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江城子·密州出猎 课件(共33张PPT)+教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2.2 江城子·密州出猎 课件(共33张PPT)+教案+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6 20:22:49

文档简介

12.2 江城子·密州出猎 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三个典故的含义,体会词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思想。  
2.感悟中同古人心灵交融,学习词人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挫折的豁达胸怀。 
学习重难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三个典故的含义,体会词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思想。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
二、导学基础知识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诗、词、文、书、画均卓然大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词学上,为北宋词坛豪放派主要作家之一。苏轼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
写作背景
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就是他写的第一首,也是最为典型的一首豪放词.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宋神宗熙宁八年,是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作为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他在这年十月中,祭常山回来,与同僚猎于铁沟、黄茅冈,作此词。
三、导读理解
1.重点字词
老夫:作者自称
聊:聊且,暂且
牵黄:牵着黄犬
擎苍:托着苍鹰
骑:一人一马称一骑
卷:席卷
倾城:全城的人都出来了
孙郎:作者自比为孙权
尚开张:还开阔,还张扬(豪壮)
遣冯唐:《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郡名)太守。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所杀欺众。后因报功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少了六个首级),被削职。经冯唐代为辨白后,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
天狼:星名,一称犬星,旧说主侵掠。比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
2.赏析下列词句。
(1)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明确: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狂”虽是聊发,却缘自真实。苏轼外任或谪居时期常常以“疏狂”“狂”“老狂”自况。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此中意味,需要特别体会。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千骑卷平冈”,一个“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
(2)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明确: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上阕写出狩猎的壮阔场面,气势恢宏,表现出作者壮志勃发的英雄气概。
(3)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明确: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明确:运用典故。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
北宋仁宗、神宗时代,国力不振,国势羸弱,时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令许多尚气节之士义愤难平。想到国事,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于是苏轼借出猎的豪兴,将深隐心中的夙愿和盘托出。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明确:“天狼”,喻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自我检测
1.情景默写
(1)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引用典故表达词人希望被朝廷重用的心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发立志为国效命的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统领全词的一个关键字是“___________”。这首词上阕写景,描写了____________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阕言志,抒写了词人的豪情壮志。
(2)请简要赏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答案及解析
1.答案:(1)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2)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
2.答案:(1)狂; 出猎(或狩猎、打猎)
(2)示例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雕弓拉满的形态比作满月,勾勒出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勇豪迈,气概非凡。示例2:运用用典的修辞手法,“天狼”喻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射天狼”抒发了词人想要为国御敌立功的雄心壮志。
解析:(1)本题考查词眼及诗词内容的理解分析。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词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词人也要像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以上主要写“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接下来,作者倾诉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像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赦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的侵扰。抒写了词人的豪情壮志。
(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意思是:那时我定当拉开弓箭,使之呈现满月的形状,瞄准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运用用典的修辞手法,天狼:星名,一称犬星,旧说指侵掠,这里隐指西夏。《楚辞·九歌·东君》:“长矢兮射天狼。”作者挽弓射箭要冲锋陷阵,可以看出作者的爱国英雄的形象。作者以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同时,“会挽雕弓如满月”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拉满雕弓的形态比作满月,可见臂力惊人以及杀敌的英雄决心。总之,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12.2 江城子·密州出猎 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三个典故的含义,体会词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思想。  
2.感悟中同古人心灵交融,学习词人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挫折的豁达胸怀。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三个典故的含义,体会词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思想。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诗、词、文、书、画均卓然大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词学上,为北宋词坛豪放派主要作家之一。苏轼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
三、写作背景
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就是他写的第一首,也是最为典型的一首豪放词.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宋神宗熙宁八年,是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作为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他在这年十月中,祭常山回来,与同僚猎于铁沟、黄茅冈,作此词。
四、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停顿。
2.在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律。
3.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品味,进入意境,想像画面。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大胆读,力求有所提高。
5.全班同学齐读课文,要求声音要洪亮、节奏要准,要读出韵律。
五、检查字词
1.重点字词
老夫:作者自称
聊:聊且,暂且
牵黄:牵着黄犬
擎苍:托着苍鹰
骑:一人一马称一骑
卷:席卷
倾城:全城的人都出来了
孙郎:作者自比为孙权
尚开张:还开阔,还张扬(豪壮)
遣冯唐:《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郡名)太守。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所杀欺众。后因报功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少了六个首级),被削职。经冯唐代为辨白后,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
天狼:星名,一称犬星,旧说主侵掠。比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
六、层次结构
上阕: 写出狩猎的壮阔场面,气势恢宏,表现出作者壮志勃发的英雄气概。
下阕: 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七、精读课文,把握文章
1.赏析下列词句。
(1)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明确: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狂”虽是聊发,却缘自真实。苏轼外任或谪居时期常常以“疏狂”“狂”“老狂”自况。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此中意味,需要特别体会。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千骑卷平冈”,一个“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
(2)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明确: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上阕写出狩猎的壮阔场面,气势恢宏,表现出作者壮志勃发的英雄气概。
(3)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明确: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明确:运用典故。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
北宋仁宗、神宗时代,国力不振,国势羸弱,时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令许多尚气节之士义愤难平。想到国事,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于是苏轼借出猎的豪兴,将深隐心中的夙愿和盘托出。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明确:“天狼”,喻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八、合作探究
1.“少年狂”的“狂”字表现了什么?
明确:表现了苏轼生性豪放,不受拘束的姿态。
2.“狂”又表现在哪里?
明确:狂在“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情
狂在“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的英姿
狂在,“千骑卷平冈”的阵容
狂在,“为报倾城随太守”的场面
狂在“亲射虎,看孙郎”的气概
狂在“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的信心,作者已经“鬓微霜”了,还想驰骋疆场,报效祖国。
狂在“会挽雕弓如满月”的忠心
狂在“西北望,射天狼”的雄心
3.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内容?你知道词中哪个字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
明确:(1)词的上阕描绘了出猎时的盛大场面。
(2)词中的“狂”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狂在装备齐全,随从众多;狂在百姓倾城,观看狩猎;狂在自比孙郎,乘马射虎。
4.上阕描绘这样盛大的出猎,目的是什么?
明确:上阕写出猎盛况,表现了他英武的身姿,进而将自己与孙权相比,表达了词人非凡的气概。同时也为下阕的抒情作铺垫。
5.下阕哪个词集中抒发了他的情怀?表现在哪些诗句上?
明确:“开张”——豪放。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6.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
明确:我姑且施展一下少年时打猎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随从将士们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权那样威猛。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弓矢西北瞄望,奋勇射杀西夏军队!
九、艺术手法
1.分析本词中的用典手法。
(1)“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用典,引用孙权射虎的典故,意思是作者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用典。词人以魏尚自比,也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让他有机会到西北边防抵抗外敌入侵。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表达了作者要尽全力抵御外敌入侵,为国立功的决心。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用典。借用“天狼星”的星宿名借指宋与西夏的战事。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比喻。把雕弓比作满月,生动形象地展示词人的力量,表明报效国家、御敌建功的决心。
十、本文主旨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的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名句默写
1.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是:
2.写描写出猎队伍的句子:
3.表现苏轼豪迈气概的句子:
4.表现词人心胸开阔,胆气豪壮的句子:
5.表现太守年愈长而志弥坚的句子:
6.表现作者希望再展宏图,为国立功的句子:
7.表现作者必致强敌于死地的抱负的句子:
答案
1.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2.千骑卷平冈
3.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4.酒酣胸胆尚开张
5.鬓微霜,又何妨!
6.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7.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共33张PPT)
第三单元
12.2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学习目标
理解三个典故的含义,体会词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思想。 
感悟中同古人心灵交融,学习词人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挫折的豁达胸怀。 
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新课导入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新课导入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诗、词、文、书、画均卓然大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词学上,为北宋词坛豪放派主要作家之一。苏轼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
作者简介
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就是他写的第一首,也是最为典型的一首豪放词.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宋神宗熙宁八年,是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作为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他在这年十月中,祭常山回来,与同僚猎于铁沟、黄茅冈,作此词。
写作背景
文意梳理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词牌名
题目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
右擎苍,
老夫:作者自称
聊:聊且,暂且
牵黄:牵着黄犬
擎苍:托着苍鹰
译文:老夫姑且发一发少年疯狂,左手牵黄狗,右手举苍鹰。
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
骑:一人一马称一骑
卷:席卷
译文:戴锦帽,披貂裘,千骑驰骋,犹如疾风席卷山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看孙郎。
倾城:全城的人都出来了
孙郎:作者自比为孙权
译文:为了报酬满城的人跟随太守的盛情,我要亲手射杀猛虎,像三国的孙郎那样。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
又何妨!
尚开张:还开阔,还张扬(豪壮)
译文: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鬓间虽已染白霜,那又有何妨!
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遣冯唐:《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郡名)太守。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所杀欺众。后因报功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少了六个首级),被削职。经冯唐代为辨白后,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
译文:手持符节前往云中,何时朝廷才能再谴冯唐?(召我奔赴战场)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射天狼。
会:定将,定会
天狼:星名,一称犬星,旧说主侵掠。比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
译文:(到那时)我定将手中的雕弓拉成满月的形状,朝着西北方,射杀犯界的天狼。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文章梳理
上阙
下阕
写出狩猎的壮阔场面,气势恢宏,表现出作者壮志勃发的英雄气概。
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赏析下列词句。
精读课文
(1)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狂”虽是聊发,却缘自真实。苏轼外任或谪居时期常常以“疏狂”“狂”“老狂”自况。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此中意味,需要特别体会。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千骑卷平冈”,一个“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
精读课文
(2)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上阕写出狩猎的壮阔场面,气势恢宏,表现出作者壮志勃发的英雄气概。
精读课文
(3)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
精读课文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运用典故。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
北宋仁宗、神宗时代,国力不振,国势羸弱,时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令许多尚气节之士义愤难平。想到国事,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于是苏轼借出猎的豪兴,将深隐心中的夙愿和盘托出。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
精读课文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天狼”,喻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精读课文
1.“少年狂”的“狂”字表现了什么?
表现了苏轼生性豪放,不受拘束的姿态。
合作探究
2.“狂”又表现在哪里?
狂在“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情
狂在“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的英姿
狂在,“千骑卷平冈”的阵容
狂在,“为报倾城随太守”的场面
合作探究
2.“狂”又表现在哪里?
狂在“亲射虎,看孙郎”的气概
狂在“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的信心,作者已经“鬓微霜”了,还想驰骋疆场,报效祖国。
狂在“会挽雕弓如满月”的忠心
狂在“西北望,射天狼”的雄心
合作探究
3.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内容?你知道词中哪个字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
(1)词的上阕描绘了出猎时的盛大场面。
合作探究
(2)词中的“狂”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狂在装备齐全,随从众多;狂在百姓倾城,观看狩猎;狂在自比孙郎,乘马射虎。
4.上阕描绘这样盛大的出猎,目的是什么?
上阕写出猎盛况,表现了他英武的身姿,进而将自己与孙权相比,表达了词人非凡的气概。同时也为下阕的抒情作铺垫。
合作探究
5.下阕哪个词集中抒发了他的情怀?表现在哪些诗句上?
“开张”——豪放。
合作探究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6.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
我姑且施展一下少年时打猎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随从将士们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权那样威猛。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弓矢西北瞄望,奋勇射杀西夏军队!
合作探究
(1)“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用典,引用孙权射虎的典故,意思是作者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艺术手法——分析本词中的用典手法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用典。词人以魏尚自比,也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让他有机会到西北边防抵抗外敌入侵。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表达了作者要尽全力抵御外敌入侵,为国立功的决心。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用典。借用“天狼星”的星宿名借指宋与西夏的战事。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比喻。把雕弓比作满月,生动形象地展示词人的力量,表明报效国家、御敌建功的决心。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的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文章主旨
1.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是:
诗词填空
2.写描写出猎队伍的句子:
3.表现苏轼豪迈气概的句子:
4.表现词人心胸开阔,胆气豪壮的句子:
5.表现太守年愈长而志弥坚的句子: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7.表现作者必致强敌于死地的抱负的句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6.表现作者希望再展宏图,为国立功的句子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