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背景和题解
作者和作品
课文翻译
文言知识
艺术鉴赏
课堂练习
课后作业
谏太宗十思疏
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太宗登基之初,励精图治,出现了百姓富足、社会安定、国力渐强的“贞观之治”。后来,太宗开始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便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提醒他。这一年就连上四次奏章。本文为其中一篇。
背景介绍
解题
谏 劝谏
太宗 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十思 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 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作者介绍
魏征(繁写体为“徵”),(580—643),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魏征是我国初唐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杰出的历史学家。隋末,早年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著有《类礼》20卷,辅 佐唐太宗17年,以“犯颜直谏”而闻名,史称“诤臣”。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 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 梦中斩龙王、捉鬼辟邪的故事。
鹞死怀中——唐太宗的故事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徵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思考: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如何?
据史载:贞观十七年,魏征病
卒。太宗自制碑文,并为书石。对
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
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
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
一镜矣!”(三镜说)从谏如流。
课文分析
原文: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第一段分析
注释: 求:要求,需求. 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长(zhǎng):生长。固:使动,使…牢固. 根本:树根. 本:本义是树的根部. 浚(jùn)疏通. 德义:恩德,道义.
翻译:我听说要求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
赏析:用排比句和比喻,从正面说明”积德义”的重要性,----十思的出发点.
原文: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注释:而:前三个是转折连词,却,第四个是递进连词. 望,求,思:同义:指望. 于:介词,对. 厚:丰厚. 下愚:地位低见识浅,自谦. 况:何况. 明哲:聪明睿智(的人).
翻译: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我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聪明睿智的人呢?
赏析:本句紧承第一句继续运用比喻论证手法从反面推理,连用四个“不”字,用后一个“不”否定前三个“不”,否定之否定,加强了对“积其德义”的肯定。 “不可”既是自己的判断,也是代人君作出的判断。 “虽……(犹)……而况……乎”的句式,巧妙地把人君拉到作者的立场上来,使人君不能有别的观点选择。先肯定人君“明哲”,必能分辨是非,既是对人君的尊重,也促其乐于从谏,而且使谏诤不显得突兀
原文: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注释:当:通“掌”主持,掌管 。神器:帝位,语出《老子》:“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重:形容词作名词,重权,重势. 域中:天地间. 大:形容词作名词,重大的地位. 语出《老子》:”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居安思危:在安定的时候预见到隐藏的危险,早做准备. 念:考虑.休:美 。戒:戒除. 以:第一个是动词,用.第二个是同“而”转折连词. 塞sāi
翻译: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将要达到天一样高的功绩,还要长远的保持着国家的美好景象,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用节俭来消除奢侈,道德培养得不够深厚,感情不能战胜物欲,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赏析:提出结论:由人君地位说起,结合开头的比 喻, 从反面提出自己的观点.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简析
1 正面阐述:三个排比句,两个比喻,一个道理,浅显易懂.
2 反面申述:紧扣上层三个排比来申述,加上一个反问,简洁有力.
3 提出结论:由人君地位说起,结合开头的比喻, 从反面提出自己的观点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原文: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第二段分析
注释:凡百:指所有的。 元首:指帝王。 承:承受,秉承。 景:大.。善始者:开头做得好的。繁:多。 克:能够. 盖:语气副词,大概。终:坚持到底。
翻译:所有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没有哪个不是忧心忡忡却因而道德昭著,一旦取得功成后道德就随之衰退了,开头作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贯彻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 下就难了吗?
赏析:抽象概括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原文:昔取之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注释: 殷忧:深重的灾难。 下:指臣民。 得志:达到目的,实现愿望。 傲:轻视。 物:指自己以外的人。 一体:整体。 行路: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 虽:虽然。 董:督责。 以:介词,用。 振:通”震”威吓。 这两句是状语后置。 苟:苟且。 而:转折连词。 免:免于罪罚。 怀:怀念,感激。 貌:表面上,名词作状语。 恭:恭顺。
翻译:从前取得天下能力还有剩余,现在守住天下却感到能力不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 意就能使吴越这样的敌对势力(和自己结)成一体。傲慢地对待人,就是骨肉亲属也能成为各不相关的 人。即使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吓唬他们,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怀念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
赏析: 以设问引出分析论证,用“殷忧”和“得志”的不同心态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原文:怨不在大,可畏唯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索朽,其可忽乎?
注释:惟:只有. 覆:颠覆。 宜:应该。 深:深切。 慎:警惕。 语出:《荀子·王制篇》:“君者舟业,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翻译: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是民心向背;老百姓就像水一样,既能承载船只,也能倾覆船只,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否则) 国君就如同用腐烂的绳子在驾车狂奔,难道可以忽视吗?
赏析:这一句是对段首“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这一问题的总结性的回答。在前文分析了 “竭诚以待下”和“纵情以傲物”的不同结果后,在此郑重地警告:“怨不在大,可畏唯人”;严肃地告诫:“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说明人君生死存亡在于人心向背,人君必须竭诚待下,才能使群众怀念其仁德,并从内心产生恭顺之心。将君与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确实切中要害,无怪乎唐太宗读后,说它“言穷切至”,使自己“披览忘倦,每达宵分”,不但取消了当年耗费民脂的封禅“盛举”,而且常用“载舟覆舟”的比喻来告诫太子,并以此作为临终遗训。本言简意深,语重心长,能振聋发聩,令人警觉。
简析
1 概括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2 以设问引出分析论证,用“殷忧”和“得志”的不同心态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3 用古人的论述以水和舟的关系比民和君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第三段分析
原文: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
注释: 诚:连词,假设,如果。 可欲: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 语出《老子》上篇:“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以:目的连词,来。 戒:通“诫”。 作:建造,兴建,指大兴土木建筑宫殿一类的事情。 安:使动,使….安定。 高危:高。 冲:虚。 牧:约束。语出《易》“卑以自牧” 满溢:比喻骄傲自大,听不进批评。 下:居于….下,名词作动词。 盘游:娱乐游逸。指从事狩猎。 三驱:围打禽兽时,只合三面,留一面,以示人君的好生之德。 以:介词.把。
翻译:当国君的,如果真的能够作到:看见引起自己爱好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 适可而止,使百姓安宁;想到君位高而且危,就要不忘谦虚加强道德修养;恐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 海所以巨大,是因为能居于百川之下;游乐忘返地打猎时,就要想到古人说的“网开一面”田猎为限度;
赏析:提出“十思”的内容:前五思: 一思知足不纵欲, 二思知止不扰民, 三思谦冲不傲物, 四思居下不自高, 五思三驱不纵猎.
原文: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注释: 而:递进连词. 敬:慎重.壅(yōng):堵塞.壅蔽:被蒙蔽. 谗:说坏话污蔑别人. 正:使动,使….端正. 黜(chù):排斥. 加:施加.以:而. 谬赏:不恰当的奖赏. 及:施加. 以:因为. 而:以致. 滥刑:不加节制地滥用刑律.
翻译: 忧 虑自己松懈懒惰时,就要想到自始至终都要谨慎;怕自己耳目被堵塞、遮蔽,就要想到虚心接受下面意见; 担心有谗邪的人在自己身边,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斥退邪恶的人;恩惠所施加,就要想到没有因为偏爱而给 予不恰当的奖赏;惩罚所涉及,就要想到没有因为生气而滥用刑罚。
赏析: 六思慎重不懈怠, 七思兼听不妄行, 八思正身不近恶, 九思施恩不谬赏, 十思加罚不滥刑
原文: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禽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注释:总:归纳。弘:使动,使….光大。 兹:这,此。 简:选拔。而:顺承连词。 择:分辨选用。 播:扩大。 效:献出。 惠:惠泽。 信者:诚信的人。 而:结果连词。 垂拱:垂衣拱手,比喻很轻易的天下就实现大治了。 司:掌管,主管。
翻译:总括这十思,发扬光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采纳它,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献出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都争着为国事奔忙,君臣之间团结无间,这样就可以尽情的快乐, (皇上)就可以保养身体,使自己健康得如同神仙一样长寿,弹着琴,垂着手,不用说话就能治理好天下,何必劳神费思,代替百官的职务呢?又为什么要耗费自己的耳朵和眼睛使清静虚无的自然之道受到亏损呢?
赏析:做到“十思”的好处:人尽其能,可以达到“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理想政治境界。
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是什么?
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是“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回顾课文,理清思路
谏太宗十思疏
固本思源
二.
总结历史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引出警告
提出十思
戒奢以俭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善始实繁
克终盖寡
三.
反面
正面
居安思危
一.
艺术鉴赏
探究回答问题。
1、第三段提出了“十思”?是就哪几个方面而言的?
第三段提出了“知足”“知止”“谦冲而自牧”“江海而下百川”“三驱以为度”“慎始而敬终”“虚心以纳下”“正身以黜恶”“无因怒而滥刑”等“十思”。
从五个方面来谈“十思”,可概括为“五戒”: “知足”“知止”戒骄奢,“念高危”“惧满溢”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戒纵欲,“虑壅蔽”“惧馋邪”戒轻信人言,“恩加所”“罚所及”戒赏罚不公。
2、文章标题是“谏太宗十思疏”,第三段集中阐述了“十思”,那么是否可以去掉文章的第一、第二段落呢?为什么?
不可以
3、第一、二段和第三段的关系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4、各段在阐明观点时各用了什么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
第一段: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中间用排比来加强语势。
第二段:用设问和对比的手法。
第三段:用排比和对比的手法,提出君主要做到“十思”,才能“鸣琴垂拱”。
词类活用
1.必固其根本
固,使动用法
2.载舟覆舟
覆,使动用法
3.则思知止而安人
安,使动用法
4.则思正身以黜恶
正,使动用法
弘,使动用法
6.何必劳神苦思
劳、苦,使动用法
7.则思虚心以纳下
虚,使动用法
5.弘兹九德
总结巩固古汉语知识
8.则思正身以黜恶
恶,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10.当神器之重
11.居域中之大
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大,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12.择善而从之
13.貌恭而不心服
14.则思江海下百川
15.乐盘游
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貌,名词做状语
下,名词活用做动词
乐,意动用法
通假字
振之以威怒
“振”通“震”
古今异义
根本
树根
今,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纵情
放纵情感,即骄傲,
今,尽情
虚心
使心虚,
今,谦虚的美德
以为
以之为,
今,认为
特殊句式
虽董之以严刑
振之以威怒
介词结构后置
介词结构后置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塞源而欲流长也
判断句
一词多义
安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安定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怎么,疑问副词
项王曰:”沛公安在 ”
什么,疑问代词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安身养人
治
不效则治臣之罪
惩处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治
信
信者效其忠
愿陛下亲之信之
忌不自信
诚实
信任
相信
求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不求闻达于诸侯
要求
探求
祈求
追求
以
必竭诚以待下
虽董之以严刑
则思知之以安人
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同“而”注释为:“来”
介词,用,拿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目的连词,以便
介词,因,因为
介词,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