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渔家傲·秋思 课件(共31张PPT)+教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2.1 渔家傲·秋思 课件(共31张PPT)+教案+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6 20:25:09

内容文字预览

12.1 渔家傲·秋思 学案
学习目标
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2.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3.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赏析,体悟作品内涵。
学习重难点
1.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品味赏析体悟。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王翰:《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二、导学基础知识
作者简介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江苏吴县(今扬州)人,谥号文正。代表作:散文《岳阳楼记》,词《苏幕遮 怀旧》,诗《江上渔者》等。
写作背景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三、导读理解
1.重点字词
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边声: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角:军中的一种乐器
千嶂:崇山峻岭
孤城闭:点明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2.赏析下列词句。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明确:开头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风景呢?没说好,也没说坏,只说了一个“异”。 “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古人相传,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衡阳城南有回雁峰,样子很像回旋的雁。“秋来”,满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不可。这里表面写的是雁,实是写人。即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更何况人?但是,边塞军人毕竟不是候鸟,他们却坚守在边塞。
(2)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明确:“边声”,指边地的风号、马鸣、羌笛之声,这是写声音的,这声音富有边塞地区的特色。“四面边声连角起”,就是军中号角吹动,四面八方的边声便随之而起。
在这里,作者是把军中的号角作为主体来写的,它带动着边地的一切声音。这就是说,边地“雁去”了,边地的驻军没去;不但没去,而且用他们的号角,与边地的人民紧紧相连。这声音也许有点单调,甚至有点悲凉,但壮阔、充满力量。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是上阕的结句,突出地表现出边塞的安稳和牢固。在“落日”中,边地的孤城及时地把城门关上了。“城”是孤的,但有“千嶂”环绕,“长烟”笼罩,“落日”照耀,就不显得那么孤独无靠。它是坚固的、结实的、严阵以待的。而城的坚固与否,更重要的还在于把守它的驻军。因此,在词的下阕,作者就把边防军人推向画面中心,集中笔墨表现他们的思想感情。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明确:这句是全词的核心,是它的灵魂所在。边塞军人一边饮着浊酒,一边思念着家里的亲人和家乡的一草一木。这不但是合情的,而且是合理的。所谓合情,就是这些军人到了晚间,思家、思乡之情就愈加浓烈。这符合生活的真实,令人信服。所谓合理,就是正因为他们热爱家乡,所以他们才更热爱祖国,他们也就不会像雁那样“无留意”地飞走,而是坚守在岗位上。不只坚守,他们并不满足于坚守,他们还盼望着打仗,出击打胜仗。因为只有这样,国土才能完整,边塞才能巩固,边防军人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家乡。因此,“燕然未勒归无计”七个字就有着深刻的含义了。
(4)羌管悠悠霜满地
明确:承上启下,深一层强调边防军人想家思乡的情绪,并由此写出全体将士忧国的情状和感慨。
(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明确:人为何不能成寐?将军已经白发苍苍为何还在服役?年轻的兵士为国守边为何还要落泪?这里有悲的成分,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忧,是怨,是愤愤不平。
他们忧虑国家的安全,抱怨朝廷无人整顿武备,更为当局没有一个正确的方针政策而愤懑,以致边防军人久住“塞下”,将老,却不能退休家园,兵少,却不能与妻子团圆。
自我检测
1.请完整填写宋朝词人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___。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_________。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_________,人不寐,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面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的上片描写词人身临目见的景物,下片直接抒发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的不满。
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揭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C.“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指士兵久戍不归,伤心落泪,使白发的将军无计可施。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2)“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蕴含着作者浓浓的情感,请简要分析它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3.阅读诗歌《渔家傲·秋思》,完成下面小题。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对词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词蕴含着凄凉、深沉的基调,又透露出悲壮、雄浑的色彩。
B.词作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C.“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忧国怀乡和壮志未酬的复杂感情跃然纸上。
D.全词双调六十二字,上下阕各五句,均用仄韵、降调,便于抒发昂扬向上之情。
(2)《渔家傲·秋思》的作者_____________,是宋代政治家、文学家;“渔家傲”是一首词,词又被称作“____________句”,“渔家傲”是词牌,“秋思”是题目。
(3)请从拟人的角度,简析“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对表达词人思想感情的作用。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全词用语精炼传神。上片一个“______”字统领全篇景物的特点;下片一个“_______”字,尽显征人无尽悲怆。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
答案及解析
1.衡阳雁去无留意;长烟落日孤城闭 ;羌管悠悠霜满地;将军白发征夫泪
2.答案:(1)B
(2)示例一:通过描写绵长悠远的羌笛声和满地白霜,营造凄清的氛围,透露出作者孤寂悲凉的情感。
示例二:选择典型意象“羌管”和“霜”,渲染出萧瑟肃杀的气氛,蕴含着作者的思乡之情。
示例三:“悠悠”写出了羌笛声的绵长、凄清,透露出作者的悲凉之感。(或:一个“满”字,写出了秋霜之浓,暗示了作者愁绪的浓重。)
解析:(1)A.下片“燕然未勒归无计”引用“勒石燕然”的典故,抒发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的不满。故属于间接表达;
C.“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互文的修辞,将军与征夫均久戍不归,伤心落泪,夜不成眠;
D.“羌管悠悠霜满地”借悠悠的笛声和满地的秋霜渲染出塞下悲凉而哀伤的气氛,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故选B。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从意象上来说,“羌管”与“霜”是边塞特有的两种意象,笛声绵长,白霜满地,营造了凄清的氛围。联系后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可知,此处景物描写烘托了作者因为思乡而产生的凄凉与悲苦。
从用词的角度来说,“悠悠”形容“羌管”,表现了笛声的悠长。“满”字形容霜,表现寒霜覆盖大地的情景。一切景语皆是情语。悠长的不只是笛声,还有作者对家乡的思乡。满地的不只是寒霜,还有作者的深重的愁绪。
3.答案:(1)D
(2)范仲淹 长短
(3)这一句运用拟人的手法,把雁当作人来写,赋予雁以人的感彩,说它们毅然离去,毫无留意,渲染了秋来塞下“风景异”的凄凉萧索氛围,烘托了诗人孤寂、悲苦和思乡之情。(本着“写雁是为了写人”的宗旨,简析到位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结合“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可知,一个“异”字写出了中原和边塞景色的不同,暗示了作者对中原的思念,上阕抓住落日、号角声、连绵的山峰等景物,写出了战争局势的严峻,整个上阕的基调是深沉、凄凉的。
结合“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翻译“饮一杯浊酒,我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可是,眼下外患未平,功不成名不就,又怎能半途而废”可知,这里写作者的思乡忧国的情感,情绪应该是低沉的。
结合“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可知,写月光如霜,写无法入睡,写将军和战士们的思乡之泪,情绪是低沉的。
故整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深沉的,不是昂扬的,D选项的“便于抒发昂扬向上之情”理解错误,故选D。
(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①《渔家傲·秋思》是北宋词人范仲淹创作的一首词。范仲淹,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②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词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即为用歌配合唱出的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3)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①翻译。衡阳雁去无留意:眼看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风光自然大不相同。头顶的大雁又飞回南方衡阳去了,一点也没有停留意思。
②“无留意”是没有停留的意思,这里把大雁看成是有思想的生命,这是拟人手法,把大雁拟人化,赋予大雁人的感情。
大雁离开边塞,毫无留恋地飞回南方衡阳去了,暗示了边塞环境的恶劣、荒凉,和前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相呼应,渲染了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以大雁的选择暗示了人的态度,写作者等人对边塞的毫无眷恋,进而暗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独自在边塞的孤寂、悲苦。
4.答案:(1)异 泪
(2)示例: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解析:(1)考查对词作内容的理解。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秋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没说好,也没说坏,只说了一个“异”。“异”在哪里呢?下文具体介绍了塞下秋景,“异”字统领全篇景物的特点。通过下文的“衡阳雁去”“边声”“角起”“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使“异”字得到了具体的发挥。下阕“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总收全词,人为何不能成寐?将军已经白发苍苍为何还在服役?年轻的兵士为国守边为何还要落泪?这里有悲的成分,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忧,是怨,是愤愤不平。他们忧虑国家的安全,抱怨朝廷无人整顿武备,更为当局没有一个正确的方针政策而愤懑,以致边防军人久住“塞下”,将老,却不能退休家园,兵少,却不能与妻子团圆。“泪”字,尽显征人无尽悲怆。
(2)考查对景物描写的理解与分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句描写的景物有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连缀起来,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孤城闭”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军事态势,反映出宋朝守军力量是很薄弱的,作为指挥部所在地的城门,太阳一落就关闭起来,表现了形势的严重性。(共31张PPT)
第三单元
12.1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学习目标
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赏析,体悟作品内涵。
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新课导入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王翰《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新课导入——囊萤映雪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江苏吴县(今扬州)人,谥号文正。代表作:散文《岳阳楼记》,词《苏幕遮 怀旧》,诗《江上渔者》等。
作者简介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写作背景
文意梳理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词牌名
题目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译文: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和江南不一样,大雁向衡阳飞去,毫无留恋的情意。
点明地域
点名季节
统领景物特点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声: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角:军中的一种乐器
千嶂:崇山峻岭
孤城闭:点明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译文: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特有的声音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译文:喝一杯浊酒,难消对远隔万里的家乡的怀念,可是战争尚未平息,功业尚未建立,还乡之计无从谈起。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羌管: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译文:入夜只听见羌管悠悠,又见寒霜满地,戍边的人整夜不能入睡,将军头发变白,战士们苦闷得落泪。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文章梳理
上阙写景
下阕抒情
异——异寒、异声、异势
抒发了守边将士的思乡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之情。
赏析下列词句。
精读课文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开头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风景呢?没说好,也没说坏,只说了一个“异”。 “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古人相传,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衡阳城南有回雁峰,样子很像回旋的雁。“秋来”,满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不可。这里表面写的是雁,实是写人。即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更何况人?但是,边塞军人毕竟不是候鸟,他们却坚守在边塞。
精读课文
(2)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声”,指边地的风号、马鸣、羌笛之声,这是写声音的,这声音富有边塞地区的特色。“四面边声连角起”,就是军中号角吹动,四面八方的边声便随之而起。
在这里,作者是把军中的号角作为主体来写的,它带动着边地的一切声音。这就是说,边地“雁去”了,边地的驻军没去;不但没去,而且用他们的号角,与边地的人民紧紧相连。这声音也许有点单调,甚至有点悲凉,但壮阔、充满力量。
精读课文
(2)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是上阕的结句,突出地表现出边塞的安稳和牢固。在“落日”中,边地的孤城及时地把城门关上了。“城”是孤的,但有“千嶂”环绕,“长烟”笼罩,“落日”照耀,就不显得那么孤独无靠。它是坚固的、结实的、严阵以待的。而城的坚固与否,更重要的还在于把守它的驻军。因此,在词的下阕,作者就把边防军人推向画面中心,集中笔墨表现他们的思想感情。
精读课文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句是全词的核心,是它的灵魂所在。边塞军人一边饮着浊酒,一边思念着家里的亲人和家乡的一草一木。这不但是合情的,而且是合理的。所谓合情,就是这些军人到了晚间,思家、思乡之情就愈加浓烈。这符合生活的真实,令人信服。所谓合理,就是正因为他们热爱家乡,所以他们才更热爱祖国,他们也就不会像雁那样“无留意”地飞走,而是坚守在岗位上。不只坚守,他们并不满足于坚守,他们还盼望着打仗,出击打胜仗。因为只有这样,国土才能完整,边塞才能巩固,边防军人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家乡。因此,“燕然未勒归无计”七个字就有着深刻的含义了。
精读课文
(4)羌管悠悠霜满地
承上启下,深一层强调边防军人想家思乡的情绪,并由此写出全体将士忧国的情状和感慨。
精读课文
(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人为何不能成寐?将军已经白发苍苍为何还在服役?年轻的兵士为国守边为何还要落泪?这里有悲的成分,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忧,是怨,是愤愤不平。
他们忧虑国家的安全,抱怨朝廷无人整顿武备,更为当局没有一个正确的方针政策而愤懑,以致边防军人久住“塞下”,将老,却不能退休家园,兵少,却不能与妻子团圆。
精读课文
1.上阕写景,突出了“异”字。在词中,“风景异”的具体表现有:
(1)雁去衡阳(气候之“异”:塞下秋早,天气严寒);
(2)边声四起(边声之“异”:风吼马嘶号角声声,构成塞下特异的声音);
(3)落日孤城闭(边城之“异”:城孤于崇山峻岭间,夕阳西下时早闭城门);
写出了边塞寒冷、荒凉、戒备森严的景色。
合作探究
2.想象词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长烟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合作探究
“衡阳雁去无留意”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雁拟人化,突出边塞的异常苦寒:雁尚且无留恋之情,将士又何以忍受?
艺术手法——拟人
“浊酒一杯家万里”
“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 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
艺术手法——对比
(1)“衡阳雁去无留意”
运用典故,借雁去衡阳的典故,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既反映了诗人思归念亲之情,又反衬了边地的荒凉,为下文做铺垫。
艺术手法——用典
(2)“燕然未勒归无计”
用典。这是全词的核心,化用“勒石燕然”的典故,表现了作者和征夫们的的矛盾心理:既思念万里之外的家乡,却又为家国未定,功业难成而不甘归退。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借景抒情,互文。写出戍边将士们寒夜戍守的艰辛,抒发了他们因功业未立、归期无计而又思念家乡的复杂感情。含蓄的表达了词人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艺术手法——借景抒情,互文
本词通过描写西北边塞独特的秋景,渲染了苍凉、孤独、紧张的气氛,抒发了戍边将士强烈的爱国思乡之情。
文章主旨
1.点明地域和季节的句子是:
诗词填空
2.写边地天气渐寒,北雁南飞的句子:
3.边地战事吃紧,戒备森然的句子:
4.表现战士们思念家乡又渴望建功立业的矛盾心情的句子:
5.以互文的形式写出将士有家难回,功业难成,哀伤流泪的句子: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谢谢欣赏12.1 渔家傲·秋思 教案
教学目标
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2.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3.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赏析,体悟作品内涵。
教学重难点
1.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品味赏析体悟。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王翰:《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作者简介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江苏吴县(今扬州)人,谥号文正。代表作:散文《岳阳楼记》,词《苏幕遮 怀旧》,诗《江上渔者》等。
三、写作背景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四、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停顿。
2.在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律。
3.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品味,进入意境,想像画面。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大胆读,力求有所提高。
5.全班同学齐读课文,要求声音要洪亮、节奏要准,要读出韵律。
五、检查字词
1.重点字词
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边声: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角:军中的一种乐器
千嶂:崇山峻岭
孤城闭:点明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六、层次结构
上阙写景:异——异寒、异声、异势
下阕抒情:抒发了守边将士的思乡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之情。
七、精读课文,把握文章
1.赏析下列词句。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明确:开头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风景呢?没说好,也没说坏,只说了一个“异”。 “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古人相传,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衡阳城南有回雁峰,样子很像回旋的雁。“秋来”,满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不可。这里表面写的是雁,实是写人。即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更何况人?但是,边塞军人毕竟不是候鸟,他们却坚守在边塞。
(2)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明确:“边声”,指边地的风号、马鸣、羌笛之声,这是写声音的,这声音富有边塞地区的特色。“四面边声连角起”,就是军中号角吹动,四面八方的边声便随之而起。
在这里,作者是把军中的号角作为主体来写的,它带动着边地的一切声音。这就是说,边地“雁去”了,边地的驻军没去;不但没去,而且用他们的号角,与边地的人民紧紧相连。这声音也许有点单调,甚至有点悲凉,但壮阔、充满力量。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是上阕的结句,突出地表现出边塞的安稳和牢固。在“落日”中,边地的孤城及时地把城门关上了。“城”是孤的,但有“千嶂”环绕,“长烟”笼罩,“落日”照耀,就不显得那么孤独无靠。它是坚固的、结实的、严阵以待的。而城的坚固与否,更重要的还在于把守它的驻军。因此,在词的下阕,作者就把边防军人推向画面中心,集中笔墨表现他们的思想感情。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明确:这句是全词的核心,是它的灵魂所在。边塞军人一边饮着浊酒,一边思念着家里的亲人和家乡的一草一木。这不但是合情的,而且是合理的。所谓合情,就是这些军人到了晚间,思家、思乡之情就愈加浓烈。这符合生活的真实,令人信服。所谓合理,就是正因为他们热爱家乡,所以他们才更热爱祖国,他们也就不会像雁那样“无留意”地飞走,而是坚守在岗位上。不只坚守,他们并不满足于坚守,他们还盼望着打仗,出击打胜仗。因为只有这样,国土才能完整,边塞才能巩固,边防军人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家乡。因此,“燕然未勒归无计”七个字就有着深刻的含义了。
(4)羌管悠悠霜满地
明确:承上启下,深一层强调边防军人想家思乡的情绪,并由此写出全体将士忧国的情状和感慨。
(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明确:人为何不能成寐?将军已经白发苍苍为何还在服役?年轻的兵士为国守边为何还要落泪?这里有悲的成分,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忧,是怨,是愤愤不平。
他们忧虑国家的安全,抱怨朝廷无人整顿武备,更为当局没有一个正确的方针政策而愤懑,以致边防军人久住“塞下”,将老,却不能退休家园,兵少,却不能与妻子团圆。
八、合作探究
1.上阕写景,突出了“异”字。在词中,“风景异”的具体表现有:
明确:(1)雁去衡阳(气候之“异”:塞下秋早,天气严寒);
(2)边声四起(边声之“异”:风吼马嘶号角声声,构成塞下特异的声音);
(3)落日孤城闭(边城之“异”:城孤于崇山峻岭间,夕阳西下时早闭城门);
写出了边塞寒冷、荒凉、戒备森严的景色。
2.想象词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明确: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长烟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九、艺术手法
1.拟人——“衡阳雁去无留意”
明确: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雁拟人化,突出边塞的异常苦寒:雁尚且无留恋之情,将士又何以忍受?
2.对比——“浊酒一杯家万里”
明确:“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 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
3.用典——(1)“衡阳雁去无留意”(2)“燕然未勒归无计”
明确:(1)运用典故,借雁去衡阳的典故,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既反映了诗人思归念亲之情,又反衬了边地的荒凉,为下文做铺垫。
(2)用典。这是全词的核心,化用“勒石燕然”的典故,表现了作者和征夫们的的矛盾心理:既思念万里之外的家乡,却又为家国未定,功业难成而不甘归退。
4.借景抒情,互文——“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明确:借景抒情,互文。写出戍边将士们寒夜戍守的艰辛,抒发了他们因功业未立、归期无计而又思念家乡的复杂感情。含蓄的表达了词人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十、本文主旨
本词通过描写西北边塞独特的秋景,渲染了苍凉、孤独、紧张的气氛,抒发了戍边将士强烈的爱国思乡之情。
名句默写
1.点明地域和季节的句子是:
2.写边地天气渐寒,北雁南飞的句子:
3.边地战事吃紧,戒备森然的句子:
4.表现战士们思念家乡又渴望建功立业的矛盾心情的句子:
5.以互文的形式写出将士有家难回,功业难成,哀伤流泪的句子:
答案及解析
1.塞下秋来风景异
2.衡阳雁去无留意
3.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4.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