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同步测试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图像能直观表达化学中各种变化的关系,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有关下列图像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向足量的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等质量Zn粉、Al粉、Mg粉
B.向相同质量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加入足量的铁粉和锌粉
C.将一定质量的硫酸铜溶液倒入盛有铁钉的烧杯中
D.向一定质量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氧化钙
2、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金属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气体,所以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气体的物质一定是金属
B.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则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C.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所以任何原子的原子核内都含有质子和中子
D.将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则该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增大
3、将家庭中常用的四种调味品分别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白酒 B.花生油 C.蔗糖 D.食盐
4、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木炭在密闭的容器内燃烧
B. 加热一定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
C. 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中加入KNO3固体
D. 等质量的粉末状、块状石灰石分别与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盐酸反应
5、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为A<B<C
B.将t3℃时,A、B、C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B>A=C
C.t3℃时A的饱和溶液中含有少量B物质时,可以采取冷却的方法提纯A
D.t3℃时B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会有晶体析出
6、如图是KNO3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60℃时,b、c点对应的都是饱和溶液
B.将a点的饱和溶液从20℃升温到60℃时仍是饱和溶液
C.将b点的饱和溶液降温到a点,有晶体析出
D.60℃时,向50g水中加入60g KNO3,形成不饱和溶液
7、下列“一定”的说法正确的是
A.离子是带电粒子,所以带电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B.置换反应会生成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则生成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C.分子由原子构成,则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D.饱和的硝酸钾溶液降温结晶后,一定仍为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8、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和丙
B.将t1℃时甲的饱和溶液变为t2℃时甲的饱和溶液,可以采用蒸发水的方法
C.当大量甲的固体中含有少量固体丙时,可以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D.将t2℃下甲的饱和溶液150g降温到t1℃,则可析出晶体质量为30g
9、如图所示,将少量液体X加入到烧瓶中,观察到气球逐渐膨胀。表中液体X和固体Y的组合,符合题意的是
① ② ③ ④
X 稀盐酸 水 水 水
Y 锌粒 氯化钠 氢氧化钠 硝酸铵
A.①② B.①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甲中含有少量的乙,可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甲
C.40℃时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降温到20℃时,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一定大于乙
D.20℃时,甲、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小明同学在化学实验室制作“叶脉书签”,需要50g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用氢氧化钠固体配制,需用______称取氢氧化钠______g。用______量取______mL的水,读数时若俯视,会使溶质质量分数______。(填偏大、偏小、不变)(已知ρ水=1g/cm3)。
(2)若用25%的氢氧化钠溶液配制,需25%的氢氧化钠溶液______g,水______g。
2、分别填写下列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名称:
(1)乙醇的水溶液:溶质______;溶剂______。
(2)蔗糖溶液:溶质______;溶剂______。
(3)碘酒:溶质______;溶剂______。
3、下图是实验室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NaCl溶液的流程图。
请回答:
(1)应称量___________gNaCl,需加水___________mL。
(2)若称量NaCl固体时指针向右偏转,则应___________直到天平平衡。
(3)若量取水时,俯视读数,配出的溶液的溶质质量数___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或“不变”)。
4、如图是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5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______;
(2)20℃时,如要提纯5g粗盐(其中氯化钠含量约为80%),量取溶解所需要的水,应选择______(填“10mL"、“25mL"或“50mL”)规格的量简最为合适;
(3)为了使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质全部析出,应采用的方法是______;
(4)50℃时,100g饱和的硝酸钾和氯化钠混合溶液中,含溶质较多的是______;
(5)在t℃时,将mg硝酸钾和mg氯化钠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所示,说法错误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乙中的上层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甲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乙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C.甲、乙中的溶质分别是硝酸钾和氯化钠
D.若t为50℃,m的值可能为85.5
5、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现有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无固体存在),请根据如图回答:
(1)t2℃时,甲、乙、丙三者的溶解度关系为_____;
(2)t2℃时,乙的溶解度为60g,将甲、乙、丙的固体各25g分别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能形成饱和溶液的是_____;
(3)将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温度降低到t1℃时,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关系是_____。
三、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实验室常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现将2.5g二氧化锰放入盛有50g过氧化氢溶液的锥形瓶中,完全反应后,放出气体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试求
(1)完全反应后生成的氧气的质量为______g.
(2)求过氧化氢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分数。
2、实验室用34g5%的过氧化氢的水溶液和2g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完全反应后剩余物质总质量为35.2g。请计算:
(1)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为___g。
(2)生成氧气的质量是______?(请列式计算)
3、为了测定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杂质不含钙元素,不溶于水,也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2)此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
(3)若向反应后的滤液中加入 10.8g 水,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
4、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西汉时期《淮南万毕术》一书中就有“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记载,这是我国现代“湿法炼铜”的先驱。利用此原理,向160kg含硫酸铜的废液中加入足量的铁粉,得到金属铜6.4kg。请计算废液中硫酸铜的溶质质量分数。
5、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要配置质量分数为4%的氯化钠溶液100g来选种,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___________,水的质量为___________。
(2)如果对100g 4%的NaCl溶液进行如下处理,求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假设每次增加的溶质皆完全溶解。以下各题要求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①蒸发10g水,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___________
②增加5g氯化钠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___________
③增加5g氯化钠和5g水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___________
四、实验探究(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2019 年 9 月 29 日,我省于山西省农产品国际交易中心举办了中国(山西)特色农产 品交易博览会。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参观博览会时,对农药波尔多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同学们对其中的硫酸铜溶液开展了实践活动。
探究过程:
(1)甲组用无水硫酸铜固体配制 100g质量分数为 8%的 CuSO4 溶液
①需硫酸铜固体的质量为______。
②某同学按如图所示步骤依次操作,其中操作错误的步骤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会导致配得的硫酸铜溶液溶质质量分数______(选填“偏大”、“偏小”、“不变”)。
③操作 E 中用玻璃棒搅拌,其目的是______。
(2) 为比较相同浓度的 CuSO4 溶液和 FeCl3 溶液对过 氧化氢分解的催化效果,乙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创新实验。
实验序号 5%H2O2 溶液体积/ml 分液漏斗中所加物质 实验现象
实验一 50 无 无明显现象
实验二 50 5ml 8%CuSO4 溶液 注射器活塞向右移动
实验三 50 5ml 8%FeCl3 溶液 注射器活塞向右移动
设计实验
①实验前,应该先______ 。
②在乙组的探究实验中,“实验一”起的作用是______ 。
③为定量比较两者的催化效果,可测量生成等体积气体所需的______。
深入探究
④为了证明 CuSO4 溶液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还需:a.验证______; b.验证______。
总结与提升:
同一物质可以有很多用途。当我们徜徉于化学的海洋时,会发现诸多的奇珍异宝 ,让 我们一起来探究物质更多的用途吧。
2、下面是某小组进行的“哪些因素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的实验探究,请你完成探究报告。
(探究实验)哪些因素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1)溶质种类的影响:
在实验中要改变的因素是:溶质的种类;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是:___________。
(实验步骤)30℃时,用量筒各取5mL蒸馏水分别加入到①、②两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KNO3、Ca(OH)2各2g振荡,观察各物质溶解情况。
(实验现象)试管①中KNO3全部溶解,试管②中有部分Ca(OH)2未溶。
(实验结论)在___________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不同种类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一般___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
(2)温度的影响(以KNO3为例):
在实验中要改变的因素是___________;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是___________。
(实验步骤)用量筒各取5mL蒸馏水,分别加入①、②二支试管中,再加入5gKNO3晶体,将试管①保持在常温下,将试管②加热并保持在60℃,振荡,观察各试管中KNO3的溶解情况。
(实验现象)试管①中有部分KNO3未溶,试管②中KNO3全部溶解。
(实验结论)在不同___________下,同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
3、网红产品“天气瓶”(如图1)的制作步骤如下:
I.将10g樟脑溶于40mL酒精,得溶液a(樟脑难溶于水);
Ⅱ.将2.5g硝酸钾和2.5g氯化铵溶于33g水中,得溶液b;
Ⅲ.将a、b两种溶液混合、加热、搅拌直至澄清;
Ⅳ.混合液冷却至室温后,密封在玻璃容器内,即制得“天气瓶”。
根据上述步骤并结合图2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溶液a中溶剂为_______。
(2)溶液b中硝酸钾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列出计算式)。
(3)瓶内出现的晶体数量会随气温的降低而增加。该晶体的成分是_______,推断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
(4)图3是“天气瓶”的宣传图,根据其制作步骤,判断该宣传的真实性为____,理由是___。
4、某小组同学做氧化铜与稀盐酸反应的兴趣实验,发现有的同学得到蓝色溶液,有的同学得到绿色溶液。老师提示这种现象可能与所得氯化铜溶液有关。同学们对这个现象进行探究。
实验1:探究影响氯化铜溶液颜色的因素
取溶质质量分数不同的氯化铜溶液各20mL置于同样的烧杯中,分别置于不同温度的水浴箱中加热(忽略溶剂蒸发)。待溶液温度恒定后,观察溶液颜色,记录如表:
烧杯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溶质质量分数/% 5 5 5 10 10 10 20 20 20
水浴箱温度/℃ 30 50 70 30 50 70 30 50 70
溶液颜色 浅蓝 浅蓝 蓝 蓝 蓝绿 翠绿 蓝绿 翠绿 墨绿
实验2:探究室温下氯化铜溶液的变色浓度范围
(1)室温下,称取15.4g的氯化铜固体溶于35.0g水中,配制成溶质质量分数30.6%的氯化铜溶液。
(2)将上述氯化铜溶液依次加入等质量的水稀释,配制成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铜溶液,观察溶液颜色,记录如表:
溶质质量分数/% 30.6 25.5 21.9 19.2 17.0 15.3
溶液颜色 深绿 翠绿 蓝绿 蓝绿 蓝 浅蓝
(结果与讨论)
(1)实验1中,④⑤⑥的实验目的是______。
(2)根据实验1的结果可知,③⑥⑨中影响氯化铜溶液颜色的因素是______。
(反思与评价)
(3)室温下,小文将20g氯化铜固体溶于80g水中,则此溶液的颜色为______。
(4)小昕配制了一杯质量分数为12%的氯化铜溶液,溶液为浅蓝色,若要使此溶液由蓝向绿色转变,可进行的操作有______(填字母序号)。
A.将溶液放在水浴箱中加热到70℃
B.加入适量的氯化铜固体并使之溶解
C.加入适量的水稀释
(拓展探究)如何将绿色的氯化铜溶液变为蓝色或变黄呢?
(查阅资料)
①氯化铜溶于水后在水溶液中电离出大量的Cu2+和Cl﹣。
②氯化铜溶液的颜色会随着溶液中的Cu2+与其他离子形成不同的络合离子而改变。
其中:水合铜离子[Cu(H2O)4]2+为蓝色:四氯合铜络离子[CuCl4]2﹣为黄色。
③由光学知识可知:黄色光+蓝色光=绿色光
因此,氯化铜溶液变绿的原因实际上是溶液中的[Cu(H2O)4]2+和[CuCl4]2﹣混合形成的。
(设计实验)
目的 步骤 现象
1、将绿色的氯化铜溶液变为蓝色 取少量绿色的氯化铜溶液,加入水 溶液变蓝
2、将绿色的氯化铜溶液变为黄色 取少量绿色的氯化铜溶液,加入稀盐酸 溶液未变黄
(5)若将将绿色的氯化铜溶液变为黄色,可向其中加入______。
5、某化学小组从理论上初步探究“已知质量比的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混合物中提纯硝酸钾”。
(分析提纯方法)
硝酸钾和氯化钠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KNO3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NaCl 35.7 36.0 36.6 37.3 38.4 39.8
(1)20℃时,NaCl的溶解度为_____。 将20g NaCl加入50g水中配制成_____g NaCl溶液。
(2)根据表中数据,绘制KNO3的溶解度曲线_____。
(3)根据KNO3的溶解度曲线,预测KNO3在70℃时的溶解度约为_____g。
(设计提纯步骤)
①选取样品(85gKNO3和5gNaCl的混合物)
②配制80℃时KNO3的饱和溶液(加水约50mL,水的密度约为1g mL﹣1)
③降温至20℃
④得到晶体
(设计提纯方案)
(4)为了证明 ④中得到的晶体为纯净的KNO3,该小组同学结合已有知识,从理论上初步设计了以下方案;(不考虑不同溶质对溶解度的相互影响及实验过程中水和固体的损失等影响因素)
方案一 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检验,取少量④中得到的晶体于试管中,加水配成溶液,滴加_____,观察实验现象没有_____产生,则不含NaCl。
方案二 计算析出KNO3晶体的质量约为_____g(精确到整数)与④中得到晶体的质量进行比较,若相等,则不含NaCl。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C
【详解】
A、向足量的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等质量Zn粉、Al粉、Mg粉,每65份质量的锌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每54份质量的铝生成6份质量的氢气,每24份质量的镁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生成氢气质量的顺序为Al>Mg>Zn,故不符合题意;
B、向相同质量、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加入足量的铁粉和锌粉,采用以少定多的原则,生成氢气的质量跟酸的质量有关,酸的质量相等,最终生成氢气的质量相等,故不符合题意;
C、硫酸铜溶液和铁反应,56份质量的铁置换出64份质量的铜,固体的总质量增加,故符合题意;
D、氧化钙会和水反应,消耗了水,且放热,温度升高,氢氧化钙会析出,饱和氢氧化钙溶液的质量会减少,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B
【详解】
A、活泼金属能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但能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不一定是活泼金属,也可能是碳酸盐等,选项A错误。
B、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则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选项B正确;
C、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但原子的原子核内不一定都含有质子和中子,例如某些氢原子中没有中子,选项C错误;
D、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若采用的是改变温度至恰好饱和的方法,溶液的组成没有发生改变,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选项D错误。
故选:B。
3、B
【详解】
A、白酒中主要成分是酒精,酒精与水互溶,故白酒加入水中能形成溶液,A不符合题意;
B、花生油难溶于水,加入水中形成乳浊液,不能形成溶液,B符合题意;
C、蔗糖易溶于水,加入水中能形成溶液,C不符合题意;
D、食盐易溶于水,加入水中能形成溶液,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D
【详解】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密闭容器中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该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B、加热一定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有氧气生成,固体中氧元素减少,随着反应的进行,锰元素的质量分数增加,当氯酸钾分解完全,锰元素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该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C、一定温度下,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不是零,该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D、粉末状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比块状石灰石反应速率快,稀盐酸过量,反应的石灰石质量相等,最终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相等,该项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5、B
【分析】
【详解】
A、根据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t1℃对应点的C曲线最高,A曲线最低,所以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为A<B<C,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t2℃时,A、B、C的饱和溶液其溶质质量分数B>A=C,由A、B、C的溶解度曲线图可知,将t3℃时,A、B、C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时,A、B仍为饱和溶液,C变成不饱和溶液,故将t3℃时,A、B、C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B>A>C,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C、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较大,可采用降温(冷却)结晶的方法提纯,所以t3℃时A的饱和溶液中含有少量B物质时,可采取冷却的方法提纯A,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D、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t3℃时B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会有晶体析出,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C
【详解】
A. 由图可知,60℃时, b点对应的是饱和溶液,c点在曲线下方对应的是不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
B. KNO3的溶解度曲线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60℃时KNO3的溶解度大于20℃时KNO3的溶解度,将a点的饱和溶液从20℃升温到60℃时,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
C. KNO3的溶解度曲线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点为60℃时的饱和溶液,a点为20℃的饱和溶液,将b点的饱和溶液降温到a点,有晶体析出,符合题意;
D. 由图可知, 60℃时,KNO3的溶解度为11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KNO3的质量为110g,则50g水中最多溶解KNO3的质量为55g,所以向50g水中加入60g KNO3,只能溶解55g KNO3,形成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D
【详解】
A.离子是带电的粒子,但是带电的粒子不一定是离子,也可能是质子、电子等,错误;
B.置换反应会生成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但生成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如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错误;
C.分子由原子构成,但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分子和原子不能比较大小,但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其一个分子的体积比构成它的原子大,错误;
D.饱和的硝酸钾溶液降温结晶后,有晶体析出,所得溶液一定仍为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正确;
故选D。
8、B
【详解】
A、比较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时需要说明温度,温度不同,溶解度的大小不能确定,不符合题意;
B、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甲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将t1℃时甲的饱和溶液变为t2℃时甲的饱和溶液,可以采用增加溶质、蒸发水的方法,符合题意;
C、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当甲的固体中含有少量丙可以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不符合题意;
D、将t2℃下甲的饱和溶液150g,溶液中含有溶质50g,溶剂100g,降温到t1℃时,溶解度为30g,溶液仍为饱和溶液,则溶液中含有的溶质质量为30g,析出晶体质量为20g,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B
【详解】
要使气球逐渐膨胀,则瓶中的气压一定增大,即有气体生成或者是放热
①反应会产生气体,符合题意;
②氯化钠溶于水不会放出气体和放热,不符合题意;
③氢氧化钠溶于水会放出热量,故符合题意;
④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温度会降低,不符合题意;
故符合题意的是①③,故选择B。
10、C
【分析】
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甲、乙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甲的变化趋势比乙大;20℃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一点,说明该温度下,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详解】
A.由于未指明温度,所以甲、乙物质的溶解度无法进行比较,错误;
B.由上述分析可知,甲、乙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甲的变化趋势比乙大,所以若甲中含有少量的乙,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错误;
C. 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4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20℃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故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降温到20℃时,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一定大于乙,正确;
D.由上述分析可知,20℃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一点,说明该温度下,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由于未指明甲、乙溶液是否饱和,所以无法比较甲、乙两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
1、
(1) 托盘天平 5 量筒 45 偏大
(2) 20 30
【解析】
(1)
需要50g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若用氢氧化钠固体配制,托盘天平用于称量固体药品,则需用托盘天平称取氢氧化钠的质量为。量筒用于量取液体药品,则用量筒量取水的质量为,水的体积为,读数时若俯视,读数偏大,实际量取的液体体积偏小,,则会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2)
若用25%的氢氧化钠溶液配制,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则氢氧化钠的质量为5g,需25%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水的质量为。
2、
(1) 乙醇 水
(2) 蔗糖 水
(3) 碘 酒精
【分析】
本题考查了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判断。
(1)
溶质是指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对于液体与液体形成的溶液,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如果有水,水一定是溶剂。乙醇的水溶液是由乙醇和水形成的溶液,故溶质为乙醇,溶剂为水;
(2)
对于固体与液体形成的溶液,固体为溶质,液体为溶剂。蔗糖溶液是蔗糖与水形成的溶液,故溶质为蔗糖,溶剂为水;
(3)
对于固体与液体形成的溶液,固体为溶质,液体为溶剂。碘酒是碘溶于酒精形成的溶液,故溶质为碘,溶剂为酒精。
【点睛】
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判断方法:(1)对于固体与液体形成的溶液,固体为溶质,液体为溶剂;(2)对于液体与液体形成的溶液,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如果有水,水一定是溶剂。
3、
(1) 7.5 42.5
(2)添加氯化钠
(3)偏小
【解析】
(1)
根据题意得,氯化钠的质量50g×15%=7. 5g,所以水的质量是50g-7. 5g=42. 5g,需要加水;
(2)
称量时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指针向右偏转说明右边沉,而砝码和游码的质量是一定的,说明氯化钠质量不够,因此应添加氯化钠直到天平平衡;
(3)
如果量取水时仰视读数,说明水取多了,会导致配得溶液质量分数偏小。
4、
(1)85.5g
(2)25mL
(3)蒸发结晶
(4)硝酸钾
(5)C
【解析】
(1)
由图可知,5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50g。
(2)
20℃时,氯化钠溶解度为36g,5g粗盐(其中氯化钠含量约为80%)中氯化钠质量为4g,则需要水的质量最小为,体积最小为11.1mL,量筒要选择大而接近的,故25m规格的量简最为合适。
(3)
氯化钠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为了使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质全部析出,应采用的方法是蒸发结晶。
(4)
5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100g饱和的硝酸钾和氯化钠混合溶液中,含溶质较多的是硝酸钾。
(5)
A. 乙中有为溶解的溶质,则上层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正确;
B. mg硝酸钾和mg氯化钠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甲中溶质全部溶解,则甲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乙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正确;
C. 不确定具体温度,故不能判断甲、乙中的溶质分别是硝酸钾和氯化钠的哪一种,错误;
D. 若t为50℃,硝酸钾溶解度大,则甲为硝酸钾溶液,有可能得到硝酸钾的恰好饱和溶液,故m的值可能为85.5,正确。
故选C。
5、
(1)甲>乙>丙
(2)丙
(3)乙>甲>丙
【分析】
(1)
从图像中可以看出,t2℃时,甲、乙、丙三者的溶解度关系为:甲>乙>丙。
(2)
t2℃时,乙的溶解度为60g,而此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即在t2℃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60g乙,至少溶解60g甲,则50g水最多溶解30g乙,甲溶解大于30g,因此甲、乙达不到饱和;从图像可以看出,t2℃时,丙溶解度近似于乙的的溶解度的一半,此时50g水溶解丙物质的质量应该在15g左右,所以此温度下,25g丙不能完全溶解在50g水中,所以能形成饱和溶液的是丙,故填:丙。
(3)
因为降温后,甲和乙的溶解度都减小了,所以降温至t1℃后,甲、乙两种物质仍为饱和溶液,此时乙的溶解度大于甲的溶解度,所以此时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较大小为:乙>甲;降温后,丙的溶解度变大了,所以降温至t1℃后,丙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但在t1℃时,甲和丙的溶解度相等,所以此时甲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丙的不饱和溶液的大,所以此时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关系是:乙>甲>丙,故填:乙>甲>丙。
三、计算题
1、
(1)1.6
(2)解:设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
=3.4g
原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原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6.8%。
【解析】
(1)
据图可知,完全反应后生成的氧气的质量为1.6g;
(2)
见答案
2、
(1)1.7
(2)0.8g
过氧化氢水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生成水和氧气,所以反应前后质量减少的就是氧气的质量,所以氧气的质量=;
答:生成氧气的质量是0.8g。
【解析】
(1)
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34g×5%=1.7g,故填:1.7;
(2)
见答案。
3、
(1)
(2)80%
(3)10%
【解析】
(1)
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根据图中的数据可知,向25g石灰石中加入150g稀盐酸充分反应后得到的固液混合物的质量为168.4g,即此时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150g+25g-168.4g=6.6g。待继续加入50g稀盐酸后恰好完全反应,此时又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应为6.6g÷3=2.2g,即应该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6.6g+2.2g=8.8g。
解:设25g石灰石中含有的碳酸钙的质量为x
x=20g
此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3)
解:设反应生成的氯化钙的质量为y
y=22.2
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150g+50g+20g-8.8g+10.8g=222g。故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4、解:设废液中硫酸铜的质量为x
x=16kg
废液中硫酸铜的质量分数为
答:废液中含硫酸铜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
【详解】
见答案
5、
(1) 4g 96g
(2) 蒸发10g水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4.4% 增加5g氯化钠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8.6% 增加5g氯化钠和5g水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8.2%
【分析】
本题是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公式进行计算,, ,。
(1)
将100g4%的NaCl溶液中含氯化钠的质量为:100g×4%=4g;含有水的质量为:100g﹣4g=96g。
(2)
①蒸发10g水后,溶质质量不变,溶液质量减少10g,详解见答案。
②增加5g氯化钠后溶质和溶液的质量都增加了5g,详解见答案。
③增加5g氯化钠和5g水后,溶质质量增加了5g,溶液质量增加了10g,详解见答案。
四、实验探究
1、8g B 偏小 搅拌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对照 时间 硫酸铜质量是否改变 硫酸铜的化学性质是否改变
【详解】
(1)甲组用无水硫酸铜固体配制 100g质量分数为 8%的 CuSO4 溶液
①需硫酸铜固体的质量=100g×8%=8g;
②某同学按如图所示步骤依次操作,其中操作错误的步骤是B,用量筒量取水的体积时,仰视读数,则实际量取的液体体积偏大,会导致配得的硫酸铜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③操作 E 中用玻璃棒搅拌,其目的是:搅拌,加速固体物质溶解;
(2)①实验前,应该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确保实验成功;
②在乙组的探究实验中,“实验一”中没有加入催化剂,起的作用是:作对照;
③为定量比较两者的催化效果,可测量生成等体积气体所需的时间长短;所需时间长,则催化效果差,反之催化效果好;
④为了证明 CuSO4 溶液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还需:a.验证硫酸铜的质量是否改变; b.验证硫酸铜的化学性质是否改变;
2、温度、溶剂的质量、溶质的质量 温度 不同 温度 溶质的质量和溶剂的质量 温度
【详解】
(1)探究溶质的种类对溶解度的影响,即除了溶质的种类不同外,温度和溶剂的质量都必须相同,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由30℃时,5mL蒸馏水中溶解的KNO3、Ca(OH)2质量不同,则说明在温度相同、溶剂的量相同、溶质质量的情况下,不同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不同;
(2)探究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时,除了温度不同之外,溶质和溶剂的质量必须相同;
由试管①中有多量KNO3未溶,试管②中KNO3全部溶解,可知在不同温度下,同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
3、酒精
硝酸钾
温度降低,硝酸钾的溶解度明显减小因而析出晶体
不真实
变暖即温度升高,KNO3的溶解度增大因而溶解
【详解】
(1)酒精是有机溶剂,溶液a中的溶剂为酒精,故填:酒精;
(2)溶液b中的溶质有2种,KNO3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式为:,故填:;
(3)由于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明显减小,而NH4Cl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故析出晶体的成分是KNO3,故填:硝酸钾;温度降低,硝酸钾的溶解度明显减小因而析出晶体;
(4)该宣传不真实,因为天气变暖温度升高,则KNO3的溶解度增大会溶解,故填:不真实;变暖即温度升高,KNO3的溶解度增大因而溶解。
4、探究温度是否是影响氯化铜溶液颜色的因素之一 溶液浓度 蓝绿色 AB 盐酸和氯化铜
【详解】
结果与讨论:(1)实验1中,④⑤⑥除了温度不同,其它因素都相同,观察到颜色不同,故实验目的是:探究温度是否是影响氯化铜溶液颜色的因素之一;
(2)③⑥⑨中除了氯化铜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同,其它因素均相同,说明影响氯化铜溶液颜色的因素是溶质质量分数;
反思与评价:(3)室温下,小文将20g氯化铜固体溶于80g水中,溶质质量分数为:,故此时溶液的颜色为蓝绿;
(4)A.将溶液放在水浴箱中加热到70℃,由实验1可知,温度升高,可使氯化铜溶液由蓝向绿色转变,符合题意;
B.加入适量的氯化铜固体并使之溶解,固体质量增加,溶质质量分数变大,可使氯化铜溶液由蓝向绿色转变,符合题意;
C.加入适量的水稀释,溶质质量分数变小,不能使氯化铜溶液由蓝向绿色转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AB;
设计实验:(5)由四氯合铜络离子[CuCl4]2﹣的组成可知,要变黄,需增加铜离子和氯离子,因此可向其中加入盐酸和氯化铜。
5、36g 68 138 硝酸银 沉淀 77.2
【详解】
(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将20g NaCl加入50g水中配制成68gNaCl溶液;
(2)根据表格中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用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物质的溶解度,可画出其溶解度曲线如下,
(3)根据KNO3的溶解度曲线,获得KNO3在70℃时的溶解度约为138g;
[设计提纯方案]
方案一 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检验,取少量(4)中得到的晶体于试管中,加水配成溶液,滴加硝酸银,观察实验现象没有沉淀产生,则不含NaCl;
方案二 设56.2g水在20℃时溶解的硝酸钾为x
100g:31.6g=56.2g:x
x=17.8g
所以析出KNO3晶体的质量约为77.2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