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 13.1 分子热运动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所描述的现象中,不能够说明分子在做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的是( )
A.在扫地的时候看到尘土到处飞扬 B.酒香不怕巷子深
C.花气袭人知骤暧 D.炒菜时闻到了菜的香味
2.用分子动理论解释下列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尘土飞扬”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B.5mL水与5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mL,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C.将石块研磨成粉状,说明分子变小了
D.水结成冰后分子就停止了运动
3.下列事例中,能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春天,落英缤纷 B.夏天,槐树飘香
C.秋天,落叶飘零 D.冬天,寒风瑟瑟
4.制造钢铁零件时,可以把零件放入含碳的渗碳剂中,使碳分子渗入零件的表面层,增加零件表面的硬度。这种渗入现象说明( )
A.分子可以分成更小的微粒; B.分子间有引力;
C.分子间有斥力; D.分子是运动的
5.疫情期间每天闻到校园里到处弥漫的消毒水味,说明分子( )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很小
C.分子间有空隙 D.分子可看到
6.一瓶氧气在抢救病人的时候用掉一半,剩下的氧气与原来的比较( )
A.质量减小,体积不变 B.质量不变,体积不变
C.质量减小,体积变大 D.质量不变,体积减小
7.分子很小,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现象来认识分子。对于分子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固体分子间无空隙
B.液体可以流动,说明液体分子间无作用力
C.塑料吸盘能“吸”在墙壁上,说明分子间存在吸引力
D.闻到远处的花香,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8.如图所示,在两个同样的烧杯中装入等量的热水和冷水,用滴管分别在两个烧杯中滴入等量的红墨水,当观察到热水大面积变成红色时,冷水只有少量的变成红色。对该现象的微观解释合理的是( )
A.温度越高,分子体积越大
B.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C.温度越高,分子间隔越小
D.温度越高,分子质量越小
9.两只相同的集气瓶中分别装有空气和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用玻璃板隔开后按图示放量,抽去玻璃板,保持两瓶口紧贴静置较长时间后,两瓶中气体颜色变得相同。已知瓶中二氧化氮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现象能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B.此现象与“扫地时灰尘飞扬”的成因相同
C.颜色变得相同后,瓶中气体分子停止运动
D.颜色变得相同后,上方瓶中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10.关于分子热运动的一些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的流速越快,水分子的热运动就越剧烈
B.水凝固成冰后,水分子仍然在做无规则的热运动
C.水很难被压缩,说明水分子间只有斥力没有引力
D.只有气体和液体才能发生扩散现象,固体不能发生扩散现象
二、填空题
11.“新冠病毒”给全国人民的生活和健康带来很大影响,各地为了更好的控制疫情,开始体温监测,如图是一款耳式体温计,它是依靠___________(选填“红外线”或“紫外线”)工作的。空气清新剂将香味散发到房间的各个地方,这是___________现象,此现象的快慢与___________有关。
12.年三十包饺子是北方地区最重要的习俗。如图所示,包饺子时,用力捏面皮,面皮会粘在一起,说明分子间存在 ______。饺子出锅后整个厨房都能闻到香味,这是 ______现象。
13.疫情期间,教学楼里能闻到消毒水的气味,这是 _____现象,说明构成物质的分子 _____;液态消毒水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存在 _____。
14.郑州疫情解除管控后,小华一家驾车由郑州来到开封赏菊花,漫步公园中闻到阵阵花香,这是______现象,此现象说明分子在______。
15.冰熔化成水后,体积将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密度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面粉是易散的,但加了适量的水能揉成柔韧的面团,这是因为分子间存在_______。
三、综合题
16.在五千多年以前,苏美尔人发明了如图甲所示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楔形文字,它是写在湖湿的黏士制作的泥版上(后自然干燥),二千多年后的中国人发明了如图乙所示写在兽骨上的甲骨文: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被书写的材料发生了 ______ 形变(选项“弹性”、“非弹性”),根据被书写材料的硬度可以判断,甲骨文的书写的工具是 ______ (选填“木棒”、“青铜小刀”).后来中国人发明了如图丙所示的毛笔和纸,中华文明由此取得了相对其它文明明显的优势,作用在毛笔上的压力主要是使 ______ (选填“毛笔尖”、“纸”) 发生形变,笔在纸上留下的压力作用效果通过墨汁印记保留下来,墨汁分子在纸中发生了 ______ 现象,使纸上的文字历经千年仍能保存下来
力的 ______ 要素,通过书法家们的手,在毛笔上灵话运用成一门艺术,毛笔字的书写效果使人赏心悦目,就像有了生命,随着时间的积累,发展出了中国独特的书法艺术.
如图丁所示,是中国毛笔写出的最常见的“一横”,通过对它形状的分析,可以判断笔在从左向右运动中在 _____ (选填“起始”、“中间”或“终点”) 区域的对纸的用力最小,如图戊所示的“上”字,要写出该字漂亮的隶书5风格,笔画中最下面的“一横”,书法家们总结出以下的毛笔使用方式,其合理的书写顺序是 ___
A.折锋用力按笔
B.逆锋向左
C.略按,向右提笔运行
D.渐渐按笔
E.渐渐提笔
17.如图,用两个集气瓶各装空气和二氧化氮气体(二氧化氮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为红棕色),把两瓶间的玻璃片抽掉,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到两瓶中颜色变成相同.
(1)上述现象可以说明_____.
(2)为了排除气体重力的干扰,集气瓶A中应装的是_____.
(3)无论再过多久,也看不到两气体各自自发地回到原来的瓶子中,这一现象与能量在发生转移和转化时具有_____是一致的.
18.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取10N/kg):
高压锅
高压锅是家庭厨房中常见的炊具,利用它可以将食物加热到100℃以上,它省时高效,深受消费者欢迎.图为高压锅的构造,锅盖上有一个竖直空心柱为排气孔,空心柱上配有一个限压阀,当锅内的气体压强超过安全值时,锅内气体就会冲开限压阀,放出一部分水蒸气,使锅内气压减小.水的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如表一:
表一:
p/ 1.0 1.4 1.8 2.2 2.6 3.0
t/℃ 100 110 120 130 140 150
在高原地区,气压比平均气压要低,表二是一组高度与对应气压的信息:
表二:
高度h/km 大气压p/×105
0 1.01
0.4 0.97
0.8 0.92
1.4 0.86
2.0 0.79
( )
(1)煮饭过程中可以闻到米香,这说明__________;
(2)用高压锅煮粥,灭火后用冷水将锅冷却,拿去限压阀后打开锅盖,可以看到锅内的粥仍在沸腾,而普通铝锅却看不到这种现象,对此,下列解释正确的是_______;
A.灭火后,锅内温度迅速降到100℃以下,但打开锅盖后气压降低,所以重新沸腾
B.灭火后,锅内温度仍高于100℃,即使不冷却,不拿去限压阀粥也还在沸腾
C灭火后,锅内温度仍高于100℃,打开锅盖后锅内气压比原来低,所以重新沸腾
D.粥流动性差,不易降温,灭火后不浇冷水、不拿去限压阀,也要沸腾较长时间
(3)水平桌面上的高压锅,锅底与水平桌面的接触而积是向锅中加入0.5kg的水,锅对桌面的压强增加________Pa;
(4)高压锅排气孔面积为大气压强为限压阀的质量为0.16kg,则锅内最高水温可达_______℃;
(5)请根据表二中的数据,在图中作出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图象,当高度为1km时,大气压约为______Pa;当高度为3000km时,已到了大气层边缘,此处的大气压约为___Pa;
(6)用这种高压锅在西藏高原地区烧水时,要达到同样的最高温度,需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改变”)限压阀的质量;
(7)若在锅盖上再安装一套相同的排气孔和限压阀,则锅内最高水温将_____(填“升高”、 “降低”或“不变”).
19.阅读下述材料,并回答问题.
布朗运动
证明液体、气体分子做杂乱无章运动的最著名的实验,是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发现的布朗运动.1827年,布朗把花粉放入水中,然后取出一滴这种悬浮液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花粉小颗粒在水中像着了魔似的不停运动,而且每个小颗粒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都改变得很快,不会停下来.这些小颗粒实际上是由上万个分子组成的分子团,由于受液体分子撞击不平衡,从而表现出无规则运动的状况.
(1)布朗运动实际上反映了_____的运动.
(2)如何使布朗运动加快?答: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2.B
3.B
4.D
5.A
6.A
7.D
8.B
9.D
10.B
11. 红外线 扩散 温度
12. 引力 扩散
13. 扩散 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斥力
14. 扩散 不停地做无规则地运动
15. 变小 变大 引力
16. 非弹性 青铜小刀 毛笔尖 扩散 三 中间 BACDE
17. 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空气 方向性
18. 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C 125 140 0.9×105 0 增大 不变
19. 分子 提高水温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