一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
【神奇逆转】
材料二
【成就瞩目】
材料三 1957年底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的工业项目有1万多个,沿海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1)材料一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怎样的经济状况?为此我国政府制定了什么措施?
(2)根据材料二分析,1957年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比1952年增长的原因有哪些?
(3)结合材料三,联系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的大桥是哪一座桥?形成了哪一主要的工业基地?
(4)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在加紧进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请问这是一部什么性质的宪法?
18、近现代以来,实现工业化和国家独立富强成为中国人追求的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这场……运动还是给中国的窗户开了一条缝,风的确是吹进来了,也奠定了中国工业的一个初步基础,让中国人看到了什么是西方工业。
--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既不能制造汽车、飞机,也没有冶金设备、矿山设备和大型发电设备等制造业。
材料三:这个计划规定……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材料四:如图是1952年和1957年我国工业主要产品产量示意图。
(1)写出材料一中“这场运动”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场运动的历史地位。
(2)材料二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怎样的经济状况?
(3)材料三中的“计划”指什么?该“计划”中哪一项任务源于材料二的经济状况?
(4)材料四中我国工业产品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你写出这期间我国取得的两个成就。
(5)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
1-5AABAC 6-10DBBCB 11-16ABCACB
(1)经济状况:工业水平极其落后,尤其是重工业。措施: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2)原因:土地改革的推行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第一个五年计划使各项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
(3)武汉长江大桥。东北工业基地。
(4)性质: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18、(1)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2)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低,工业基础薄弱。
(3)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4)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鞍山钢铁公司建成投产;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等。
(5)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要大力发展重工业;重工业是强国之本;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追求的目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