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14课《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两小儿辩日》是部编版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一篇文言故事。这篇课文承载着完成本单元语文要素的任务。文章节选自《列子·汤问》,它叙述了古时候,两小儿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没有作出判断。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文意的理解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全文共分七个自然段,篇幅短小,故事简单,构思却颇具匠心。开头以无名小儿与“圣人”孔子对举,其地位与学问对比本应高下立现,但作者通过一个“辩”字为后文制造了悬念。文章以人物对话的方式,讲述了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和依据,紧扣“辩”字,有观点,有事实依据,增强了论辩性。文中出现了八个“日”字,反复强调所辩的对象是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事物和现象。
随着两小儿对话的结束,孔子不能决,结尾有无尽的余味。说明了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了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初步感悟古文的语言特点,同时认识到学海无涯,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说出故事内容。
3.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4.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 搜集有关太阳离我们远近的科学资料。
2.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教学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学习,理解文意,感悟文中蕴含的道理,并当堂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学练结合,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出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指名朗读这句话,并说说这句话的意思。教师简介孔子。
可这位博学多闻的教育家在往东方各国游历的路上却被两个小孩的争执给难倒了。到底是什么难题难倒了这位对中国历史文化以深刻影响的卓越智者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两小儿辩日》去看个究竟。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认识“辩“字,指名说说“辩”字的意思,理解课题的意思。
3.质疑:从题目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 学习课文
我们穿越时空,想见一见孔子,可这位大圣人说想见到他,必须成功闯关才行,大家有没有信心?
挑战第一关:课文,我会读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出示朗读要求:借助拼音、注释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度的地方多读几遍。
2、让我们先来把课文试着读一遍,看一看能读懂些什么。(生读)感觉如何,有什么收获?读不通顺就是收获,因为你已经感觉到了文言文和现代文有些不同,有哪些不同?(生谈)想听老师读读吗?好,老师读时请你认真听听是怎样停顿的,你认为必要的地方可以拿笔画一画。(师范读)听懂些什么吗?指名评价老师的朗读。
3.带着你对老师的评价,再读课文,相信你一定比老师读得更好!
4.古文反复读,你才会发现它有着音乐般美妙的韵律,美美的大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事?学生可以用课文中的语言简单概括。
挑战第二关:文意,我理解
1.读百遍,其义自现,相信大家对文章的意思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回忆理解文言文意思的方法有哪些?指名回答。(课件出示)
2、四人小组间交流文意,尝试解决疑难字词句、疏通文意。请其中一组学生讲文意(小组代表回答)其他同学做好补充。
3、全班交流,解决疑难,必要时,教师做补充。重点理解:“盘盂”、“沧沧凉凉”“盘盂”“探汤”等词语的意思。
挑战第三关:角色,我会演
1、出示学习任务:请大家默读辩日对话,然后在文中画出两小儿的观点及各自的理由。
2、思考:同样是观察太阳,两小儿的观点为什么不同?
3、检查自学情况指名说两小儿争辩的问题是什么?他们各自的观点、理由是什么?反复朗读两小儿辩日对话。教师适时指导,读出两小儿的”斗”气。
4、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他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朗诵指导:我们再来读两小儿的观察结果,体会他们不同的观察角度。
提示语:一儿从视觉的角度观察太阳,观察的结果是——指导学生想象着太阳的样子来读,读出看到的太阳的样子
提示语:一儿却从触觉的角度观察太阳,观察的结果则是——指导学生带着对太阳的感觉来读,读出太阳给自己的不同感觉。
5、分角色演一演。先小对子之间互相辩斗,师生共同演,两名学生上台扮演两小儿,教师扮演孔子,最后指一名学生解决两小儿的疑难问题。其他孩子做好评价。教师及时鼓励参与表演的孩子。挑战第四关:道理,我会悟
1、学了这篇文言文,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其中孔子是一位什么人呢?你是怎么知道的?(使学生从故事和人物身上受到启发,由所查资料初步了解孔圣人,以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2、回忆这堂课,先说一说然后写出自己受到的启发。从两小儿身上我学到了:从孔子身上,我学到了:从两小儿辩斗以及孔子不能决也,我体会到:
三、课堂检测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当堂检测。发现学生学习不足之处及时加强练习。
《两小儿辩日》评测练习
1、解释红色的字
问其故() 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斗()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及其日中如探汤()孔子不能决也()
2、填空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 )。一儿曰:“( ),及日中则如盘盂,(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 )?”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②、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③、孔子不能决也
④、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
⑤、孰为汝多知乎?四.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
5.“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
6.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
7、本文主要通过______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
8、找出本文的通假字,并写出本义。__________
四.拓展、延伸。
自由阅读下面的短文,体会文中蕴含的道理蜀之鄙有二僧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注释】蜀:四川。鄙:边远的地方。恃:凭借。之:去。 往:到。南海:佛教圣地普陀山。钵:和尚用的碗。买舟:租船。越:到。 自:从。
四.课后作业
1.请把《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2.阅读《列子》中其他小故事。板书设计:两小儿辩日早上 正午一儿甲 近 (车盖) 远(盘盂)一儿乙 远(苍凉) 近(探汤)
1
《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
《两小儿辩日》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以前学生也接触过文言文,有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不再逐句串讲课文,而是相信学生的能力,尽量让他们自主学习,学习效果不错。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我觉得以下几个环节是比较成功的:
一、注重课文的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文言文更是如此。只有在读正确、读熟练的基础上,才能正确理解课文。教学时,我先范读课文,比较长的句子,让学生标出该停顿的地方,文言文断句必须正确,才能理解正确。让学生反复朗读,读出节奏,读出情感,然后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以游戏闯关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文言文与现代文不同,学生读起来绕嘴、难理解,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这节课的学习分为四个板块,分别以游戏闯关的形式进行,孩子们兴趣十足。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学习中,既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又收获了知识,圆满的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读而优则演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创设了古人与今人直接对话的情境,组织了一次表演活动。表演的设计也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分两个层次:
一是让学生用现代白话文的形式进行表演,意在巩固理解;
二是让学生直接以课文中的语言来进行表演,要求发挥想象,尽量把古人的风采原汁原味地表现出来,实则就是更高要求的读。此项活动受到了多数学生的热烈欢迎。参加表演的同学大胆创新,添油加醋,展示了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了他们对文言文的感悟力。
三、整合目标。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目标的制定的科学,过程的优化以及最终目标的达成度,让学生初步地感性地认识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让学生积累一些文言词等,是知识与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懂得“学无止境”,“角度不同,结果不一样”,这是情感,价值观目标。“从学生原有的语言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诵读,古今的方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讨论”属于过程方法目标。三个维度目标,彼此交融,互相整合,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神,在教学中,将这些目标进行整合,有力地保障了整体目标的实现,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学以致用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学生学以致用。学习本课后,学生明白如何用具体事例来表达的观点,我设计了一个练习,让学生学生酝酿好语言积极发言,相互补充,这也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学习要求。不足之处:在组织教学方面,个人的教学语言还不够简练,有时语言随意,有时不够严密等现象,我想,这是自己备课不充分的表现,是预设不充分的问题。
总之,我觉得这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教学设计合理,体现了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学环节紧凑,有层次感。课堂上,学生通过自己质疑,自主释疑,从而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教育理念。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相信我能进一步完善课堂,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