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三单元
第8课 大卫 科波菲尔(节选)
1. 了解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生平及小说的创作背景,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
2. 学习小说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人物的主要特征。
3. 体会作者对人世间善良、宽厚、仁爱等美德的赞美之情,把握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
素养目标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作者简介
狄更斯(1812—1870),英国小说家,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少年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小小年纪就承担起家庭的生活重担。曾在皮鞋作坊当学徒,十几岁时在律师事务所当缮写员,后担任报社采访记者。他只上过几年学,凭借工作中的细心观察和勤奋刻苦的自学,最终成为知名作家。
狄更斯一生共创作了 14 部长篇小说,许多中、短篇小说和杂文、游记、戏剧、小品等。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描写劳资矛盾的长篇代表作《艰难时代》和描写 1789 年法国革命的另一篇代表作《双城记》。其他重要作品有《奥列佛·特维斯特》(又译《雾都孤儿》)、 《老古玩店》、 《董贝父子》、 《大卫·科波菲尔》、 《远大前程》等等。
狄更斯是 19 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艺术上以妙趣横生的幽默、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以及现实主义描写与浪漫主义气氛的有机结合著称。
题目解说
“大卫·科波菲尔”是本书的主人公,作者在他身上寄予了自己的情感。作者通过主人公大卫一生的悲欢离合,多层次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突出地表现了金钱对婚姻、家庭和社会的腐蚀作用。
写作背景
狄更斯生活在英国向工业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其作品广泛而深刻地描写这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各阶层的代表人物形象,并从人道主义出发,对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及其代表人物进行揭露批判,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及其反抗斗争给以同情和支持。但同时他也宣扬以“仁爱”为中心的忍让宽恕和阶级调和思想。对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抱行动上支持而道德上否定的矛盾态度,表现了他的现实主义的强大力量和软弱空想。
《大卫 科波菲尔》全书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其中融进了作者本人的许多生活经历。本课节选的是第十一章,前面的情节是:大卫 科波菲尔出生前,父亲就去世了。大卫从小和母亲克莱拉、善良的女仆佩格蒂相依为命。天真无知、不知人世险恶的克莱拉被冷酷阴险的谋得斯通先生哄骗,改嫁给他。大卫遭到谋得斯通的虐待,被送进寄宿学校,他在学校里结识了斯蒂福思、特雷德尔等人。母亲去世后,谋得斯通霸占了科波菲尔家的财产,把大卫送到谋得斯通- 格林比货行当童工。
易错字音
① 咄咄( )怪事 ② 诨名( ) ③ 褪色( )
④ 诉讼( ) ⑤ 污垢( ) ⑥ 筹款( )
⑦ 放肆( ) ⑧ 褴褛 ( )
duō
hùn
tuì
sòng
gòu
chóu
lán lǚ
( )显山露水
( )露马脚
⑨ 露
( )横驱别骛
( )飞来横祸
⑩ 横
lù
lòu
hèng
héng
sì
易错字音
m ò
qǔ
chuāng
qū
luò
( )抹不下脸
( )一笔抹杀
( )拐弯抹角
抹
( )丢三落四
( )大大落落
( )落笔成蝇
落
m ā
m ǒ
luō
là
chuàng
( )创巨痛深
( )标新创异
创
( )曲高和寡
( )曲突徙薪
曲
易混字形
悴
粹
萃
(cuì)憔神( )力
(cuì)出类拔( )
(cuì)冰清玉( )
(cuì)刮摩( )励
(cuì)鞠躬尽( )
①
淬
瘁
珊
(zhà)( )栏
(shān)( )( )来迟
(shān)( )瑚木难
(shān)( )繁就简
②
栅
姗
姗
删
课内词语
屈尊俯就:
自食其果:
孤苦伶仃:
孑然一身:
自食其力:
泣不成声:明媒正娶:
委屈对方俯下身将就。有对方高人一等、看不起人的意思。
指做了坏事,结果害了自己;自作自受。
孤孤单单一个人。
凭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
孤单困苦,无依无靠。
哭得喉咙哽住,出不来声音,形容极度悲伤。
旧时指有媒人说合,按传统结婚仪式迎娶的婚姻。
近义词语
1.自制 / 自治
相同点:二者都含有“自己进行某种行为”的意思。
不同点: “自制”指克制自己;“自治”指民族、团体、地区等除了受所隶属的国家、政府或上级单位领导外,对自己的事务行使一定的权力,如“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民族团结”。
2.琢磨 / 捉摸
相同点:二者都有“思索、考虑”的意思。
不同点:“捉摸”指猜测,预料,多用于否定式,如“捉摸不定”“难以捉摸”;而“琢磨”还有“雕刻和打磨(玉石)”“加
工使精美(指文章等)”的意思。
3.清静 / 清净
相同点:都有“寂静、不热闹”的意思。
不同点:“清静”着重指“(环境)安静,不嘈杂”,多形容环境,使用范围较窄; “清净”指没有事物打扰;清澈。
4. 兴高采烈 / 兴致勃勃
相同点:都有“心情很愉快,兴致很高”的意思。
不同点: “兴高采烈”偏重于“高兴”,还含有精神高昂的意思;
“兴致勃勃”偏重于“兴奋”,还含有“对某一事物产生喜爱的情绪”“感兴趣”“积极从事”等意思。
5.混为一谈 / 一概而论
相同点:都含有“把事物放在一起加以谈论”的意思。
不同点: “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 “一概而论”,用同一标准来对待或处理(多用否定式)。
内容小结
主题归纳
节选部分写了大卫·科波菲尔开始独立做工的状况,他和房东的交往,以及他和米考伯夫妇之间结下的深厚友谊,突出了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的善良、诚挚和米考伯夫妇爱慕虚荣、喜好挥霍但又开朗乐观的性格特点。小说含蓄地批判了造成主人公和米考伯夫妇苦难的社会根源。
深入探究
米考伯先生的特点是爱慕虚荣、仁慈、乐观,尤其是其债多不愁、乐天知命的性格,使他成为文学中的一个典型。
米考伯是大卫做童工时的房东,后来成了大卫的忘年之交。他因无力偿还债务而身陷囹圄。他爱慕虚荣,喜好挥霍,不切实际,不肯脚踏实地,经常负债累累。在他因欠债被关进高等法院监狱后,他曾告诫大卫:“一个人要是每年收入二十镑,花掉十九镑十九先令六便士,那他会过得很快活,但要是他花掉二十镑一令,那他就惨了。”就在他刚经过这样沉痛的忏悔后,他又马上向大卫借了一先令买酒喝,并又变得高兴起来。他就是这样一个不折不扣的乐天派。后人将这些行为及其背后的思想概括为“米考伯主义”。
1.米考伯先生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文学中的一个典型形象?
① 肖像描写。
“他身穿褐色外套、黑色马裤、黑色皮鞋,脑袋又大又亮,没有头发,光秃得像个鸡蛋,他的大脸盘完全对着我。他的衣服破旧,但装了一条颇为神气的衬衣硬领。他手里拿着一根很
有气派的手杖,手杖上系有一对已褪色的大穗子,他的外套的前襟上还挂着一副有柄的单片眼镜——我后来发现,这只是用作装饰的,因为他难得用来看东西,即使他用来看了,也是什么都看不见的”,作者以白描的手法把他的肖像描绘出来,显得滑稽可笑。
2.作者是怎样塑造米考伯这个人物形象的?
② 语言描写。
他处处都试图显得文雅,说话中带着上等人屈尊俯就以及喜欢卖弄学问的那种迂腐的味道。
③ 行为描写。
最显著的特点是得乐且乐,梦想有一天会时来运转,一副盲目乐观的样子。他收入不多却又爱慕虚荣、喜欢讲排场,所以常常是吃了上顿愁下顿,不得不变卖家当或四处举债。当陷入困境,债主上门逼债时,他会愁眉苦脸,甚至声泪俱下,拿着刮胡刀要往脖子上抹,想一死了之。而债主一走,顷刻之间又把皮鞋擦得锃亮,手舞足蹈,有说有笑。他向大卫传授支出不能大于收入的道理,可自己又陷于债务之中不能自拔。
作者同情他们的遭遇,但又对他们的弱点加以温和的讽刺,用喜剧的方式巧妙地避免了明显置于读者面前的悲剧感。
① 让现实形成反差较大的喜剧效果。
米考伯夫妇在贫穷和债务的苦海中载浮载沉,几经没顶,命运悲惨而又滑稽。米考伯先生失去工作,被债主不停地恐吓,他一度想结束自己的生命。然而作者并没有给予同情和怜悯,而是突然转为一种喜剧的场景:“可是在这过后还不到半个小时,他就特别用心地擦亮自己的皮鞋,然后哼着一支曲子,摆出比平时更加高贵的架势,走出门去了。”读者被米考伯先生这种可爱的生活方式逗乐了。
3. 你认为作者是以什么态度看待米考伯夫妇的?
② 赋予人物以盲目乐观精神。
米考伯夫人与她丈夫拥有同样的适应能力和乐观精神,同时她又愚昧无知,能力低下,而且爱慕虚荣。她的每一次出场都是一出滑稽剧:她将娘家的富裕生活成天挂在嘴边,但她的“娘家人”一直到最后都没有出现;她显然不懂得持家之道,用典当生活用具的钱来大吃大喝。米考伯夫妇对悲剧生活的乐观幻想使黑暗的场景变得生动起来,读者也为他们的乐观所鼓舞,可怕的场景又被他们快乐的态度平衡着——体现在米考伯先生所信奉的说法“有朝一日,时来运转”
课堂巩固训练
1.判断下列加线成语使用的对错。
①事实摆在眼前,他居然还能睁眼说瞎话,真是咄咄怪事!( )
√
②九寨沟仲夏深翠绚丽,深秋缤纷艳丽,隆冬静谧神奇。即使是在春天枯水期,大大小小的海子开始显山露水时,九寨沟也呈现出妩媚之姿,别有风情。( )
×
③ 言及高雅,人们往往扯上“阳春白雪”,以为高雅艺术是曲高和寡,高不可攀。( )
√
④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尽量打破“亡羊补牢”的思维定势,对待工作既不凑合也不麻痹,恪尽职守,力求做到曲突徙薪,防患于未然。( )
√
⑤他饱食终日,无所事事,邻居们看他这样,都说:“他以后一定出类拔萃。” ( )
×
⑥为了人民的利益,周总理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一切。( )
√
2. 选择填入横线处恰当的词语。
①为了完善社区养老公共服务设施,强化社区 功能,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动员各方力量参与社区日常管理。(自制 / 自治)
②入梅后, “梅姑娘”非常任性,不按套路出牌,未来的天气还是难以 。(琢磨 / 捉摸)
③ 有的人喜欢热闹,有的人喜欢安静;有的人在闹市里住久了,就想找一个 的地方待一段时间。(清静 /清净)
④需要指出的是,相比于其他也存在“用工荒”问题的行业,快递行业有其特殊性,需要区别看待,不可 。(混为一谈 / 一概而论)
自治
捉摸
清净
一概而论
3. 仿照下面的示例,从下面六个文学作品人物中任选三个,结
合每个人物的事迹各写一段话。
要求:运用假设论证的方法,句式与例句一致,语言简洁明了。
示例:马谡
假如当初马谡采纳了王平的建议,他怎会遗恨街亭而伏诛于武侯麾下?
文学作品人物:
爱斯梅拉达 大卫·科波菲尔 哈姆莱特 高老头 贾宝玉 堂吉诃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示例一:假如当初高老头看清了女儿们的嘴脸,他怎会寄宿到伏盖公寓而孤苦伶仃地死去?
示例二:假如当初爱斯梅拉达识破了弗比斯的花言巧语,她怎会被诬入狱而死于绞刑架下呢?
示例三:假如当初贾宝玉娶了林黛玉,他怎会对尘世万念俱灰而出家去当和尚呢?
4.下图是从婴儿期到青年期人际交往发展变化趋势坐标图,请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1)根据坐标图,总结三条发展变化的规律,要求语言简明、准确,每条不超过 25 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自己成长过程的体会,向父母提出三点针对孩子人际交往方面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1)① 与父母的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② 与同龄伙伴
的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快速上升。③ 与教师的交往在 8 岁
前随年龄增长而上升,之后基本不变。
(2)① 6 岁以前,孩子对父母非常依恋,父母要给予孩子家
的温暖和爱,通过活动、游戏等培养亲子感情。② 6—12 岁,
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已不那么强烈,父母要给予孩子适当的空
间,可以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并且教给孩子一些交友的方
法。③ 12 岁以后,孩子有了自己的同学和朋友,更多地愿意
与同学朋友交流,父母要相信孩子已经具有相当的人际交往
能力,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同时给予更多的自由空间。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5.下面是某校学生国旗下讲话的片段,文中有五处措辞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我们正处于人生中最为关键的成长期,这个时期的所作所为,将会耳濡目染影响到我们的综合素质,如果此时我们不升华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即使科学文化知识有深厚的造诣,也得不到社会的抬爱。因此,我们必须对自己狠一点,不做“有才无德”的人,而要努力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① 耳濡目染 改为 潜移默化
② 升华 改为 提高
③ 科学文化知识有深厚的造诣 改为 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
④ 抬爱 改为 肯定
⑤ 对自己狠一点 改为 严于律己
知易行难,重在行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