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文言文两则《两小儿辩日》(教案)
教材分析: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选编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
【教学目标】
1. 根据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熟读成诵。
2. 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3.引导学生体会《两小儿辩日》中所体现的古代劳动人民认识自然,探求真理、敢于思考,大胆质疑的求真美。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是朗读短文,并理解故事所深含的道理。指导学生在熟读基础上复述故事情节,同时指出自己对此事的看法。
2.难点是《两小儿辩日》的思想内涵。
解决办法:将短文中三者的言行与复杂的科学知识作比较,体会古人对知识的执着的探索精神。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文---《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
2.通过昨天的预习,这篇课文出自哪里?介绍资料:《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列御寇的论集。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 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3.这篇课文中主要出现了哪些人物?你对孔子了解多少?五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关于孔子的文章,还记得吗?出示古人谈读书其一:学生齐读。那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关于孔子的一篇文章。学生齐读课题。
二、反复诵读,疏通文意
1.师范读课文,指出多音字“为”的不同读音,强调读音。
2.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注意韵律和节奏,读通顺为止。
3.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
4.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3)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
(译文如下: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
5.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1)两小儿为什么争辩?(太阳是远是近)
(2)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①一小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形状大小来判断的。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温度来判断的。)
(3)孔子为什么不能决也?(因为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结果也就会不一致。)
(4)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5)孔子答不出来,他的态度是怎样的?可取吗?(他能实事求是,不怕露丑,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6)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 为什么 (引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激发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
(教师适时补充资料供学生阅读:其实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①远小近大的原因: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②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
6.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1)两小儿聪明可爱,独立思考,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说话有理有据。
(2)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两小儿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三.熟读成诵
1. 齐读。
2. 学会朗读反问句,读出反问的语气。
3. 试着背诵。
四.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早晨 中午
视觉:近——大 远——小
触觉:远——冷 远——热
《两小儿辩日》测评练习
一、仿照“沧沧凉凉”写叠词。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二、请找出下面比喻句的本体,喻体,喻词。
日初出大如车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读故事,说说它讲了一一个什么道理。
鹬蚌相争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
《两小儿辩日》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亦是一则极具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本文记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远近的问题,而孔子不能作决断之事。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同时也赞扬了孔子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精神和古代人民敢于探求客观真理,并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先写两个小孩分别就太阳距离人的远近鲜明地提出看法,扣住了题目中的“辩”字。小儿在对话中都使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并用比较的方法,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第一个小孩用面积大小相比。第二个小孩比较了人对太阳在不同时间冷和热的感受。全文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人物语言极具性格化,人物形象则清晰可见、栩栩如生。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一、以点带“篇”。为了能有效提高学习效果,我从多方面去精心构思,贯彻课改精神,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就是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让他们自主学习,充当学习的主人。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中,最后决定由“辩”字入手。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同时,从而引出本文的中心:两小儿究竟在争论关于太阳的什么问题呢?在此基础上,学生有了研究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前边我精心设计了这篇课文的预习导航:
1.收集孔子的有关资料。
2.认真读课文,学习文中的多音字,根据注释理解意思。
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说说文中每句话的意思。
4.读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让学生有的放矢的进行学习。
二、认知延展。对于两小儿提出的观点及理由,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探索,再利用收集的课外资料,用当今科学的观点做出解释,使学生了解了不同时间太阳的凉热与日地距离的远近没有关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先弄清本文的重点“辨日”之谜,再引出“孔子不能决也”,从而得出“辨日”启示。这种教学流程让学生自始自终对课文兴趣盎然。
不足之处:
本文的人文内涵大概有两种理解: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课堂上学生的都比较深刻,优秀生还能联系实际进行阐述,但中下层学生可能理解不到位。课堂应是每个学生的课堂,教师应对学生的阐述及时进行评价与引导。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我会这样做:通过反复阅读,充分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在教法上准备通过有效的诵读解读古文的意思,感受古文的意韵,品味古文的特质。有些许遗憾的地方,但在教学活动中我也更加体会到了教学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