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8 13:01: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9. 桃花源记 授课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省略句,古今异义的词,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寓文中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及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朗读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再用归纳比较法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教师指导学生辩证地评价陶渊明的社会理想,最后熟读成诵,汲取文化营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陶渊明的志趣、品质和思想情感,培养高尚的道德观。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文言文;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体会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及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的特点。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成语故事《迷途知返》 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是非常有名的。虽然其家世代为官,但他八岁丧父,十二岁丧母,家境非常贫寒。而陶渊明人穷志不短,勤奋读书。后来,他在叔父的引荐下成为彭泽(今属江西)县令。然而,陶渊明本性热爱自然,上任没几天便思念故土,想辞官归去。他觉得,出来当官只是为了糊口,可衣食无忧之后却由于所做之事违反了内心本意,非常痛苦。不久,陶渊明的妹妹在武昌(今河北鄂城)去世。他想立刻去吊唁,于是辞去了官职。就这样,陶渊明仅当了八十多天的官就又过上了田园生活。又据记载,陶渊明是因不肯屈从于郡里派来的一个盛气凌人的督邮,才交出官印,隐居田园的。陶渊明隐居后,便写下了《归去来兮辞》,也就是成语迷途知返的出处。 看了视频同学们是不是对陶渊明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陶渊明的生活,感受这位田园派代表人的内心世界! 板书课题:9. 桃花源记 二、自学自研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豁然开朗(huò ) 屋舍俨然(yǎn ) 阡陌交通(qiān mò ) 黄发垂髫 (tiáo) 便要还家( yào ) 刘子骥(jì ) 诣太守(yì ) 2.古今词义辨析 鲜美:古义( )今义( ) 交通:古义( )今义( ) 妻子:古义( )今义( ) 绝境:古义( )今义( ) 无论:古义( )今义( ) 如此:古义( )今义( ) 3.翻译重点句子 ①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译:芳草遍地,新鲜美好,落花纷纷。 ②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译:渔人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③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 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三、初读课文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因宅边种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长于诗文辞赋,其诗多描写自然景象及农村生活。语言质朴自然又极为精练,被称为“田园诗人”。主要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酒》《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2.初读感悟(学生简单说出故事经过) 学生:有一群打鱼人(渔夫)在途中偶遇绵延两岸数百步的美丽桃花林,于是溯源而上,(经过一个狭窄的山洞)发现了桃花源。桃花源里自给自足,民风淳朴,桃花源人在内居住已久,从未接触外界,见有客人,个个宴请到自己家,渔人离开时还特意嘱托他们不要外泄桃源的秘密。然并卵,他们泄密了。可是后来人们怎么也找不到桃花源了,桃花源也渐渐无人问津。 3.生词学习 1.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2.黄发垂髫(tiáo):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用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子。髫,小孩垂下的短发。 3.乃大惊:竟然很惊讶。乃,竟然。大,很,非常。 4.妻子:指妻室子女,“妻”“子”是两个词。妻:指男子配偶。子:指子女。 5.便扶向路:就顺着旧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6.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动词,做标记。处处,到处。 7.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寻,寻找。 向,先前。 志,名词,标记。 8.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第二课时 四、课文精读 (一)理清文中故事脉络 l.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林的? 2.在桃林尽头渔人看到了什么? 3.渔人在桃花源作客时,和村中人作了哪些交谈? 4.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 归纳展示:板书出故事发展过程 发现桃花林 发现桃花源 进入桃花源 作客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再寻桃花源。 (二)划分段落 第一段以“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续的词语生动揭示出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忘”字写其一心捕鱼,无意于计路程远近,又暗示所行已远。其专注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状态,与“徐行不记山深浅”的妙境相似。“忽逢”与“甚异”相照应,写其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 第二段先以数语描述发现仙境经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点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寻常去处。渔人的搜寻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带出来。及至通过小口狭道,写到“豁然开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韵致。进入桃源仙境之后,先将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诸景一一写来,所见所闻,历历在目。 第三段先写渔人在沿着来路返回途中“处处志之”,暗示其有意重来。“诣太守,说如此”,写其违背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太守遣人随往的“不复得路”和刘子骥的规往不果,都是着意安排的情节,明写仙境难寻,暗写桃源人不愿“外人”重来。 (三)名句鉴赏 1.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本文中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本文中描写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6.《桃花源记》中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四)情感升华 1.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不能,这是作者虚构的) 2.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 (反衬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 3.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自由辩论) 五、巩固提升 1.对下面各句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B.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都是同一样式,很相像。 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带领妻子儿女以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B ) A.悉如外人咸来问讯 B. 此中人语云 鸡犬相闻 C.缘溪行 便扶向路 D. 便要还家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 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事。 B. 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C. “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表现出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D. 本文以“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 D. 林尽水源。 桃林在溪水的发源地就到头了。 六、小结: 这篇课文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的存在,实中有虚,以“不复得路”“未果”等句写出仙境在恍惚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让人觉得似梦似真,这些都不过是陶渊明巧妙的安排,理想的寄托,美好的愿望而已,实际上是子虚乌有的,桃花源让后人津津乐道,可见桃花源已成为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了。
板书设计 9. 桃花源记 发现桃花林 发现桃花源 进入桃花源 作客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再寻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