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二轮复习备考策略之现代文阅读课件(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届高考二轮复习备考策略之现代文阅读课件(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6 22:25: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文学性文本阅读备考策略
知己 知彼 知法 致用
目录


学情
考情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教法学法

教学反思
学情
(一)
学情
(一)
在文学性文本阅读各题型中探究题赋分重,难度大。此命题,有限制的开放,且设问指向因作品内容不同,写法不同而不同,对于学生来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题目理解不到位。
2.不会分析材料。
3.答题不规范。
(二)考情
2016——2021年全国卷及新高考卷考情一览 总结
年份 卷别 文体 选文 作家 国别 文学类文本未出现
除小说、散文之外的文本
2021 新高考Ⅰ卷 小说 《石门阵》 卞之琳 中国 新高考Ⅱ卷 散文 《放猖》、《莫须有先生教国语》 废名 中国 全国甲卷 散文 《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 中国 全国乙卷 小说 《秦琼买马》 谈歌 中国 2020 新高考Ⅰ卷 散文 《建水记》之四 于坚 中国 新高考Ⅱ卷 小说 《大师》 双雪涛 中国 全国Ⅰ卷 小说 《越野滑雪》 海明威 美国 全国Ⅱ卷 小说 《书匠》 葛亮 中国 全国Ⅲ卷 散文 《记忆里的光》 蒋子龙 中国 2019 全国Ⅰ卷 小说 《理水》 鲁迅 中国 全国Ⅱ卷 小说 《小步舞》 莫泊桑 法国 全国Ⅲ卷 小说 《到梨花屯去》 何士光 中国 2018 全国Ⅰ卷 小说 《赵一曼女士》 阿成 中国 全国Ⅱ卷 小说 《有声电影》 老舍 中国 全国Ⅲ卷 科幻小说 《微纪元》 刘慈欣 中国 2017 全国Ⅰ卷 小说 《天嚣》 赵长天 中国 全国Ⅱ卷 散文 《窗子以外》 林徽因 中国 全国Ⅲ卷 散文 《我们的裁缝店》 李娟 中国 2016 全国Ⅰ卷 小说 《锄》 李锐 中国 全国Ⅱ卷 小说 《战争》 迈尔尼 美国 全国Ⅲ卷 小说 《玻璃》 贾平凹 中国 文学类文本阅读,赋分重,难度大的是探究题。
(二)考情
2019——2021年高考文学性文本第九题考情 试卷类型 文体 选文 第九题考点 题型分值
新课标卷 2019全国Ⅰ 小说 《理水》 (文体特征) 6
2020全国Ⅰ 小说 《越野滑雪》 (对概念的理解及运用,鉴赏构思技巧及效果) 6
新高考卷 2020山东卷 散文 《建水记(之四)》 6
2020海南卷 小说 《大师》 (理解关键句子把握人物形象和作品主旨) 6
+模拟卷 2021八省A卷 散文+自评 《国文教员》 6
2021八省B卷 小说 《秋雨》 (领悟作品的情感和表现手法) 6
2021高考Ⅰ卷 小说 《石门阵》 (物象的含意、作用) 6
2021高考Ⅱ卷 散文 《放猖》、《莫须有先生教国语》 6
(二)考情
近6年高考文学类文本探究题命题特点
1.文体特征
结合文学作品,讲解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写作的一般规律及文体特征等必备知识。以小说、散文为主。
2.命题特点:文学文本阅读中探究题有限制的开放,设问灵活,难度较大。
3.考查内容
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体验情感,分析艺术表现力(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究作者的创造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探究性试题命题的原则及特点】:
1、设题重实际:它以高中学生应有的知识文化积累、阅读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基础,符合高中生作答。 2、设题有规律:一般在文章的重点、疑难等关键处设题。如文中的议论、抒情处。 3、设题讲根据:一般依据材料的内容(植根于文本)探讨研究,而不是“随心所欲”,任意发挥。 4、思考有层次: 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或角度作思考,一般文本中少有现成的答案。 5、答案有限制:它不会像平时可以“见仁见智”。这是选拔人才的高考,阅卷时总会给出一个相对统一的参考答案,也就是说答案肯定不会“百花齐放”,“任尔东西南北中”。 6、题干表述有区别:有点题干直接说“请你探究一下……问题”;有的不明说,诸如“谈谈你的看法”“说说你的理解”等等。
(三)复习目标
掌握文本阅读意蕴探究题答题方法
2
学以致用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了解文本阅读意蕴探究题题型特点
3
1
(四)教法学法
复习导入
即学即练
总结特点
合作探究
归纳方法
分析题型
环节一
(五)教学策略
环节二
环节三
知法
知彼
环节四
致用
知己
复习导入
考场如战场,大家要想在六月的沙场上大杀四方,一举夺魁,必须在日常的校场上多钻研,勤练兵。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文学类文本主观题答题三原则和三技巧,请同学们回忆后概述一下:
三原则:忠于题干,忠于原文,忠于规范。
三技巧:截、改、组。
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知己,知彼,知法,致用这四个环节,在主观题答题三原则和三技巧的基础上重点来攻克文学性文本阅读意蕴探究题。
1.自知者明
请同学们谈一谈你们做文学性文本阅读意蕴探究题的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文学性文本阅读探究题,赋分重,设问灵活,难度大。根据同学们的交流和平时答题情况总结了大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题目理解不到位。
2.不会分析材料。
3.答题不规范。
1.自知者明
2.知彼者智
探究意蕴类主要探究点是思想意蕴、情感意蕴。
文学作品的意蕴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是指读者从作品中领悟到的意义,即通常所说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思想意蕴是指作品表现出的思想意义或价值,重在指向文本给读者的思考和启发。
情感意蕴是指作品的情感意义或取向,即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等。
思想意蕴重在思想性、认识性,而情感意蕴是作者的情感倾向,即他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探究时要善于抓住作品中的人、事、景、物,多角度分析,答案最好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主到次,要点不存在大小包含关系,结合作品分析印证要对准。
请同学们阅读欧亨利小说 《二十年以后》完成相应意蕴探究题,写出你的答案并与大家分享。
3.知法者强
《二十年以后》欧亨利
纽约的一条大街上,一位值勤的警察正沿街走着。一阵冷飕飕的风向他迎面吹来。已近夜间10点,街上的行人寥寥无几了。
在一家小店铺的门口,昏暗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男子。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雪茄烟。警察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向那个男子走了过去。
“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警官先生。”看见警察向自己走来,那个男子很快地说,“我只是在这儿等一位朋友罢了。这是20年前定下的一个约会。你听了觉得稀奇,是吗?好吧,如果有兴致听的话,我来给你讲讲。大约20年前,这儿,这个店铺现在所占的地方,原来是一家餐馆……”
“那餐馆5年前就被拆除了。”警察接上去说。
男子划了根火柴,点燃了叼在嘴上的雪茄。借着火柴的亮光,警察发现这个男子脸色苍白,右眼角附近有一块小小的白色的伤疤。“20年前的今天晚上,”男子继续说,“我和吉米·威尔斯在这儿的餐馆共进晚餐。哦,杰米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我们俩都是在纽约这个城市里长大的。从孩提时候起,我们就亲密无间,情同手足。”
3.知法者强
环境
事件
人物
“当时,我正准备第二天早上就动身到西部去谋生。那天夜晚临分手的时候,我们俩约定:20年后的同一日期、同一时间,我们俩将来到这里再次相会。”
“这听起来倒挺有意思的。”警察说,“你们分手以后,你就没有收到过你那位朋友的信吗?”
“哦,收到过他的信。有一段时间我们曾相互通信。”那男子 说,“可是一两年之后,我们就失去了联系。你知道,西部是个很大的地方。而我呢,又总是不断地东奔西跑。可我相信, 杰米只要还活着,就一定会来这儿和我相会的。他是我最信得过的朋友啦。”
说完,男子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小巧玲珑的金表。表上的宝石在黑暗中闪闪发光。“九点五十七分了。”
他说,“我们上一次是十点整在这儿的餐馆分手的。”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道。
“当然啰!杰米的光景要是能赶上我的一半就好了。啊,实在不容易啊!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
又是一阵冷飕飕的风穿街而过。接着,一片沉寂。他们俩谁也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警察准备离开这里。
“我得走了,”他对那个男子说,“我希望你的朋友很快就会到来。假如他不准时赶来,你会离开这儿吗?”
“不会的。我起码要再等他半个小时。如果杰米他还活在人间,他到时候一定会来到这儿的。就说这些吧,再见,警官先生。”
“再见,先生。”警察一边说着,一边沿街走去,街上已经没有行人了,空荡荡的。
男子又在这店铺的门前等了大约二十分钟的光景,这时候,一个身材高大的人急匆匆地径直走来。他穿着一件黑色的大衣,衣领向上翻着,盖住了耳朵。
你是鲍勃吗?’来人问道。
“你是杰米·威尔斯?”站在门口的男子大声地说,显然,他很激动。
来人握住了男子的双手。“不错,你是鲍勃。我早就确信我会在这儿见到你的。20年是个不短的时间啊!你看,鲍勃!原来的那个饭馆已经不在啦!要是它没有被拆除,我们再一块儿在这里面共进晚餐该多好啊!鲍勃,西部待你怎么样?”
“顶刮刮,凡是我要的都给了我。你的变化很大啊,杰米,我从来没有想到你会长得这么高,好像高了两三英寸。”
“哦,我二十年以后长高了一些。”“杰米,你在纽约混得不错吧?”
“一般,一般。我在市政府的一个部门里上班,坐办公室。来,鲍勃,咱们去转转,找个地方好好叙叙往事。”
这条街的街角处有一家大商店。尽管时间已经不早了,商店里的灯还在亮着。来到亮处以后,这两个人都不约而同地转过身来看了看对方的脸。
突然间,那个从西部来的男子停住了脚步。
“你不是杰米·威尔斯。”他说,“20年的时间虽然不短,但它不足以使一个人变得容貌全非。”从他说话的声调中可以听出,他在怀疑对方。
“然而,20年的时间却有可能使一个好人变成坏人。”高个子 说,“你被捕了,“圆滑的”鲍勃。芝加哥的警方猜到你会溜到我们这边来,跟我们通知说他们想跟你‘聊聊’。好吧,在我们还没有去警察局之前,先给你看一张条子,是你的巡警威尔斯写给你的。”
鲍勃接过便条。读着读着,他微微地颤抖起来。便条上写着:
鲍勃:刚才我准时赶到了我们的约会地点。当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正是那个芝加哥警方所通缉的人。不知怎么的,我不忍自己亲自逮捕你,只得找了个便衣警察来做这件事。 ------杰米
题目要求: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之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 有人说他背叛友谊,你的看法呢 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3.知法者强老师点评答案后再次带领学生一起:1.审读题目要求,明确答题要点。2.阅读全文,用圈点勾画法找出文中人、事、物、景相关描写,概括其特点,并在小组间予以交流探讨。(通过文本中人事物景相关描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体会作者之思,进而明确读者“我”之想。)3.知法者强
阅读 欧亨利《二十年以后》完成下题:
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之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 有人说他背叛友谊,你的看法呢 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宁夏、海南卷)
角度
疑问点
关键词
范围
请同学们找出文本中人事景物相关描写,并概括分析

1、鲍勃通缉犯
重视友情,信守诺言;乐观开朗,心直口快;企图逃避法律。
2、吉米警察
忠于职守,不徇私情。

鲍勃吉米赴二十年之约
守信
物 雪茄、
一块小巧玲珑的金表。表上的宝石在黑暗中闪闪发光
景 一阵冷飕飕的风
烘托环境,渲染气氛
夜间10点,街上的行人寥寥无几
我认为鲍勃是值得同情的。(明要点)
(1) 鲍勃作为被警方通缉的在逃犯,不忘二十年前的一个约定,不顾安危,不肯轻易离去,这表现了他性格中重情守信的一面。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他选择了“情”,结果被捕,最终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2)他读吉米留给他的便条时微微颤抖,也表现了他人性中善良的一面。这些都是的勃值得同情的地方(扣文本)
(3)何况当时美国西部法制混乱,鲍勃的罪行可能没有多么严重,然而他的好友没有听他“自圆其说”,就逮捕了他。( 联实际)
因此鲍勃这个人物让人同情。( 下结论)
根据以上信息归纳整理出答案:
3.知法者强
师生一起总结归纳答题步骤:
1.明确答题的要求(答题的范围,答题的角度等);
2.寻找题目中的关键词、疑问点。紧扣文本找出中人、事、景、物相关描写,多角度概括分析。
3.整理答案。答案最好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主到次。
探究题的答题思路
明要点 扣文本 巧引申 定答案
溜索
不信这声音就是怒江。首领也不多说,用小腿磕一下马。马却更觉迟疑,牛们也慢下来。
一只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马帮像是得到信号,都止住了。汉子们全不说话,纷纷翻下马来,走到牛队的前后,猛发一声喊,连珠脆骂,拳打脚踢。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
一个钟头之前就感闻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只当是百里之外天公浇地。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首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
山不高,口极狭,仅容得一个半牛过去。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气贯滇西的那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心下大惑,见前边牛们死也不肯再走,就下马向岸前移去。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转了多半日,总觉山低风冷,却不料一直是在万丈之处盘桓。
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急转身,却什么也没有,只是再不敢轻易向下探视。叫声漫开,撞了对面的壁,又远远荡回来。
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首领眼睛细成一道缝,先望望天,满脸冷光一闪,又俯身看峡,腮上绷出筋来。汉子们咦咦喂喂地吼起来,停一刻,又吼着撞那回声。声音旋起来,缓缓落下峡去。
4.致用者成
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马帮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
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仿佛再有锱铢之力加在上面,不是山倾,就是索绷。
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首领瞟一眼汉子们。汉子们早蹲在一边吃烟。只有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向峡下弹出一截纸烟,飘飘悠悠,不见去向。瘦小汉子迈着一双细腿,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的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顶。
那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被风吹得抖。
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
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
三条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首领哑声说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们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们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飞起多高,又纷纷扬扬,星散坠下峡去。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们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
这边的牛们都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牛们如商量好的,不例外都是一路屎尿,皮肉疯了一样抖。
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岸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过去。
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聋了一般,任什么也听不见,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那海慢慢一旋,无波无浪,却深得令人眼呆,又透远得欲呕。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倒抓得紧索。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渐渐就有血溅到唇上、鼻上,自然顾不到,命在天上。
猛地耳边有人笑:“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几个汉子笑着在吃烟,眼纹一直扯到耳边。
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小肚子胀得紧,阳物酥酥的,像有尿,却不敢撒,生怕走了气再也立不住了。
眼珠涩涩的,使劲挤一下,端着两手,不敢放下。猛听得空中一声呼哨,尖得直入脑髓,腰背颤一下。回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拐着腿弹一弹,走到汉子们跟前。有人递过一支烟,嚓的一声点好。烟浓浓地在首领脸前聚了一下,又忽地被风吹散,扬起数点火星。
牛马们还卧在地下,皮肉乱抖,半个钟头立不起来。
首领与两个汉子走到绝壁前,扯下裤腰,弯弯地撒出一道尿,落下不到几尺,就被风吹得散开,顺峡向东南飘走。万丈下的怒江,倒像是一股尿水,细细流着。
那鹰斜移着,忽然一栽身,射到壁上,顷刻又飞起来,翅膀一鼓一鼓地扇动。首领把裤腰塞紧,曲着眼望那鹰,说:“蛇?”几个汉子也望那鹰,都说:“是呢,蛇。”
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手掌向上托着,寻思几时才能有水洗一洗血肉。顺风扩一扩腮,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俯在马上再看怒江,干干地咽一咽,寻不着那鹰。
【请同学们学以致用】
【问题】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2010年江苏高考题《溜索 》)
【提示】探究题。无论是探究深刻意蕴还是分析作者的情感取向,都要从不同角度出发,不能只局限于一点。
深刻意蕴:
①角度一:事。驮队飞渡峡谷代表战胜自然和艰险;
②角度二:人。领队和汉子们。表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以及无畏勇敢;
③角度三:物。雄鹰、骏马、牛等动物形象。正反对比,隐喻人应该有雄鹰、骏马那样的精神,而不能想牛那样软弱畏缩。
④角度四:环境。表现艰苦环境能磨练人。
情感取向:
分析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需结合全文,从不同角度去发掘。
深刻意蕴:
(1)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 (2)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
(3)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
(4)“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
情感取向:
(1)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
(2)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
(3)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4)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答案】
(六)教学反思
高考探究题是新课程理念下应运而生的题型,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导向性题型。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我们的阅读不再是“无我无思”的阅读,不再是仅仅按照命题人的解读去选择或者再表述的阅读,而是要“有我有思”,必须发表自己的阅读见解,必须有思维创新的成分。所以,最好的方法是改变我们平时的阅读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需探究,“有我有思”地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