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陶罐和铁罐》(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6《陶罐和铁罐》(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8 21:47: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
设计简介:本课设计,重在引导学生通过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指导学生透过故事结局,反观故事内容,抓住重要情节,通过不同目的的朗读对话活动体会两个角色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内心。再联系事物本身的特点,读懂故事,由物及人明白故事里的道理。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读懂寓言故事的方法。
课文简析
《陶罐和铁罐》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陶罐则很谦和,争辩几句后,不再理会铁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已不复存在。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教学目标
能用多种方法自主识字,认识10个生字,正确、规范地书写11个生字和15个词语。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能结合课文中描写陶罐、铁罐神态和语言的语句,了解陶罐和铁罐不同的性格特点。
能从陶罐和铁罐不同的结局中明白寓言故事的道理。
能说出“阅读链接”中的北风和课文中的铁罐的相似之处。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能结合课文中描写陶罐、铁罐神态和语言的语句,了解陶罐和铁罐不同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能从陶罐和铁罐不同的结局中明白寓言故事的道理。
教学过程
导入:回顾古代寓言 引出当代寓言
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
回顾《守株待兔》这个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从农夫的愚蠢行为中明白了道理,引出本课教学,学习一篇当代寓言故事(出示课题《陶罐和铁罐》)。
【设计意图】唤醒学生记忆,无论是古代寓言还是当代寓言,通过读寓言故事,都能明白道理,让学生有所期待。
板块一:读课题,认识角色
导语: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寓言故事,一起读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陶罐和铁罐》。
了解故事里的两位主角“陶罐”和“铁罐”。
(1)(出示“陶罐”和“铁罐”的图片。)交流“陶罐”和“铁罐”各自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预设1:陶罐是用陶土做成的
预设2:陶罐是用泥烧制而成的
预设3:铁罐是用铁制成的
(2)(出示生字卡)“陶”,指陶器,用粘土烧制的器物。“罐”,指盛东西的器具,多为圆筒形。从部首“缶”了解“罐”与器皿有关联。
(3)小结:铁,是一种金属,可以制造各种器械和用具。“陶罐”就是用粘土烧制成的盛东西的器具,“铁罐”就是用铁制成的盛东西的器具。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了解故事角色,对“陶罐”和“铁罐”这两个物品有初步认识,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板块二:初读文,学生字词
导语:读懂故事的前提,必然是学好字词。
(一)初读正音:读对 读通
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检查学生自学的情况,读词语。(出示:骄傲 奚落 谦虚 懦弱 轻蔑 争辩 恼怒 羞耻 相提并论 和睦相处 覆灭 宫殿 倒塌 废墟 古代 价值)
指名读词语,正音。
把词语放回课文里,(出示含有重点词语的句子)读句子。
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
陶罐谦虚地回答。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陶罐争辩说。
“住嘴!”铁罐恼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
“何必这样说呢?”陶罐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东西!”铁罐说。
王朝覆灭了,宫殿倒塌了,两个罐子遗落在荒凉的废墟上,上面覆盖了厚厚的尘土。
“小心点儿,千万别把它碰坏了,这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的。”
同桌再读整篇课文。
(二)书写指导:正确 美观
观察生字:写字之前一定要学会仔细观察,弄清字形特点,发现规律。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
发现规律:“傲”左中右结构 ,“虚”半包围结构,“尘”上下结构。其余8个字都是左右结构。
指导书写:
出示“骄”“谦”“提”“捧”“代”“价”
观察这几个“左窄右宽”字形结构的字,关注“捺”“斜勾”这两个笔画,把它们写好能帮助我们把这几个字写得更美观。
出示“骄傲”“谦虚”“懦弱”
“骄傲”“谦虚”“懦弱”是三个词语,“骄傲”和“谦虚”是一对反义词。
师范写。
学生练习书写:把三个词语各写一遍。
【设计意图】认读的词语除了课文生字词,还有与课文重点内容相关的词语,在指导学生读词读句的过程中对了解课文内容做了铺垫。 指导写字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规律,帮助学生不仅把字写正确,还要写美观。
板块三:再读文,感知故事
导语:其实,在刚刚读写的词语当中,就藏着咱们今天要读的寓言故事。
(出示课文插图)根据课文插图,故事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也就是“陶罐”和“铁罐”的前世今生。
学生再次默读课文,试着把课文划分为两个部分,再说说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交流“陶罐”和“铁罐”前世今生的故事。
预设 1:课文可以分作两个部分,1-9自然段是它们之前发生的故事,10-17自然段是它们后来的故事。
预设2:课文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1-9自然段讲的是它们之间发生的故事,10-17自然段讲的是时间流逝,它们最后的结局。
试着抓住故事的两个主要情节,连起来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出示:国王的橱柜里 荒凉的废墟上)
预设:在国王的橱柜里,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谦虚的陶罐希望它们能和睦相处,与铁罐争辩了几句,就不再理会。许多年过去了,在荒凉的废墟上,人们发现了陶罐,认为它很有价值,小心处理,但铁罐连影子都没有了。
【设计意图】课文段落较多,读懂寓言首先就要读懂故事内容,引导学生将课文分为“前世今生”两个场景,更容易找准主要情节,帮助学生了解整个故事,人物的结局。
板块四:聚焦结局,反观故事情节
导语:(出示结局)是啊,随着时间的流逝,物是人非,铁罐消失不见了,陶罐却完好无损地保存了下来,依然那么“光洁,朴素,美观”。(板书:结局 留存 消失)
(一)质疑寻因,感受态度
学生读结局,提出疑问。
预设1:铁罐不是很坚硬吗?怎么就消失不见了呢?
预设2:铁罐那么骄傲,还看不起陶罐,到头来自己却消失不见了,陶罐一定有比铁罐更强大的特点才能留存下来吧?
默读课文第一部分,透过它俩“前世”的故事,了解陶罐和铁罐到底有什么性格特点。(出示表格1:起因、经过、结果)完成表格。
表格1
起因
经过 铁罐态度的词语:
陶罐态度的词语:
结果
交流表格。
表格1
起因 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
经过 铁罐态度的词语:骄傲 傲慢 轻蔑 恼怒
陶罐态度的词语:谦虚 争辩 友善
结果 陶罐不再理会铁罐。
预设:学生会把“懦弱”当作陶罐态度。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读懂:“懦弱”是铁罐给陶罐贴的标签,陶罐否认了:“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学生不能直接找到“友善”,引导根据陶罐的话:“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进行归纳。
(出示“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奚落”是什么意思?
预设1:数落、嘲笑。
预设2:讽刺、讥笑。
(板书:奚落 骄傲 恼怒,不理会 谦虚 友善)联系后文了解铁罐是怎么奚落陶罐的,陶罐又是如何应对的。按照之前梳理出的表格内容,注意铁罐和陶罐说话时的态度,看看带上怎样的神态才能读出来。同桌分角色读一读课文2-8自然段的对话部分。
指名读对话。
(1)交流从对话里读懂了什么。
预设1:铁罐很骄傲、傲慢,看不起陶罐。
预设2:陶罐很谦虚、友善,明白事理。
(2)思考:他们的态度为什么不一样?
预设1:铁罐认为自己很坚硬,摔不坏。
预设2:铁罐仗着自己不容易打破,瞧不起容易碎掉的陶罐。
(二)究其本质,对比优劣
1. 铁罐认为自己有一个优势:坚硬不易破碎(课件出示)。可为什么,如此强大的铁罐最终却消失不见了呢?结合课文第二部分的内容想一想。
2. 学生默读课文10-17自然段,交流。
预设1:它化作空气消失了!
预设2:它变成了泥土、粉尘,不见了。
预设3:这是铁的特性,会随着时间被空气氧化掉,最后消失不见了。
看看陶罐和铁罐不一样的特性。(出示表格2:陶罐和铁罐的优缺点对比)
表格2
优点 缺点
铁罐 坚硬,不易破碎 铁容易被锈蚀,氧化
陶罐 光洁,朴素,美观,不易受外界影响 易碎
(三)性格对比,凸显内在
1. 陶罐和铁罐有各自的优缺点,它们都是用来盛放东西的器具。
(1) 铁罐不依不饶,硬仗着自己的优势咄咄逼人,学生齐读它的语言。(出示语句)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
“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2) 陶罐谦虚友善,据理力争,学生齐读它的语言。(出示语句)
“不敢,铁罐兄弟。”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
“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就比你差。再说……”
“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出示语句对比)同桌分角色再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注意体会角色的不同语气,感受角色的内心世界,交流发现。
预设1:铁罐一心想跟陶罐比,总是想用碰撞的方式来一较高下。
预设2:铁罐就是仗着自己是铁做的,碰不碎,才那么骄傲、傲慢,看不起陶罐。
预设3:陶罐明白自己的用处是来盛放东西的,它想和铁罐互相碰撞。
明明知道自己坚硬,陶罐易碎,可铁罐还一直想用碰撞的方式来和陶罐一较高下,思考:铁罐为什么这样做?陶罐又是怎么做的?
预设1:铁罐仗势欺人。
预设2:铁罐用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
预设3:陶罐很谦虚,没有跟铁罐计较。
预设4:陶罐很友善,希望大家和睦相处。
预设5:陶罐知道自己很容易碎,明白自己是用来盛放东西的,所以不想和铁罐碰撞。
预设6:陶罐也很有自信,认为自己盛东西不会比铁罐差。
(四)正视优劣,入情入境
创设情境:陶罐和铁罐各有优缺点。但铁罐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如果当时你在现场,会怎么劝它?
预设1:铁罐,坚硬是你的优势,但你不必仗势欺人。
预设2:铁罐,你和陶罐都是用来盛放东西的器具,你俩的用处是一样的。
预设3:铁罐,你有你的优点,陶罐也有自己的优点,它都没有仗着自己的长处来取笑你,你又何必奚落别人呢!
【设计意图】从故事结局入手,顺学而导,顺藤摸瓜找原因,更符合学生的探究思维。通过默读关注两个角色不同的态度,了解两个角色“前世”的经历,再进行第一次分角色对话部分,容易让学生看到“铁罐”骄傲自大,“陶罐”谦和友善性的不同态度;通过推想铁罐为什么消失,深入了解“陶罐”和“铁罐”的材料本质,明白其实它们都各有优缺点;通过再次分角色朗读对话,对比两个角色的行为,进一步理解铁罐的自恃坚硬、仗着自己的优势而傲慢无礼和陶罐正确看待自身功能而谦和友善的原因;最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事物的两面性。设计有目的的朗读活动,一是要抓神态,读出角色不同的态度,二是抓语气,独处角色不同的行为背后的内心。不一样的朗读目的,让朗读层次分明起来。
板块五:由物及人,推想道理
导语:课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故事里藏着一个道理。
(再出示结局)透过“今生”故事的结局,我们已经看到,易碎的陶罐留存下来,成为了有价值的古董,而自恃坚硬的铁罐却消失得无影无踪。从陶罐和铁罐的不同结局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1)学生交流。
预设1:铁罐不该自认为坚硬就瞧不起陶罐。
预设2:铁罐自己也有缺点,不该用自己的优点去奚落陶罐。
(2)如果把“陶罐”和“铁罐”看成人类,那么又该如何呢?
预设1:人不能光看到自己的长处,还要看到自己的短处。
预设2:不能用自己的长处去和别人的短处比。
预设3: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有长处就有短处,可以发挥长处,造福人类。
小结。
寓言故事大都是虚构出来的,大部分故事都是将动物、植物等物体当作主人公,课文借“陶罐”和“铁罐”两个角色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相互尊重,和睦相处。我们把故事中的角色转换成自己身边熟悉的人物,分辨善恶美丑和好坏,就可以明白故事所要表达的道理了,这正是寓言故事的奇妙之处。
【设计意图】读懂故事内容后,通过引导学生角色转换,由物及人,体会到故事透露出来的为人处世的道理。
板块六:阅读链接,对比感悟
导语:通过类比印证巩固,可以帮助我们强化理解。
(出示“阅读链接”)读读“阅读链接”,想想故事中的北风和课文中的铁罐有什么相似之处。(出示表格)可以从两个角色的“优势”“性格”和“结局”进行比较。
优势 性格 结局
铁罐
北风
学生自主阅读。
交流、汇报。
优势 性格 结局
铁罐 坚硬,不易碎 骄傲,只看长处 连影子也没见到
北风 吹起大风 自以为是 悄悄溜走了
小结:归纳“铁罐”和“北风”的相似点。
(出示:它们都只看到______,认为自己_____,可到了最后都以_____告终。)
学生填写后,读一读。
它们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优势),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可到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总结:世上万物,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每个人也是如此,既各有优点,又各有不足。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课后,同学们还可以搜集一下相关的俗语。
【设计意图】通过“铁罐”和“北风”这两个有相似之处的角色对比,可以巩固对这一类性格特点相似的角色的理解,再设计搜集相关俗语的活动,也能强化从故事中读懂的道理。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梳理故事内容,针对重点情节做笔记,让学生对陶罐和铁罐的态度和结局一目了然,最终得出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