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6 22:46: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教材分析:
明朝时期社会经济有所发展。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技术的进步,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经济的繁荣,这为传统科技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明朝的建筑,以北京城为代表,既继承了前代建筑的优点,也有着独特的风格。政治、经济、社会风气与社会生活的变化,推动小说和戏曲等大众文学得到很大发展。明朝时,众多小说家用高超的艺术术手法和丰富的语言技巧,叙述了一个个生动、复杂的故事,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课内容主要讲述了国祚长达276年的明王朝,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16世纪以后,中国的科技开始逐渐落后于西方。因此,本课教学时既应该讲明我们文明的辉煌,也应看到其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
教学目标:
1.明确明朝时期我国科技成就的发展对传统科技的总结居多,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运用和发展尚少,存在停滞的危机。
2.知道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等重要著作。
3.掌握北京紫禁城、明长城的相关知识。
4.比较唐都长安和明朝北京城的布局,体会建筑中体现出的皇权至上的思想。
5.了解明朝文学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具体包括:三大古典名著、汤显祖的《牡丹亭》。
6.分析明朝文学艺术的代表作品的思想核心,体会其所反映的时代特点。
7.知道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鉴赏文艺作品,培养鉴赏文学作品的素质,激发阅读文学名著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明朝小说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
【教学难点】
明朝科技成就的时代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文化是民族血脉,是民族之魂!为响应国家“文化兴国”战略号召,隆重纪念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诞辰515周年,2015年4月,中国第一套《西游记彩色金币大全套》震撼发行,全套100枚。传承中国古典文学与传统文化,让文化力量成为中国圆梦的坚定基石是此次纪念币发行的宗旨。
《西游记》不仅仅是一本小说,更是一部哲学巨著、一个思想宝库。你知道《西游记》的故事吗?你知道明朝还有其他哪些名著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部分内容。
一、科技名著
猜一猜:快速浏览课本,猜猜这些插图来自哪本科技名著?
分别是:《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教师设问:请同学们细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
教师详细讲解科学著作。
1. 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教师讲解:
李时珍,蕲州(今湖北蕲春)人,出身医学世家。他不追求功名利禄,毕生钻研医药学。为了编写《本草纲目》,他长年跋涉在外采集药物,搜集民间药方,常常是白天在深山危岩上采药,夜晚寄宿在沿山壁搭起的摇摇欲坠的木屋里,屋外还不时传来猿叫狼嚎的声音。
他以科学家的求实精神从古人的经验中了解药物的性能和效用,再在临床应用中一一验证。为了准确地了解药物的特性,他还亲自服药试验。他曾喝过有毒的曼陀罗花汤。为了验证有剧毒的白花蛇的药用价值,他不顾生命危险,攀上家乡的九峰山,捕捉白花蛇。李时珍查阅了800多种书籍,纠正了前人的不少错误,花了近30年的时间,终于编著成《本草纲目》这部不朽的著作。
教师设问:
请补充:三位医学家或药学家的名字?
东汉末医学家(麻沸散、五禽戏)——华佗
汉末医学家(《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明代医药学家(《本草纲目》) ——李时珍
2. 宋应星和《天工开物》
教师讲解:宋应星,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
宋应星的著作和研究领域涉及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的不同学科,最杰出的作品《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思考1:根据课文,试分析《天工开物》为什么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
思考2:联系西方近代蒸汽机、电动机、电灯等科技发明,思考中国传统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区别?
中国传统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中国传统科技主要表现为把人类改造自然的丰富经验描述、记录下来,属于经验和描述的范畴。而西方近代科学则把系统观察和实验同严密的逻辑推理相结合,重数学演算,形成以实验数据为根据的系统的科学理论。
中国的传统科技重综合,西方的近代科技重分析。从整体出发的综合观成为中国古代科技的一大特色。但是通过实验对每一个部分加以具体分析,揭示现象背后的实质,则相对薄弱。中国是最早发现哈雷梦星的国家,但从来没有人从中分析研究其平均出现的周期,结果英国人哈雷发现了其中的规律,此星被命名为哈雷彗星。
中国的传统科技重实用,西方的近代科技重理论。传统科技大多是生产经验和自然现象的简单总结,实用性强,一般能直接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的需要,却没有用数学方法对经验材料进行整理。数学科学是近代科学体系赖以建立的基础。伽利略认为,没有数学语言和数学符号的帮助,人们无法了解宇宙的片言只语,“没有它们,人们就在黑暗的迷宫中作徒劳的徘徊”。西方近代科技正是凭借数学这一武器,突破了传统科技的藩篱。
3.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教师讲解:明朝277年里,他取了英文名、信了天主教、写了一部《农政全书》的科学家,只此一位,别无他人。
徐光启是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国近代科学技术事业的先驱之一。在明末天下危亡之际,他忧国爱民、清廉勤政,倾心竭力以实学救国利民,在西学东渐,引进西式火器和发展明军炮兵抵御后金,引种和推广番薯、良种水稻等高产抗逆作物等的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
(1)主要内容: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大类。
(2)地位:《农政全书》是一本有关国计民生的科技名著,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读材料:试分析《天工开物》命运不同的原因?
材料一: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鳊《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
材料二:遗憾的是,中国的《天工开物》问世三百年来却没有引起中国人足够的重视,反倒是传播后促进了日本和欧洲的发展……17世纪末,《天工开物》传到了日本,作为日本生产技术的基础图书,在日本各藩的“植产兴业”中被奉为指南……《天工开物》提供了一整套关于养蚕、防治蚕病的完整经验,对欧洲蚕丝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黄永松《<天工开物>埋没300年 却让日本和欧洲“捡宝”》
教师可根据时间需要,组织学生进行“【活动设计】历史STEAM科技成果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过渡:正是明朝科学家的无私奉献、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才出现了一系列科学巨著,从而为明朝科技增添了浓重的一笔。那么,明朝除了科技成就还有哪些其他成就呢?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明朝的建筑。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1、万里长城——我国古代一项军事防御建筑工程
长城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直到明朝末年,前后有20多个诸候国和朝代修筑过长城。其中秦、汉、明三个朝代修筑的长城都超过了1万里。它已经被列为世界的一大奇迹。
(1)目的: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2)起止地点: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3)长城内部结构及重要关城
补充图片与相关内容:山海关坐落河北省秦皇岛东北,是华北与东北交通必经的关隘。关城北倚峰峦叠翠的燕山山脉,南临波涛汹涌的渤海湾,因此得名。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戈壁滩上,是万里长城西端的终点。是扼守河西走廊的第一要关隘,也是古代丝路必经之地。地势险要,建筑雄伟,自古有“天下雄关”之称。
(4)学生读教材回答问题修筑长城的影响
提示: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长城精神: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艰苦勤奋,坚韧刚毅和充满向心力、凝聚力。
2、雄伟的北京城
(1)教师播放视频“【知识解析】靖难之役”,让学生了解北京城修建的缘起。
(2)时间——明成祖时期
(3)基础——元大都基础上进行大规模营建
(4)北京城——宫城、皇城、内城、外城
教师补充介绍:明朝的北京城由三个部分组成,它们是:宫城、皇城、京城。其格局特色是:宫城外面有皇城,皇城外面有京城;中轴线突出,东西建筑对称展开;整个北京城被高大雄伟的城墙所环绕,方城十字街,大小四合院,共同构成了环环相扣、层次分明的整体格局。后来,京城南面又加筑了外层。北京城这种相对称的建筑样式是我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使整座城市增添了端重、庄重的气氛。
教师强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城中心的宫城,首先让我们看看这一标志性建筑的宏伟气势。
多媒体出示图片:故宫俯瞰图
学生探究:结合图片,紫禁城的这种建筑风格使我们感受到什么样的时代特点?教师总结:紫禁城位于北京城的中心,其内部结构反映出皇权的至高无上。前朝后寝,分工明确,不得随便逾越,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等级分明、内外有别的伦理观念。
过渡:明朝的建筑规模宏大,震撼人心。在文学艺术上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产生了一大批深受人民喜爱的长篇小说和戏曲作品。
三、小说和戏剧
1.小说
细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
拓展: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线索
上古神话传说 →唐传奇→魏晋志怪小说→宋元话本→明清小说
2、戏剧:
(1)戏剧表演——明清时期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
(2)汤显祖——《牡丹亭》通过神奇的爱情故事, 有力的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
补充:《徐霞客游记》明末的徐霞客长年旅行,游历名山大川,走遍大半个中国。他坚持写日记30多年,留下了60余万字的游记资料。后人将这些日记整理成书。这部书详细记录了各地的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以及经济、交通、城镇聚落、风土文物等,其中对喀斯特地貌的考察和记录,居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作者写景写物具体形象,情景交融,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性。《徐霞客游记》既是地理学巨著,也是文学名著。
本课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明朝在科技、建筑、文学艺术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在我们为古人取得辉煌的成就而感到无比自豪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明朝没落的封建制度和至高无上的皇权思想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导致了中国的落后。我们在缅怀过去的同时,更要放眼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