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13《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联读 课件(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13《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联读 课件(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8 10:29: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于万千卷帙中,静享灵魂之乐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联读
明文体
随 笔
本文是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③。随笔是散文的一种。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
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感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
[伴读] ③随笔,顾名思义,随手下笔。大家也要记得时常随手下笔,将会才思滚滚。
赫尔曼·黑塞,德国作家、诗人,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时入瑞士籍。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代表作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黑塞的创作真正继承了德国文学的浪漫主义,因而世人称他为“新浪漫主义者”。
黑塞曾在神学院学习,而神学院教育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压抑和扼杀人性。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深深地陷入了与德国民族主义冲突的境地。战争无疑是毁灭人性的,这促进了他对人性的思考和探索。他试图从教育和修养方面来探索人性。
作者档案(一)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一、识作者
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赫尔曼·黑塞
赫尔曼·黑塞,1877年7月2日出生在德国,德国作家、诗人。
1919年定居瑞士,1923年46岁入瑞士籍。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
荣誉,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
孤独、隐逸的诗人。①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作品
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
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
[伴读] ①想起了中国古代的隐逸诗人。何为“隐逸”?不寻求认同为“隐”,自得其乐为“逸”。
拓知识
黑塞的诺贝尔颁奖辞
颁奖辞:他那些灵思盎然的作品,它们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创意和深刻的洞见,一方面象征古典的人道理想和高尚的风格。④
[伴读] ④“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一个范例。”这也是颁奖理由。
王佐良,1916年2月12日生,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人。1929年至1934年,在武昌文华中学读书。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原清华大学外语系),留校任教,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为攻读英国文学研究生。1949年回国后,中国莎士比亚学会、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第一届会长,北京外国语学院顾问兼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曾经翻译大量中外文学名著名篇,如《雷雨》(英译本)、《彭斯选集》《英国诗文选译集》等等,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新中国的“三大英语权威”,为中国的翻译事业和文化交流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作者档案(二)
*上图书馆
一、识作者
外语界泰斗级人物——王佐良
王佐良(1916—1995),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
专家,浙江上虞人。专于英国文学的研究。著有《英国十七世纪
剧作家韦勃斯特的文学声誉》(英文)、《英国文学论文集》,译
有〔英〕《彭斯诗选》⑤,中译英《雷雨》(曹禺著)。在20世纪
五六十年代,他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三大英语权威”,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英语教育和英语翻译做出巨大的贡献。著有大量学术论著、散文、游记、序跋、书评、剧评和读书随感。多部著作获奖。于1990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1月19日,于北京去世。
[伴读] ⑤王先生对诗歌翻译的要求充分地反映出他对翻译的最高要求,即“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口气如之,文体如之”。
二、知背景
王佐良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莎学评论家,是国际上最著名的英国文学研究专家之一。在创作和翻译过程中,王先生需要博览群书。本文就是王先生在回忆自己成长路上的上图书馆的读书经历,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⑥
[伴读] ⑥“腹有诗书气自华”,让我们一路以书香为伴吧。
· 任务群构建与探究
文本构建
*读书:目的和前提
结构图示
填空:①  ②  ③
答案 ①研读世界文学 ②个性和人格 ③自己读书经历
*上图书馆
结构图示
填空:① ②
答案 ①公书林打开阅读英文原著的新天地 ②清华图书馆带我进入知识和情感的深层世界
课 文 读书的态度 读书的目的 读书的作用 读书的途径
和方法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
任务1:梳理、探讨文本所阐述的“读书之道”
①唤起阅读的天然乐趣
②要有爱和敬重
获得真正的教养,找到生活的意义
①建立起与世界、人类的联系
②让人生变得充实、高尚、有意义
①阅读杰作,不读时髦读物
②先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
热爱读书
享受读书的乐趣
学习可以扩大知识,学习可以丰富情感,学习可以开阔胸怀
上图书馆读书
任务2:对比读书经历,探究读书心得
请同学们试着比较一下二人在读书的内容、读书的过程、读书对他们的影响三方面有着怎样的异同点?
人 物 相同点 异同点
黑塞
王佐良
1、都从少年时代开始读书,并由此点燃了读书的兴趣;
2、都是从世界文学等书籍开始读起;3、都从书籍上认识了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拓宽了眼界,并由此获得认知上的共鸣;4、都从读书中获得了知识上、情感上、精神上的新体悟;
1、读书基本都是由图书馆丰富的藏书予以的支持。2、读书经历基本围绕中外文学文化,3、没有这种起伏跌宕的读书心得。
1、读书启蒙更侧重来源于家庭,祖父拥有丰富的藏书,父亲也曾给予读书的指点;2、涉猎的范围更庞杂;3、读书过程中有过“曾经不爱读、之后放不下”的读书经历。
任务3:搜索名言警句,探求读书真谛
1、请同学们从《读书:目的和前提》中找出文章中让你比较有感触的、谈及如何读书的句子,并结合自身经历谈一谈你的感受。
2、黑塞关于读书的观点你是否都赞同呢?如果有不赞同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1、王佐良先生说了,“上图书馆”读书。对于王佐良先生来说,确实如此。回顾前面王佐良先生的读书经历,可以看到他的阅读人生经历了几个怎样的阶段呢?
任务4:到哪里去读书?
清华大学
图书馆
徜徉在西方文学的海洋
英国牛津大学
包德林图书馆
捧着被铁链锁着的英文古籍撰写学术论文
英国博物馆
圆形图书馆
不禁联想到了《哈姆莱特》中的经典台词
武昌“公书林”
读斯蒂文生的小说时只是翻翻插图和目录
任务4:到哪里去读书?
在伟大的人类建筑面前,在伟大的人类思想的宝库面前,感受前辈先人给予我们的精神洗礼
2、引发横跨千百年感叹的其实并不是图书馆这样的大楼,而是其中蕴藏的人类智慧的精华。你有过哪些难忘的读书经历?请你以上xx读书(XX处,填写你最喜欢的一个地方)为题,分享你的读书经历。
任务4:到哪里去读书?
深圳覔书店
覔书店”的 “覔”念mì ,其字义是探求、寻觅。取这个字为品牌名,也是强调这里不只是单纯的阅读方式,而是高于阅读的生活态度。同时,将“覔”拆分来看——“不見”,则意味“神秘”、“纯粹”、“不见则觅”的意思,传达一种“阅读永恒的书,做最纯粹的人”的独特态度和自由精神。
中国最美书店
上海三联书店·筑蹊生活——宁波
三联在中国人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国人心中,她不仅意味着一家出版社和书店,更代表着一种人文精神、一种新生活的向导。上海三联书店·筑蹊生活以文艺的名义,转身生活方式中心,来到宁波。一座“宁波文化名片”,一座“宁波文化新地标”,进行着跨越古今的对话。
钟书阁成都店
1000 平方米的空间满是蜀地文化元素。宽窄巷子、川剧脸谱、熊猫等蜀地元素,以及雄起、巴心巴肝、一哈儿耍等成都话都穿插其中。
“竹型书架”充满的空间,地面一个个仿似“竹笋”的小摆台,活跃了整个空间的氛围。
南京先锋骏惠书店
骏惠书屋,就在明城墙下,人来人往的喧哗中,散发出徽派建筑的古蕴恬淡之气和尚文之风,也有了大隐于市的意味。
书店的设计感是往后“藏”的,不能抢了建筑本身的美。而新添置的书架、桌椅和沙发,都样式简洁、线条明快,它们把老房子、古雕花衬得更有历史感,也给古建筑增添时尚感。
3、如果你有机会设计一个图书馆,你希望它是什么样子的?请制作一个设计图,展现你心目中理想的图书馆,包括以下内容:规模、样式、布局、图书分类方式等,并给出你安排这些设计的缘由,不少于300字。
任务4:到哪里去读书?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两篇文章都涉及读书的问题,而读书能获取知识,这可能会引发你的某些思考。有人认为,读书能获取知识但不一定能铸炼智慧,有文凭不等同于知识分子,有文化未必有教养;常言说“开卷有益”,有人却认为“开卷未必有益”;人们通过读书求知,贤人却又告诫“尽信书不如无书”你在校读书9年,有了不少体会和教训,你的学习经历中有没有值得反思的地方?联系你的学习,就这类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铁凝
这个问题中涉及的概念并不相通。“知识”和“智慧”二者虽然密切相关,但这是两个概念,读书能获取知识,而只有通过不断的思考,才能产生智慧。知识可以继承,但是智慧是不能继承的。有学习经历固然重要,但是知识分子还需要有精神的追求,有独立的人格,有修养,这些都不是文凭能代表的。“文化”和“教养”也有距离,如同人识字未必一定有礼貌。“开卷”是好事,但是如果不加选择,则未必有益;读书求知,如果没有质疑精神,读得再多,也只能是“仓库型的学生”,加上不知变通,也有可能导致失败。(可以联系这方面的体会去谈,言之有理即可)
铁凝
无法达成的目标才是我的目标,迂回曲折的路才是我想走的路,而每次的歇息,总是带来新的向往。等走过更多迂回曲折的路,等无数的美梦成真后,我才会感觉失望,才会明白其中的真义。所有的极端与对立都告消失之处,即是涅槃。
——赫尔曼·黑塞《堤契诺之歌》
名人名言
铁凝
语言之有魅力,风格之值得研究,主要是因为后面有一个大的精神世界:但这两者又必须艺术地融合在一起,因此语言表达力同思想洞察力又是互相促进的。
——王佐良
读书好比“隐身”地串门,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另请高明,和它对质。
——杨绛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