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鹿邑县德源中学2013届九年级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语文版九年级 时间100分钟 满分120分)
基础知识与运用(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栖息(qī) 倾泻(xiè) 窥视(kuì) 官衔(xián)
B.惩罚(chéng) 胆怯(qiè) 贿赂(lù) 脊梁(jǐ)
C.阔绰(chuò) 滑稽(jī) 轻蔑(miè) 琐屑(xuè)
D.惋惜(wǎn) 忌讳(huì) 酝酿(niàng) 取缔(tì)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妙手偶得 沁人心脾 温文尔雅 冥思苦想
B、不屑置辨 锲而不舍 潜滋暗长 恹恹欲睡
C、坦荡如底 揠苗助长 浮想连篇 惴惴不安
D、彬彬有礼 葱笼茂密 不折不绕 急不暇择
3、下面句中加点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A、两个阔别多年的老友意外地在一条小巷里狭路相逢;两人又是握手又是拥抱,别提多高兴了。 B、你们学校打排球的水平实在高,我们甘拜下风。 C、中国乒乓球队在世界赛场屡创佳绩,实属妙手偶得。 D、我们就是要虚张声势,把全班同学的学习热情鼓动起来。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这次灾后重建 ,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重要性。
B.我们应该防止类似“三鹿奶粉事件”的情况不再发生。
C.临近中考,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都有所提高。
D.重视课内外阅读,是学好语文的关键。
5.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1分) A.“杨震拒金”的故事流传千古,课文节选自《后汉书?杨震列传》。虽然短小,但却写了两件事,人物形象塑造得鲜明突出。 B.南朝宋代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短短114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绝美风光,被视为骈文中的精品。 C.《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序言,文章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主要是以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辛来告诫年轻人要认真刻苦的学习。 D.《与妻书》是中国早期民主革命的先驱者林觉民烈士在参加广州起义前夕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表现出了革命者为革命事业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高尚情操,和对妻子的拳拳深情。 二、古诗词默写:(25分)
1、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2、在《滁州西涧》中以喻乐守节,并用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幽雅景致的句子是: , 。
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表现作者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关雎》中全诗的起兴句是:
, 。
5、《黄鹤楼》中抒发诗人思念家乡句子是:
, 。
“岂可谓无私乎?”的意是: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
《钱塘湖出行》中最能体现早春景象的句子是:
, 。
在《相见欢》中巧用比喻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的诗句是:
, 。
9、用原文填空:
在《与朱元思书》中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 , ;
, 。
10、.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其本字。(4分) A.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 通 ) B.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 ( 通 )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通 ) D.才美不外见 ( 通 )三、阅读(35分)
(一)、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问题。(13分)
父亲那只寂寞的手
琴台
①家人住院,同病房有个乡下来的年轻人,右手的手指除了大拇指外全部截掉了,要在医院养护一段时间。
②陪这个年轻人来住院的是他的爱人和父亲。每天晚上,年轻人和妻子挤在窄小的病床上休息,而他那黑瘦苍老的父亲,就用几块泡沫板席地睡在大厅的走廊上。每天早晨查房的时候,他总要追着医生问东问西,听到解答后,又一个人怔怔地去长椅上发呆了。
③一天夜里,年轻的儿媳因感冒,昏昏沉沉的躺在病床上睡着了。年轻人坐在床边的椅子上输液。那个黑瘦的父亲跑到门诊大厅买来几片药,然后坐在儿子身边,眼巴巴看着输液瓶的液体一滴一滴落下来。
④半小时后,液输完了。护士拔下针头后,用一根棉签摁在年轻人的手上,转而嘱咐老人:“帮着摁一下。另外,如果有时间的话,按摩一下他的胳膊。”
⑤就在那个瞬间,我注意到做父亲的手轻轻抖了一下,他小心翼翼地摁住棉签,眼光忽然变得有点羞涩。年轻人似乎也不习惯父亲的手在自己胳膊上按摩,他局促地扭一扭身子,转眼看着睡梦中妻子的脸。往日里,都是爱人帮他按摩的,他咕哝着要父亲停下来,可是老人并不答话,而是继续轻轻按摩着他的手臂。
⑥病房里长时间地沉默着,老人放在儿子胳膊上的手渐渐不颤抖了,他熟稔地从上到下运动着,眼神里竟然有欢欣的火花蹦出来。而那个年轻人,也不再看妻子,他微微闭上眼睛,短短的睫毛颤巍巍地在灯光下抖动着。那一刻,我忽然被这个场景深深感动了,泪水流了下来。
⑦每个孩子都是在父亲手里长大的,哪怕再笨拙的父亲,也几乎都为孩子换过尿布。稍微长大一点,父亲们喜欢用有力的大手将孩子高高地举过头顶,银铃一样的笑声中,他粗糙的手指滑过孩子娇嫩的皮肤,满心都是愉悦和感动。无论多暴躁的父亲,当孩子亲昵的脸蛋和小手扑过来时,他们的心都会瞬间融化成温柔的水波。
⑧孩子日渐长高,世界愈发开阔,父亲终于不再是生命中唯一的英雄。这时,孩子的手开始离开父亲,落在朋友的肩上、恋人的臂上,做父亲的,欣慰地笑了。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在父亲灿烂的笑容中看到些许失落的阴影。孩子大了,血缘浓情依然在,可父亲的手却从此寂寞下来。再也没有那稚嫩的小手拉着他的手到街角去买一串糖葫芦。顽皮的孩子成为清醒理智的成年人,成熟的代价是,他变得羞于直接细腻地表达内心的情感。
⑨中国有句古语,家有白发爹娘是大福。只是,天下儿女可曾知道,在父母心中,六七十岁还依然可以有和自己撒娇的孩子,那又是件多么幸福的事。
⑩离开医院之后的第一件事,我回了父母的家。在父母惊喜的笑容中,我好像小时候那样猛然把自己的手钻到父亲的手里:“帮我捂一捂,好冷呐。”那个瞬间,我感到父亲明显抖了一下,他整个人似乎一愣,而后,我看到一滴泪落在了我的手背上。 (选自《意林》,有改动)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2分)
2、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⑥段中加点词语的作用。(2分)
3、从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赏析第⑦段中的画线句。(2分)
4、有人认为文章结尾第⑩段多余,应该删去。你同意吗?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3分)
5、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你将如何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爱?(4分)
(二)阅读《送东阳马生序》一文选段,完成下列问题(16分)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3分)
余幼时即嗜学 ( )
(2)录毕,走送之 ( )
(3)媵人持汤沃灌 ( )
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
3、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B.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4、.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2分)
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写了自己学习的经历?(3分)
请从语文积累中找出表现古人“好学”的两个成语:(2分)
① ②
(三)、诗词赏析(6分)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2分) (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2、作品巧妙地运用对话方式,揭示出暮春时节自然变化,其中“ ”一语,新颖传神,成为“暮春”景象的代用语。(2分)3、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2分)
四、作文 (50分)
“笑”可以反映人间的亲情与友情,可以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尊重;可以反映你在成功后的喜悦,也可以反映你对困难的蔑视以及在遭受挫折后的坚强与自信……请你以“笑”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在叙述、描写的基础上,有适当的议论和抒情;
2.书写工整,标点正确;字数600~700字。
100
100
200
200
300
300
400
400
500
500
600
600
700
700
800
800
900
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