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21年历史中考试题(七年级下册)汇编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2021年历史中考试题(七年级下册)汇编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1.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7 11:22: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山东省2021年历史中考试题汇编(七年级下册)
一、单选题
(2021·山东省青岛市·历年真题)一个朝代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政策密切相关。从表格可以看出:加速三个王朝灭亡的共同政策因素是(  )
统治者 商纣王 秦始皇 隋炀帝
政策 对外征伐,修筑豪华宫殿,征收繁重的赋税,施用酷刑等 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大规模地征调民力徭役和兵役,实行严苛的法律等 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征发大批的劳动力,营建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等等
A. 实行残暴统治 B. 加强中央集权 C. 实行民族压迫 D. 加强文化专制
(2021·山东省青岛市·历年真题)“为了整合长江和黄河这两条大河孕育的经济板块,杨广用举世无双的大运河打通了中国的任督二脉,弥合了高原--山脉圈内长时间存在的南方和北方的裂痕。”这说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
A. 实现了南北方统一 B. 推动了隋朝的对外交往
C. 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D. 促进了南北方经济交流
(2021·山东省德州市·历年真题)《新唐书》中写道:“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徵逝,一鉴亡矣。”材料中的“朕”在位期间,出现了(  )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 “开元盛世”
(2021·山东省聊城市·历年真题)“迹其性本强悍,勇不顾亲,而能畏义而好贤,屈己以从谏,刻厉矫揉,力于为善,此所以致贞观之治也。”史学家范祖在这段话中称颂的是(  )
A. 汉文帝 B. 汉武帝 C. 唐太宗 D. 唐玄宗
(2021·山东省东营市·历年真题)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形式多种多样。下列文学作品按照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杜甫《垂老别》
②关汉卿《窦娥冤》
③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④吴承恩《西游记》
A. ①④②③ B. ②①③④ C. ②④①③ D. ①③②④
(2021·山东省泰安市·历年真题)图片承载着鲜活的历史。某班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图片,与这些人物相关的历史史实所反映的主题是(  )
A. 祖国统一 B. 中外交往 C. 民族团结 D. 抵抗侵略
(2021·山东省青岛市·历年真题)公元907年,一个在东方屹立了近三百年的庞大帝国轰然倒塌,中国进入了又一个分裂割据的乱世。这个“乱世”是(  )
A. 春秋战国时期 B. 魏晋南北朝时期
C. 五代十国时期 D. 辽宋夏金元时期
(2021·山东省青岛市·历年真题)“陈桥兵变”在中国历史上创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个王朝”的奇迹。这个“大王朝”的建立者是(  )
A. 刘邦 B. 杨坚 C. 李世民 D. 赵匡胤
(2021·山东省菏泽市·历年真题)“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南宋的契丹人,其社会习俗不断发生变化。通过族际婚姻,契丹人的姓氏、名字发生变迁,甚至服饰、饮食、节日等生活习俗也逐渐失去其民族特征。”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民族交融 B. 政府引导 C. 社会繁荣开放 D. 经济重心南移
(2021·山东省·历年真题)文旅融合唤醒城市记忆。下列城市名片可以唤醒南宋都城记忆的是(  )
A. 秦俑故乡,丝路源头 B. 繁华汴水,精彩开封
C. 六朝古都,金陵风韵 D. 千古宋城,梦回临安
(2021·山东省潍坊市·历年真题)如图,当时明州港“船舶往来,物货丰衍(盈足)”,人称“贩海之商,无非豪富之民,江淮闽浙处处有之”。这说明当时(  )
A.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 政府重视贸易管理
C. 海上丝路贸易兴盛 D. 重农抑商政策弱化
(2021·山东省济南市·历年真题)《文献通考》记载,北宋末年上供钱物共计一千五百零三万(贯匹两),……仅两浙一路就占总额的百分之二十九,若加上江东等五路,则占总额的百分之七十六。由此得出宋代(  )
A. 江南地区开发 B. 政治清明稳定 C. 经济重心南移 D. 中外交流频繁
(2021·山东省青岛市·历年真题)如图是某同学制作的古代名人资料卡。据此判断,卡片中的人物是(  )
A. 岳飞 B. 文天祥 C. 戚继光 D. 郑成功
(2021·山东省滨州市·历年真题)某同学进行单元复习时整理了部分典型图片资料,由此判断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2021·山东省菏泽市·历年真题)为维护统治,我国古代诸多王朝,都注重加强思想文化控制。如图“?”处的内容应是(  )
A. 设立三司 B. 设立厂卫 C. 八股取士 D. 废除丞相
(2021·山东省滨州市·历年真题)“这样大规模的航海活动是人类历史上的破天荒头一次,比葡萄牙人早一个世纪到达印度洋区。中国海上贸易的势力渗透到东南亚沿海地区和西亚、东非等国。”材料评价的是(  )
A. 汉武帝时开辟“海上丝绸之路” B. 明朝时郑和下西洋
C. 迪亚士船队到达非洲的好望角 D.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2021·山东省临沂市·历年真题)如图碑文所反映的史实(  )
A.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B. 发生于清朝统治者入主北京之前
C. 因不堪忍受清政府的压迫而发生 D. 有效地加强了清朝对西藏的管辖
(2021·山东省聊城市·历年真题)“吾侪本蒙古裔,今俄罗斯种类不同,嗜好殊异,又复苦调丁赋,席不暇暖。今闻大皇帝普兴黄教,奚不弃此就彼,亦良禽择木智也。”说这段话的应是(  )
A. 努尔哈赤 B. 噶尔丹 C. 五世达赖 D. 渥巴锡
(2021·山东省东营市·历年真题)如图是一同学自学某朝代经济发展时的笔记,由此判断他学习的朝代是(  )
A. 唐朝 B. 宋朝 C. 明朝 D. 清朝
(2021·山东省潍坊市·历年真题)直到咸丰年间,清政府依然把外交事务称为“夷务”,称西方国家为“丑类”“逆夷”“夷性犬羊”等。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  )
A. 严禁对外贸易 B. 长期闭关锁国 C. 加强封建皇权 D. 抵御外敌入侵
二、材料解析题
(2021·山东省济宁市·历年真题)交流促进发展,开放带来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代纺织技术先进,丝织品质量高,有绣、罗、纱等许多品种的丝绸。张骞出使西域以后,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远销各地,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要道,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材料二:“丝绸之路”为沿途地区的社会交往提供了通道。盛唐时期的长安,中西文化交融。如图是陕西西安出土的《唐骑驼乐舞三彩俑》,骆驼昂首挺立,中间一胡人跳舞,其余四人围坐演奏胡乐。
——摘编自《剑桥插图中国史》
材料三: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明朝海禁后衰落。
——摘编自《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四:郑和船队带去了大量的中国瓷器、铜器、铁器、金银和各种精美的丝织品。同时,也换回了亚非各国的许多特产,如胡椒、象牙、宝石、香料和长颈鹿、狮子、鸵鸟等珍贵动物。郑和所到之处,受到各国的热情接待。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丝织品大量远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 根据材料二,指出盛唐时期长安社会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的因素。(至少四点)
(4) 根据材料四,概括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2021·山东省青岛市·历年真题)文学艺术是时代前进的号角,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材料二
《蒙娜丽莎》 达 芬奇的这幅作品一改中世纪肖像画呆板僵硬、面无表情的特点。画中的人物面带微笑,恬静中略显哀伤,富有生命活力。这一形象表现出挣脱宗教禁锢而苏醒了的人性之美和充满血肉情感的人本价值。
材料三
(1) 根据材料一,分析李白诗歌的风格。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李白诗歌折射出的时代特征。
(2) 根据材料二分析,这一作品是哪一场运动的代表作?作品体现了这一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首歌曲诞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4) 综合上述材料,谈一谈文学艺术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
(2021·山东省德州市·历年真题)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民族形成]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 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写出华夏族形成过程中两个关键性战役的名称。
[文字演变]
画个太阳就是日,画个月亮就是月,画条小河就是水,画个火堆就是火,古人动手又动脑,造出汉字真奇妙。——儿歌《真奇妙》
(2) 儿歌体现了哪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什么朝代?图片反映了秦始皇推行的哪一措施?
[体制创新]
秦朝的政治制度体系示意图 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参政的机会……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3) 由图片及所学知识分析,通过这个体系,秦朝建立起怎样的国家体制?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秦朝和元朝分别有何创新?
(4) 材料中的“第五大发明”是指什么制度?写出该制度正式确立的人物及标志。
[精神传承]
(5) 图片著作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它的作者是谁?写出邮票人物的一部农业科学巨著的名称。据所学知识说说袁隆平的主要成就及其意义。
(2021·山东省潍坊市·历年真题)三千多年前,“中国”被镌刻于方寸之间;三千多年后,“中国”成为中华儿女自信、自豪的源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为周成王五年(公元前1038年)所铸青铜器“何尊”铭文,其中提到周武王克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宅兹中国”。这是关于“中国”一词最早的记载。
——据《宅兹中国》
材料二:在古代历史上,“中国”一词既是地域概念,又用来指称政权,同时又是一种美称。不仅汉族政权自称“中国”,少数民族政权也自称“中国”,“中国”的概念存在一种复数现象。元朝实现了从复数“中国”到单数“中国”的转变,到了清朝,“一个中国”的概念及其疆域最终形成和确立下来。
——据《从复数“中国”到单数“中国”》
材料三: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中这样描述中国大历史。
阶段 主题
黄帝时代至秦统一前 中国之中国:中国民族自竞争发展、自团结之时代
秦统一至清朝末年 亚洲之中国:中国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频繁之时代
清朝末年至今 世界之中国:中国民族、全亚洲民族与西人交涉竞争之时代
(1) 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当时“中国”的政治状况。
(2) 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元朝是怎样实现“转变”的?这一“转变”对“一个中国”的最终形成和确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 从材料三中任选一个主题,依据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2021·山东省泰安市·历年真题)为巩固统治,有效治理国家,历代政府进行了不懈的努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诸子皆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由汉廷定封号。汉武帝把大的王国分为若干小侯国,封国越分越小,不复为中央政权的威胁。同时武帝还利用各种机会对诸侯王实行削爵、夺地、除国。
——摘编自库晓慧《从汉初制度看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
材料二
材料三

地区朝代、措施 对新疆地区 对西藏地区
元朝 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军政事务。 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掌管西藏军民事务,还设置地方机构实行有效管辖。
清朝 平定噶尔丹及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反动叛乱;设置伊犁将军进行管辖;妥善安置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部。 中央政府对历代达赖和班禅进行册封;设置驻藏大臣进行管理;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范管理西藏。
(1)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2) 图一是战国时期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图二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请分别指出两个水利工程起到的重大作用。
(3) 依次指出图三、图四货币的发行朝代。图五与图三、图四货币相比,在流通中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4) 周平、李大龙著述的《中国的边疆治理:挑战与创新》指出:“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阅读表格内容,归纳元朝、清朝治理边疆的有效方略或方式。
1.【答案】A
【解析】从表格可以看出,加速三个王朝灭亡的共同政策因素是实行残暴统治。商纣王、秦始皇、隋炀帝都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都因暴政导致国家灭亡。
故选:A。
本题考查商纣王、秦始皇、隋炀帝,知道商纣王、秦始皇、隋炀帝都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都因暴政导致国家灭亡。
2.【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说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方经济交流。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故选:D。
3.【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朕”是唐太宗。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贞观之治,知道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
本题考查贞观之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贞观之治”可和,史学家范祖在这段话中称颂的是唐太宗。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发展,民族关系和睦,对外交流频繁,科技文化繁荣,国力逐渐强盛,史称“贞观之治”。
5.【答案】D
【解析】据所学可知,①杜甫《垂老别》是唐朝时期;②关汉卿《窦娥冤》是元朝时期;③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朝时期;④吴承恩《西游记》是明代。①③②④排序正确,故D正确;A、B、C排除。
6.【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其中丝绸之路是汉朝政府跟西域各国往来的史实;鉴真东渡是唐朝时期我国与日本友好往来的史实;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前期对外友好往来的史实;戚继光抗倭是明朝中期抵抗外来倭寇的史实。B符合题意。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解题关键是识读图片。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7.【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907年,节度使朱温废掉唐朝皇帝,建立梁朝,史称后梁。从此,五代相继统治黄河流域。唐王朝灭亡后,北方先后出现了粱、唐、晋、汉、周五个割据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小的割据政权,加上北方的北汉,合称“十国”。故这个“乱世”是五代十国时期。
故选:C。
8.【答案】D
【解析】由“陈桥兵变”并结合所学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故选:D。
本题考查北宋的建立,关键信息是“陈桥兵变”。
9.【答案】A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题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民族交融,进入南宋的契丹人,与汉族等杂居相处,相互交往、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
10.【答案】D
【解析】秦俑故乡,丝路源头反映的是秦朝都城咸阳和西汉都城长安;繁华汴水,精彩开封反映的是北宋都城开封;六朝古都,金陵风韵反映的是南朝都城建康;千古宋城,梦回临安反映的是南宋都城临安。故可以唤醒南宋都城记忆的是千古宋城,梦回临安。
11.【答案】C
【解析】据题干“当时明州港‘船舶往来,物货丰衍(盈足)’,人称‘贩海之商,无非豪富之民,江淮闽浙处处有之’”可知,明州港船舶众多,从事海外贸易的大都是富豪之家,这说明当时海上丝路贸易兴盛。
1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北宋末年上供钱物共计一千五百零三万(贯匹两),……仅两浙一路就占总额的百分之二十九,若加上江东等五路,则占总额的百分之七十六。“由此得出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由于南方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旺,商业的繁荣共同导致经济重心南移。两宋时期完成经济重心南移。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主要表现在南方人口数增多。南方财税收入比重增大。“苏湖熟,天下足”,表明太湖流域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南宋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C符合题意,ABD错误。
故选:C。
13.【答案】B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但死得要有意义,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文天祥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南宋灭亡后,文天祥继续抗元,写下《正气歌》《过零丁洋》等诗作,后兵败被俘,坚贞不屈,表现出崇高的气节,表现了文天祥敢于奉献,以死报国,宁死不屈的精神。
故选:B。
14.【答案】C
【解析】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契丹货币是仿照中原汉族王朝的圆形方孔铜钱铸造的,这说明契丹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与中原联系密切。北宋纸币铜版拓片体现了宋朝时期商业的繁荣。忽必烈像与元朝的建立和民族融合有关。《元朝交通路线图》反映出元朝对外交流范围广,海陆交通较为发达。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以来,有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定居,元朝时又有大批迁入中国,他们与汉、蒙、畏兀儿等各族长期杂居通婚,到元朝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因而,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选项C符合题意;早期国家指的是夏商周三代,与题干不符,排除A;B是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B;D是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D。
故选:C。
15.【答案】C
【解析】为了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忠实奴仆,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本,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
1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比葡萄牙人早一个世纪到达印度洋区”、“中国海上贸易的势力渗透到东南亚沿海地区和西亚、东非等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评价的是明朝时郑和下西洋,选项B正确;葡萄牙人达 伽马在15世纪末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新航路,根据“比葡萄牙人早一个世纪到达印度洋区”可知当时是明朝,汉武帝时开辟“海上丝绸之路”时间不符合,选项A排除;迪亚士船队和麦哲伦船队并非“中国海上贸易的势力”,选项CD排除。
故选:B。
17.【答案】A
【解析】土尔扈特是蒙古族的一支,在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为摆脱沙俄的控制,回归祖国。乾隆帝妥善安置土尔扈特部,巩固了多民族的国家。故图片信息与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本题主要考查土尔扈特回归祖国。明朝末年,蒙古族土尔扈特部西迁到伏尔加河下游游牧。
本题以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为依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明清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相关知识。
18.【答案】D
【解析】1770年,渥巴锡率土尔扈特各部近17万人离开伏尔加河流域东返祖国。他们多次粉碎俄军的围追堵截,历尽艰险,克服了无数困难,余下7万人,终于在1771年8月进入新疆境内,回到了祖国。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召见渥巴锡等众首领,封渥巴锡为“卓里克图汗”意为“英雄汗”并妥善安置了其部众。土尔扈特部万里回归祖国,是我国历史上可歌可泣的大事,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也是世界历史上罕见的壮举。它生动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和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反映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表现了土尔扈特人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吾侪本蒙古裔,今俄罗斯种类不同,嗜好殊异,又复苦调丁赋,席不暇暖。今闻大皇帝普兴黄教,奚不弃此就彼,亦良禽择木智也。”说这段话的应是土尔扈特回归祖国。
19.【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中期,江汉平原、洞庭湖等地区普遍推广了玉米、番薯等作物的种植,粮食产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当时的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所以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清朝前期丝织业棉职业印染业等手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厂并颇具规模;清朝人口增长较快,到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综上可以判断他学习的朝代是清朝,故D正确;ABC错误。
20.【答案】B
【解析】直到咸丰年间,清政府依然把外交事务称为“夷务”,称西方国家为“丑类”“逆夷”“夷性犬羊”等。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因此,闭关锁国政策更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局面。B符合题意。ACD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21.【答案】【小题1】汉代纺织技术先进,丝织品质量高、品种多;丝绸之路的开通。
【小题2】中外文化交融。鉴真东渡传播唐文化(或玄奘西行求取佛经)。
【小题3】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海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政府鼓励海外贸易;中国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高;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地理知识的进步等。
【小题4】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22.【答案】【小题1】豪迈奔放、飘逸洒脱、意境奇妙,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开放。
【小题2】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
【小题3】全民族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民族危机严重;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中华民族的伟大、独立、坚强,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顽强和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
【小题4】文学艺术来源于现实,反映了社会生活,也影响社会的发展;社会发展推动文学艺术的进步。
23.【答案】【小题1】阪泉之战、涿鹿之战。
【小题2】象形;商朝;统一文字。
【小题3】中央集权制;创立郡县制;创立行省制度。
【小题4】科举制;隋炀帝;设立进士科。
【小题5】贾思勰;《农政全书》;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大贡献。
24.【答案】【小题1】西周实行分封制。
【小题2】元朝灭掉了其他政权,统一全国;到了清朝,“一个中国”的概念及其疆域最终形成和确立下来。
【小题3】亚洲之中国,从秦汉至清中后期,中国整合为大一统帝国,成为亚洲朝贡体系的中心,中国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频繁,交流战争在亚洲各国之间进行。
25.【答案】【小题1】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对诸侯王实行削爵、夺地甚至除国。
【小题2】都江堰发挥了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巩固了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小题3】秦朝、西汉;携带方便,更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小题4】设置管理机构、平定叛乱、实行册封制度、妥善安置回归部族、颁布法律文件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