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5.《动物儿歌》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课文彩图和生活经验,运用归类识字、比较识字、看图识字、韵语识字等方法认识“蜻、蜓”等12个生字,发现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并学习运用这一规律自主识字,提高识字效率。
2.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儿歌;通过朗读、表演了解小动物的部分生活习性。
3.学会结合情境图,创编简单的动物儿歌。
【学习重点】
1.运用形声字的构字方法识记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诵儿歌。
【学习难点】能仿造课文的写法创编动物儿歌。
【教学准备】导学案、PPT课件、生字卡片、板贴等。
【教学过程】
(结合课程标准或者单元目标进行简要分析) 课程标准中指出“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学科之特质、语文能力之核心以及语文素养之根本,语文的核心任务指的是语言的功能,强调语言的实践运用。那么,在语文的教学实践中引导迁移,运用语言,是落实语言文字运用途径之一。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语文学习说到底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挖掘教材和语言因素,随文练笔,学会迁移运用,在运用中厚实和巩固语言积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语言的组合必然会用到很多的写作手法、表现手法,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只要有心,每课都能找到这样的训练点。比如,在课例《动物儿歌》中,教师不仅引导学生感受到“谁在哪里干什么(蝴蝶花间捉迷藏)”这种句式结构,也引导学生在拓展练习中用“谁在哪里干什么(蝴蝶花间捉迷藏)”的句式来进行语言训练;正是因为老师在教学中坚持对字、词、句的赏析,并有意引导学生运用,所以《动物儿歌》课例展示中,学生才有了“小鱼河里做游戏”、“青蛙田里捉害虫”等有趣的语言表达。教师在教学中认真研读教材,准确寻找练笔切入点,或仿或补,或续或改,长此以往,学生语言表达才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最大限度地让个性化的解读和感悟在笔尖流淌,让学生心有所动,情有所发,写有所得,让思维和情感在练笔中发展,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备注
一、教学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今天的课前三分钟,我们说一说描写春天的四字词语好吗?(找一排开火车说词语),过了美丽的春天马上就要到夏天了,好多小动物都在活动呢,他们是谁呢,让我们去儿歌里找找吧,今天我们学习识字5《动物儿歌》,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干净利落不拖长音)。 2.出示学习目标,学习委员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明确学习目标。 课前三分钟,培养学生的积累词语的习惯。并且按照主题成体系的进行训练
二、教学过程 (一)新知探究部分第一学程: 学习任务1运用归类识字、比较识字、看图识字、随文识字、字理识字法等方法,认识“蜻、蜓、迷、藏、造、蚂、蚁、食、粮、蜘、蛛、网”12个生字,并发现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请自己认真练习拼读课文后面条形格里的生字,想一想,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的。 第二步:互学要求 1. 组长主持,组织组内同学有序交流。 2. 组长分好工,为展学做准备。 第二步:展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 ①.采用小组大循环展示方式。声音要洪亮,面对同学,发言清晰、表达完整。 ②.各小组认真倾听,准备纠正补充和评价。 预设答案: A我运用归类识字法认识了:蜻、蜓、蚂、蚁、蜘、蛛这六个字,它们都带虫字旁。 B我运用比较观察的方法认识了:食、粮这两个字。 C我运用找共同偏旁认识了:迷、造这两个字。藏和网两个字估计学生不会说,教师及时补充藏字的小故事,通过小故事记住藏字,出示网的演变过程和蜘蛛结网的视频,让学生通过字理识字认识网字,同时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学习任务1 设计意图(主要从“知识重点难点”与“学科核心素养”两个角度分析):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之一,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从而更好地读懂儿歌,并发现出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同时,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欲望和兴趣,提高自主识字能力。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懂得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表达与倾听的好习惯。
第二学程:学习任务2 仔细观察课本上的插图,说一说,小动物在哪里干什么?儿歌中是怎样写小动物的活动的?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自主朗读儿歌,仔细观察课本上的插图,从文中圈出小动物的名字,说一说,小动物在哪里干什么?儿歌中是怎样写小动物的活动的?(温馨提示:注意读书的姿势) 第二步:互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 1. 组长主持,组织组内同学有序交流。 2. 组长分好工,为展学做准备。 第三步:展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 1.按照组长分工展示,声音要洪亮,面对同学,发言清晰、表达完整。 2.各小组认真倾听,准备纠正补充和评价。 预设答案: A每个组的四号同学都能从课文中正确的圈出小动物的名字。 B每个组的三号同学都能说出小动物在哪里干什么。 C每个组的二号同学都能回答出儿歌中是怎样写小动物的活动的。 学习任务2 设计意图(主要从“知识重点难点”与“学科核心素养”两个角度分析):这是本课的又一个学习重点,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把儿歌读通顺、流利,甚至熟读成诵,教师提供展示的图片,比如为看图诵读的小组提供图片,为分工合作朗读的小组准备课文内容,教师参与展示(师、女生、男生分别读谁、在哪里、干什么)、轻轻叩击桌面朗读培养节奏感,突出重点。 学生通过看插图、说一说、演一演、等形式,加深对儿歌的理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学程:学习任务3 朗读儿歌,发现儿歌的表达技巧,读出儿歌的节奏美、韵律美。尝试创编简单的动物儿歌。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 1.自读儿歌,想一想,食粮和粮食有什么关系,儿歌中为什么写食粮而不写粮食呢?(特别关注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 2.结合情境图,尝试创编简单的儿歌。 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儿歌,读出儿歌的节奏美、韵律美。 第二步:展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 1.展示同学,声音要洪亮,语言要清晰完整。 2.各小组认真倾听,准备纠正补充评价。 预设答案: A每个组的一号同学能知道食粮和粮食是一个意思,但是为什么儿歌要把粮食写成食粮有难度。我提供支架,出示课文内容,在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标上红色,让同学们,反复读最后一个字,引导学生发现儿歌押ang韵。突破教学难点。 B每个组的1、2号同学都能结合情境图创编动物儿歌,3、4号同学在1、2号同学的带领下,最后也能学会创编。 学习任务3设计意图(主要从“知识重点难点”与“学科核心素养”两个角度分析):结合情境图仿编儿歌,是本节课的难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谁”“在哪里”“干什么”的结构来仿编降低难度,再引导学生通6过课文内容,发现儿歌押“ang”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最后水到渠成,学会仿编,突破课文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展学,发现“食粮”这样的词,可以颠倒顺序,但是有的颠倒顺序后,意思相同或相近,而有的则相反。通过反复读儿歌,发现儿歌押韵的写作技巧,并体会出儿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二)课堂检测部分。 1.根据课文内容连线。蜻蜓捉迷藏蝴蝶展翅飞蚯蚓结网忙蚂蚁造宫殿蝌蚪运食粮蜘蛛游得欢 2.先读一读,再选词填空南飞鸣叫打鸣采蜜大雁()知了()公鸡()蜜蜂() 3.仿编儿歌。练习生活中见到的小动物,说一说。蜻蜓半空展翅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抓住课文的主要结构“谁,在哪里,干什么”,能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谁干什么”,仿编故事,进行说话训练。
三、学习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预设:本节课我们通过归类识字、比较识字、找共同偏旁、编小故事识字、字理识字等多种识字方法认识了12个生字字;通过反复读儿歌,发现了儿歌押韵的秘密;还学会了创编动物儿歌。
板书设计力求简洁明了,能展示出本课的主要内容和重难点。因为一年级的年龄特点,所以课前精心制作了板贴,形象生动的板贴,既提高了课堂的时效性,又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注力
《动物儿歌》课后反思
《语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由此,依据本特点,借助生动有趣的语言环境,以形声字教学为主体,着力体现识字教学的多样化。教学中,将分类识字与随文识字紧密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汉字特点,循序渐进地掌握形声字的造字规律,使学生在情境中识字,在画面中感知,在诵读中理解,在游戏活动中习得识字方法,从而激发学生识字兴趣,从喜欢汉字走向自主识字。
1.本节课我坚持落实以学定教、以教助学、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学本教学理念,努力构建“当堂自学、同伴助学、活动展学、互动评学、教师导学”的“五学”课堂,让“学”居于课堂的核心地位,课堂的一切活动以“学”为主线展开。把教学的重心放在激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相互合作和互惠共享上,特别注重学生自主学习阶段的独立思考、探索发现能力的培养,以及在小组合作教学中,组长组织分工能力的培养和组员全体参与,积极发言的意识上。
2.本节课设计着力体现“三重”,即重归类、重情境、重方法指导,真正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识字,在快乐活动中识字。如,集中识字与随文识字有机结合。本课的识字任务是12个,根据本特点将其分为虫字旁的形声字和其他生字两部分进行分类教学。先让学生结合生动有趣的图片认识动物,发现虫字旁的形声字的造字特点,并以此为出发点习得了识字方法;再结合多种形式朗读儿歌,落实其他的识字教学任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了归类识字的意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低年级教学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设计符合年龄特点的识字游戏与朗读活动;在上课时,引导学生图文结合,运用“谁在哪儿干什么”的句式,激发表达欲望,在随识字过程中,注重识字方法的渗透。
3.没有完美的课堂,本节课令我感到遗憾的是,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时,我没有掌控好时间,以至于在仿编儿歌展示环节草草收场。学生没有得到尽情的展示,因此错过了孩子们的风采。