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文艺版六年级音乐下册第一课《(听赏与跟唱)斑鸠调》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文艺版六年级音乐下册第一课《(听赏与跟唱)斑鸠调》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艺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2-03-27 11:05: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斑鸠调
教学目标
1.用欢快柔美的声音歌唱《斑鸠调》,唱准歌曲简谱。
2.通过声势律动让学生感受民歌歌曲中,衬词带给人们的轻松跳跃舒适感。
3.通过对歌曲的再创造与实践,加深对江西民歌音乐文化的了解;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为歌曲即兴伴奏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1. 唱准歌曲中的十度大跳音
2. 唱准歌曲中简谱唱名。
教学难点
1.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2.以声势律动表现音乐
教学准备
钢琴、 录音机、打击乐器若干等。
教学过程
一、热身导入(5分钟)
(一)师生用音阶问好
师:“同学们好!”
生:“您好,您好,老师您好!”
(设计意图:学生养成良好的音乐课行为习惯)
(二)回顾所学民歌曲名并能哼唱旋律或歌词。
中国民歌:如《编花篮》《凉山之最》《溜溜山歌》
外国民歌:如《嗯嘿呀》《阿里郎》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积累民歌素材,传承民族音乐优秀文化,激发民歌学习兴趣)
二、学唱歌曲(23分钟)
师导语:鸟类是人类的好朋友,斑鸠是三有保护动物,在很多省份斑鸠是省级保护动物。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极具江西民歌特色的歌曲《斑鸠调》。
(一)聆听歌曲(5分)
1.边打横拍边听歌曲,说说歌曲的情绪、速度如何?
(欢乐,稍快)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歌曲的歌唱要素)
2.歌曲描述了怎样的画面?
(歌曲描述了春暖花开,秧田翠绿的江西茶香春景)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联想力,融汇相关学科内在联系)
(二)感受歌曲(8分)
1.依据节奏朗诵第一段歌词,体会客家方言特征和地方色彩的衬腔和衬词;及方言带给民歌的特殊韵味。
(设计意图:降低学唱难度,记忆歌词)
2.按照节奏朗诵第二段歌词,在衬词处按节奏轻扣桌子。
(设计意图:熟悉旋律,减低歌唱难度)
3.歌曲中出现了哪些事物?
(桃树、桃花、斑鸠、杜鹃、李花、茶花)
(设计意图:了解民歌创作源于生活,取材于生活实际)
(三)学唱歌曲 (10分)
1.师生接唱,教师唱正词部分,学生接唱衬词部分并做出声势律动。
(设计意图:加入简单声势律动,为打击乐配乐缓解难度)
2.生生背唱歌曲,女生唱衬词部分,男生接唱衬词部分。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歌唱,再次熟悉旋律与歌词,为下一环节演绎音乐做好准备)
3. 视唱简谱,注意十度大跳音的歌唱。
(设计意图:检测教学重点完成程度,熟悉歌曲旋律构成)
4.整理曲谱,找出曲谱规律,总结该民歌旋律创作特点。(此环节可增减)
(旋律特点:1~9小节的影子总是出现在其它小节,对同一旋律的扩展与重复,对同一音符不同节奏型的变化)
三、演绎音乐(10分钟)
1.声势律动练习
将学生分成两组做声势合唱练习,一组拍手拍腿,另一组跺脚拍腿。共同在衬词“呀哈嘿”、“咿呀咿子”处按节奏型轻扣桌子。
(要求:在合唱中完成声势律动练习)
(设计意图:缓解下一环节打击乐器伴奏的节奏难度)
2.加入打击乐器
强拍:响板、双响筒每小节第一拍敲击
弱拍:三角铁在每小节第一拍与衬词部分按节奏敲击
色彩:沙锤、串铃、蛙鸣筒在衬词部分按节奏敲击
(设计意图:丰富歌曲表现力,感受民歌带给人们的轻盈。让学生学以致用,学会终生受用的学科简单技能)
四、小结(2分钟)
同学们,“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让我们共同做民歌的爱好者,为收集民歌曲目做出自己微小的贡献。了解到民歌歌词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能依据《斑鸠调》旋律,创作出《麻雀调》、《画眉调》等。(学生随乐打节奏拍走出教室)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民歌创作兴趣,进行德育渗透)
五、作业
依据《斑鸠调》旋律,创作出短小的《麻雀调》《画眉调》歌词。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六、板书
斑鸠调
民歌的构成:正词+衬词 八度音程 11 33 55
民歌的歌词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十度大跳音程13 6 1 57民歌旋律特点:同一旋律的多次重复与扩展,
同一音符不同节奏型的变化。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