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期中练习卷(原卷+解析卷+答题卷 1-3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期中练习卷(原卷+解析卷+答题卷 1-3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华东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3-27 11:20:0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年HS版科学七下期中练习卷(答题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二、填空题(共7小题,每空2分,共46分)
26、 ; ; ;
27、(1) ; ;(2) ;
28、(1) ; ;(2) ; ;(3) ;
29、(1) ;(2) ;(3) ;
30、 ; ; ;
31、 ; ;

32、(1) ; ;
(2) ;
(3) ; ;
(4) ; 。
三、探究与解答题(共3小题,每空2分,共24分)
33、(1) ; ; ;
(2) ;(3) ;
(4) ; 。
34、(1) ;(2) ;(3) ;(4) ;
35、(1) ;(2) ;
(3) ; 。
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 考号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年HS版科学七下期中练习卷(解析卷)
(测试范围:1-3章 测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2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从防火、灭火、自救等安全知识判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 室内着火时不急于打开门窗 B. 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C. 用明火检验燃气是否泄漏 D. 发生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解析] A.室内着火时,如果打开门窗,外面的空气进入,会使燃烧更剧烈,因此不急于打开门窗,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住,可以隔绝外面的空气进入,导致火焰熄灭,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用明火检验燃气是否泄漏,很容易点燃燃气发生爆炸,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发生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防止高温空气进入呼吸道,故D正确不合题意。
[答案]C
2、近年来,各地治水部门加强对河流进行综合整治,努力把护城河打造成为一条“平安、健康、宜居、富民”的幸福河。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 工厂废水经处理后排放 B. 大量含磷洗涤剂任意排放
C. 生活污水经处理后排放 D. 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解析] A.工厂废水经处理后排放,可以减小水体污染,故A不合题意; B.大量含磷洗涤剂任意排放,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故B符合题意; C.生活污水经处理后排放,可以减小水体污染,故C不合题意; D.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可以减小对水体、土壤的污染,故D不合题意。
[答案]B
3、关于小孔成像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正立放大的虚像 B. 倒立缩小的实像 C. 可大可小 D. 与小孔的形状有关
[解析] (1)小孔成像是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经过小孔后照到孔后面的光屏上形成的像,像是由实际光线汇聚而成的,因此是实像;(2)物体上部的光线经小孔后照到下部,下部的光线照在上部,因此小孔成像成的是倒立的像;(3)像的形状与物的形状相同,由物的形状决定,与孔的形状无关;(4)像的大小与物到孔的距离与像到小孔的距离间的关系有关:①物体与小孔的距离大于光屏与小孔的距离时,成倒立缩小的像;②物体与小孔的距离小于光屏与小孔的距离时,成倒立放大的像;③物体与小孔的距离等于光屏与小孔的距离时,成倒立等大的像。
[答案]C
4、下列仪器使用正确的是( )
A. 用100mL量筒量取7.5mL的蒸馏水 B. 称量时,将食盐固体直接放在托盘上称量
C. 在量筒中配制溶液 D. 溶解固体药品时用玻璃棒来搅拌
[解析] A.称量液体时,只要量筒的量程比测量值稍大即可,如果量程太大,那么分度值就会较大,测量的不够准确,故A错误; B.称量时,食盐固体应该放在纸片上,然后再放到托盘上,故B错误; C.量筒是测量工具,不能用于反应或配制溶液,故C错误; D.溶解固体药品时用玻璃棒来搅拌,故D正确。
[答案]D
5、下列取用固体药品的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D.
[解析] A.用药匙将二氧化锰的粉末送入试管底部,然后将试管竖立起来,故A正确; B.氢氧化钠固体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不应该用手直接拿,应该用药匙取用,且放在玻璃容器中,故B错误; C.先将试管横放,再用镊子夹着大理石放入试管底部,最后将试管竖立,故C错误; D.向试管内加入氯化钠固体时,也应该将试管横放,再用药匙将其送入试管底部,故D错误。
[答案]A
6、下列现象中没有利用大气压强的是(  )
A. 塑料挂衣钩紧贴的光滑的墙壁上 B. 钢笔吸墨水
C. 用抽气机将马德堡半球中的空气抽出 D. 护士给病人打针前,将药液吸进针筒
[解析] A、塑料挂衣钩紧贴的光滑的墙壁上,需要先用力挤压塑料吸盘,把盘内的空气挤出,然后吸盘就被外界的大气压紧压在了墙壁上,故A不符合题意;B、自来水钢笔在吸墨水时,是先把钢笔内的空气排出,然后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墨水进入钢笔内,故B不符合题意;C、用抽气机可以将马德堡半球中的空气抽出,但不是利用大气压强.故C符合题意;D、护士给病人打针前,将注射器的活塞推下时,将针筒内的空气排出,再向上提起活塞时,针筒内的体积增大,压强减小,药液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被压入针筒内,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C
7、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要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
①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液 ②夏天,室外的自来水管外出现湿润现象
③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④冬天,玻璃窗上出现了冰花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解析] ①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液,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熔化现象,为吸热过程; ②夏天,室外的自来水管外出现湿润现象,水蒸气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为放热过程; ③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小水珠由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为吸热过程; ④冬天,玻璃窗上出现了冰花,水蒸气由气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为放热过程。 那么属于吸热过程的是①③。
[答案]C
8、实验室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时,下列操作会导致其质量分数偏小的是( )
①称量的氯化钠固体中含有不溶性杂质; ②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③往烧杯中加水时有水洒出; ④将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时有少量溅出。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解析] ①称量的氯化钠固体中含有不溶性杂质,导致溶质质量偏小,故①符合题意;
②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根据“俯视大仰视小”可知,读出的示数偏小,而实际量取的偏大,故②符合题意; ③往烧杯中加水时有水洒出,会导致溶剂质量偏小,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故③不合题意;
④将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时有少量溅出,由于溶液均一稳定,所以不会影响溶质质量分数,故④不合题意。 那么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是①②。
[答案]A
9、很多科学实验都要用到水,下列实验中对水的作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
选项 A B C D
实验装置 硫在氧气中燃烧 探究燃烧的条件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水的作用 吸收放出的热量 提供所需的温度,隔绝空气 冷却溅落熔融物,防止集气瓶炸裂 观察进入钟罩内水的体积,确定其中氧气体积
[解析] A.硫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底部的水可以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避免对空气的污染,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在探究燃烧的条件时,热水不但能够提供白磷燃烧所需的温度,还能隔绝空气,故B正确不合题意;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花四射,放出大量的热,如果熔融物直接滴落瓶底,那么可能造成瓶底炸裂,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进入钟罩内水的体积就是其中氧气的体积,故D正确不合题意。
[答案]A
10、mg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水分,直到有少量晶体析出.在此变化过程中,溶液溶质质量分数(a%)与时间(t)的变化关系可用图( )
A. B. C. D.
[解析] 当硝酸钾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时,随着时间的延长,溶质的质量不变,而溶剂的质量减小,根据可知,这段时间内溶质质量分数不断增大; 当硝酸钾溶液达到饱和后,不断有晶体析出,溶质的质量和溶剂的质量都在减小。硝酸钾的溶解度不变,根据可知,此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故B符合题意,而A、C、D不合题意。
[答案]B
11、小科的爸爸给患病的奶奶购买了一台“便携式制氧器”,其原理图如图所示。小科通过阅读说明书,了解它的工作原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加湿过滤仓利用氧气不易溶于水的原理,使氧气湿润
B. 根据加湿过滤仓中气泡的多少,可以判断氧气排出的快慢
C. 输出的氧气可作为燃料,用于切割金属
D. 夏天鱼缸中溶解氧下降,可用该仪器给鱼缸中的鱼供氧
[解析] A.加湿过滤仓利用氧气不易溶于水的原理,使氧气湿润,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根据加湿过滤仓中气泡的多少,可以判断氧气排出的快慢,故B正确不合题意; C.输出的氧气不能燃烧,不能做燃料,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夏天鱼缸中溶解氧下降,可用该仪器给鱼缸中的鱼供氧,故D正确不合题意。
[答案]C
12、如图分别为水雾灭火器和干冰灭火器。水雾灭火器喷射后成水雾状,活化剂会在可燃物表面迅速形成一层水膜。干冰又称固体二氧化碳,易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干冰灭火器常用于扑救档案资料室的火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水雾灭火器喷射后的水雾汽化吸收热量,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B. 水雾灭火器喷射后形成的水膜,可以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离
C. 干冰灭火器喷出的“白气”是二氧化碳气体
D. 二氧化碳可以灭火是因为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解析] A.水雾灭火器喷射后的水雾汽化吸收热量,降低可燃物的温度,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水雾灭火器喷射后形成的水膜,可以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离,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干冰灭火器喷出的“白气”是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故C错误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可以灭火是因为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D正确不合题意。
[答案]C
13、下列关于电解水(装置如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
B. 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
C. 电解水时,产生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1:2
D. 电解水反应的条件是“电解”
[解析] A、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该选项说法正确;C、电解水时,产生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2:1,该选项说法不正确;D、电解水反应的条件是通电,不是电解,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答案]B
14、关于光的色散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白光通过三棱镜后,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 B. 色散现象表明白光是复色光
C. 红光通过三棱镜时不会产生色散现象 D. 各色光通过三棱镜时传播方向不发生变化
[解析] A.白光通过三棱镜,从空气射入玻璃,再从玻璃射入空气,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故A正确不合题意; B.色散现象中,太阳光被分解为七种颜色的彩色光带,表明白光是复色光,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红光通过三棱镜时仍然产生色散现象,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各色光通过三棱镜时传播方向都会发生改变,故D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
15、证明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气体,最合理的做法是( )
A. B.
C. D.
[解析] A.燃烧的木条伸入汽水中熄灭,不能说明存在二氧化碳,因为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气体不只有二氧化碳,故A错误; B.二氧化碳气体无色无味,没有刺激性气味,故B错误; C.振荡汽水瓶后,瓶子没有明显变化,故C错误; D.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能够证明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故D正确。
[答案]D
16、如图所示的一组实验可用于研究燃烧条件(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此组实验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
B. 图1白磷未燃是由于没有与氧气接触
C. 图2白磷未燃是由于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D. 图3中的白磷如果换成红磷一样能够燃烧,因为红磷具有可燃性
[解析] A.此组实验中,白磷放在玻璃管内,与水不接触,则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图1中通入的是二氧化碳,因此白磷未燃是由于没有与氧气接触,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图2中烧杯中为冰水,温度很低,则白磷未燃是由于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红磷与白磷都具有可燃性,但是白磷的着火点远远高于80℃,因此图3中换成红磷不会燃烧,故D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
17、20 ℃时,四个实验小组分别取不同质量的食盐,逐渐加入到各盛有50 g水的烧杯中,不断搅拌直到不再溶解为止,然后分别称量剩余食盐的质量。记录数据如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实验小组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水的质量/g 50 50 50 50
所取食盐的质量/g 15 20 25 30
剩余食盐的质量/g 0 2 7 12
A. 20 ℃时,50 g食盐饱和溶液中含有18 g食盐
B. 用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C. 第二组所得溶液的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9∶25
D. 相同温度下,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水的质量无关
[解析] A.在第二组食盐中,出现剩余的食盐,则食盐溶液饱和,那么50g水中最多溶解食盐的质量为:20g-2g=18g。而50g饱和食盐溶液中,水的质量肯定小于50g,其中食盐的质量肯定小于18g,故A错误符合题意; B.用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第二组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之比:18g:50g=9:25,故C正确不合题意; D.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度只与温度有关,故D正确不合题意。
[答案]A
18、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是一种具有和水相似、能阻燃、溶解能力强的溶剂,被誉为“绿色环保溶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常温下二氧化碳能供人体呼吸
B. 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可代替许多有害、有毒、易燃的溶剂
C. 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容易燃烧
D. 少排放二氧化碳可减少对臭氧层的破坏
[解析] A.常温下二氧化碳不能供人体呼吸,故A错误; B.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可代替许多有害、有毒、易燃的溶剂,故B正确。C.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它能够阻燃,肯定不能燃烧,故C错误;D.少排放二氧化碳可减少地球温室效应,故D错误。
[答案]B
19、将装有碎冰的试管插入装有冰粒的烧杯中间,然后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当烧杯中的冰熔化一半时,试管中的冰( )
A. 没有熔化 B. 熔化一半 C. 熔化小于一半 D. 熔化超过一半
[解析] 由于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故当烧杯中的冰熔化一半时,烧杯内的冰水混合物温度为0℃;试管内的冰虽达到熔点0℃,与烧杯内混合物温度相同,由于不能吸热,故不会熔化。
[答案]A
20、下列关于阳光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阳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
B. 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因为紫外线具有较大的能量
C. 红外线的热效应显著,可以加热物体
D. 紫外线可用于检测纸张上是否含荧光剂
[解析] A.阳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因为紫外线的化学作用强,能够使蛋白质变性,故B错误符合题意; C.红外线的热效应显著,可以加热物体,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紫外线能够使荧光物质发光,可用于检测纸张上是否含荧光剂,故D正确不合题意。
[答案]B
21、“充气式太阳能蒸馏器”是利用太阳能海水淡化的一种装置。它是通过太阳照射充气物内的海水,产生水蒸气,水蒸气在透明罩内壁形成水珠.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 先汽化,后液化 B. 先沸腾,后凝固 C. 先液化,后汽化 D. 先蒸发,后沸腾
[解析] 太阳照射充气物内的海水,海水受热后由液态变成气态变成水蒸气,这个过程叫汽化;水蒸气在透明罩内放入由气态变成液态的水珠,这个过程叫液化,故A正确,B、C、D错误。
[答案]A
22、如图所示,将一截两端不封口的玻璃管,一端系上一个小气球,另一端穿过双孔橡皮塞,橡皮塞和一个U形管相连,向一个盛满二氧化碳的锥形瓶中加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迅速塞紧橡皮塞。观察到的现象是( )
A. 气球没有明显变化,打开止水夹后,U形管中的水位右高左低,气球膨胀变大
B. 气球膨胀变大,打开止水夹后,U形管中的水位左高右低,气球又瘪下去
C. 气球膨胀后又瘪下去,打开止水夹后,U形管中的左右水位不变
D. 气球比原来更瘪了,打开止水夹后,U形管中的水全部进入到锥形瓶中
[解析] 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从而使锥形瓶内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强的作用下,气球内空气增多,体积膨胀。打开止水夹后,U形管左边压强减小,那么左边的水柱高度上升,右边高度下降。由于锥形瓶内气体体积减小,因此压强会增大,导致气球内的空气被挤压一部分出去,即气球又瘪下去了,故B正确,而A、C、D错误。
[答案]B
23、如图所示:甲瓶中盛放的是浓硫酸(可吸收水蒸气)乙瓶中放的是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甲同学关闭阀门Ⅰ,打开阀门Ⅱ,通入潮湿的二氧化碳观察紫色小花的颜色;乙同学关闭阀门Ⅱ,打开阀门Ⅰ,通入潮湿的二氧化碳观察紫色小花的颜色。甲乙两位同学观察到的紫色小花的颜色分别是( )
A. 不变色、变红色 B. 变红色、不变色 C. 变红色、变红色 D. 不变色、不变色
[解析] 甲同学关闭阀门Ⅰ,打开阀门Ⅱ,潮湿的二氧化碳会被浓硫酸干燥。而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不能使紫色小花变色;乙同学关闭阀门Ⅱ,打开阀门Ⅰ,潮湿的二氧化碳气体中的水,与二氧化碳生成碳酸,能够使干燥的紫色小花变成红色。 故A正确,而B、C、D错误。
[答案]A
24、如图甲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如图乙烧杯中的某饱和溶液的溶质为A、B、C三种物质中的一种,已知生石灰与水反应会放出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A>B>C
B. 在t2 ℃时,30 g A加入到50 g水中形成80 g溶液
C. 将t2 ℃下A,B,C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 ℃,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B>A=C
D. 生石灰与水反应完全后,如图乙烧杯中的饱和溶液变浑浊,说明该饱和溶液的溶质是C
[解析] A.根据甲图可知,没有指明温度,无法比较三者溶解度的大小,故A错误;
B.A在t2 ℃时的溶解度为50g,则50g水中最多溶解A的质量为25g。因为30g>25g,所以此时溶液饱和,溶液质量为:25g+50g=75g,故B错误; C.A、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则当溶液降温时,A、B仍然为饱和溶液。t1℃时,B的溶解度大于A,根据“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质质量分数B>A。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因此C温度降低到t1℃时变成不饱和溶液,它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因为t2℃时C的溶解度小于t1℃时的溶解度,所以溶质质量分数A>C,则三者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B>A>C,故C错误; D.生石灰与水反应完全后放热,溶液温度升高,乙烧杯中的饱和溶液变浑浊,说明溶质的溶解度减小,即该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则溶质只能是C,故D正确。
[答案]D
25、如图所示为蒸发氯化钠溶液的实验过程,其中①→②→③为恒温蒸发过程,③→④为升温蒸发过程,②溶液恰好为饱和状态,分析实验过程,可以作出的正确判断是( )

A. 在①→②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B. 在②→③过程中,氯化钠的溶解度不断增大
C. 在③→④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不断减小
D. 在②→④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先不变后增大
[解析] A.从①→②的过程中,溶质保持不变,而溶剂的质量减小,那么溶质质量分数增大,故A错误; B.从②→③的过程中,②和③都是相同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因此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故B错误; C.从③→④的过程中,二者都是饱和溶液,但是温度升高了,那么溶解度增大了,因此溶质质量分数增多大,故C错误; D.综上所述,从②→④的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先不变再增大,故D正确。
[答案]D
二、填空题(共7小题,每空2分,共46分)
26、地球上存在着不同形式的水体,如海洋水、冰川水、地下淡水、湖泊咸水等,其中占地球总量最多的是 水,右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示意图,写出图中①所代表的物态变化名称 , 这一过程要 (填“吸热”或“放热”)。
[解析] (1)地球上存在着不同形式的水体,如海洋水、冰川水、地下淡水、湖泊咸水等,其中占地球总量最多的是海洋水,约占96.53%。 (2)根据图片可知,图中①代表水由液态变成气态叫蒸发,这一过程要吸热。
[答案]海洋 蒸发 吸热
27、通过探究,我们对太阳光有了更多的了解。
(1)如图是光的色散实验,它是有英国的物理学家______首先研究的;光屏上A、B是光带边缘的色光,其中A为______光;
(2)用温度计测试不同区域内光的热效应时,可以______,从而使它的示数变化更明显。
[解析] (1)阳光经过三棱镜的折射后,被分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
则是光的色散实验,它是有英国的物理学家牛顿首先研究的;说明了太阳光是复合光,由各种颜色复合而成,且光屏上A为红光,B为紫光;(2)要使温度计的示数更明显,就必须提高温度计玻璃泡的吸热效果,由于不透明的黑色物体,可以吸收所有的色光,可以加强吸热效果,因此可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涂成黑色。
[答案] (1)牛顿;红;(2)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涂成黑色
28、根据国家环保局的统一规定,目前进行常规大气监测的主要指标有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可吸入固体颗粒等三项。以下是国家关于空气的污染指数与质量级别、质量状况的对应关系表:
空气污染指数 0~50 51~100 101~200 201~300 >300
空气质量状况 优 良 轻度污染 中度污染 重度污染
空气质量级别 I II Ⅲ IV V
(1)我市今年某日电台公布的空气污染指数为76~81,根据以上信息判断我市当天的空气质量状况和空气质量级别分别是______和______;
(2)大气中______等污染物增多,是产生酸雨的主要原因.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______含量过高造成;
(3)汽车尾气是城市空气污染物,控制城市汽车尾气对空气造成污染的方法是(填序号)______。
①开发新能源 ②使用电动车 ③植树造林 ④带呼吸面具
[解析] (1)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出,空气污染指数为76~81,介于51~100之间,空气质量状况是良,空气质量级别是Ⅱ;(2)煤中含有硫元素,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污染物增多,是产生酸雨的主要原因.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二氧化碳含量过高造成;(3)①开发新能源能减少空气污染,②使用电动车,能减少空气污染,③植树造林能减少空气污染,④带呼吸面具不能减少空气污染。
[答案](1)良;Ⅱ (2)二氧化硫;二氧化碳 (3)①②③
29、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冰的熔化特点,他每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观察物质的状态。
(1)应选用颗粒________(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冰块做实验;
(2)图乙是他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温度一时间”图像。由图像可知:冰熔化的特点是是吸热,且温度________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
(3)图乙中第3min时,物质处于 ________ 态(选填“固”或“液” 或“固液共存”)。
[解析] (1)为了便于均匀受热而熔化,应选用颗粒较小的冰块做实验; (2)根据图乙可知,冰块在熔化时的温度图像为一条水平线,因此熔化时它的温度不变; (3)根据乙图可知,AB段吸热温度升高,为固态;5-15分钟时吸热温度不变,为固液混合态;约15分钟后吸热温度继续升高,为液态。第3min时,物质处于固态。
[答案] (1)较小 (2)不变 (3)固
30、如图是验证“温室效应”的图示,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水柱向 (填“左”或“右”)。“温室效应”已给全球带来了很多的灾难,二氧化碳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预防和控制“温室效应”是全球关注的大事,对如何控制温室效应,请你提出两条建议 , 。
[解析] (1)一段时间后,右侧二氧化碳的温度高于左侧空气的温度,那么右侧气体压强大于左侧,因此可观察到水柱向左移动。 (2)“预防和控制“温室效应”是全球关注的大事,控制温室效应,提出两条建议:减少含碳燃料的燃烧、植树造林。
[答案] 左;减少含碳燃料的燃烧;植树造林
31、如图所示,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实验中,有一个具有刻度和可以滑动活塞的玻璃容器,容器内放了一粒白磷(白磷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为40℃),并将其固定好,放在盛有85℃热水的烧杯上,可看到玻璃容器内白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实验结束后,恢复到室温,活塞应停在约 厘米处。反应中白磷要过量,目的是 。
[解析] (1)点燃白磷后,它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文字表达式为:磷+氧气点燃 五氧化二磷;
(2)反应开始前,活塞在刻度5处,根据“空气中氧气大约占20%”可知,其中氧气的体积占的刻度数:5×20%=1。反应结束后,容器内空气体积减小1个刻度,那么活塞应该停在刻度数:5-1=4。 (3)反应中白磷要过量,目的是充分反应掉空气中的氧气,使实验更加精确。
[答案] 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4;充分反应掉空气中的氧气,使实验更加精确
32、如图是有关二氧化碳的几个性质实验:
(1)A中看到的现象有   ,由此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   。
(2)B中往装满二氧化碳的矿泉水瓶中倒入少适量水振荡后,矿泉水瓶变瘪的原因是:   。
(3)C中通入二氧化碳后石蕊试液变成   色,将所得液体加热,发生的反应文字表达式为   。
(4)E中的现象是   、   。
(5)以上实验,只能体现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的是   (填序号)。
[解析] (1)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有大量气泡冒出;实验中蜡烛熄灭,下面的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密度大,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因此能灭火;(2)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并且与水反应,瓶内压强变小,因此塑料瓶会变瘪;(3)现象是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因为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变红色,碳酸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文字表达式为:碳酸水+二氧化碳;(4)将一个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立在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管内气体的减少,造成试管内压强减小,而使烧杯内液体进入试管,因此可观察到:试管内液面上升,澄清石灰水变浑浊;(5)通过分析可知,D中只能体现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的是密度比空气大,故选:D。
[答案] (1)小烧杯中有大量气泡冒出;大烧杯中蜡烛下面的熄灭,上面的后熄灭;密度比空气密度大;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并且与水反应,瓶内气体变少(压强变小),因此塑料瓶会变瘪;(3)红, 碳酸水+二氧化碳; (4)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试管内液面上升; (5)D。
三、探究与解答题(共3小题,每空2分,共24分)
33、某同学欲配制70g 5%的NaCl(氯化钠)溶液。该实验的部分操作如下图所示。
(1)需要称取氯化钠的质量是________g,右边的托盘上需放左边的托盘相等质量的纸,其目的是________;若称量时A出现了右盘略低的现象,接下来的具体操作是 。
(2)量取水时,应选用规格为100mL的量筒而不选用200mL的量筒,其目的是 ________;
(3)C中用玻璃棒搅拌的作用是________。
(4)请指出D中所贴标签的不妥之处。________
(5)小明同学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如下操作,导致配制的氯化钠溶液质量分数偏小的有________。
A.在托盘天平的左盘称取氯化钠时,游码不在零位置就调节天平平衡,后将游码移动得到读数;
B.氯化钠固体不纯
C.按照图B的方法读数
D.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时,有水洒出
[解析] (1)需要称取氯化钠的质量是:70g×5%=3.5g。右边的托盘上需放左边的托盘相等质量的纸,其目的是:防止氯化钠腐蚀托盘;若称量时A出现了右盘略低的现象,说明左盘氯化钠的质量偏小,则接下来的具体操作是:加氯化钠直到天平平衡。 (2)量取水时,应选用规格为100mL的量筒而不选用200mL的量筒,其目的是减少误差; (3)C中用玻璃棒搅拌的作用是加快溶解。 (4)D中所贴标签的不妥之处:未标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5)A.在托盘天平的左盘称取氯化钠时,游码不在零位置就调节天平平衡,后将游码移动得到读数,这时实际上砝码和游码的质量之和会比读出的示数偏小,即溶质的质量偏小,故A符合题意; B.氯化钠固体不纯,其中含有杂质,那么溶质的质量偏小,故B符合题意; C.按照图B的方法读数,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读出的示数会偏小,而实际得到水的质量偏大,故C符合题意;
D.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时,有水洒出,会使溶剂的质量偏小,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故D不合题意。
故选ABC。
[答案] (1)3.5;防止氯化钠腐蚀托盘;加氯化钠直到天平平衡 (2)减少误差
(3)加快溶解 (4)未标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5)A,B,C
34、探究透明物体、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小明做了如下实验:
(1)如图甲所示,让太阳光透过硬纸板的圆孔,将红色透明塑料薄膜蒙在硬纸板的圆孔上,在下方白纸上看到的颜色是________。
(2)如图乙所示,让太阳光穿过纸板的狭缝射到三棱镜上,经三棱镜分解后的彩色光带通过蓝色玻璃板,在白纸上观察到的光带颜色是________。
(3)仍用图乙实验装置,用绿色的纸屏直接吸收经棱镜色散后的彩色光带,观察到纸屏上出现的颜色是________。
(4)实验结论:透明物体的颜色是它能________的颜色;不透明物体的颜色跟被它反射的色光的颜色相同。
[解析] (1)红色透明塑料薄膜只能透过红光,红光照到白纸上呈现红色; (2)蓝色玻璃板只能透过蓝光,蓝光照到白纸上呈现蓝色; (3)绿色的纸屏只能发射绿光,其它色光被吸收,因此纸屏上出现的颜色为绿色; (4)实验结论:透明物体的颜色是它能透过色光的颜色;不透明物体的颜色跟被它反射的色光的颜色相同。
[答案] (1)红色 (2)蓝色 (3)绿色 (4)透过色光
35、某研究小组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发现:铁丝燃烧没有火焰,蜡烛燃烧却有明亮的火焰。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1)写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
(2)探究一:蜡烛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是什么?
点燃蜡烛,将金属导管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如图所示)。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________(选填“固态”或“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
(3)探究二: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查阅资料:部分物质的熔、沸点和燃烧时温度。
物质 熔点(℃) 沸点(℃) 燃烧时温度(℃)
石蜡 50~70 300~550 约600
铁 1535 2750 约1600
铝 660 2327 约1240
由表中信息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________(选填“熔点”或“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由此推测:铝在氧气中燃烧时________(选填“有”或“没有”)火焰产生。
[解析] (1)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铁+氧气 点燃四氧化三铁 ; (2)点燃蜡烛,将金属导管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 (3)由表中信息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由此推测:铝在氧气中燃烧时没有火焰产生。
[答案] (1)铁+氧气 点燃 四氧化三铁 (2)气态 (3)沸点;没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年HS版科学七下期中练习卷(原卷)
(测试范围:1-3章 测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2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从防火、灭火、自救等安全知识判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 室内着火时不急于打开门窗 B. 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C. 用明火检验燃气是否泄漏 D. 发生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2、近年来,各地治水部门加强对母亲河进行综合整治,努力把护城河打造成为一条“平安、健康、宜居、富民”的幸福河。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 工厂废水经处理后排放 B. 大量含磷洗涤剂任意排放
C. 生活污水经处理后排放 D. 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第2题图) (第3题图)
3、关于小孔成像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正立放大的虚像 B. 倒立缩小的实像 C. 可大可小 D. 与小孔的形状有关
4、下列仪器使用正确的是( )
A. 用100mL量筒量取7.5mL的蒸馏水 B. 称量时,将食盐固体直接放在托盘上称量
C. 在量筒中配制溶液 D. 溶解固体药品时用玻璃棒来搅拌
5、下列取用固体药品的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D.
6、下列现象中没有利用大气压强的是(  )
A. 塑料挂衣钩紧贴的光滑的墙壁上 B. 钢笔吸墨水
C. 用抽气机将马德堡半球中的空气抽出 D. 护士给病人打针前,将药液吸进针筒
7、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要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
①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液 ②夏天,室外的自来水管外出现湿润现象
③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④冬天,玻璃窗上出现了冰花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8、实验室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时,下列操作会导致其质量分数偏小的是( )
①称量的氯化钠固体中含有不溶性杂质; ②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③往烧杯中加水时有水洒出; ④将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时有少量溅出。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9、很多科学实验都要用到水,下列实验中对水的作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
选项 A B C D
实验装置 硫在氧气中燃烧 探究燃烧的条件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水的作用 吸收放出的热量 提供所需的温度,隔绝空气 冷却溅落熔融物,防止集气瓶炸裂 观察进入钟罩内水的体积,确定其中氧气体积
10、mg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水分,直到有少量晶体析出.在此变化过程中,溶液溶质质量分数(a%)与时间(t)的变化关系可用图( )
A. B. C. D.
11、小科的爸爸给患病的奶奶购买了一台“便携式制氧器”,其原理图如图所示。小科通过阅读说明书,了解它的工作原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加湿过滤仓利用氧气不易溶于水的原理,使氧气湿润
B. 根据加湿过滤仓中气泡的多少,可以判断氧气排出的快慢
C. 输出的氧气可作为燃料,用于切割金属
D. 夏天鱼缸中溶解氧下降,可用该仪器给鱼缸中的鱼供氧
(第11题图) (第12题图) (第13题图)
12、如图分别为水雾灭火器和干冰灭火器。水雾灭火器喷射后成水雾状,活化剂会在可燃物表面迅速形成一层水膜。干冰又称固体二氧化碳,易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干冰灭火器常用于扑救档案资料室的火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水雾灭火器喷射后的水雾汽化吸收热量,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B. 水雾灭火器喷射后形成的水膜,可以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离
C. 干冰灭火器喷出的“白气”是二氧化碳气体
D. 二氧化碳可以灭火是因为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13、下列关于电解水(装置如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
B. 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
C. 电解水时,产生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1:2
D. 电解水反应的条件是“电解”
14、关于光的色散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白光通过三棱镜后,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 B. 色散现象表明白光是复色光
C. 红光通过三棱镜时不会产生色散现象 D. 各色光通过三棱镜时传播方向不发生变化
15、证明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气体,最合理的做法是( )
A. B.
C. D.
16、如图所示的一组实验可用于研究燃烧条件(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此组实验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
B. 图1白磷未燃是由于没有与氧气接触
C. 图2白磷未燃是由于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D. 图3中的白磷如果换成红磷一样能够燃烧,因为红磷具有可燃性
17、20 ℃时,四个实验小组分别取不同质量的食盐,逐渐加入到各盛有50 g水的烧杯中,不断搅拌直到不再溶解为止,然后分别称量剩余食盐的质量。记录数据如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实验小组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水的质量/g 50 50 50 50
所取食盐的质量/g 15 20 25 30
剩余食盐的质量/g 0 2 7 12
A. 20 ℃时,50 g食盐饱和溶液中含有18 g食盐
B. 用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C. 第二组所得溶液的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9∶25
D. 相同温度下,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水的质量无关
18、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是一种具有和水相似、能阻燃、溶解能力强的溶剂,被誉为“绿色环保溶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常温下二氧化碳能供人体呼吸
B. 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可代替许多有害、有毒、易燃的溶剂
C. 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容易燃烧
D. 少排放二氧化碳可减少对臭氧层的破坏
19、将装有碎冰的试管插入装有冰粒的烧杯中间,然后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当烧杯中的冰熔化一半时,试管中的冰( )
A. 没有熔化 B. 熔化一半 C. 熔化小于一半 D. 熔化超过一半
20、下列关于阳光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阳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
B. 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因为紫外线具有较大的能量
C. 红外线的热效应显著,可以加热物体
D. 紫外线可用于检测纸张上是否含荧光剂
21、“充气式太阳能蒸馏器”是利用太阳能海水淡化的一种装置。它是通过太阳照射充气物内的海水,产生水蒸气,水蒸气在透明罩内壁形成水珠.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 先汽化,后液化 B. 先沸腾,后凝固 C. 先液化,后汽化 D. 先蒸发,后沸腾
(第21题图) (第22题图)
22、如图所示,将一截两端不封口的玻璃管,一端系上一个小气球,另一端穿过双孔橡皮塞,橡皮塞和一个U形管相连,向一个盛满二氧化碳的锥形瓶中加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迅速塞紧橡皮塞。观察到的现象是( )
A. 气球没有明显变化,打开止水夹后,U形管中的水位右高左低,气球膨胀变大
B. 气球膨胀变大,打开止水夹后,U形管中的水位左高右低,气球又瘪下去
C. 气球膨胀后又瘪下去,打开止水夹后,U形管中的左右水位不变
D. 气球比原来更瘪了,打开止水夹后,U形管中的水全部进入到锥形瓶中
23、如图所示:甲瓶中盛放的是浓硫酸(可吸收水蒸气)乙瓶中放的是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甲同学关闭阀门Ⅰ,打开阀门Ⅱ,通入潮湿的二氧化碳观察紫色小花的颜色;乙同学关闭阀门Ⅱ,打开阀门Ⅰ,通入潮湿的二氧化碳观察紫色小花的颜色。甲乙两位同学观察到的紫色小花的颜色分别是( )
A. 不变色、变红色 B. 变红色、不变色 C. 变红色、变红色 D. 不变色、不变色
24、如图甲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如图乙烧杯中的某饱和溶液的溶质为A、B、C三种物质中的一种,已知生石灰与水反应会放出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A>B>C
B. 在t2 ℃时,30 g A加入到50 g水中形成80 g溶液
C. 将t2 ℃下A,B,C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 ℃,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B>A=C
D. 生石灰与水反应完全后,如图乙烧杯中的饱和溶液变浑浊,说明该饱和溶液的溶质是C
25、如图所示为蒸发氯化钠溶液的实验过程,其中①→②→③为恒温蒸发过程,③→④为升温蒸发过程,②溶液恰好为饱和状态,分析实验过程,可以作出的正确判断是( )

A. 在①→②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B. 在②→③过程中,氯化钠的溶解度不断增大
C. 在③→④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不断减小
D. 在②→④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先不变后增大
二、填空题(共7小题,每空2分,共46分)
26、地球上存在着不同形式的水体,如海洋水、冰川水、地下淡水、湖泊咸水等,其中占地球总量最多的是 水,右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示意图,写出图中①所代表的物态变化名称 , 这一过程要 (填“吸热”或“放热”)。
(第26题图) (第27题图)
27、通过探究,我们对太阳光有了更多的了解。
(1)如图是光的色散实验,它是有英国的物理学家______首先研究的;光屏上A、B是光带边缘的色光,其中A为______光;
(2)用温度计测试不同区域内光的热效应时,可以______,从而使它的示数变化更明显。
28、根据国家环保局的统一规定,目前进行常规大气监测的主要指标有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可吸入固体颗粒等三项。以下是国家关于空气的污染指数与质量级别、质量状况的对应关系表:
空气污染指数 0~50 51~100 101~200 201~300 >300
空气质量状况 优 良 轻度污染 中度污染 重度污染
空气质量级别 I II Ⅲ IV V
(1)我市今年某日电台公布的空气污染指数为76~81,根据以上信息判断我市当天的空气质量状况和空气质量级别分别是______和______;
(2)大气中______等污染物增多,是产生酸雨的主要原因.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______含量过高造成;
(3)汽车尾气是城市空气污染物,控制城市汽车尾气对空气造成污染的方法是(填序号)______。
①开发新能源 ②使用电动车 ③植树造林 ④带呼吸面具
29、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冰的熔化特点,他每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观察物质的状态。
(1)应选用颗粒________(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冰块做实验;
(2)图乙是他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温度一时间”图像。由图像可知:冰熔化的特点是是吸热,且温度________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
(3)图乙中第3min时,物质处于 ________ 态(选填“固”或“液” 或“固液共存”)。
(第29题图) (第30题图) (第31题图)
30、如图是验证“温室效应”的图示,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水柱向 (填“左”或“右”)。“温室效应”已给全球带来了很多的灾难,二氧化碳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预防和控制“温室效应”是全球关注的大事,对如何控制温室效应,请你提出两条建议 , 。
31、如图所示,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实验中,有一个具有刻度和可以滑动活塞的玻璃容器,容器内放了一粒白磷(白磷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为40℃),并将其固定好,放在盛有85℃热水的烧杯上,可看到玻璃容器内白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实验结束后,恢复到室温,活塞应停在约 厘米处。反应中白磷要过量,目的是 。
32、如图是有关二氧化碳的几个性质实验:
(1)A中看到的现象有   ,由此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   。
(2)B中往装满二氧化碳的矿泉水瓶中倒入少适量水振荡后,矿泉水瓶变瘪的原因是:   。
(3)C中通入二氧化碳后石蕊试液变成   色,将所得液体加热,发生的反应文字表达式为   。
(4)E中的现象是   、   。
(5)以上实验,只能体现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的是   (填序号)。
三、探究与解答题(共3小题,每空2分,共24分)
33、某同学欲配制70g 5%的NaCl(氯化钠)溶液。该实验的部分操作如下图所示。
(1)需要称取氯化钠的质量是________g,右边的托盘上需放左边的托盘相等质量的纸,其目的是________;若称量时A出现了右盘略低的现象,接下来的具体操作是________。
(2)量取水时,应选用规格为100mL的量筒而不选用200mL的量筒,其目的是 ________;
(3)C中用玻璃棒搅拌的作用是________。
(4)请指出D中所贴标签的不妥之处。________
(5)小明同学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如下操作,导致配制的氯化钠溶液质量分数偏小的有________。
A.在托盘天平的左盘称取氯化钠时,游码不在零位置就调节天平平衡,后将游码移动得到读数;
B.氯化钠固体不纯
C.按照图B的方法读数
D.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时,有水洒出
34、探究透明物体、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小明做了如下实验:
(1)如图甲所示,让太阳光透过硬纸板的圆孔,将红色透明塑料薄膜蒙在硬纸板的圆孔上,在下方白纸上看到的颜色是________。
(2)如图乙所示,让太阳光穿过纸板的狭缝射到三棱镜上,经三棱镜分解后的彩色光带通过蓝色玻璃板,在白纸上观察到的光带颜色是________。
(3)仍用图乙实验装置,用绿色的纸屏直接吸收经棱镜色散后的彩色光带,观察到纸屏上出现的颜色是________。
(4)实验结论:透明物体的颜色是它能________的颜色;不透明物体的颜色跟被它反射的色光的颜色相同。
(第34题图) (第35题图)
35、某研究小组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发现:铁丝燃烧没有火焰,蜡烛燃烧却有明亮的火焰。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1)写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
(2)探究一:蜡烛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是什么?
点燃蜡烛,将金属导管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如图所示)。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________(选填“固态”或“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
(3)探究二: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查阅资料:部分物质的熔、沸点和燃烧时温度。
物质 熔点(℃) 沸点(℃) 燃烧时温度(℃)
石蜡 50~70 300~550 约600
铁 1535 2750 约1600
铝 660 2327 约1240
由表中信息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________(选填“熔点”或“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由此推测:铝在氧气中燃烧时________(选填“有”或“没有”)火焰产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 / 8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