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张PPT)
22 《礼记》二则
新课导入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礼记·中庸》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1.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积累“旨”“修”“归”等易考文言词语。
2.疏通课文文意,理清文章思路,感受条理清晰的说理特点。(重点)
3.反复诵读,重点体会两篇短文的句式特点,赏析文章言简意赅的语言风格和多用整句(包括对偶和排比)增强气势的特点。(难点)
4.初步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理想。(重点)
学习目标
虽有嘉肴
古人所说的“肴”指的是鱼肉等荤菜。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
《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它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其内容分为两大类: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和礼乐制度。《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经”之一
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礼记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学记》篇。《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乃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节选这一部分提出的“教学相长”,从现代教育学的观点来看仍值得重视。
背景链接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fú
qiǎnɡ
jiāo
zhǎnɡ
yuè
xiào
整体感知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味美。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译 文
最好的道理。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困惑。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的困惑,然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译 文
自我反思。
自我勉励。强,勉励。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所以。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即《说(yuè)命》,《尚书》中的一篇。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敩(xiào)”,教导。
表示推测,大概、也许。
《说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译 文
学学半
“学”同“敩”,教导
◆通假字
①不知其旨也
②虽有至道
古义:味美 今义:意义
古义:最好的 今义:到
◆古今异义
③教然后知困
古义:困惑 今义:困难
④教学相长也
古义:教与学 今义:教师把知识、技能
传授给学生的过程
字词清单
◆一词多义
学
学学半
学学半
动词,同“敩”,教导
动词,学习
其
其此之谓乎
不知其旨也
副词,表示推测,大概、也许
代词,它的
至
虽有至道
寡助之至
形容词,最好的
名词,极点
强
然后能自强也
赏赐百千强
动词,勉励
形容词,有余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木兰诗》
◆文言句式
判断句
“……也”表判断
教学相长也
倒装句
其此之谓乎
宾语前置,“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即“其谓之此乎”
◆成语积累
教学相长:原指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现指通过教学,不但学生得到进步,教师自己也得到提高。
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即“教”与“学”相互促进,“教”是“学”的另一种形式。
课文精讲
阅读全文,说说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
学→知不足→自反
教→知困→自强
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
考点
分析概括文言语段的主要内容
常见考察形式:
(1)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或有误)的一项是( )。
(2)阅读第×段文字,完成下表。
答题技法:
1.要素串联法。
2.问题概括法。
3.标题追溯法。
4.重点语句借助法。
返回
这篇短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试从文中举例加以分析。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这种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
1.如何理解“教学相长”这一观点?
在课文中,“教学相长”是指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
“学然后知不足”→“自反”
“教然后知困”→“自强”
在同一个主体的身上,学与教互相促进。
在现代教育学意义上,“教学相长”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
教师不仅仅是讲授者,他本身也在教学中受到教益;
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对老师有所启发。
深入探究
2.“教学相长”与“学学半”有何异同?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阐述教和学的关系,即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后者则主要是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强调教的重要性,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
两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后者是论据,是用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是主从关系。
虽有嘉肴
类比引入
教学能相长
实践出真知
“弗食”不知“嘉肴”之旨
“弗学”不知“至道”之善
层层推进
学然后知不足→“能自反”
教然后知困→“能自强”
得出结论——教学相长
引用补证——引《兑命》语印证之
结构梳理
本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主旨归纳
本文阅读考点
分析概括文言语段的主要内容
重要修辞手法
对偶
本文考点回顾
重要写作技法
类比
大道之行也
本文选自《礼记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礼运》篇。《礼运》是《礼记》中的一篇,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孔子之名答问的著作。本文是《礼运》开头部分的一段,是孔子对学生言偃说的一番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背景链接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jǔ
整体感知
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译 文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施行。
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指品德高尚,这里用作名词,指品德高尚的人。
同“举”,推举。
指才干出众,这里用作名词,指才干出众的人。
培养。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因此。
用作动词,以……为亲。
父母。
用作动词,以……为子。
子女。
老年人。
中年人。
同“鳏”,老而无妻。
老而无夫。
幼而无父。
老而无子。
有残疾而不能做事。
职分,职守。
女子出嫁。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有终老的保障,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译 文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财物。
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译 文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图谋之心闭塞。
兴起。
作乱害人。
从外面把门带上。
用门闩插上。
这。
叫作。
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财物和作乱害人的事不会兴起。所以(家家户户都只是把)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就叫作“大同”社会。
译 文
①选贤与能
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与”同“举”,推举
◆通假字
“矜”同“鳏”,老而无妻
字词清单
①大道之行也
②不独子其子
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今义:大路
◆古今异义
古义:指子女 今义:专指儿子
③女有归
④货恶其弃于地也
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返回
古义:财物 今义:货物或商品
⑤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义:伤害,此处用作名词,害人的事
今义:偷东西的人
◆一词多义
亲
不独亲其亲
不独亲其亲
动词,以……为亲
子
不独子其子
不独子其子
名词,父母
动词,以……为子
名词,子女
修
讲信修睦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动词,培养
形容词,长
独
矜、寡、孤、独、废疾者
故人不独亲其亲
形容词,老而无子
副词,只是
闭
是故谋闭而不兴
故外户而不闭
动词,闭塞
动词,用门闩插上
《核舟记》
为
天下为公
不必为己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为宫室、器皿、人物
动词,表判断,相当于“是”
介词,为了
介词,对、向
动词,做,这里指雕刻
《桃花源记》
《核舟记》
wéi
wèi
◆词类活用
形容词用作名词。贤,品德高尚的人;能,才干出众的人
选贤与能
形容词用作名词。老,老年人;壮,中年人;幼,幼童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文言句式
判断句
“为”表判断
天下为公
状语后置,即“不必于己藏”
不必藏于己
倒装句
◆成语积累
鳏寡孤独
泛指没有或丧失劳动力而又无依无靠的人。
物尽其用
夜不闭户
充分发挥各种东西的功用。
夜间不用关闭门户睡觉,形容社会安定,风气良好。
归纳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包括哪些方面。
核心
天下为公
内容
选贤任能,诚信和睦,普遍仁爱
全体社会成员各有所养、各有所用、各尽其职,行为皆出于公心
杜绝奸诈之心、害人之事,人们道德水平普遍提高,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课文精讲
例句 分析
本文多用对偶句、排比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试举例分析。
对偶句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对偶精严,音韵(平仄)相对,简洁凝练。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句式相同,表意相对,顺承自然。
男有分,女有归。
对举男女应该得到的“待遇”,简明有力。
例句 分析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对比面对财货浪费和力气付出时两种无私态度,加强了推理的意味。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虽非严格的对偶,在语词上不一一相对,但句子结构、表意风格仍具有对偶和铺排的特点。
这些对偶句的铺排效果和气势,与《虽有嘉肴》大致相同。
例句 分析
排比句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一贯而下,气势十足,让人感到社会各个群体都能够安居乐业。
一气呵成的排比句式,形成了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强化了说理效果。
相似点
不同点
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何相似、不同的地方?
百姓的生活状态有两点相似:桃花源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其中往来种作”分别与“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男有分,女有归”的生活风貌相似。
“大同”社会理想,追求的是整个社会的富足、和谐;“大同”是包括全天下的。陶渊明理想中的“世外桃源”则有小国寡民倾向,更多地透露了被世事所累时的逃避心理。
1.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物质生活方面
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
男有分,女有归
思想观念方面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深入探究
2.如何理解孔子对“大同”社会的赞美和憧憬?
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征战不断。在这样的时代,人们自然更加向往和谐,希望战争停息,邦国和平安宁。所以,孔子对“大同”社会的赞美与憧憬,正是源于孔子强烈希望重整社会秩序,恢复圣王之治的初衷。“大同”社会理想是他对于社会政治的终极追求。
大道之行也
社会纲领
大同社会
美好期待
内涵:天下为公
表现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基本特征
人人都得到社会关爱
人人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理想社会
谋闭不兴
盗乱不作
外户不闭
结构梳理
本文通过对理想社会的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主旨归纳
五 经
“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和《春秋》,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老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著作。《诗》又称《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现存305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书》也叫作《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集,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礼》原指《仪礼》,后加上《周礼》《礼记》,合称“三礼”,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部分礼仪制度的汇编。《易》也叫作《周易》《易经》,是我国最早的占卜用书,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春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以鲁国的历史为主,简要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史事。
拓展延伸
《礼记》故事二则
苛政猛于虎
孔子从泰山旁边路过。有一个妇人在墓前哭泣,很伤心。孔子扶着车前横木倾听,让子贡去问。子贡问道:“您这样伤心地哭,实在好像连遭不幸似的。”妇人说:“是的。早先,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吃了,如今,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吃了。”孔子说:“那您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说:“这里没有繁重的赋税和徭役。”孔子对他的学生们说:“年轻人,你们可得记住:繁重的赋税和徭役比老虎还凶恶呀!”
不食嗟来之食
齐国发生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准备好食物放在路边,等待着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民用衣袖遮着脸,趿拉着鞋子,无力地走过来。黔敖左手捧着吃的,右手拿着喝的,说:“喂,来吃!”这个人抬起眼看了看黔敖,说:“我就是不吃这么喊着‘喂,来吃’的人给的饭,才落到这个地步的。”黔敖于是向他道歉,但他还是不吃,最终饿死了。
1.背诵《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
2.课后阅读《礼记》其他篇章,摘录一些
格言警句。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