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1-13 20:49: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9张PPT。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回溯:什么是“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有何弊端?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开始改革。“秘密报告”: 报告很大胆,后果很严重。 1956年,苏共二十大
《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赫鲁晓夫改革 苏联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 推广种植玉米体制未变,小修小补无济于事1964年
赫鲁晓夫被迫下台黑白相间的墓碑 毁誉参半的一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没有一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晓夫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性地改变历史的进程。”
──尼克松勃列日涅夫改革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
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经济改革重点:
重工业二、苏联的解体1985年
戈尔巴乔夫上台改革
改革重点:经济改革结果:……改革重点:转到政治方面“公开性”、“多元化”、“民主化”……
结果:……立陶宛宣布独立“八一九”事件 叶利钦VS 戈尔巴乔夫权力高端的博弈,
谁是最后的赢家?苏联解体:无可奈何花落去从苏联到独联体摩尔多瓦15个加盟共和国独立拉脱维亚阿塞拜疆爱沙尼亚白俄罗斯俄罗斯格鲁吉亚立陶宛摩尔多瓦土库曼乌兹别克亚美尼亚乌克兰哈萨克吉尔吉斯塔吉克苏联的解体  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 男生说的有道理。
因为苏联的最终解体是种种复杂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无法改变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
严重的经济危机;
社会动荡不安;
戈尔巴乔夫背离社会主义的政治改革;
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泛滥;
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剧激化;
右翼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思潮的乘机抬头;
西方势力的影响等。
而“八一九事件”只是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
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的。(外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活动与探究: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改革,在改革中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苏联: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开始改革,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和苏共垮台。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可从这几个方面分析:
(1)改革中是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2)是否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3)是否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4)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是否采取了正确的对策。
(5)是否从本国国情出发,循序渐进。从明治维新、1861年改革、罗斯福新政、戈尔巴乔夫改革中吸取的经验教训(1)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改革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2)改革只有从国情出发并采取行之有效的举措,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3)改革总会触犯一部分人的利益,因而不可能一帆风顺,进步的改革有时也难免会出现挫折甚至失败。(4)一个国家或民族只有不断地学习世界先进文化,善于吸收和消化别国的优秀文化成果,才能促进民族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5)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