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紫藤萝瀑布》课件(共17张ppt)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紫藤萝瀑布》课件(共17张ppt)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8 13:30: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18 紫藤萝瀑布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考:完成小卷,黑笔答题。 (3分钟)
批:对照油桃,红笔合分。 (1分钟)
改:订正小卷,红笔修改。 (1分钟)
补:课下注释,补充文常。 (1分钟)
下课收齐
交给老师
反馈至群
明天再考
《铁箫人语》,散文集。
宗璞,原名冯钟璞,中国当代女作家,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成名作为短篇小说《红豆》,代表作有中篇小说《三生石》,长篇小说《野葫芦引》。
要么旅行,要么读书,
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罗马假日》
作者描绘的紫藤萝什么样?请浏览课文,先找到相关段落圈画关键词语或句子,再思考下表。
内容 段落 描写内容 写作特点
眼前的 紫藤萝 颜色(单横线): 形态(单波浪线): 气味(双横线): 描写顺序:从上到 ,从整体到 ,依次写了花瀑、花穗、花朵。
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
回忆中的 紫藤萝 形态(双波浪线):
叙述顺序:
内容 段落 描写内容 写作特点
眼前的 紫藤萝 颜色: 形态: 气味: 描写顺序:从上到 ,从整体到 ,依次写了花瀑、花穗、花朵。
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
回忆中的 紫藤萝 形态:
叙述顺序:
1-11
辉煌的淡紫色
深深浅浅 闪光
繁密茂盛
生机勃勃
淡淡的芳香
浅紫色 梦幻

局部
稀落 伶仃
察言观色 试探
插叙
8
比喻拟人夸张、通感
化静为动、物我交融
通感:将嗅觉和视觉互通,使花香也有了颜色,写出了作者面对藤萝瀑布时的
愉悦梦幻之感。
写作手法:对比
将眼前的紫藤萝和回忆里十多年前家门外的紫藤萝形象进行对比,作用是突出了紫藤萝生命力的旺盛。
对比作用:
用……和……进行对比,
突出/强调/衬托了……的……品质/形象。
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作者赏花前、赏花时、赏花后情感有了怎样的变化?请浏览课文,先找到相关段落圈画关键词语或句子,再思考下表。
时间 段落 情感
赏花前①()
赏花时②()
赏花后③()
7
7
10
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
情感变化:人物描写方法/心理活动关键词/修饰、限制性的关联词
“那一段焦急的悲痛的日子,我不忍写,也不能写。每一念及,便泪如雨下,纸上一片模糊。”(宗璞《哭小弟》)
“自1974年姑母逝世起,我家屡遭丧事。”(宗璞《哭小弟》)
本文写于1982年5月6日,当时“文革”动乱结束不久,作者心灵的创伤尚未平复,家里屡遭丧事,小弟又身患绝症,不久于人世,作者内心伤痛,无法纾解,偶然于行进中看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由花儿的衰而又盛,联想到生命的无止境,转悲为喜,写成此文。
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见闻,谈谈你对“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的理解。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不幸终究是有限的、暂时的,而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们不能被昨天的不幸压垮,应该像紫藤萝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和乐观积极的态度,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实现人生的价值。
2021年5月9日傍晚,
成都49中学高二学生林某某自杀坠楼身亡。
风起,唯有努力生存。
Le vent se lève, il faut tenter de vivre.
——(法)保罗·瓦雷里《海滨墓园》
作者借用紫藤萝来暗示自己的情思,于是藤萝就有了某种寓意,成为作者志趣意愿的寄托,这种手法叫作什么?
文章 手法:
《陋室铭》 借描绘陋室,
表达作者 的情操和 的情趣。
《爱莲说》 借描绘莲花,
表达作者不慕名利、 的品质
和对 、趋炎附势世风的鄙弃。
《紫藤萝瀑布》 借描绘紫藤萝瀑布,
阐释了“ ”的哲理,
赞美了生命的永恒和美好,
鼓励人们珍爱生命,奋发进取。
托物言志
高洁傲岸
安贫乐道
洁身自好
追名逐利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紫藤萝瀑布》题目妙处
①“紫藤萝”点明文章 ;
②用“瀑布” (修辞)“紫藤萝”,
点明了 :茂盛,流动,生机勃勃;
③点明 ,暗示生命的长河无止境。
写作对象
比喻
写作对象特征
主旨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1.识记字音字形、成语意思、文常,
背诵通感作用,巩固插叙、对比、标题作用,
下节课考。
2.《资源与评价》本课习题。
3.分层作业:期中考试90分以上学生,阅读《丁香结》《燕园树寻》《好一朵木槿花》,找到这些作品的共同点,并将共同点写在读书笔记上。
谢谢聆听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