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9张PPT)
课外古诗词诵读
你怎样读懂一首小诗
王维
竹里馆
王维晚年曾隐居陕西蓝田辋川,这里环境清幽,以湖为中心,王维在屋舍旁边依自然景物自设了二十几个景点,比如“白石滩”、“临湖亭”等,其中将自然界的竹林划为自己的“竹里馆”,以此独享“山间之明月与江上之清风”。诗人闲暇时每到一个景点便赋诗一首,与好友裴迪各作二十首结集《辋川集》,这也成为王维山水田园派的重要作品。
竹里馆做客
作者:王维
字摩 诘,唐代杰出的诗人、画家。开元年间进士,后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外号“诗佛”。其诗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
核心
整体感知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竹 里 馆
王维
huáng
xiào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竹里馆
王维
幽是深的意思,篁指竹林。
(人)撮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译文:独自一人坐在幽深寂静的竹林里,一边弹着琴一边清脆地发出长啸的声音。
精细研读
一个人,一片幽深的竹林,还有一颗向往宁静的佛子心。诗人在竹林里“独坐”,“弹琴”,“长啸”,内心的淡定与自然的幽静融合在一起了。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幽深的树林,指幽篁。
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译文:在这片幽深的竹林里,没有人知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来(与我)相伴。
精细研读
王维的琴声是不是美妙,长啸合不合韵律,无人知道,反正是弹了,反正是啸了,反正是没人听到。虽然“人不知”,但明月好像了解我的心思,独来相照。有明月相伴,所以也并不感到孤独。
看似平淡无奇,
实则妙谛自成,境界自出
赏析
幽篁
深林
明月
写景物
独坐
弹琴
长啸
写人的活动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一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天上的明月当作心心相印的知己,表现出诗人新颖而独特的想象力。
1.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请赏析“独坐幽篁里”这句中的“独”字。
合作探究
“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体现了作者的与众不同,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主题思想
这首田园小诗写山林幽居的情趣,属于闲情偶寄,全诗虽然只有二十字,但有景有情,有声有色,遣词造句,简朴清丽,描写月夜竹林弹琴长啸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悠然闲适的心境和自得其乐的情趣。
正如评论所说:王维的灵魂是天蓝色的,他好像同一切自然之美,结不解之缘。他给我的印象是一个有素质、有宗教涵养的人,他的上帝是严父而不是慈母。
——吴经熊《唐诗四季》
再谈王维
拓展延伸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歌大意
空寂的山中刚刚下过一场雨,现在的天气是向晚的清秋。
朗朗的明月透过松林间的枝桠,清清的泉水在山石上涓涓流淌。
竹林中传来喧闹的欢笑,那是浣衣少女正往回走;水上的莲叶摇摆晃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
就让那春光逝去、花草凋谢吧,山中的秋色自有一番魅力,人们当然愿意在此停留。
鹿 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全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高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一二句用有声反衬空寂,三四句用光亮反衬幽暗。
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城,也就是洛阳的时候所作,当时李白客居洛阳,大约就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了故园情,于是欣然提笔写下此诗。
核心
整体感知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sàn
zhé
译文:阵阵悠扬的笛声,从谁的家中飘出?(它)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笛子的美称
洛阳城
精细研读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表现出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
笛声暗送,传满洛阳城,引发游子离愁别恨的感慨。 “满”字从“散”字引申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衬托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诗人由己及人,想到此时许多闻听笛声的游子,又有谁能不被唤起浓浓的思乡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扬柳》,有谁能不生发思乡之情呢?
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故乡,家乡。
精细研读
合作探究
1.“暗飞声”中的“暗”字,这个字妙在何处呢?
(1)有断断续续,隐隐约约的意思,给人一种缥缈的感觉。
(2)诗人写笛声暗送,好像是特意给客居他乡的人听的,这就更突出了诗人心中的离愁别恨。
合作探究
用典,“柳”谐音“留”,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2.全诗的关键意象是?
主题思想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秋浦歌
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拓展积累
当堂检测
1.《竹里馆》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句子是:
, 。
2.《竹里馆》中表现诗人高雅的日常情趣的句子是:
, 。
3.诗人选择“独坐”“人不知”的隐居生活,却不觉得孤独的原因是: , 。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当堂检测
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此诗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者。
B.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C.后两句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酒眷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D.四句诗的用字造语气势磅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D
当堂检测
1.《春夜洛城闻笛》中写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一句是:
, 。
2.《春夜洛城闻笛》中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的诗句是:
, 。
3.《春夜洛城闻笛》中诗人由己及人,想到此时许多闻听笛声的游子,又有谁能不被唤起浓浓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 。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单击此处添加题
当堂检测
4.下面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离别常折柳相赠,表达依依不舍之意。汉乐府古曲《折杨柳》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
B.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夜”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这笛声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
C.“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拟人,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
D.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全在于描写音乐之美,笛声之婉转。
A
逢入京使
岑 参
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70),盛唐时期边塞诗人,南阳人。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360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塞外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与高适并称“高岑”。
知识链接
边塞诗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唐代汉族诗歌的主要题材,主要描写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
边塞诗题材开阔,内容包括:
1、边塞壮丽的风光;
2、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
3、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4、戍边将士思乡的情思。
5、批判战争破坏了人民的生活,渴求和平安定。
知识链接
边塞诗
边塞诗代表人物是:王昌龄、岑参、高适、李贺等。
主要意象: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胡雁、鹰、夕阳、大漠、长河、长城、边城、胡天等。
背景资料
《逢入京使》这首诗作于天宝八载(749)诗人赴安西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任安西节度使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一、读出节奏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品读诗句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自己的家园,“ 东望 ”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 。“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诗人辞家远征 ,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离家已越来越远 。“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
“双袖龙钟泪不干”写思乡的情状。思乡之泪,龙钟交横,涕泗滂沱,这当然有点夸张,但“ 夸而有节,饰而不诬 ”(《文心雕龙·夸饰》篇),仍不失为真实 ,甚至可以说是更形象地表现了思乡的真情实感。
“马上相逢无纸笔” “ 逢 ”字点出了题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 ,可偏偏又没有纸笔 ,只有托故人带个口信 。
“凭君传语报平安”。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干净利落,但简洁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含意隽永。
自然、合情合理,又别出心裁,诗人摄取的生活镜头,有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马上相逢”的情节,很能表现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传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
这首诗语言自然质朴,不假雕琢,仿佛信手拈来,随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有人情味,清新隽永,耐人寻味。
四、感悟意境
学习要求:
任选两句诗,展开想像,描述其展现的画面,可添加诗人的神态、动作、心理以及相关环境的一些细节。
四、感悟意境
透过朦胧的泪眼,我看见一个人策马过来。定睛一看,是一位有过一面之缘的朋友。他告诉我他因公回京,我惊喜不已,终于可以捎信回家报个平安。但仓促之间,没有纸笔,无法写信。尽管有千言万语,但也不能让家人为我担心。我双拳一抱,深施一礼,说:“朋友,麻烦你给家中老小带个口信,告诉他们我一切安好就行。拜托。” 朋友抱拳回礼,朗声应道:“放心,一路保重。”扬鞭驱马消失在滚滚烟尘中。
五、体会情感
思考: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背景介绍: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作为一个有为青年,不甘平庸生活,于是出塞任职。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 建功边陲、报效祖国的理想在鼓舞着他,基于这点,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了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六、拓展延伸
创作背景:天宝十三载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
翻译:
北风席卷大地吹折了白草,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飘降大雪。
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争相开放。
雪花飞进珠帘沾湿了罗幕,狐裘不保暖盖上锦被也嫌单薄。
将军的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上。
无边沙漠结着厚厚的冰,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曲折已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赏析:岑参在这首诗中,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晚 春
唐 韩愈
作家档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韩文公,名“愈”,字“退之”,说起这名和字,倒有一段佳话:韩愈父母早亡,从小就由哥嫂抚养。转眼到了入学的年龄,嫂嫂郑氏一心想给弟弟起个既美又雅的学名,这天,郑氏翻开书来,左挑一个字嫌不好,右拣一个字嫌太俗,挑来拣去,过了半个时辰,还没有给弟弟选定一个合意的学名。韩愈站在一旁观看,见嫂嫂为他起名作难 ,便问:“ 嫂嫂,你要给我起个什么名呢?” 郑氏道:你大哥名会,二弟名介,会、介都是人字作头,象征他们都要做人群之首,会乃聚集,介乃耿直,其含义都很不错,三弟的学名,也须找个人字作头,含义更要讲究的才好,韩愈听后,立即说到:“嫂嫂,你不必在翻字书了,这人字作头的‘愈’字最佳了,我就叫韩愈好了。”郑氏一听,忙将字书合上,问弟弟道:“愈字有何佳意?”韩愈道“愈,超越也。我长大以 后,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无来者,决不当平庸之辈。”嫂嫂听后,拍手叫绝:“好!好!你真会起名,好一个‘愈’字吆!”
文坛轶事
“字”之来历
韩愈怎么会给自己起出一个这样又美又雅的名呢?原来他自幼聪慧,饱读经书,从三岁起就开始识文,每日可记数千言,不到七岁,就读完了诸子之著。那超凡的天赋和文化素养,使他早早就抱定了远大志向,这个“愈”字,正是他少年胸怀表露。 他长到十九岁时,已经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勃勃少年。这年恰逢皇科开选,郑氏为他打点行装,送他进京去应试。 到京城后,他自恃才高,以为入场便可得中,从未把同伴搁在眼里。结果别人考中了,他却名落孙山。
文坛轶事
后来,他在京中一连住了几年,连续考了四次,最后才算中了第十三名。之后,一连经过三次殿试,也没得到一 官半职。 由于银钱早已花尽,他由京都移居洛阳去找友人求助。在洛阳,友人穿针引线,他与才貌双全的卢氏小姐订了婚。卢小姐的父亲是河南府法曹参军,甚有尊望,韩愈就住在他家,准备择定吉日与卢小姐结婚。 卢小姐天性活泼,为人坦率,一方面敬慕韩郎的才华,一方面又对韩郎那自傲之情有所担忧。她曾多次思忖,要使郎君日后有所做为,就应当规劝他一下,可是如何规劝他呢?
文坛轶事
这天晚饭后,花前月下,二人闲聊诗文。畅谈中,韩愈提 起这几年在求官途中的失意之事,卢小姐和颜悦色地说道:“相公不必再为此事叹忧,科场失意乃长有之事。家父对我总是夸你学识渊博,为人诚挚。我想你将来一定会有作为的,只是这科场屡挫 ,必有自己的不足之处,眼下当找出这个缘由才是。”韩愈听后,频频点头,心中暗道 :卢小姐果有见地,接着说道 :“小姐讲的甚是有理,俗话说自己瞧不见自己脸上的黑,请小姐赐教。”卢小姐一听,“嗤”地笑出声来,说道:“你真是个聪明人啊!”随即展纸挥笔,写道: 人求言实,火求心虚, 欲成大器,必先退之。 韩愈捧赠言,一阵沉思:此乃小姐肺腑之语啊!自古道骄兵必败,自己身上缺少的正是谦虚之情,这个“愈”字便是证据。于是,他立即选用卢小姐赠言中的最后两个字:“退之”,给自己起了个新名字。
文坛轶事
背景链接
此诗是《游城南十六首》组诗的第三首,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作者已年近半百。此诗估计是作者在晚春时候游城南时所见后感悟而作,同时又是作者年龄已进入“晚春”时期,正好又是在官场上不得志的时候。
晚春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荚(jiá)
菲(fēi)
解(jiě)
读准字音
大声朗读,读出节奏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重
点
词
语
解释
【1】晚春:一作《游城南晚春》。
【2】草树:指草本和木本的各类花木,即花草树木。
【3】不久归:意为春天很快将要过去了。
【4】斗:竞争,比赛。
【5】芳菲:本指花草树木,此指花草的芳香。
【6】杨花:即杨花柳絮,实际就是杨树、柳树种子成熟之后随风飘飞的棉絮一样的东西,如蒲公英的小伞。
【7】榆荚:榆树籽儿,又名榆钱,形状圆而小,象小铜钱。
重
点
词
语
解释
【8】无才思:原指人没有才华,写不出美好的诗文。此指杨花榆荚不象百花那样鲜艳美丽。才思,才气,文思,此指花草姿色。
【9】惟解:只知道。
【10】漫天:遍布空中
【11】作雪:装作雪,化作雪的模样。
重
点
词
语
解释
诗
歌
大
意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纷纷争奇斗艳。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好像漫天飞雪。
1、请同学们再次大声读一读这首诗,借助文后“赏析”,大胆展开想象的翅膀,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又想到了什么
诗句解读
A.看到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的美丽景色,柳絮纷飞、榆荚飘落的画面。B.想到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人的。C.想到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开头两句是写花草树木探得消息,得知春天用不了多久就要离去了,各自都使出了最大的本事,争芳吐艳,各显美丽姿色。一霎时,万紫千红,春色满园。 诗中一个“知”字,一个“斗”字,将花草树木赋予了人的思维,人的情感和人的动作行为。这一拟人手法的运用,极有效地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和时光的美好情怀。
诗句解读
2、诗的前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哪些字用得好 请赏析。
杨花榆荚无才思
为什么韩愈这么说呢?因为杨花是白色的,榆荚花也是白色的。这场晚春的“斗芳菲”就好比做作画比赛,人家都姹紫嫣红地画开了,而它们俩呢,就像站在一张白纸面前的两个才子,脑子里一片空白,没有才思啊,怎么下笔?
诗句解读
3、有姿色的花草树木争芳斗艳,没有姿色的杨花榆荚又怎样了呢 退避三舍不敢出来了吗 诗人借“杨花榆荚”表达了什么样的愿望
惟解漫天作雪飞
赏析:于是它们只得把自己的花散向天空,竟然化作了漫天的飞雪。 这就好比这两个本来脑子一片空白,没有才思的才子,把眼前的白纸撕成了碎片,撒向天空,化作了满天的飞雪。大家说,这杨花和榆荚花是有才思还是无才思呢?这场晚春的比赛,究竟谁胜了呢?很显然,大家都是在最后的春光里展现着自我,而杨花和榆荚花却化作了漫天的飞雪,造出了早春才有的风景,以此来留住春光。这两个“才子”,事实上是韩愈这个作诗人,真可谓才高八斗,力压群芳啊!
诗句解读
后两句写杨花榆荚“无才思”和“惟解”又一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杨花榆荚”以鲜活的生命力,积极向上的思想激情,进而更好的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珍惜时光的美好愿望。这两句诗从另一角度思考,似乎是在启示读者,“杨花榆荚无才思”尚且能“惟解漫天作雪飞”,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能抛弃那点小小的自卑心理,放弃那点微不足道的自尊,抓住时机,利用大好时光投身到为自己、为他人创造美好未来的大环境中呢?
诗句解读
这里,似乎只是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晚春的繁丽景色,其实,它还寄寓着人们应该乘时而进,抓紧时机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这一层意思。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杨花榆荚虽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为晚春增添一景,虽然不美,但尽了努力,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了。
诗句解读
归纳总结
本篇是一首写晚春景物的诗。作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提示人们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的未来。
这首诗的成功与作者使用的拟人手法有关。乍看来,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进一步品味便不难发现,诗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品味特色
说这首诗平中翻新,颇富奇趣,还在于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揉人与花于一体。“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不仅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读者大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毫无羁绊的大胆想象,使人思之无穷,味之不尽。
品味特色
再细加揣摩,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我们可以透过景物描写领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树”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你看,“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为“晚春”添色。这就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品味特色
(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中考真题集锦
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2)、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中考真题集锦
(3)诗人用了哪些意象、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晚春景色? 取得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草树、杨花、榆荚 ;用拟人的手法写。效果是形象生动活泼,意趣盎然。
(4)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的使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手法,精妙地描绘出了一幅 _______图。
拟人、比喻 ;生意盎然的晚春群芳
(1)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
(2)言之成理即可。如:同意,因为作者是以"百般红紫""斗芳菲"反衬"杨花榆荚"的百事无成;不同意,因为作者在诗中是在嘲笑杨榆荚没有红的花,不能为春天增光彩; 不同意,本诗是在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无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为晚春增色。
中考真题集锦
5、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①“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自惭形秽,终凭自己的一技之长——作雪飞,积极参加到挽留春光的队伍之中,这种勇气实在值得钦佩。②“杨花榆荚”平淡无奇,就如同人无才华写不出华美的文章,只能化作漫天飞舞的雪花。与前两句形成强烈的对比,从反面衬托出春光的无限珍贵。③、争妍斗艳的花卉春夏秋三季是相似的,而“杨花榆荚漫天飞”却是晚春特有的景色。诗人赞美它们痴迷专情、不耍心机,只有它们表达了与春神缠绵难分、恋恋不舍的真情实感。 (以上三种理解都算对)
中考真题集锦
6、历来人们对“杨花榆荚无才思”一句的理解颇有争议,请你结合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谈一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中考真题集锦
7、花褪残红的暮春,在古代诗歌中一般带有凋零感伤的特点;但本诗所描绘的暮春之景。却是“生机勃勃”,请结合全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简析本诗是怎样描绘这一景象的?
本诗描绘暮春之景,一反常态,不写暮春凋零,而写草木的生机勃勃。一二句,写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便各施解数,吐艳争芳(争芳斗菲);三四句,写连那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全诗运用拟人手法,寥寥几笔描绘了暮春的勃勃生机。
8、韩愈的《晚春》一诗中写暮春时节,花木仿佛知晓春将逝去,所以特别珍惜春光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本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韩愈的《晚春》一诗中表面揶揄“杨花榆荚”无才思,实则是对他们更深层次的赞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中考真题集锦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10、韩愈的《晚春》一诗中(诗中蕴含哲理的句子是)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真题集锦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