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练习-古诗鉴赏14首(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练习-古诗鉴赏14首(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6 17:46: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第一首
秋江早发①
刘禹锡
轻阴迎晓日,霞霁秋江明。
草树含远思,襟怀有余清。
凝睇万象起,朗吟孤愤②平。
渚鸿未矫翼,而我已遐征。
因思市朝人,方听晨鸡鸣。
昏昏恋衾枕,安见元气③英?
纳爽耳目变,玩奇筋骨轻。
沧洲④有奇趣,浩荡吾将行。
【注释】①本诗写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作者由夔州(今四川奉节)刺史调任和州(今安微和县)刺史途中。②孤愤:指《孤愤》,先秦法家韩非看到韩国败弱,数次进谏却不被采纳,乃作《孤愤》篇。③元气:指大自然。④沧洲:指滨水之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旭日东升时天光的变化,既赋予景物动态之美,也巧妙表达了“早”的意思。
B.诗人眺望秋江景象,联想自身际遇,愤慨之情油然而生,只能借高声吟诵《孤愤》来化解。
C.诗中写“渚鸿未矫翼”,与诗人的早发赴任形成对比,有助于表现诗人丰富而细赋的内心。
D.本诗在写景叙事抒情时融入人生思考,这一写法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较相似。
2.本诗“因思市朝人,方听晨鸡鸣。昏昏恋衾枕,安见元气英”四句,对全诗思想情感的表达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首
秋山望月酬李骑曹
唐·李峤
愁客坐山隈①,怀抱自悠哉。
况复高秋夕,明月正裴回②。
亭亭出迥岫,皎皎映层台。
色带银河满,光含玉露开。
淡云笼影度,虚晕抱轮回。
谷邃凉阴静,山空夜响哀。
寒催数雁过,风送一萤来。
独轸③离居恨,遥想故人杯。
【注释】①山隈:山的弯曲处。②裴回:徘徊。③轸:悲痛。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独坐山间,心里充满忧思,此处“悠哉”与《关雎》中的语意相近。
B.作者举目眺望,看到月亮从远山升起,月光皎洁,淡云笼罩,月晕朦胧。
C.诗的六七两联运用动静结合、以声衬静手法,营造山间闲适宁静的氛围。
D.全诗描写山野月夜景色,抒发对友人思念之情,语言流畅,且富含情韵。
2.前人评论此诗,认为前四句“‘望’、‘意’、‘酬’意俱见”。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首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
欧阳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兴携佳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释】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期间。怀嵩楼为“昔人”唐代名相李德裕贬为滁州刺史时所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描绘了秋日怀嵩楼上所见云烟重叠缠绕城郭的景象,诗人触景生情,从而引发了追往怀人的感慨。
B.诗歌第二联写深秋时节,霜林木落,群山争出,野菊竞放;展示出群山、野菊不畏寒霜,富有生机的一面。
C.诗歌尾联紧承前三联所实写携客踏雪看群峰的场景,拓宽了诗歌意境,丰富了诗人情感,升华了诗歌的主旨。
D.这首诗写景自然流畅而又层次分明,摄景的角度不断变换,或俯或仰,时远时近,描绘了开阔深远的画面。
2.此诗写于作者贬于滁州时,后人评价它“自有一种傲岸不可摧抑之气”。请结合本诗颔联或颈联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首
桂枝香·观木樨①有感,寄吕郎中
陈 亮②
天高气肃,正月色分明,秋容新沐。
桂子初收,三十六宫都足。
不辞散落人间去,怕群花、自嫌凡俗。
向他秋晚,唤回春意,几曾幽独!
是天上余香剩馥。
怪一树香风,十里相续。
坐对花旁,但见色浮金粟。
芙蓉只解添愁思,况东篱、凄凉黄菊。
入时太浅,背时太远,爱寻高躅③。
【注】①木樨,桂花的一种,花小香浓。②陈亮,字同甫,南宋文学家、思想家。少年时即显示非凡的才华和志量。屡遭忌恨与诬告,多次入狱。数次上言,仍未被朝廷任用,但始终竭忧于国事。③高躅,高尚的行迹。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描绘秋夜天穹如洗,皓月当空,为桂花盛开营造出叨净澄澈的氛围。
B.“金粟”一词采用比喻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木樨花的颜色与形状。
C.而对东篱黄菊,词人想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情景,内心甚是向往。
D.最后三句,词人借评价桂花表达自己时运不济依然积极用世的高远志向。
2.词的上阙采用拟人手法,借木樨述怀。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首
水调歌头·题剑阁 崔与之①
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
乱山极目无际,直北是长安。
人苦百年涂炭,鬼哭三边锋镝,天道久应还。
手写留屯奏,炯炯寸心丹。
对青灯,搔白首,漏声残。
老来勋业未就,妨却一身闲。
蒲涧②清泉白石,梅岭③绿阴青子,怪我旧盟寒。
烽火平安夜,归梦绕家山。
【注】①崔与之,南宋广州人,出任成都知府兼成都府路安抚使时,曾登临剑阁,写下这首词。②蒲涧:在广州白云山上,作者曾隐居于此。③梅岭:即大庾岭,在江西、广东交界处。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里”,写地域之远;“云间”,写地势之高。起句气势雄伟,奠定全词豪迈的基调。
B.“人苦”二句概括了宋自南渡以来中原人民的悲惨遭遇,把战乱之苦描写得淋漓尽致。
C.“对青灯”“漏声残”渲染冷清的环境氛围,“搔白首”的细节表现词人内心的焦灼。
D.“蒲涧”三句拟人,写清泉梅子对“我”的责备,委婉表达了归隐田园追求闲逸之志。
2.“老来勋业未就,妨却一身闲”中的“妨却”二字含义丰富,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六首
种柳戏题
柳宗元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
好作思人树①,惭无惠化传。
【注】思人树,语出《史记·燕召公世家》,燕召公有惠于民,他死后,人们作诗怀念他,还自觉地爱护他生前种的树,称其为“思人树”。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当写于被贬柳州期间,诗人虽不得志,但仍有济世救民之心。
B.首联用四个“柳”字,有诙谐自嘲之意,切合诗题中的“戏”字。
C.虽是“戏题”,但诗人却不由得越写越庄重,思想随之渐趋严肃。
D.诗人写柳树终会长成参天大树,寓含了对自己终将被重用的信心。
2.在这首诗中,现实和未来自然转换,无缝衔接。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一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七首
从陈季张求竹竿引水入厨
黄庭坚
井边分水过寒厅,斩竹南溪仗友生。
来酿百壶春酒味,怒流三峡夜泉声。
能令官舍庖厨洁,未减君家风月清。
挥斧直须轻放手,却愁食实凤凰惊。
【注】据《庄子》记载,凤凰不同于凡鸟,它只吃竹子果实,只饮甘甜泉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向朋友交代了自己求取竹竿的原因,“仗”字体现了诗人的恳切之意。
B.诗人一边感受春酒的芬芳,一边聆听三峡的泉声,日常生活十分轻松惬意。
C.引来的井水能让庖厨保持洁净,诗人借此含蓄表达自己对高洁品性的追求。
D.尾联巧用凤凰的典故,化俗为雅,将求取竹竿这件平常小事写得高雅别致。
2.诗人“求竹竿”时充分考虑友人的心理感受以说服友人。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八首
渚宫乱后作
郑谷
乡人来话乱离情,泪滴残阳问楚荆。
白社①已应无故老,清江依旧绕空城。
高秋军旅齐山树,昔日渔家是野营。
牢落②故居灰烬后,黄花紫蔓上墙生。
【注】①白社:在今湖北省荆门市南,诗人年轻时曾居于此。②牢落:稀疏零落。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既呼应标题又总领全诗,一“来”一“问”,交代了写作缘由,奠定了沉郁忧伤的情感基调。
B.颔联紧承乱后楚荆境况之问,写诗人未及乡人回答就早已有所预料,借江水依旧衬托人事无常。
C.颈联两句笔锋一转,先写驻守军队齐如山树,再写当地渔家戒备森严,意在表现他们的杀敌斗志。
D.本诗结构清晰完整,乡人所述内容由家乡周围状况渐说至诗人故居,场景转换有序,情感愈浓。
2.有诗家评论这首诗“家国之痛弥合无间”,请结合诗句,谈谈该诗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九首
酬友人春暮寄枳花茶
李郢(唐)
昨日东风吹枳花①,酒醒春晚一瓯茶。
如云正护幽人堑,似雪才分野老家。
金饼拍成和雨露,玉尘②煎出照烟霞。
相如病渴③今全校,不羡生台④白颈鸦。
【注】①枳花:盛开于4-5月。②玉尘:喻雪,此指用雪水煮茶。③相如病渴:司马相如有消渴病(糖尿病)。④生台:谓指施食之处。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洁白的枳花在春风的吹拂下盛开,醉酒醒来的诗人,欲烹茶一瓯提神。
B.幽居村野的诗人收到了朋友寄来的枳花茶,烹茶的水汽如云雾殷萦绕。
C.一“拍”一“放”,把诗人煮茶的过程写得生动可感,富有生活气息。
D.“雨露”“烟霞”等词营造了迷蒙的氛围,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敏感彷徨。
2.尾联意蕴丰富,耐人寻味,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首
酬郭给事①
王维
洞门②高阁霭馀辉,桃李阴阴柳絮飞。
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
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③。
强欲从君无那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
【注】①此诗系王维晚年酬赠给事中郭承嘏而作。给事,唐代门下省要职,掌宣达诏令,常侍皇帝左右。③洞门,深宫中重重相对相通的门。③琐闱:宫门,因宫门上刻着连琐图案并以青色饰之,故得名。④无那:无奈。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宫殿外瑰丽幽雅的春景,突出了郭给事的官高位尊,门生显达。
B.颔联写馆阁内郭给事为政务操劳,忙碌到很晚,“省中啼鸟”以声衬静。
C.颈联写郭给事早晨盛装上朝侍君,傍晚捧着诏令向下传达的贤劳。
D.此诗绘景达意、状物寓情,词意严整精到,格调音韵谐和,典雅温厚。
2.同为酬赠诗,本诗尾联表达的感情和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一首
武威①春暮闻宇文判官②西使还已到晋昌③
岑 参
岸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
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注】①武威:凉州(边塞),今甘肃武威,诗人所在地。②宇文判官:岑参好友。
③晋昌:瓜州,今甘肃敦煌。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的景物描写似有一丝苍凉,而黄鹂成了这边塞城楼的一抹亮色,有一缕温情蕴含其中,彰显了诗歌的含蓄之美。
B.“边柳挂乡愁”运用了化虚为实的手法,把无形的、抽象的乡愁化为有形的、可观可触的具体事物,并且与“柳”联系在一起,是为了突出乡愁的沉重。
C.颈联作者以“敝裘”代指自己官职低微,委婉地表达了年华易逝的苦闷与哀愁。
D.诗题“春暮”点出了时节,“武威”和“晋昌”交代了地点,全诗结构谨严,对仗工整,情感真切而又有波折变化。
2.从整首诗来看,尾联在内容表达上有“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二首
垂老别(节选)
杜甫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老端。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注】公元758年冬,安史之乱中,唐军在邺城大败。为了扭转危局,唐军紧急征兵。此节选部分就是老翁被征,与老妻告别的情景。诗中“土门”“杏园”都是当时唐军防守的重要据点。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叙事诗以老翁的独白语气来写,形象地展示了人物复杂的心理状态。
B.诗中写老翁的回忆,含有今昔对比之意,诗歌感情转向慷慨激昂。
C.诗中描述了雄浑壮阔的景象,老翁以此激励自己义无反顾地投入战斗。
D.最后两句表现了人间的深悲剧痛,有更多的内容留给读者想象和思索。
2.这首诗表达了老翁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三首
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①
白居易
银台金阙夕沈沈,独宿相思在翰林。
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
渚宫②东面烟波冷,浴殿西头钟漏深。
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
【注】①唐宪宗元和五年(公元810年),白居易任翰林学士,元稹贬江陵士曹参军。
②渚宫,春秋楚国的宫名,故址在湖北江陵。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运用叠词,“夕沈沈”三字表现出一种深沉、幽远的意境。
B.首联交代时令环境,渲染萧瑟的氛围,同时也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C.颈联描写作者在渚宫东面、浴殿西头的现实环境中彻夜难眠之景。
D.尾联“犹恐”二字隐隐露出作者对友人处境的担忧,以景结情。
2.本诗颔联为后世传诵,请简要分析它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四首
御街行 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词从落叶写起,不言秋而知秋。词人只抓住秋形、秋声,尤其是“寒声碎”,既突出夜之寂静,也自然地引出秋思。
B.词人玉楼上高卷珠帘观月,只见天色清淡如洗,星河如瀑,飞泻远方。感情细腻,色泽亮丽,骨子里自有一股清刚之气。
C.“长是人千里”中的“长”,指两人相距遥远,让读者联想到此间的阻隔重重,只能寄情于月,颇有“千里共婵娟”之意。
D.词中综合运用比喻、借代、细描等手法,极大地增强了艺术表达效果,将词人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缠绵悱恻,深挚感人。
2.本词下阕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愁”的,并简要赏析词的下阕“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一句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首
1.B
2.①这四句写市朝人昏昏沉沉睡懒觉,与诗人的征程早发形成鲜明对比。丰富了诗歌的思想内容。
②这四句由写“我”转为“市朝人”,从反面表现诗人拒绝安乐,乐于早发以赴任的情怀,强化了诗人鄙薄慵懒、渴望进取的情感。
第二首
1.C
2.同意。①前四句写诗人独坐山中,抬头望月,看见秋月徘徊,已扣“望”字,为接下来描写秋山月夜景色做铺垫;②所用“明月”意象,蕴含思乡怀人之情,与最后一联抒发对故友的思念之情相呼应,暗含酬赠之意。
第三首
1.C
2.(示例一)①颔联:深秋虽霜林叶落,景象萧疏,但群山争出,别具一番胜境;楼前野菊丛生,迎霜竞放,正好可使人杯酒对赏,略慰愁怀;②这开阔疏朗的画面,洋溢着诗人傲岸的精神,给人一种昂扬乐观的力量。(示例二)①颈联:西风萧瑟,画角哀鸣,诗人却“解带”相迎,敞怀以对;凭栏远望,满目斜晖,映照着郁郁青松;②这萧疏开阔的画面,洋溢着诗人傲岸的精神,给人一种昂扬乐观的力量。
第四首
1.C
2.①“不辞散落人间去”借写月宫里的木樨愿散落人间,表达词人积极用世的热忱;②“怕群花、自嫌凡俗”借写木心群花自嫌凡俗,委婉表达词人超凡拔俗的自信;③“唤回春意,几曾幽独”借吐放于秋夜的木樨力图唤回逝去的春意而并不自觉幽独,表现词人力挽狂澜、建功立业的豪情。
第五首1.D
2.①“妨却”是妨碍之意,意思是老来功业未就,妨碍了自己归老林泉、安享清闲的愿望。②“妨却”表现诗人功成身退、归乡赋闲的心愿。词人想念家乡的清泉、青梅,在烽火暂息的夜晚,归梦绕家山,表现出强烈的归乡之情。③“妨却”表现诗人以国家为重的爱国情怀。面对生灵涂炭、山河陷落的现实,亲写奏章,留守四川,诗人貌似闲适,思归心切,但内里却跳动着报国丹心。
第六首
1.D
2.先叙写自己现实中种柳的事,然后想象未来的人会笑谈今天种柳的佳话,又想象未来长大的柳树会造福于民,最后又回到现实,表达自己能对百姓有恩惠和教化的希望。
第七首
1.B
2.描绘引水成功后享春酒、听水声的情景,激起友人的兴趣。(或:唤起友人的助人之乐/让友人感受到助人的快乐。)称赞竹林景色清雅,可赏风月,可栖凤凰,博得友人的好感。说明砍竹于美景无损,也尽量不造成干扰,打消友人的疑虑。
第八首
1.C
2.①首联由家及国,从个人的离乱之情转及关心楚荆时局。②颔联由家及国,从白社恐无故老的丧亲丧友之痛,转至清江绕空城的国家动乱之痛。③颈联家国之痛弥合无间,在大兴兵戈的动荡之中写渔家尽被占为野营的家事之痛。④尾联写诗人故居破败的家痛,而又用“灰烬”隐含国痛。由此将家国之痛弥合无间。
第九首
1.D
2.①饮茶有助于消渴病的治疗,我沉醉于这茶趣之中,不羡慕那些如白颈鸦般的乞食之徒;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所赠枳花茶之喜爱;③对幽居生活的自足自乐;④对奔走官场乞食之徒的讥讽。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第十首
1.B
2.①王诗尾联写诗人虽然想要追随郭给事,无奈年老多病只好解职致仕,表达了辞官归去的隐逸之情。②孟诗尾联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钓的人,空自产生羡慕之情,委婉地表达了希望能得到张丞相引荐和赏识之意。
第十一首
1.C
2.①出人意料:尾联表达了好友出使顺利返回而感到由衷的高兴,而前三联主要表达诗人自己的乡愁和年华逝去功业未成的感伤,尾联与前三联的情感表达看似不相关,出人意料。②情理之中:尾联与诗题照应;尾联在为友人出使返回高兴之余,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仍然留守边塞的感伤,这与前三联表达的情感内容是紧密关联的
第十二首
1.C
2.①对战争的厌恶。“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等写出了因战争而烽火燃遍山冈,草木丛中散发着积尸恶臭的悲惨景象,表达了老翁对战争的厌恶。②对妻子的疼惜。他故作通达地宽慰老妻,说土门的防线还是很坚固的,敌人不容易越过杏园这个渡口,希望以此减轻老妻的悲痛。③对国家的热爱。面对山河破碎,他认为不能再徘徊,而应奔赴前线,和凶横的敌人作战。
第十三首
1.C
2.①颔联描写了今夜月色分外明朗,诗人独值禁中,寂寞难耐,对月想念友人;友人远在二千里之外,想必也在对月想念着诗人自己。②颔联从对面写来,以己之心,推友之心,形诸笔端,对友人思念之情溢于言表。③颔联虚实结合。上一句为当下之景,下一句为想象之景,抒发了作者内心孤独寂寞的感情。④“三五夜”交代了时间,呼应了标题。
第十四首
1.B
2.①酌酒垂泪的愁意、挑灯倚枕的愁态、攒眉揪心的愁容。②写相思之愁,入情入理,词人在抒发情感时做到了内与外、实与虚相互转化,即从愁眉到愁心,再由愁心到愁眉,没有办法可回避,足见相思之愁无法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