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四课练习
第I卷(选择题)
未命名
一、单选题
1.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颁布了一套法令并将之铸在一只大鼎上,史称“铸刑书”,其邻国好友叔向却予以谴责,主张“闲之以义,纠之以政,行之以礼,守之以信,奉之以仁,制为禄位以劝其从,严断刑罚以威其淫。”这反映了这一变革时期
A.学术研究的争论 B.治国手段的迥异
C.文化取向的差别 D.生活理念的不同
2.下表所示为我国历史上几场有代表性的变法运动。据此推知,表中评判改革成败的标准应是
变法运动 主要领导者 变法内容 结果
商鞅变法(战国) 秦孝公、商鞅 编制户口,推行小家庭政策,重农抑商,奖励军功,制定二十级爵,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 变法成功,商鞅被处死,但改革加强了秦国的国力,确立了封建经济制度,为秦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战国) 赵武灵王 改革的中心内容是穿胡人的服装、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法 改革成功,虽然赵国最终为秦所灭,但改革提高了赵国军事力量,推动了赵国封建化
王安石变法(北宋) 宋神宗、王安石 机构改革,军队改革,赋税改革,科举改革,兴修水利等 变法失败,王安石被罢相,法令亦陆续被废止
A.措施是否完全得到了落实 B.改革是否提高了国家实力
C.改革是否推动了历史进程 D.改革家是否获得君主重用
3.汉武帝任桑弘羊为御史大夫,力排众议命其强力推行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及统一铸币等重大财经政策。西汉实施这些政策主要是基于
A.皇帝的个人爱好 B.国家财政的需要
C.民族关系的紧张 D.农业地位的下降
4.汤因比、弗朗西斯·福山等称,早在商鞅时期,秦国就创建了历史上最早的现代国家制度,西方比它落后了近两千年。最符合这一结论的是,商鞅变法
A.建立起高效的中央集权体制 B.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小农经济
C.奖励军功剥夺限制贵族特权 D.实行什伍连坐的户籍管理制
5.孝文帝拓跋宏政治生涯中可以看到的情景是
A.鲜卑汉化 B.唐蕃和亲 C.岳飞抗金 D.闭关锁国
6.关于北魏的灭亡,有学者将责任归咎于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他们认为在并没有汉人传统的鲜卑族中,植入“异国文化”。肯定会造成“水土不服”。这一观点
A.说明改革要与自身实际相适应 B.强调改革充满曲折与艰巨性
C.正确揭示北魏灭亡的主要原因 D.对汉化政策的评价有失偏颇
7.元朝建立后,元世祖竭力维护蒙古利益,在皇宫内引种漠北“誓俭草”,以示子孙无忘草地,但同时又重用汉官,推行汉法,颁布农桑之制,确定农桑立国。据此可知,元世祖的改制
A.加剧了民族间矛盾与藩镇割据 B.扩大了游牧经济范围
C.推动蒙古社会向农耕文明过渡 D.提升汉民族社会地位
8.八国联军中的法军司令弗赖称:“1901年4月联军之德军在向山西边境推进时遇到麻烦,中国军队借助狂风暴雨掩护的夜袭、水攻以及防不胜防的地雷战等,给联军造成了不小的伤亡。”这可用于说明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得人心 B.中国参战军队取得辉煌战果
C.晚清军事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D.传统军事方略仍有较大影响
9.1901年,张之洞与刘坤一连续会奏变法事宜,要求设立文武学堂,递减科举取仕名额,渐次以学堂毕业取中之额替代科举取中之额,使科举、学堂合而为一。这一主张
A.否定科举作用 B.首倡新式学堂 C.顺应历史潮流 D.催生清末新政
10.1897年,湖南巡抚陈宝箴在长沙设立“时务学堂”,随后他又创办课吏堂、武备学堂,设立新政局作为筹划和推行新政的机关。这表明陈宝箴
A.对维新派阳奉阴违 B.公开支持梁启超改良
C.积极进行维新探索 D.对清朝统治不抱幻想
11.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廷顽固派,曾经在1898年秋季以血腥的手段镇压了康梁领导的维新运动,扼杀了一切改革事业;如今(1901年)却又摇身一变,高唱起“改弦更张”“维新变法”的调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的推动 B.国内外情势的变化
C.政府治国理念的调整 D.小农经济彻底瓦解
12.下列变法或改革的史实与结果符合逻辑关系的是
变法措施或主张 结果
A 五家立邻长,五邻立里长,五里立党长,取乡人强谨者为之 促进北魏重新统一北方
B 清丈土地,改革税制,推行募役法 彻底缓解了封建统治危机
C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D 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 使清政府摆脱了内外困境
A.A B.B C.C D.D
13.依据下表所得出的结论,你认为最准确的一项是
鸦片战争 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
第二次鸦片战争 采西学,制洋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甲午中日战争 引进进化论,维新变法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主张共和革命
A.“中国人太难改变……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鲁迅
B.魏源、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虽然引领思潮,但都有不同程度的局限
C.近代中国的思想变革由浅入深,逐次递进
D.思想潮流的演进,推动中国由传统社会逐步向现代转型
14.20 世纪初,促发很多立宪派人士转变立场,支持资产阶级革命的事件是
A.杀害“戊戌六君子” B.签订《辛丑条约》
C.成立“皇族内阁” D.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材料分析题
15.材料 府兵制是唐朝的基本兵制,其与均田制相结合,“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唐太宗时,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增加军府数量,并安排一部分军府驻守关中,以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府兵制的兵将平时不在一起,不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的局面。武则天时,唐朝人口由唐初的二百余万户增至九百万户,扩大了三倍以上,加上地主、商贾、豪强兼并霸占民田、欺压盘剥佃农,比比皆是。因无田可受、无利可图,贵族官吏地主富户进入府兵者极少,贫农百姓成为府兵的重要来源,府兵制受到严重冲击。开元年间,因战事频繁,兵役繁重,且需自带物资参战,府兵逃亡成为常态,府兵制崩溃。唐玄宗为增强军事力量,实行了募兵制。募兵制由国家招募丁男当兵,供给衣食,免征赋役,这就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节省了以往府兵往来与路途的消耗,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封建国家也得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不过,募兵制的士兵以当兵为职业,将领长期统帅一支军队,兵将之间有了隶属关系,导致军阀的形成。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府兵制崩溃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府兵制与募兵制的不同点。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中前期,外国银元在东南沿海一带逐渐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五口通商以后,外国银元流通的范围逐渐向北扩展至长江流域及内陆地区。晚清时期,张之洞率先在广东自铸银元以取代洋银,其后,湖北、江苏等省纷纷仿效。清政府认识到铸造银元、铜元具有可观利润,且各省铸币不利于币制统一,因此希望收归铸币权,加之英、美、日等国要求中国统一币制,于是酝酿币制改革。然而,由于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冲突,以及清廷内部的分化,造成清政府统一铸币和币制改革举步维艰。而由于铸币所带来的财政独立,使得地方屡屡违抗中央不得私自铸币的命令,从而扩大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也影响了晚清政局的走向。
——摘编自熊昌锟《清代币制改革的酝酿与纠葛》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政府推行币制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晚清币制改革予以评价。
17.梁启超的“科举观"
梁启超(1873年一1929年)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
材料一 四五岁就王父及母膝下授四子书、《诗经》……十二岁应试学院,补博士弟子……。年十八偕入京师(考进士)……。下第归,道上海,从坊间购得《瀛寰志略》读之,始知有五大洲各国……。
——梁启超《三十自述》
材料二 窃顷者强敌交侵,割地削权,危亡岌岌,人不自保,皇上临轩发叹,天下扼腕殷忧,皆以人才乏绝,无以御侮之故。然尝推求本原,皆由科第不变致之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1898年)
材料三 去国以来……思想为之一变。……科举非恶制也,……徒以其所试之科,不足致用耳!昔美国用选举官吏之制,不胜其弊,及1893年始改用此种试验,美人颂为“政治上一新纪元”。而德国、日本行之大效……世界万国中行此法,最早者莫如我,……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因噎以废食,其不智抑甚矣。吾故悍然日:复科举,便!
——梁启超《官制与官规》(1910年)
问题
(1)依据材料一,概括影响梁启超青少年时代成长的主要因素。
(2)从材料二到材料三,梁启超对科举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3)基于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梁启超对科举认识的嬗变。
18.如表为对清末新政的不同解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现点 解释者 主要内容
“两宫一心”说 晚清官员盛宣怀 今两宫一心,已饰议行断政将来中外必能,题加修睦悉悬前.……则疆商利益,自然日扩
"皮毛新政”说 晚清革命者陈天华 (慈禧)到庚子年闹出弥天大祸,才晓得一味守旧万万不可,稍稍行了些皮毛新政,其实何曾行过?不过借此掩饰掩饰国民的耳目,讨讨洋人的喜欢罢了;不但没有放了一线光明明,那黑暗反倒加了几倍。到了今日,中国的病,遂成不治之症
继承维新说 英国人濮兰德 太后此后之政策,实即1898年(即光绪二十四年)光堵帝所奋兴以欲施行之事也
洋务翻版说 历史学家林增平 这一期间所谓“变法维新”(即“新政")实质上是19世纪中叶以后洋务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之下的翻版,亦即是清朝统治者进一步半殖民地化的标志。所以,它不是一个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维新运动,而是以半殖民地化为内容的假维新
错过机遇说 历史学家成其章 慈禧当政之后,中国错过了三次发展和振兴的历史机遇……基于已成为“洋人的朝廷”的现实,慈禧的“新政”只能限于列强所容许的名目和范围之中,是不可能真正有助于中国发展和振兴的
(1)根据材料,说明导致上述不同历史解释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你赞同其中的哪一解释或者提出新的解释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鲜明,理由充分,逻辑严密。)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子产“铸刑书”体现的是以严刑酷法治理国家,而叔向却反对这种行为,主张推行仁政,严断刑罚,说明的是这一时期治国手段的迥异,B项正确;材料与学术研究争论、文化取向差别及生活理念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点睛】
2.C
【解析】
【分析】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战国时期的变法推动加快了本国的封建化进程,助推了社会转型,因此出发点是改革是否推动了历史进程,C项正确;措施是否得到落实、是否增强国家实力及是否得到君主的重用均不属于材料中的出发点,排除ABD项。故选C项。
【点睛】
3.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汉武帝时期推行了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及统一铸币等重大财经政策,这主要是基于汉武帝时期实行“有为”的统治思想,想以此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解决内外危机的需要,B项正确;A、C两项不是主要因素,排除;汉朝时是重农抑商,农业地位没有下降,排除D项。故选B项。
4.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创建的中央集权体制,对于强化国家管理,推动国家统一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因此建立起高效的中央集权体制符合材料“商鞅时期,秦国就创建了历史上最早的现代国家制度”的说法,A项正确;小农经济、奖励军功、户籍制度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5.A
【解析】
【详解】
据所学可知,孝文帝拓跋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其改革推进鲜卑族汉化故A正确; 唐蕃和亲是唐朝,B与时间不符;岳飞抗金是南宋时期,C错误;闭关锁国是清朝措施,D错误。
6.D
【解析】
【详解】
总体而言,孝文帝的“汉化政策”适应了历史发展趋势,促进了民族融合以及北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故题干中“关于北魏的灭亡,有学者将责任归咎于孝文帝的汉化政策”的观点有失偏颇,既没有看到改革的艰巨性,也没有意识到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才是北魏灭亡的主要原因,D项正确;改革要与自身实际相适应、改革充满曲折与艰巨性及揭示北魏灭亡的主要原因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7.C
【解析】
【分析】
【详解】
材料“重用汉官,推行汉法,颁布农桑之制,确定农桑立国”是对元世祖汉化改革的描述,有利于推动蒙古社会向农耕文明过渡,C项正确;元朝并未出现藩镇割据,排除A项;材料与扩大游牧经济范围无关,排除B项;元朝推行四等人制度,提升汉民族社会地位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8.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在战场的任何一个位置迅速集结……军队”“中国军队借助狂风暴雨掩护的夜袭、水攻,以及防不胜防的地雷战等”“给联军造成了不小的伤亡”可知晚晴军事改革取得一定成效,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C项正确;八国联军侵华不得人心与否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A项;“辉煌战果”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军事改革的成效,非传统军事方略仍有较大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在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张之洞与刘坤一等人主张递减科举取仕名额,培养新式人才,顺应时代变革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教育的近代化发展,C项正确;张之洞和刘坤一并未否定科举制作用,排除A项;新式学堂在洋务运动时期就已经出现,排除B项;此时清末新政已经开始,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0.C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前期,湖南巡抚陈宝箴创办课吏堂、武备学堂,设立新政局作为筹划和推行新政的机关,说明的是陈宝箴积极进行维新探索,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陈宝箴对维新变法的积极探索,非阴奉阳违,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梁启超公开支持的信息,排除B项;陈宝箴作为传统官员,仍然维护清政府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1.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戊戌变法被镇压,清末新政清政府主动要求变革,这是因为八国联军战后,国内外情势发生变化,故选B项;清末新政并非维新变法的推动,排除A项;清政府只是为了自救,并非治国理念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与小农经济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信息,可知这是戊戌变法的观点,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下,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主张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尝试,虽然失败,但是此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C项正确;“五家立邻长,五邻立里长,五里立党长”,主要是对百姓管理的措施,起不到促进北魏重新统一北方的作用,排除A项;“清丈土地,改革税制,推行募役法”是王安石变法,其只是缓解封建统治危机,不能彻底缓解,排除C项;“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是清末新政,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了内外困境,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解析】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在民族危机的冲击下,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的学习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的演变,推动中国由传统社会逐步向现代转型,D项正确;A项强调的是中国被迫改变,与材料无关,排除;对西方学习的局限性说法不准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B项排除;C项是对材料表象的理解,不准确,排除。故选D。
14.C
【解析】
【详解】
据所学可知,20世纪初清实行“预备立宪”,1911年裁撤军机处,成立了“皇族内阁”,但是13个内阁成员中皇族占七人,被称为皇族内阁,故很多立宪派人士转变立场,支持资产阶级革命,C正确;A是戊戌变法失败,与材料无关,A排除;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是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工具的标志,B与材料无关;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颁布,立宪派积极参与,故D错误。
15.(1)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的破坏;府兵社会地位下降;战事频繁,府兵不堪忍受,逃亡较多;兵源难以保障。
(2)不同点:府兵自备出征物资,负担较重;募兵的衣食等由国家供养,负担较轻。府兵制下战斗力不足;募兵制下战斗力较强。府兵制下兵农合一,募兵制下,士兵成为职业。府兵制有利于中央集权,募兵制易导致地方割据。
【解析】
【分析】
(1)
原因:根据材料“加上地主、商贾、豪强兼并霸占民田、欺压盘剥佃农,比比皆是”可归纳出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的破坏;根据材料“贫农百姓成为府兵的重要来源,府兵制受到严重冲击”可归纳出府兵社会地位下降;根据材料“因战事频繁,兵役繁重,且需自带物资参战,府兵逃亡成为常态”可归纳出战事频繁,府兵不堪忍受,逃亡较多及兵源难以保障。
(2)
不同点:从后勤保障来看,府兵自备出征物资,负担较重,募兵的衣食等由国家供养,负担较轻;从战斗力来看,府兵制下战斗力不足,募兵制下战斗力较强;从士兵的职业特征来看,府兵制下兵农合一,募兵制下,士兵成为职业;从中央集权的角度来看,府兵制有利于中央集权,募兵制易导致地方割据。
【点睛】
16.(1)原因:外国银元在中国的大量流通;地方官员银元改革的刺激;增加政府收入的需要;统一币制,收归铸币权;列强要求清政府改革。
(2)评价:是中国币制近代化改革的尝试;为后世币制改革提供经验教训;加剧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改革具有半殖民地的色彩;各方利益冲突致改革举步维艰;影响晚清政局的走向。
【解析】
【分析】
(1)
原因:根据材料“外国银元在东南沿海一带逐渐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可归纳出外国银元在中国的大量流通;根据材料“张之洞率先在广东自铸银元以取代洋银,其后,湖北、江苏等省纷纷仿效”可归纳出地方官员银元改革的刺激;根据材料“清政府认识到铸造银元、铜元具有可观利润”可归纳出增加政府收入的需要;根据材料“希望收归铸币权,加之英、美、日等国要求中国统一币制,于是酝酿币制改革”可归纳出统一币制,收归铸币权及列强要求清政府改革。
(2)
评价:根据材料“从而扩大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也影响了晚清政局的走向”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是中国币制近代化改革的尝试、为后世币制改革提供经验教训、加剧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改革具有半殖民地的色彩、各方利益冲突致改革举步维艰及影响晚清政局的走向等角度进行分析。
【点睛】
17.(1)梁启超身处中国传统社会,受儒家思想(或家庭传统教育)和科举影响;曾游历上海,接触西学(或受西学东渐影响),阅读《瀛寰志略》,了解世界。
(2)梁启超从批判、改革科举到推崇、恢复科举。
原因:材料二,梁启超经历了甲午战败和列强瓜分狂潮时局(或民族危机)的刺激,对西学有所了解,深感当时的科举制度培育不出能富国强兵的治国之才;材料三,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游历欧美,深入了解西方社会和政治制度,认识西方选官制度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开始重新反思科举,甚至主张请复科举。
(3)参考思路:水平一,能将梁启超对科举态度的变化置于时代与个人的经历中,进行辩证的诠释:如反映出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世界剧变和中国社会的艰难转型,也折射了先进的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深入,更加全面辩证地审视中国科举制度(传统文化)。
水平二:能将梁启超对科举态度变化置于时代与个人的经历中进行简单诠释:时代:梁启超对科举认识的变化受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变局的影响,如:甲午战败,面临民族危机,批判科举弊端;清末新政废除科举制度后,暴露出的新问题。
个人:受自身经历和立场的影响,如:梁启超曾受惠于科举培养,是科举制的受益者;变法失败后,游历美国,看到西方选举制度的众多弊端和类似于中国科举的选官制度,再反思科举,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四五岁就王父及母膝下授四子书、《诗经》”可知,梁启超受家庭传统教育的影响;根据材料一“十二岁应试学院,补博士弟子……。年十八偕入京师(考进士)……”可知,梁启超参加科举考试,受到科举制的影响;根据材料一“道上海,从坊间购得《瀛寰志略》读之,始知有五大洲各国……”可知,梁启超曾游历上海,受西学东渐影响,阅读了《瀛寰志略》,开始了解世界。
(2)变化:根据材料二“然尝推求本原,皆由科第不变致之也”可知,梁启超认为科举制是导致中国难以强国御敌的根源,对科举制是批判的态度;根据材料三“吾故悍然日:复科举,便!”可知,此时梁启超主张恢复科举制。由此可知,梁启超对科举的态度是从批判、改革科举到推崇、恢复科举。原因:根据材料二“强敌交侵,割地削权,……皆以人才乏绝,无以御侮之故”及材料二的来源“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1898年)”可知,19世纪末梁启超经历了甲午战败和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刺激,深感当时的科举制度培育不出能富国强兵的治国之才;根据材料三“去国以来……思想为之一变……昔美国用选举官吏之制……而德国、日本行之大效……世界万国中行此法,最早者莫如我”及材料三来源“梁启超《官制与官规》(1910年)”可知,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游历欧美,深入了解西方社会和政治制度,认识西方选官制度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开始重新反思科举,甚至主张恢复科举制。
(3)根据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梁启超个人的经历、当时的世界形势、中国社会的艰难转型等方面回答对梁启超的科举态度嬗变的认识。例如:梁启超对科举认识的变化反映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剧变和中国社会的艰难转型,也折射了先进的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深入,更加全面辩证地审视中国科举制度。
18.(1)原因:阶级立场、时代背景、研究视角。
(2)开放性试题。以提出新的解释为例。清末新政是挽救统治危机的最后努力。理由:《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国内革命风起云涌,清政府的统治岌岌可危。在此背景下,清政府推行新政,主要在军事、教育以及发展实业方面进行改革,尤其是在军事方面,改革卓有成效。在政治体制方面,清政府虽然提出预备立宪,但是并未采取实质行动,最终以皇族内阁的出台草草了之,由此可见,清政府在这一时期的改革主要是为了挽救统治危机。
【解析】
【详解】
(1)原因:根据盛宣怀、陈天华和濮兰德三位人物的观点可以看出,三者是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和时代背景看待清末新政;林增平和成其章的观点是不同研究视角的分歧。
(2)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可以选择任一观点评析,也可以自立观点,自圆其说。以自立观点为例。从清末新政的目的分析,当时统治者实行新政的目的是为了挽救统治危机,从这一角度分析,得出观点:清末新政是挽救统治危机的最后努力。理由:从清末新政的背景、主要侧重点进行解释。具体而言,《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国内革命风起云涌,清政府的统治岌岌可危。在此背景下,清政府推行新政,主要在军事、教育以及发展实业方面进行改革,尤其是在军事方面,改革卓有成效。在政治体制方面,清政府虽然提出预备立宪,但是并未采取实质行动,最终以皇族内阁的出台草草了之,由此可见,清政府在这一时期的改革主要是为了挽救统治危机。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